登陆注册
6111400000004

第4章 三、慎独

人生第一自强之道

“原文”

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齐庄不懈,故身强。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仔细考察古人的工夫,其中成效特别明显的大约有四个方面:谨慎独处,则心胸安泰;端肃恭敬,则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则人们悦服;专守诚意,则神灵钦敬。慎独,就是说遏止私欲,连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循理而行,时时刻刻都如此,内省而无愧,所以心里坦然。主敬,就是说外表整齐严肃,内心思虑静定专一,时时端恭庄严,所以身体强健。求仁,就是说从本体上讲,能保养心性,从运用上来说,有爱民惜物之胸怀,大公无私,所以人们悦服。思诚,就是说内心忠贞坚定,言语笃实无欺,以至诚与万物感应,所以神也钦服。如果真能达到上述四方面的修身功夫,这四种效验就自然而至。

在孔孟儒家传统中,有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修炼方法,称为慎独。即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像在大庭广众下一样有修养。如何做到慎独呢?首先就必须内省。内指的是心灵,省就是自我审思。认为人们只要注重自己对自己的审思,慢慢地就会心境清明,智慧越来越高,本领也越来越大。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根据儒家的观点,人是禀天命而生的。生下来之前,与整个宇宙自然是一个整体;生下来以后,就禀赋了宇宙自然的所有信息,只是因为受人性所产生的各种欲望的遮蔽,这些智慧隐而不显了。人如果能够向自身不断地找寻,慢慢地就会把后天的屏障剥除,还智慧以本来面目。

曾国藩以继承中华道统自居,也就很自然地继承了这种内省功夫,只是进一步加以发挥,提出了自己对这种功夫的理解。

“原文”

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之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慎独则心安。自我修养,没有比养心更难的。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有恶,却不能真正尽力为善去恶,这就是自己欺骗自己。心里是否自欺,别人是不知道的,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大学》中“诚意”这一章节,两次说到慎独。如果真能做到喜欢善如同喜好美色,讨厌恶事如同讨厌恶臭一样,尽力去掉人欲而存天理,那么《大学》中所说的自慊,《中庸》中所说的戒慎恐惧,都能够切实地做到。也就是曾子所说的问心无愧,天下都去得;孟子所说的俯仰无愧于天地的境界,所谓养心,没有比寡欲更好的办法,都是这些内容。所以,能够慎独,则自我反省不会感到内疚,可以无愧于天地鬼神,肯定不会有行为不合于心意而导致不安。人若没有一件内心感到羞愧的事,心里就会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这是人生自强的首要之道,寻乐的最好方法,守身的首要之务。

“原文”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丽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则夫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屋漏而慎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独知之地,慎之又慎。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自世儒以格致为外求,而专力于知善知恶,则慎独之旨晦。自世儒以独体为内照,而反昧乎即事、即理,则慎独之旨愈晦。要之明宜先乎诚,非格致则慎亦失当;心之丽于实,非事物则独将失守。此入德之方,不可不辨者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我曾经说“独”这个东西,是君子与小人共同拥有的。当小人在他单独一人之时往往会产生一个错误的念头,这些错误之念聚得多了就会泛滥,而欺负别人的坏事就会产生。君子在他单独一人之时会产生一个诚的念头,诚实积聚多了就会谨慎,而自己管束的功夫就下得多了。君子小人在单独处事上距离的微妙差异,是可以加以评论了。

《大学》自“格物致知”以后,以前的言论和过去的行为,可以作为扩大其知识的资料;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问题,也可以加深他的识见。他的心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已经能剖析公私间的区别;心在联系道理的时候,又可以充分精辟地研究事理的得失。那么,对于善事应当去做,不善之事不应去做,早已明晰地认识到了。而那些小人们,却不能有实实在在的见识,去实行他所知道的事。因此当眼前有一件好事需要办时,唯恐别人不能知道,因而去做时迟疑不决;对于有一件不好的事情面临时,侥幸别人不一定能知道,因而拒绝得很不力。背地里独处之时,弄虚作假的念头就产生了,这就是欺骗。而君子,唯恐去办一件善事办得不力,在暗中有堕落的行为;一个坏毛病改正不了,就会像涓涓细流一样长年不断地犯下去。暗室之中而仿佛面对天日,心里坚如金石。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慎之又慎。这就是圣人经典中的准则,而后世贤人所切实探究的。自从世俗之儒认为独自体察是向外求知,而专心于对善恶的认知,于是使慎独的宗旨隐而不显。自从世俗之儒认为独自体察是内心自我观照,这会导致对眼前的事理的认识不清,从而使慎独的宗旨更加隐而不显。总起来说,“明”应该在“诚”之先,不通过格物致知而得明,那么这个“慎”也就不会做得恰当;一味地用心于眼前的事物,当没有事物时,“独”也会无法把握。这是修德的路径,不能不细加辨析。

“详解”

曾国藩是以注重品行,为人圆融通达而著称于世的。但是曾国藩在这一方面的成就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历了整整一辈子辛苦磨炼的功夫。

据说,曾国藩从小就很有心计,尤好报复。嘉庆二十四年下半年,九岁的曾国藩随父至桂花塘一位姓欧阳的家中就读。一天,他与主家小孩口角,主人纵子,不问情由,将曾国藩骂了一通,在那里当塾师的曾竹亭还连连道歉。曾国藩将此事暗记在心,到散学时,偷偷把主家的金鱼缸底部打破,水干鱼死,这才解恨。十二岁时,曾国藩与小伙伴在神王庙里玩,不小心把神王翻倒在地。竹亭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还给神王重新装了金身。为了让曾国藩摆脱与领居小孩的嬉游,竹亭带着国藩到距家六里的九峰山古锣坪定慧庵去读书,早出晚归。从此,曾国藩路过神王庙时,常把当作马骑的竹棍系上绳子,放在神王肩上,气愤地说:“搭帮你,我到山冲里读书去了!你好好把我的马看着,如果我的马走了,定不饶了!”曾国藩生成一双三角眼,似闭非闭,个性内向,有什么事,常在心里打圈圈,因此,人们又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闭眼蛇”。而且,即使在曾国藩封官以后,我们从当时曾国藩的一些家书中可以发现,他也曾是一个很小气的人,也会为自己升官发财而沾沾自喜。

道光二十七年(1847)四月,曾国藩参加翰詹大考,题为《远佞赋》,以“请问下民常厥德”为韵;《君子慎独论》;《赋得“澡身浴德”》。曾国藩列二等。至此,他才最后通过了仕途上层层的八股制艺考试。六月初二日,右迁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擢次如此之快,连曾国藩本人也深感意外。他于十七日写信给祖父说:孙“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迁擢不次,惶悚实深”。话虽然这般说,实际上他却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同一天,给叔父母写信说:“常恐祖宗积累之福,自我一人享尽。”第二天,又给在家的三个弟弟写信,不无自负地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近来中进士十年得阁学者,惟壬辰季仙九师、乙未张小浦及予三人”。因此,他叮咛诸弟说:“祖母大人葬后,家中诸事顺遂,祖父之病已好,予之癣疾亦愈,且骤升至二品,则风水之好可知,万万不可改葬。若再改葬,则谓之不祥,且大大不孝矣。”

曾国藩自率湘军东征以来,战事上常常有胜有败,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实权所致。同时,曾国藩也感悟到自己在修养方面也有很多弱点,在为人处事方面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后来,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谈到由于改变了处事方法所带来的收获,“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大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因此一年以后,当他再次出山时,他则变得善于应酬,左右逢源。他自己也承认,“余此次再出,已满十个月。论寸心之沉毅愤发志在乎贼,尚不如前次之志;至于应酬周到,有信必复,公牍必于本日完毕,则远胜于前。”以前,曾国藩对官场的逢迎、谄媚及腐败十分厌恶,不愿为伍。为此所到之处,常与人发生予盾,从而受到排挤,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中心,“国藩从宦有年,饱历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软熟和同之气,盖已稔知之。而愤尝积不能平,乃亦而为慷慨激烈,轩爽肮脏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而矫枉过正,或不免流于意气之偏,以屡蹈怨尤,丛讥取戾”。

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自省自悟以后,曾国藩在自我修养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及至复出,为人处事不再锋芒毕露,日益变得圆融、通达。

正因为曾国藩一生兢兢业业,在自己的道德修养上一刻不敢放松,所以他的人品得到了世人的一致好评,如他的同僚薛福成曾有一大段评论曾国藩的人品、尤其是他待人处世的话:

曾国藩自通籍后服官侍从,……讲求先儒之书,剖析义理,宗旨极为纯正,其清修亮节,已震一时。平时制行甚严,而不事表暴于外;立身甚恕,而不务求备于人。故其道大而能容,通而不迂,无前人讲学之流弊。继乃不轻立说,专务躬行,进德尤猛。其在军在官,勤以率下,则无间昕宵;俭以奉身,则不殊寒素,久为众所共见。其素所自勖而勖人者,尤以畏难取巧为深戒,虽祸患在前,谤议在后,亦毅然赴之而不顾。与人共事,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己责。盛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继而同僚谅之,终则各省从而慕效之。所以转移风气者在此,所以宏济艰难亦在此!

而在曾国藩死后,对他的人品事功更是好评如潮。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清廷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两人一生有很好的私交,同时又曾结有很深的恩怨,而在曾国藩死后,左宗棠在给儿子的信中对他是这样评价的:

对于曾国藩的不幸逝世,我的内心感到很悲痛。不但时局大可忧虑,而且在交游和情谊方面也难无动于衷。我已经致赠费用400金,并撰挽联一副说:“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如金,攻错如石,相期无负平生。”这说的也是实话。我看到江苏巡抚何景代恳请皇上加恩,抚恤曾国藩的奏折之后,感到对于曾国藩的心事很中肯地作了叙述,阐发其中内容不遗余力,知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也能有父亲那种实际作风,可以说无愧其父了。君臣朋友之间,居心宜于正直,用情宜于厚道。从前我与曾国藩之间的争论,每次写好奏折送到朝廷后就立即抄录稿子咨送给曾国藩,可以说是除去世事的变化,一点也没有待人处事富于心机的意思。在这感情悲伤没有闲暇的时候,还有理由与他负气吗?“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两句话也久见于我写给朝廷的奏章之中,并非我从前对他诋毁今天对他赞誉,孩儿你应当知道我的心思。曾国藩的灵柩经过湖南时,你应当前往吊丧,以敬重父亲的朋友,祭祀用的牲畜和甜酒以及丰盛的菜和饭自然不可少,进而如能作祭文表示哀悼,申述我不尽之意,尤是道理。……我与曾国藩所争的是国事与兵略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争权竞势所能比拟的。同时,那些心术不正的读书人对曾国藩妄加评论之词,何不一笑置之呢?

因为曾国藩曾为清政府立下汗马功劳,所以清政府对他的褒奖更非同一般,在曾国藩死后第八天,即二月十二日,清廷的上谕便开始“盖棺论定”:“曾国藩学问纯粹,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四月二十八日的上谕又说:“曾国藩器识过人,尽瘁报国。……尤得以人事君之义,忠诚克效,功德在民。”在御赐的三篇祭文中,一篇赞扬他“赋性忠性,砥躬清正”;另一篇称颂他“学有本原,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正直律躬,心清盟水”;还有一篇表彰他“学蔚儒宗,忠全令德。”概而言之,他被封建统治者视为“百僚是式”的“完人”。同治皇帝对于他的死“震悼良深”,“弥增悼惜”,派专人致祭,令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在湖南原藉及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直隶等省城和天津建立专祠,又令将其生平政绩事实宣付史馆,还令其长子曾纪泽承一等侯爵,次子附贡生,曾纪鸿、孙曾广均着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尚未成年的孙子曾广铨等也分别赏给员外郎和主事,俟及岁时分部学习行走。

曾国藩的事功、文学,虽已成为过去,其功过是非,难免会智仁各见。但是,他注重道德修养,并时时以品德上的进步惕厉自己,这么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格和态度,无疑是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的。

同类推荐
  • 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典藏版)

    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典藏版)

    舍与得的境界:远离浮躁,淡然处之,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在跌倒时看到风景;安贫乐道,宠辱不惊,即使目标模糊也能在转角处继续前行;释怀过去,豁达大度,即使红尘纷扰也能在浮沉中延伸幸福。
  • 金领手记:领导为什么不生病

    金领手记:领导为什么不生病

    这是一本金领自己写自己的杂文集,作者是美国通用电气中国公司公关传播总监。《金领手记》写商业、商务人士的生活、职场生存的秘诀,这些听来严肃的主题在作者笔下变成“成功必有怪癖”,“老板为什么不生病”,“商务人士为什么都白头发”,“你会不会雇漂亮的女秘书”这样轻松诙谐的故事,故事中又带着对职场、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让人读来时会意而笑,时怅然若失,时击节叫绝,时颌首无语。一部值得关注的职场佳作。
  • 大众创新座右铭

    大众创新座右铭

    本书都是中外伟人、名人关于创新的论述。本书分为四篇。第一是创新基础篇。第二是创新思维篇。第三是创新方法篇。第四是创新实践篇。
  • 年轻,就要舍得让自己受苦:青春的十二堂成长课

    年轻,就要舍得让自己受苦:青春的十二堂成长课

    你若不想辜负这美好年华,就要趁年轻舍得让自己受苦。本书是一本心理励志类读本,以温暖的慰藉和极富共鸣的故事,展示了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教你从容直面其中的迷茫、苦痛,学着为梦想而努力,学会以积极的心态生活,以平和、宽容的心与人相交,用智慧与力量不断前进与成长,活出精彩、丰盈的人生。
  • 知道点简单的人生哲理

    知道点简单的人生哲理

    人生不是在逢场作戏、走马观花,去仔细聆听,耐心品味,等你知道了这些简单的人生哲理,并能够把它消化于内,运用于外,就能够把生命的高度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此时,你的人生之路会豁然开朗。知道一些简单的人生哲理能驱散走人生中的浑浑噩噩,理顺人生中的千丝万缕。抬头瞭望,征途漫漫,哲理在心中,路就在脚下。本书就是将人生的哲理、感悟与生动的故事集于一体,从这些文章里我们能读到智者的睿智、学者的思索、长者的淡薄。这里没有闻而生厌的说教,没有长篇大论的道理,它教我们用一种简单的思维去化解复杂的纷争,用一个简单的心境去面对复杂的人生,简单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热门推荐
  • 不消失的空间

    不消失的空间

    天界、人界、地界。主人公却进入了人界与地界之间的空间。这里彰显着无忧无虑、其乐融融、和睦相处的情景。就在他疑惑的时候,一个组织选中了他并邀请加入守护《太平空间》的队伍之中。他所经历的友情,趣事,险事,战斗一一呈现。
  • 庶女为王之娘子欺上夫

    庶女为王之娘子欺上夫

    本文是一对一宠文,搞笑专情又可爱。遇见彼此之前——她是相府庶出的三女,不受宠爱,受尽欺凌,一心想为无辜死去的母亲报仇;他是当今圣上尊贵无双的七皇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身处权利阴谋的漩涡。遇见彼此之后——她想要,得一人相伴,朝朝暮暮,岁岁年年,永不相弃;他想要,执一人之手,浪迹天涯,闲游江湖,永不相离。他助她报仇雪恨,她伴他风雨同舟。他为她袖手天下,只为伊人笑,她为他上宫廷,下江湖,只为一人生死。弯水桥上定情,月老庙里许下三生誓言。她说:倾珏,从今往后,你在哪我就在哪,你生我生,你要敢死——他说:九九,你是我的生命里最美的日光,地狱那么暗,我怎舍得——
  • 戏剧的钟摆

    戏剧的钟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徘徊,如今戏剧的钟摆正从现代一端逐渐摆回传统一端。戏剧界逐步告别了推倒重来的全面创新模式,转而回到了推陈出新的局部创新路径,像金华市婺剧团重排的传统戏《二度梅》,继承传统而不囿于传统,强调创新而不随意创新,获得了第二十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提名奖,真正做到了专家叫好、观众叫座,这是一个戏剧复兴的喜人征兆。作为观众,我常徘徊于戏剧艺术殿堂的门外,既未登堂,更未入室,有时通过门缝窥见里面的一点风景,不免有隔靴搔痒之嫌。
  • 持世经

    持世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大日如来剑印

    大日如来剑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鬼夫哪里逃

    鬼夫哪里逃

    一年之内,六个姐姐相继离奇死亡,之后母亲变得诡异,一直想要让我穿上她亲手做的寿衣……一夜之间,村子里所有人都死去,而闺蜜肖然也变得诡异至极。突如其来的身份不明的明仁对我百般纠缠,每晚的噩梦缠身,地窖里的七口棺材,有着神秘光环的天机居士,让我陷入了一个接一个的漩涡,直到我嫁给明仁之后,才发觉,原来他每天晚上都会吸我的血……我仓皇而逃,却发现事情并没因此停止,随着布偶之谜的解开,我明白了明仁的真正身份,他的冥王位置却是抢了别人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梦幻六人行

    梦幻六人行

    由翔龙、瑞克、盖克、羽、卡雅、森亚。组成的圣骑士团为了对抗黑暗大帝每个人慢慢变强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风流情妇

    风流情妇

    “你是一个冷漠的人”生活就是需要付出,我用自己的青春来换取金钱,我愿意。徘徊在几个男人之间,我也曾经迷茫,但是,我就是我,一个一切?..
  • 神农志

    神农志

    两国交兵,败国全军覆灭,皇帝仅带数人远逃异域。胜国将败国老百姓的生产工具全部毁灭,于是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胜国的欧阳家族于心不忍偷卖粮食给他们,被皇帝发现后惩罚世代拾粪。三百多年后,第15代后人欧阳轩不堪侮辱逃离拾粪部落,千锤百炼成为拥有至尊能量和高超法术的神农,他耕种天下、放牧八荒、渔猎四海,让人世间不再有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