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什么是职业?职业的本质是什么?本章在阐明职业概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职业的产生及演变过程,分析了未来职业的发展趋势,为学生了解职业、选择职业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为学生确定人生及职业目标指明了方向。
第一节 职业概述
一、职业的涵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在某种岗位上工作,而学校毕业生走上社会也要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实现就业,但对于“职业”一词却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职业就是“某一种工作”,如医生、教师、律师等;有的人认为职业是一种“生活来源”;有的人则认为职业是一种“专业类别”,或是一种“等级身份”。
(一)职业的内涵
从词义学的角度来说,“职业”一词,由“职”和“业”构成。“职”,即职责、天职、权利和义务。“业”,即事业、行业。职业,意即一种承担了某种责任、义务的行业性、专门化的活动。从社会劳动学的角度来说,职业是劳动者能足够稳定地从事某项有酬工作而获得的劳动角色。
所谓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它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征,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行为模式、思想情操及社会身份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职责与权力的具体表现。
(二)职业与工种、岗位的联系
工种是根据劳动管理的需要,按照生产劳动的性质、工艺技术的特征或者服务活动的特点而划分的工作种类。目前,大多数工种是以企业的专业分工和劳动组织的基本情况为依据,从企业生产技术和劳动管理的普遍水平出发,为适应组织合理分工的需要,根据工作岗位的稳定程度和工作量的饱满程度,结合技术发展和劳动组织改善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划分的。
岗位是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企业根据劳动岗位的特点对上岗人员提出的综合要求即形成岗位规范,它构成了企业劳动管理的基础。
人们一般习惯使用“工种”、“岗位”等概念,这实质上就是将职业按不同需要或要求进行的具体划分。一般一个职业包括一个或几个工种,一个工种又包括一个或几个岗位。因此,职业与工种、岗位之间是一个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焊工”职业就包含“电焊工”、“气焊工”等12个工种。
二、职业的要素
(一)职业名称
即职业的符号特征,一般由社会通用称谓来命名。
(二)职业主体
职业主体是指从事一定社会分工活动的劳动者,必须具有承担该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资格和能力。
(三)职业客体
职业客体是指职业活动的工作对象、内容、劳动方式和场所等。
(四)职业报酬
职业报酬即通过职业活动所取得的各种报酬。
(五)职业技术
职业技术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所运用的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与思维技术的总和。它体现在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时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工艺方法的发展和应用,也包括尚未形成系统的经验。
三、职业的特性
职业的特性反映了职业主体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与其他形式的劳动相区别的本质属性。
(一)社会性
职业充分体现了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每一种职业都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细化,体现了社会生产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职业岗位上为社会整体作贡献,社会整体也以全体成员的劳动成果作为积累而获得持续发展和进步。职业的社会性反映出不同的职业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求职人员应充分了解所要从事的职业的社会性,为承担职业角色、完成自己的使命做好准备。
(二)经济性
职业活动是以获得谋生的经济来源为目的的。劳动者在承担职业岗位职责并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要取得报酬,获得收入。一方面,这是社会、企业及用人部门对劳动者付出劳动的回报和代价;另一方面,劳动者以此维持家庭生活,这是保持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让人们了解职业的经济性,目的是更客观地审视所要从事的职业,但并不是说这种特性就完全决定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求职过程中,求职人员既不能排斥这一特性的存在,又不能过分强调它在职业选择中的地位,应更多地考虑职业角色、个人发展等积极的要素。
(三)技术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的技术性标示了职业的专业色彩。尽管每一种职业所表现出来的技术性要求程度不同,甚至有的差异很大,但它们都是职业得以存在的基本表现形式。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有相应的职责要求,能胜任和承担岗位工作的人,除了要达到该岗位职业道德、责任义务、服务要求的标准以外,还要达到持证上岗的技术水准。职业的技术性至少反映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所从事或准备从事的职业对你提出了什么要求;二是你是否能够胜任,怎样才能达到胜任的资格。
(四)稳定性
任何一种职业都要经历一个从酝酿到形成,从发展到完善再到消亡的变化过程。一般来说,构成职业存在的社会条件的变化是比较缓慢的。职业生命周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五)群体性
职业的存在常常和一定的从业人数密切相关。凡是达不到一定数量从业人员的劳动,都不能称其为职业。群体性并不仅仅表现为一定的从业人员数量,更重要的是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所从事的不同工序、工艺流程所表现出的协作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际关系。
(六)规范性
职业的规范性有两个含义:
1.职业主体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社会伦理道德准则。
2.从业者本身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职业规范,如某些职业的从业者应持证上岗,某些职业的从业者在操作过程中须遵守特定的规章制度等。毫无疑问,了解和遵守职业规范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非常重要,求职者应培养自己的职业规范意识,掌握相关的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
四、职业的意义
职业实际上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通过从事职业产生职业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为社会作贡献。因此,职业及职业活动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个人而言,职业活动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个人一生的发展
1.职业活动为人们提供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手段,是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活动,而人们的职业和生产劳动是紧密相连的,这是因为人们总是通过一定形式的职业来进行劳动,以获取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维持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基本需要。
2.职业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职业是个人获得名誉、地位、权力以及交往、友谊等精神需要的重要来源。同时,在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从事特定的职业时,由于每一种职业都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必然对从业者的生理和心理产生重大影响。而随着个性和才能的逐步提高,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
(二)对社会而言,职业和职业活动构成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职业的存在与运动本身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社会运动的一项丰富内容;
2.通过职业劳动,生产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
3.职业分工及劳动构成了社会经济制度及其运行的主要组成部分;
4.职业的运动和转换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5.职业是维持社会稳定和谐,实现“安居乐业”的基本手段。
第二节 职业的产生与演变
一、职业的产生
职业活动与社会分工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劳动。由于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必然会出现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的出现,必然会促进职业的产生。可以说,职业就是一种以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为纽带的社会形式和社会关系。
社会分工是职业产生的基础。第一次社会分工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形成了专门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劳动者;第二次社会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工艺技术的工匠师傅和独立的手工业者;第三次社会分工是商业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
在三次社会大分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分离。此时,开始形成和产生实质性的、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社会大分工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在现代社会达到了极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社会大分工就没有生产、财富和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不会产生职业。社会分工一方面在生产者中趋向于细密、专门、单一化;另一方面在管理者中趋向于整体、统观、综合化。至此,职业不再是按照性别(男耕女织)和年龄等特点来划分,也不是仅仅局限于家庭范围内的物质生产劳动的分工,而是依照劳动者的类型及其形式在全社会范围内来划分;职业也不是偶然存在的社会性分工。这表明,社会上的每一种职业都是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工形式,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意义,运用相应的知识、技能、习俗和个人经验所进行的劳动。职业的形成以劳动分工为基础,因此求职者在择业时一定要服从于社会劳动的需要,以社会需要为准则,而不能脱离社会实际。
二、职业的演变
职业产生之后,它总是在不断地分化与演变。导致职业分化与演变的根本原因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纵观职业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断地改变着社会分工体系,社会分工体系的变化又直接促进了职业的分化与演变。
(一)职业演变的主要表现
1.职业种类越来越繁多
在职业产生初期,职业的种类很少,发展也很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种类增加的速度逐渐加快。据有关统计,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周朝),社会职业与行业是同义语,只被分为六大类,即王公(发号施令的统治者)、士大夫(负责执行的官吏)、百工(各种手工业工匠)、商旅(商人)、农夫(种田人)、妇功(纺织、编织的妇女)。所谓“百工”就是技艺匠人的总称。当时木工7种,金工6种,皮工、染色工各5种,还有其他各种工种,加起来也不过三四十种,十分简单。到了隋朝,增加到100个行业,比周朝增加了一倍多,到了宋朝达到220个,又比隋朝多了一倍多。到了明朝增至300多个,当时人们把社会职业分工统称为360行。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种工种岗位的总和已发展到10 000种左右。
在国外,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1850年美国进行了专门的职业普查,涉及商业、手工业、制造业、机械采矿业、农业、林牧业、军界、河海航行、法律、医务、神学、教育、政府文职、家庭佣仆及其他行业等 15 大行业,共列出 232 种职业。到 1860 年增至 584 种,1965年职业统计为21 714种,1980年为25 000种职业。现代社会职业兴衰演变迅速:前苏联共出现207种新职业,而有232种职业“消失”了;美国在1966~1986年的20年时间里,有数千种职业发生了兴衰变化。
2.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
职业的产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社会分工具有三个层次,即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一般分工划分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特殊分工划分出不同行业;个别分工划分出职业岗位。以农业为例,在早期,农业既是社会分工中一个最大的生产领域,又是人们从事的一种职业。后来,农业又分为种植业与其他农业,形成既有分工又有联系的职业。现在,种植业又分为粮食作物种植业、经济作物种植业、蔬菜瓜果种植业、果树种植业、茶桑种植业等,还有其他为农业服务的职业,如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的生产等职业。再如计算机出现后,有了硬件、软件操作员,专门的计算机教师,计算机销售、维修等不同的职业。
3.职业活动的内容不断更新
同样的职业,在不同的时代,其内容会有很大的变化。旧的业务知识、技术方法过时了,会被新的业务知识、技术方法所取代。比如建筑设计师,以前是使用尺子、图板、画图笔画出图纸,而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运用 CAD技术画出的图纸美观逼真、便于修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样是搞建筑设计,所凭借的工具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职业活动的内容也得到了更新。
4.职业的专业化、综合化和多元化越来越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职业的专业化越来越强。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达不到职业的要求,就不能适应职业的需要。比如会计行业,由于电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缺乏现代化电子技术的人就难以胜任工作的要求。职业除了专业性越来越强以外,还打破了以往每种职业都有相对固定范围的界限,职业与职业之间相互交叉延伸,界限模糊,开始向综合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5.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大量增加
在人类劳动生产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职业的兴衰更替经历着由缓慢到迅速发展的过程,三大产业结构之间的比重升降也由缓慢到剧烈。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到了19世纪后期,职业的寿命长短和职业之间的地位演变加剧,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增加迅速。
(二)影响职业演变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导致职业分化与演变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是由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掌握生产技术的劳动者组成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而职业产生的基础又是社会分工,因此,每次新的产业革命,都必然要伴随着职业的重新组合和大批新职业的产生。
2.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广泛应用,是现代社会职业迅速演变的重要原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一个新的科技发明直接应用于生产或为人们生活服务的时候,必然会带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的经营模式的出现,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新的职业的产生。
3.社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变革,促使一些职业发生演变
社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引起职业的变化,使有的职业消失,有的职业产生,有的职业由盛转衰,有的职业由衰到盛。
4.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促使直接为其服务的社会职业的产生和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激励人们增强这方面的需求,因而有关职业应运而生、竞相发展。如近几年发展迅速的服饰业、家装业、IT业等。
当代社会职业的迅猛发展变化,势必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产生多方面的深刻影响。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求职择业和进行就业准备时,必须审时度势,充分考虑影响当代社会职业发展新趋势的种种因素。
第三节 职业分类
一个国家的社会职业构成,与其国民经济结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国民经济结构决定着社会职业构成,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又带动着职业的变化,而职业构成的变化也反映着经济、科技结构的变化。
职业的类型多种多样,每一种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研究和分析职业,必须对职业进行科学的分类,从而使自身的择业意向更为明确。
一、职业分类的涵义
所谓职业分类,是指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门化的职业所进行的全面的、系统的划分。它是一个国家形成产业结构概念和进行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及产业政策研究的前提。职业分类广泛用于经济信息交流、人口统计、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诸多领域。科学的职业分类能为劳动需求的预测和规划、就业人口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的统计分析提供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它能帮助择业者了解不同的职业、各种职业的特点及其对人的要求,从而使择业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职业。
二、国外职业分类情况
当今世界上各国都十分重视职业分类工作,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几乎都结合本国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职业分类标准。国外的职业分类一般有三种类型。
(一)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把工作人员划分为白领工作人员和蓝领工作人员两大类。
1.白领工作人员。包括从事专业性和技术性工作的人员、农场以外的经理和行政管理人员、销售人员、办公室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等。
2.蓝领工作人员。包括手工业及类似行业的工人、非运输性的技术工人、运输装配工人、农场以外的工人和服务性行业的工人。
这种分类方法明显地表现出了职业的等级性。
(二)按从业者心理的个性差异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创立的性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把人格类型划分为六种,与之相对应把职业划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社会型。主要指从事社会公共服务事务的工作,典型的职业包括教育、文艺、医疗、保险等。
2.现实型。主要指通常运用手工工具或机器进行的熟练的手工工作和技术工作,典型的职业包括技能性职业(如一般劳工、技工、修理工、农民)和技术性职业(如制图员、机械装配工等)。
3.企业型。主要指那种支配他人去从事或完成某项任务的工作,典型的职业包括政府官员、企业领导、销售人员等。
4.常规型。通常指各部门从事日常事务的办公室工作,典型的职业包括秘书、办公室人员、记事员、会计、行政助理、图书馆管理员、出纳员、打字员、税务员、统计员、交通管理员等。
5.艺术型。主要指从事艺术创作方面的工作,包括音乐、美术、文学方面。
6.研究型。主要指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工作,典型的职业包括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师等。
三、我国现行职业分类
(一)我国职业分类的基本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社会现有职业结构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和1 838个职业。其中8个大类是:
第一大类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第二大类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大类为“办事人员及其有关人员”;
第四大类为“商业及服务业人员”;
第五大类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第六大类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其有关人员”;
第七大类为“军人”;
第八大类为“不便分类的其他人员”。
除第七、第八大类外,职业数量最多的是第五大类,共有近1 200个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5 。3%。职业数量最少的是第一大类,只有25个职业,占职业总数的1 。36%。
(二)产业和行业
产业是国民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类型。根据国家统计局1985年的划分标准,我国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水利业。广义上讲,农业包括采集、种植、狩猎、捕鱼、畜牧。农业部门的职业包括农林牧渔劳动者、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等。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按照产品的经济用途,可以将整个工业分为两大类,即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和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前者称重工业,包括机械、冶金、电力、煤炭、石油、燃料、化工等工业;后者称轻工业,包括纺织、造纸、食品、皮革等工业。
第三产业是指广义的服务业,包括四大部分:流通部门(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邮政电信通信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等);服务部门(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公共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和咨询服务业等);科教文卫体育部门(如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机关团体(如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和社会团体等)。
“参考资料”
第三产业中的典型行业及其职业类别
1.商业
商业是专门组织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分为对外贸易和国内商业两类。商业把工业部门所生产的商品收购进来,转运到销售地区,供应给生产者和居民,用于生产和消费,是实现生产和消费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所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商业部门的职业类别主要有:商业管理人员,包括经理、统计规划人员、会计人员等;营业人员,包括营业员、收银员等;购销人员,包括采购员、供应和推销人员等。
2.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是使用各种工具设备,通过各种方式,使货物或旅客在区域之间实现位置移动的物质生产部门。
交通运输部门的职业类别主要有:公路道路运输服务人员、铁路客货运输服务人员、航空运输服务人员、水上运输服务人员等。各类运输服务人员又分为若干职业,如铁路客货运输服务人员分为旅客列车乘务员、车站客运服务员、车站货运员等。
3.邮政电信通信业
邮政电信通信业是传递信息、办理通信业务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包括邮政和电信两个部分。邮政部门的主要工作是传递信函、文件、报刊以及包裹、汇款;电信部门的主要工作则是通过电报、传真、电话、计算机网络等方式,传递语言、文字、图像、数据等各种信息。
邮政电信部门的职业类别主要有:邮政业务人员,包括从事邮政营业、邮政分拣、投递、转运接发、押运的人员和报刊发行员;电信业务人员,包括从事有线、无线电信工作的话务员、报务员等。
4.服务业
服务业是以提供劳务为特征的产业部门。它包括房地产业,如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公共事业,如园林绿化管理、环境卫生、排水及污水处理等;居民服务业,如旅馆服务、旅游、美容美发、摄影等。
服务业的职业类别包括各种类型的服务性职业,主要有服务员、厨师、导游、生活日用品维修人员等。每一类服务性职业中,还可以分为许多细类,如服务员包括旅馆和餐厅服务员,影剧院、体育馆和公共游览场所服务员等。
5.金融保险业
金融是货币流通的调节和信用活动的总称。货币的发行、存款、放款、汇兑、储蓄、发行有价证券等,都属于金融活动。银行和证券交易所是专门从事上述活动的主要金融机构。保险是对财产因意外灾害或人身因意外伤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社会互助性补偿,一般分为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和意外保险等。保险公司是专门从事保险业务的机构。金融保险业主要包括工商信贷、农村金融、储蓄、国际金融结算、外贸信贷、外汇管理、保险等。
金融保险业的职业类别主要有银行出纳、会计、信贷员、银行外汇管理员、精算师等。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都是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是流通和服务部门,它的发展是建立在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的,受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这三大产业保持合理的结构。第一产业是基础产业,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虽然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但它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行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行业是根据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划分的,即每一个行业类别都按照同一种经济活动的性质划分。我国于1984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把我国国民经济划分为 13 个门类,1994 年进行了修订,2002年颁布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新标准立足于中国国情,考虑与国际标准的兼容,充实了第三产业,新增加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门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适用于在规划、统计、财政、税收、工商行政管理等国家宏观管理及部门管理中,对经济活动进行的行业分类。
第四节 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全球职业变化发展趋势
(一)新兴职业的不断产生
无论是在生产部门还是在服务部门中,新兴职业都不断地涌现出来。所谓新兴职业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指伴随着新兴行业的出现而诞生的新职业;另一种是指在原有职业的基础上分化派生出来的新职业。前者的主要特征是职业的内容及其所要求的职业技能都是崭新的,由于新职业产生于采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的新兴行业,因此这种职业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兴职业。
新兴职业的产生除了受科技进步的推动外,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需求也是导致新兴职业产生的一个原因。能够满足人们各种社会需求的社会服务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家庭服务业、饮食服务业、商用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咨询服务业和信息业为主导的服务业还将进一步分化,派生出更多的新职业,如家庭服务业除了保姆、家庭教师以外,逐渐增加了搬家服务、家庭卫生服务、体力劳动服务和老年生活公寓服务等新的内容。
“参考资料”
我国发布的新职业
自2004年8月建立新职业定期发布制度以来,截至目前,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先后向社会共发布了九批新职业:
首批发布的新职业(2004年8月19日)
1.形象设计师
2.锁具修理工
3.呼叫服务员
4.水生哺乳动物驯养师
5.汽车模型工
6.水产养殖质量管理员
7.汽车加气站操作工
8.牛肉分级员
9.首饰设计制作员
第二批发布的新职业(2004年12月2日)
1.动画绘制员
2.景观设计师
3.宠物健康护理员
4.建筑模型设计制作员
5.会展策划师
6 。数字视频(DV)策划制作师
7.模具设计师
8.商务策划师
9.客户服务管理师
10 。家具设计师
第三批发布的新职业(2005年3月31日)
1.信用管理师
2.网络编辑员
3.房地产策划师
4.职业信息分析师
5.玩具设计师
6.黄金投资分析师
7.企业文化师
8.家用纺织品设计师
9.微水电利用工
10 。智能楼宇管理师
第四批发布的新职业(2005年10月25日)
1.健康管理师
2.公共营养师
3.芳香保健师
4.医疗救护员
5.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员
6.水产品质量检验员
7.农业技术指导员
8.激光头制造工
9.小风电利用工
10 。宠物医师
11 。紧急救助员
第五批发布的新职业(2005年12月12日)
1.室内环境治理员
2.水域环境养护保洁员
3.花艺环境设计师
4.印前制作员
5.礼仪主持人
6.数字视频合成师
7.集成电路测试员
8.网络课件设计师
9.霓虹灯制作员
10 。计算机乐谱制作师
第六批发布的新职业(2006年4月29日)
1.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
2.体育经纪人
3.木材防腐师
4.照明设计师
5.安全防范设计评估师
6.咖啡师
7.调香师
8.陶瓷工艺师
9.陶瓷产品设计师
10 。皮具设计师
11 。糖果工艺师
12 。地毯设计师
13 。调查分析师
14 。肥料配方师
第七批发布的新职业(2006年9月21日)
1.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
2.轮胎翻修工
3.品牌管理师
4.医学设备管理师
5.农作物种子加工员
6.报关员
7.机场运行指挥员
8.社会文化指导员
9.宠物驯导师
10 。房地产经纪人
11 。酿酒师
12 。鞋类设计师
第八批发布的新职业(2007年1月11日)
1.会展设计师
2.珠宝首饰评估师
3.创业咨询师
4.手语翻译员
5.灾害信息员
6.孤残儿童护理员
7.城轨接触网检修工
8.数控程序员
9.合成材料测试员
10 。室内装饰装修质量检验员
第九批发布的新职业(2007年4月25日)
1.衡器装配调试工
2.汽车玻璃维修工
3.工程机械修理工
4.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员
5.助听器验配师
6.豆制品工艺师
7.化妆品配方师
8.纺织面料设计师
9.生殖健康咨询师
10 。婚姻家庭咨询师
(二)老职业的衰落和消退
老职业的衰落和消退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第三产业也有部分职业消退。如铅字排字工、票证管理员等职业正逐步消失;汽车进入家庭,使司机这个职业开始局限于大型运输车辆的驾驶;伐木工也开始变成植树工。这种职业的衰落和消退往往与技术或产品的更新使某种职业失去市场有关。有时制度和政策的限制、禁止使用某种材料或工艺,也会致使某些职业难以为继。如农业的高度集约化曾使千百万农民改变职业,这一过程仍在继续。在英国的工业转型过程中,曾经作为产业革命标志的煤矿工人和纺织工人几乎消失殆尽。随着数控机床的普及,传统的通用机床操作工正在迅速减少。在第三产业中,传统的机械打字员、铅字排字工等也正在迅速消失。由于对氟相关产品的限制,各类加氟技工也都面临改行的选择。
(三)职业的调整和变化
在三个产业部门中,许多传统职业在新的条件下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和变化。在第一产业中,传统的农民转化成为农机师、农艺师或者专业性更强的从事无土栽培工作的现代农艺师。传统的海洋捕捞人员也向海水水产品养殖和深度加工工程师、技师转化。在第二产业,传统的手工绘图员正转化为使用计算机的电子绘图员。随着采煤、采油等技术向高科技化的转变,产生了新型的煤炭液化、汽化职业,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职业。在第三产业中,变化发展更为迅速。过去的理发员转化为形象设计师,销售库管人员转化为物流配送师等。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职业都会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发生一系列调整和变化。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职业的发展与演变中,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中间层次和中等地位的职业发展较快。例如,第一、第二产业中生产部门和实验部门的技术、技能人员增长迅速。这些技术、技能人员与工程师(Engineer)不同,国外通常把他们称做技术师或者工艺师(Technologist or Technician),我国统称为技师或技工。第三产业中的助理医师、助理律师、服务技师和个人助理或家政助理等,在欧美国家都是需求增长很快的职业。与此相对,高层次的职业(科研学术等)和低技能的职业需求发展都较缓慢,许多低技能职业甚至出现停滞或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中间层次的工作有着承上启下、把设计决策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关键作用。因此,在现代生产和服务活动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职业变化发展趋势
(一)由单一基础向跨专业、复合型转化
从目前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来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劳动方式逐步由简单向复杂方面转化,过去单一技能就能胜任的工作,随着职业内涵不断发展扩大,现在往往需要相关专业的许多知识和技能,更多的需要跨专业和复合型人才。例如,许多职业的从业人员都被要求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技能。
(二)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职业岗位工作的范围和面向的服务对象越来越广泛,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必然加大,人们之间的交往和协作大大加强,所以要求人们具有开放的观念和心态,彻底摆脱封闭的状态。另外,开放型也体现在职业岗位工作的性质上,增加了一些以人与人之间联络、沟通、信息咨询和交易为表现形式的内容。例如,许多职业都需要借助互联网从事职业活动。
(三)由传统工艺型向信息化、智能型转化
传统工艺型职业在科技含量上相对滞后,在技术更新速度方面比较缓慢,有时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增加职业岗位的科技含量,改善劳动组织和生产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能熟练应用信息管理方法的智能型操作人员,是今后职业岗位更新、工作内容更新需要的新型人才。例如,传统的仓库管理工作,由于需要及时提供库存信息而向物流师方向发展。
(四)由继承型向知识创新型转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社会成员不断树立创新意识,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进行创造性劳动。今后,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更好地胜任岗位职责。例如,景观设计师、模具设计师等职业,如今这些工作中大部分都需要从业者具有创造性。
(五)服务性职业向知识技能化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放了劳动力,人们越来越多地需要社会服务行业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方便。第三产业在劳动者数量增加的同时,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产生了知识型服务性职业,而且该类型职业是吸纳社会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如传统意义上的职业介绍演变为职业指导或猎头服务,这实际上是原先的简单提供就业信息或中介活动,发展为利用知识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根据劳动力市场预测,未来新职业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服务部门,特别是与健康、通信和计算机相关的行业。上述职业的变迁趋势,反映了我国时代变化的特征。把握职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毕业生适应变革中的社会职业环境;把握职业的发展趋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并能为个人职业目标的选择提供思路,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方向,从而避免择业的盲目性。
“参考资料”
未来十大热门职业介绍
1.理财规划师
目前,一方面,社会对金融理财的需求非常急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另一方面,理财产品明显捉襟见肘。理财规划师,尤其是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理财建议,通过不断调整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保险、动产、不动产等各种金融产品组成的投资组合,设计合理的税务规划,满足居民长期的生活目标和财务目标的人才,更是难求。专家预计,我国理财规划师的缺口约为20万人。未来5到10年,理财规划师将成为国内最具有吸引力的职业。
2.系统集成工程师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电子信息产业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目前,信息技术人才需求中排除技术故障、设备和顾客服务、硬件和软件安装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统操作、监视与维修这四类人才最为短缺。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非常大。从总体上看,I T人才的需求量每年将增加100万人。
3.律师
律师一直是我国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职业。未来几年也仍将是受追捧的热门职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取得律师资格的专职律师还不到2万人,平均每10万人中只有两名律师,而聘请律师的企业也只占全部企业的千分之几,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且目前,我国律师队伍中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短缺,从事国际性律师业务的专门知识和服务经验不足,在涉外法律服务市场的竞争力较弱。
4.物流师
物流业是当代经济发展的热点,涵盖了国民经济中的海陆空交通、运输、仓储、采购、供应、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第三方物流、连锁销售、制造业以及与物流相关的众多行业。目前,我国物流人才供不应求。物流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许多物流部门的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很少受过专业的培训。据初步估算,我国物流人才需求量为600余万人。
5.注册会计师
目前,我国共有注册会计师7 万多名。而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至少急需35万名注册会计师。而且在已具备从业资格的7万多名注册会计师中,被国际认可的不足15%。巨大的需求缺口,使注册会计师成为未来几年我国的热门职业。
6.营销师
营销师是指从事市场分析与开发研究,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咨询,并进行产品宣传促销的人员。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种各样的企业,人们对市场营销的观念也将有更深的认识,所以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继续看好,并有继续升温的可能。目前,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房地产营销师、汽车营销师和保险营销师。
7.环境工程师
城市快速扩张、市政建设的更高要求和房地产建设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环境工程师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从业人员仅有13万余人,其中技术人员8万余人。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计算,我国在环境工程师方面的缺口在42万人左右。
8.精算师
精算师是经过金融保险监管部门认可其从业资格的个人。凡是需要处理风险的领域,精算师都能发挥作用。与会计师、律师和医生等职业相比,精算师是一项人数不多、专业性更强的职业。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至少有60家国内保险公司和20家含外资的保险公司。而目前精算师的数量还远不能满足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需要。业内人士称,我国被世界保险界认可的精算师不足 10 人,“准精算师”40 多人,在目前国内人才市场上,精算师可谓凤毛麟角。
9.医药销售中西医师
全球现代医药技术产业继续呈高速增长态势,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医药产业新的国际竞争焦点。同时,人口的老龄化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富裕,使医疗卫生成为21世纪初最赚钱的职业之一。有专家指出,不仅是医生和护士,营养学家、家庭护士、维生素制造商、按摩师和针灸师都将成为热门职业。
10 。管理咨询师
管理咨询师运用管理学原理,针对企业进行从战略策划到战术运用的系列顾问活动,包括对企业CIS、人力资源、流程再造、组织结构设计、营销等方面进行策划并指导实施。专家指出,我国目前管理咨询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在未来10年中,我国管理咨询业的需求将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加,到2010年中国管理咨询业的有效需求总额将达到1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