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63900000011

第11章 卓娅之母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身教最重要

卓娅是苏联英雄,是一位为许多人崇敬的革命烈士。假如没有战争,这个柔弱的女孩也许会平静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在《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中,英雄的母亲为人们讲述了英雄卓娅快乐成长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个平凡的母亲为了自己子女成长所付出的点点滴滴……

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苏联人,英雄卓娅和舒拉的母亲,《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的作者,她对教育子女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

卓娅(1923——1941),她的纪念碑上的铭文写道:“卓娅,苏联人不朽的英雄。”她就生活在列宁、斯大林所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的阳光下,她健康而又幸福地成长起来了。16岁那年,她就光荣地被批准加入苏联共青团。1941年卓娅从10年制学校毕业,这一年,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卓娅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立即投入战斗。她被派到敌人后方进行游击活动。1941年11月,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她不幸被俘了。敌人开始审讯她,但敌人用尽了酷刑,也没从她嘴里套出一句话。敌人对卓娅毫无办法,决定将她绞死。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政府追认卓娅为“苏联英雄”。

身教重于言教

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是英雄卓娅和舒拉的母亲。卓娅和舒拉是同胞姐弟,小学、中学时期在同一个班级学习,接受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卫国战争爆发后,姐弟俩先后入伍。

姐姐卓娅执行任务时被俘,英勇不屈,壮烈牺牲。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在书中用朴实的语言、流畅的文笔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姐弟俩一幕幕的生活场景。这本书在苏联家喻户晓,它是一部青年英雄的成长史,影响了无数青年的成长。

当时苏联报纸上刊登过一封读者来信,写信的人曾在自己女儿身上耗费了很多精力,可是在他们长大成人走入歧途之后,他才觉悟到自己没能好好教育她。他回忆着往事,问自己说:“我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他想起了他的错误:

我未曾注意孩子中间发生的纠纷;我替孩子们做了那些他们自己能胜任的事;给孩子们东西的时候他说:“这是给你的,这是给你的。”可是,若说“这是给你们的”,岂不更好;有时候马马虎虎地宽恕了他们的虚伪诡诈,也有时为了一点点小过错而吹毛求疵地严厉惩罚他们。

显然是在孩子们的自私心和躲避困难工作的企图刚刚萌芽的时候,我没注意,因此就这样由细微小事,由琐碎事件发展成了重大的罪恶。孩子们完全不是按着我所希望的那样长大的,他们粗野,自私,懒惰,不互相友爱。

这封令人伤感的信,引起了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久久地思索。关于教育子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在《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中写道:“我常听见人们这样说:‘我没有时间教育孩子们,我整天在工作上。’我也曾这样想:莫非需要特别地拨出一部分时间在家里教育孩子吗?”

她和她的丈夫工作都很忙,他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她在小学任教员,同时又在师范大学学习。丈夫在研究院工作,又在速记讲习班学习,并且还要努力准备上函授工科大学。他们时常那么晚才回家,到家时孩子们已经睡了。可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妨碍他们把孩子教育得很好。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认为,教育不一定是言语上的,其实,身教甚于言教。

关于教育孩子,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这样认为:

对子女的教育是在每一件琐碎的事情上,在你的每一次举动上,每一个眼色上,每一句话上。这一切都可以教育你的孩子。连你怎样工作,怎样休息;你怎样和朋友谈话,怎样和不和睦的人谈话;你在健康时候是怎样的,在病中是怎样的,在悲伤时候是怎样的,在欢喜的时候是怎样的——这一切,你的孩子是都会注意到的,他们是要在这一切事情上模仿你的。

如果你忘掉了孩子,忘掉了他时刻在你的举动上寻找主意和榜样的敏锐而细心观察的眼睛;如果孩子虽然挨着你,吃得饱,穿得暖,但是却孤单地生活着,那就什么也不能帮助他,不能正确地教育他。贵重的玩具,在一起愉快的散步,严肃的和合理的训诲全都没有用。

他们的儿子舒拉,由于在家庭中是最小的一个,又有祖母的娇惯,也曾经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有爱哭闹的毛病。如果他的什么要求被拒绝了,他就躺在地上大声哭号,踹腿或者可怜地呻吟着。他的父母决心要治好儿子的这个毛病。

有一次,舒拉因为要在午饭以前吃粉羹(一种酸甜的糊状羹,通常在饭后吃),大声哭号起来了。于是,父亲和母亲就都走了出去,屋里只留下舒拉自己。最初,他仍然大声哭号,并且不时地喊着:“给我粉羹!”“我要粉羹!”

后来,他感觉到屋里没有声音,便抬起头来,把周围看了一遍,就不哭了。既然没有人听,还值得费力气假装哭吗?他考虑了一会儿,就用木片堆什么东西了。等到父母回来,他又打算哭。于是父亲严厉地对他说:“如果你哭,我们就把你一个人放在这里,我们不再和你一起住了。明白了吗?”

舒拉不闹了。

又一次,他在哭的时候,通过手指缝用一只眼偷看父母是否同情他的跟泪。可是父母丝毫没有理会他。父亲在看书,母亲在看学生的作业本。这时舒拉就像没发生什么事一样,悄悄地走近妈妈,爬到她的腿上。妈妈轻轻地在他的头发上拍了一下,就把他放在地板上,自己仍继续工作,他也就不再打搅大人了。

他们就是用这种办法治好了儿子的撒娇和哭号的毛病。连比舒拉只大两岁的姐姐卓娅也学了大人的口气,时常用庄重的神气说:“用不着娇惯孩子,让他哭会儿吧,算不了什么!”

叶圣陶老先生说:“凡是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习惯的养成总是苦难的,其实,事情很容易解决,想让孩子做到的事,父母一定先要做到,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跟上我们的脚步。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

在卓娅母亲教导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是她自己的生活的真实展现,但正是因为她努力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对孩子却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这确实是这位英雄的母亲教育子女的经验之谈,她正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即使在需要纠正子女的缺点时,她也没有用很多时间来进行长篇的说教,也没有用很长的话去谴责孩子的过错。她是用自己的风格来影响孩子,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比言语要管用多了。

教子点睛:

言教和身教相比较,言教总是显得容易一些。大道理人人都从小听到大,必要时多少也能说出一些道理,但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言教的效果总是有限。相比较而言,身教比较麻烦,通常父母希望孩子做的,常常是自己做不到的。这样的教育,孩子不能接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身教的确要费些力气,但是,效果却相当的好。所以,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要先做出样子来再去要求孩子,这样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一种社会价值,但对一个社会个体而言,它更是一种真实的情感。

苏联人民的领袖列宁逝世的时候,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一家和全体苏联人民一样,经受了巨大的悲痛。这时候,小卓娅刚生下来不久,舒拉还没有出世。可是,做父母的并没有忘记孩子。他们把刊登着斯大林的誓言的报纸收存起来,准备等女儿长大了,让她看看。

果然,14年之后,正当女儿卓娅准备入团的时候,小儿子舒拉从父亲的箱子里发现了这张发黄了的报纸。卓娅激动地读着这张特地为她保存的报纸上斯大林庄严的誓言:

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汪洋大海所包围的我国,像巨岩一般地屹立着。它遭受着一阵阵的波涛的击荡,有被淹没和冲溃的威胁。可是岩石却不动摇地坚持着……列宁同志,我们谨向你宣誓:你的这个遗嘱,我们也一定会光荣地实现。

第二天,卓娅就从图书馆借来了斯大林其他的演说。从此,这张发黄的报纸引出了一张很长的书目单,卓娅一本又一本认真地读下去。

当卫国战争爆发时,她就挺身而出,走上前线,化名“丹娘”,打击德国侵略者,不幸被俘,英勇牺牲,成为苏联英雄。舒拉长大后,像他姐姐一样,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在前线英勇作战,光荣牺牲,也被追认为苏联英雄。

为了这件事,难道做父母的另外花费了专门的时间吗?没有。主要是做父母的自己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领袖充满着热爱,而且又没有忘记教育子女的职责。而恰恰是这件事对卓娅的成长,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于爱国,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当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往往会泪流满面。此时,国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爱国也不再是干巴巴的道理,其澎湃的情感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家庭是一个人情感发育的基地和摇篮,更是一个人爱国主义情感的最主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发生地。

因此,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处处有意识地传爱国主义观念,是为人父母者的责任,也是培养孩子爱国主义情操的主要方法。

例如,家庭旅游时、学校组织的旅游活动前,有意识地启发孩子去认识祖国河山之美;家庭团聚、朋友聚会、学校少先队组织开展活动时,特别提醒孩子去体会亲情友情和团体之情;看展览、读课外书,甚至每天看电视节目时,尽量安排与孩子讨论的环节,明是非,辨荣耻,点滴之间传递爱国的观念。

遇人遇事,多一些和孩子的沟通及讨论,多有些机会让孩子接触民族的、传统的历史和文化,等等看似小事小节的行为,都是对孩子进行国家观念教育的好机会。这样的教育,润物细无声,与生硬的、死板的教诲相比,孩子对爱国主义理念的理解是具体的、生动的,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些年来,在一部分成人中间,国家的观念淡薄,个别人甚至做出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来。孩子在国家观念和情感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问题,主要来源于社会,来源于成人世界。

在家庭中,一个平日里牢骚满腹,对祖国的恶言恶语随口而出,对民族文化毫无感情,甚至诋毁、诬蔑的人,给自己孩子的,只能是扭曲了的国家观念,这样的家庭里,是不可能对孩子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影响的。所以,提高父母自身的爱国主义素养,是家庭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教子点睛:

家庭爱国主义教育中实践特别重要,平时的学知识、长身体,可以挖掘其中的目标和意义,引导孩子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的思想。告诉孩子,爱国其实就体现在生活的点滴小事中,比如,参加一次社会公益劳动、植树节的时候在郊区种上一棵树、帮助社区里一位需要帮助的邻居、创作一幅歌颂祖国新风貌的作品等等,都是孩子可能完成的爱国行为。只要积极引导,孩子就会在这些实践中获得从书本上无法得到的东西。

不娇惯孩子

怎样才能让孩子得到幸福?从长远来看,幸福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收获幸福父母还要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放手,让孩子有机会自立。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对他的马非常宠爱,终日“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其结果可想而知。这种“马病肥死”的状况在今天很多家庭里仍然在重演。

《北京青年报》曾刊登过一篇报道: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坪乡51岁农民陈邦顺靠卖血供儿子上大学,为了多卖血,假造了6个献血证,4年来共给儿子6.35万元。

儿子虽知父母卖血供他,仍不停地来信要钱。信中称:我的衣服和鞋子旧了,需要200元买衣服和鞋;我想买电脑,已借了1800元;体育课没达标,要给体育老师送礼;今后3个月生活费3000元;“五一”要旅游,班上要收班费100元……

在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同时,我们也是在为这一代孩子未来的生存担心,为家庭里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着急。

英雄卓娅从小独立能力就能强,她在国家危难关头能舍弃安逸的生活奔赴前线,和母亲对她的独立性教育有一定关系。卓娅的母亲从来不娇惯孩子。

卓娅刚出生时得很瘦弱,母亲时常给她洗澡,农村里的人们说,洗澡能让婴儿长得更快。她在新鲜空气中的时间很多,到了冬季,可是她仍旧露着脸在院子里睡觉,母亲从不无故地把她抱在怀里。

卓娅的姥姥和奶奶全都劝她这样做,免得把孩子宠坏了。她老实地遵从了这个劝告,可能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卓娅才在夜里睡得很甜,不要人摇她或抱她。她长大了也很安静。卓娅还没满2周岁,她的小弟弟舒拉就出生了。这个男孩子生下来就大声哭叫,他喊叫的声音很粗,哭泣来就不停。

他比卓娅肥大和健壮得多,但是眼睛却同她的一样亮,头发也是黑的。在舒拉出生以后,母亲就时常对卓娅说“你是姐姐”,“你是大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她和成人坐在一起,但是坐在高椅子上。她很照顾舒拉:如果橡皮乳头由他的嘴里落出来,她就给他放入嘴里;如果他醒了,而屋里恰巧又没有别人,她就摇摇他的摇篮。

母亲也常常要卓娅帮助她做些事情。“卓娅,把尿布拿来。”她说,“请你把碗给我。”或者:“卓娅,帮助我整理整理:把书收起来,把椅子放在原来的地方。”母亲说,卓娅做这些事总是非常高兴,做完之后总是问:“还做什么呀?”

在她3周岁,舒拉1周岁多的时候,她就会拉着舒拉的手,拿着瓶子到祖母那里取牛奶了。在5岁的时候,在夏天,卓娅接连着几小时不停地拿着网子捕蝴蝶,采野花,然后再去洗澡,并且一个人在河里洗她自己的衬衣,晒干后再穿着回家来。

显而易见,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从不娇惯自己的孩子,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确实非常值得今天的父母学习。

日本是火山、地震频发的国家,地下蕴藏着巨大热能,温泉到处可见。日本温泉里一般都设有冷水浴池,水温只有十几度,日本人经常是在温泉里泡的热呼呼的,然后立即跳入冷水里。这种耐寒能力,正是日本人从孩提时期就开始慢慢培养的。每年冬天,在日本街头经常会看到很多孩子还穿着短衣短裤,来往于学校的路上。

他们提倡让小孩子冬天着短装,主要是培养孩子们的耐寒能力。孩子身体在发育阶段,贪玩好动,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对寒冷有一定的抵御力,年复一年地经历冬季的抗寒磨炼,其御寒能力会大大提高,体质也会不断增强。

在我们看来近乎残酷的教子模式,其实是真正对孩子有益的。殊不知,温室里的花朵容易凋谢,室外的野花开的最绚烂。

作为父母,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是孩子能做的事,小到洗袜子手绢,大到和别人接触,父母要学会放权,多为孩子创造一点锻炼的环境和机会,帮助孩子从小就能养成自理和吃苦的本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享受幸福生活的资本。

教子点睛:

现代家庭几乎都是一个孩子,父母、长辈的娇惯是常见的,但是仍在娇惯孩子的父母们,请及早回头。养育孩子的目的是要把他教育成一个有用的人才,超越我们自己。而不是把她娇惯成予取予求的讨债者,一辈子只有依赖自己的父母才能生存。娇气的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如果他不能适应社会,他也许会回过头来埋怨父母剥夺了他锻炼生存本领的机会。

同类推荐
  • 儿童性早熟信号与对策

    儿童性早熟信号与对策

    儿童性早熟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预防性早熟刻不容缓。以问答方式介绍了儿童青春期生长发育特点、性早熟的病因与危害、环境因素对儿童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影响、儿童性早熟的信号与防范、儿童性早熟的诊断与治疗。其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科学实用,适合于家长和儿童保健人员、中小学老师阅读。
  • 每天给孩子一个成长智慧

    每天给孩子一个成长智慧

    本书收录了三百则智慧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所蕴含的智慧,可以促进孩子心智的发展,使孩子学会用智慧解决问题,从而能为将来的成功做好铺垫。
  • 爸爸去哪儿第二季

    爸爸去哪儿第二季

    本书主要讲述的内容包括:仙爸曹格:他们是上天给我的老师、暖爸黄磊:她是最珍贵的礼物、萌爸杨威:和儿子一起萌萌哒释放小宇宙、酷爸吴镇宇:不一样的影帝爸爸。
  • 陪孩子长大: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陪孩子长大: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家长能够了解孩子身心成长的过程,获得为人父母的知识,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健康的教育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为孩子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 好妈妈必知的50个教育误区

    好妈妈必知的50个教育误区

    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是父母最大的期望。可是,您想过您的教育方式有没有问题吗?您知道您的教子方法是否存在错误呢?本书一天帮您纠正一个教子错误,50天让您远离教子误区。
热门推荐
  • 武山气海

    武山气海

    大定王朝,盛世欢歌,这是普通百姓的好时代,确实武者的坏时代。朝廷对于已武犯禁的侠客深恶痛绝,百姓对于能操纵自己身死的强大武者敬畏躲避。整个世界的武者似乎忘记了当年出现武学的意义。武者在此世间似乎再无容身之地,那么是否有新的武者来再此世间注入一股清风,重新赢回百姓的赞誉,朝廷的信任?
  • 金融雏形:当铺与质库

    金融雏形:当铺与质库

    我国的当铺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千年以前的汉代,典当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了,到了宋代,由唐代的专营与兼营并立,逐渐向专营发展,正式成为了一种行业。这是中国典当业发展史上的又一大变化,虽然它们曾经备受争议,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它们以超前的经济意识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最终促进了现代金融业的发展。
  • EXO月迹之皇诺

    EXO月迹之皇诺

    都暻汐的故事是我写作的起源,所以,两年后,我觉定带她回来。
  • 王牌千金太嚣张

    王牌千金太嚣张

    她蓝氏的掌上明珠,十年前无故失踪,再度寻回,她已经是没有心的少女,十年后回归,血的游戏开始了。所有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却算漏了那七个谪仙少年!他,如罂粟般危险的少年。他,如旭阳般温和的少年。他,如暗夜般邪魅的少年。他,如冰山般冷漠的少年。他,如烟火般耀眼的少年。他,如童话般活泼的少年。他,如天空般纯净的少年。谪仙少年们在她的生命里掀起一层一层的涟漪……
  • 分身术之无爱杀手

    分身术之无爱杀手

    杀手,他的生活充满的是枪林弹雨和无休止的硝烟。辰逸在偶得一枚神奇的戒指之后,奉老头子之命前往战场,意外救下了一个华夏女子,本以为身为杀手的自己与她将不再有任何瓜葛,就在任务结束之后老头子竟然让自己去银海市当一位大小姐的保镖,杀手与保镖本就是对立面,双重身份又能否完美融合一身,辰逸又能否胜任这项工作呢。然而让辰逸没想到的是自己在去当保镖之前就已经调戏了这位叫周乐乐的大小姐,见面之后又会发生怎样的奇葩故事呢,泱泱大都市又能否与那位女子碰面呢?让辰逸最意想不到的是那枚戒指竟然让辰逸拥有了分身的异能和火遁还有水遁的超强能力。(作者QQ:429772293)
  • 中国梦,从我做起

    中国梦,从我做起

    他是谁?他的梦想—为中国的富强而奋斗!中国梦,从我做起!从我们做起!让同学们激动不已,梦想即刻扬帆起航。公务员?企业家?股王?作家?医生?他们的奋斗,他们的中国梦,有着怎样的精彩?他说:“中国梦,就是我们的梦!你创造了什么,中国就会拥有什么;你付出了什么,中国就会收获什么。你的家,就在生你养你的故乡里。你的故乡,就在中国母亲的怀抱里。故乡梦,从你我做起!中国梦,从我们做起!”
  • 学长是仙尊

    学长是仙尊

    修仙有三好不吃不喝饿不了长生不老颜值高御剑乘风省车票众:麻麻再也不用担心我吃不饱睡不好,春节回家没车票~师兄:shen好shen好所谓你有病啊,我有药,专治不服一百年不动摇!这就是一个重生妹纸打开新世界大门,立志修仙复仇虐渣的酸爽故事!
  • 幻界之无尽幻域

    幻界之无尽幻域

    幻界,这是一个统治者的世界,但终有一天,会被众界所吞噬,因为,这里是梦的天下啊!
  • 绝色神偷:我的夫君是帅哥

    绝色神偷:我的夫君是帅哥

    跟着师兄出任务,因为‘老毛病发作’一个人跑了。却没想到认了父母,大闹皇宫。。。。。。卷入一场又一场的阴谋。到底谁在背后搞鬼。
  • 魔龙之引

    魔龙之引

    背负着血海深仇的他,对自己的国家早已失望透顶。身负魔龙血脉却只能让魔族将他誉为天才,父母看不到他的成就,唯一让他牵挂的是那个妹妹,变成了不是“他”的“他”,她还会想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