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病在阳,治用背部俞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观察病的阴阳属性,应当区别柔刚的不同,来决定治疗的方法,阴病为柔,阳病为刚。因此,病在阳的,应当用柔法治疗,即治其阴;病在阴的,应当用刚法治疗,即治其阳。还应辨明气分和血分,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导引法,使气血安定,各循常道。
阴病在阳,是指自然界的风寒之邪趁着人体正气亏虚,侵袭肌表卫外的阳气。风寒侵袭的途径,往往是通过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而入。因为足太阳膀胱经上有各脏腑之气输注的部位,即背俞穴,所以外感风、寒、湿、燥、火、暑六淫致病应取背俞穴治疗。其有两种说法:
一是风寒袭表,阻遏卫阳,由于足太阳主表,故首先侵犯足太阳经。这种病,初起为感受风寒之邪,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项强等症,这是外寒之象;但随着病情演变,会出现发热、不怕冷、反怕热等外热之象。所以治疗风寒之邪,必须选择相应脏器的背俞穴治疗,以防止病情转化;外邪侵袭不光是风、寒,六淫中的湿、暑、燥、火等都可能侵袭人体五脏而导致疾病,表现为五体――皮、肉、筋、脉、骨的病变,治疗要选择针刺足太阳膀胱经上各脏的背俞穴。至于太阳经的伤寒,要遵从张仲景《伤寒论》的治疗法则。
二是八风之外邪侵袭人体,《内经》中有“风论篇”,这里不再赘述。中暑的,可以针刺背部的小肠俞;湿邪伤人,针刺胃俞;燥邪伤人,针刺大肠俞,这些都是六淫外邪侵袭,邪气有余的实证,都应当采取泻背部足太阳经上各腑的背俞穴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果久病传变,或转化为虚证,或转化为实证,则应根据疾病的具体证候,该补则补,当泻则泻,只是选择的穴位都为足太阳膀胱经上六腑的背俞穴。
还有一种是上焦有热、下焦有寒的病症。《内经》说,如果下部的阴火侵犯了阳位,应当从阳位治疗,引导阴火归于阴位。方法是必须先清除经络中的淤血,使经络气血运行通畅,则阳升阴降。如果下焦火旺,火气升腾到上焦心肺部位,影响到手足六阳经(手三阳小肠、大肠、三焦,足三阳胃、胆、膀胱),使得六阳经火邪不退,腑热充盛的,应当先疏通五脏的血络,后引导阴火下行,此即从阳引阴的治法。升逆的阴火降归于阴位,上焦之热便减退了,下焦之寒自然也会消失。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时一定不要只泻六阳经的腑热。这种病为阳气炽烈,是阴火旺盛助长了六腑热邪,只要祛除阴火并引导其归于下焦阴位,并祛除经络血脉中的淤阻,就能使机体恢复正常,这一点切不可弄错。
阳病在阴,治用胸腹募穴
六腑的疾病大多得自饮食五味,饮食的过寒或过热,也会影响到胃,从而伤及六腑,进而导致脾胃清阳之气下陷于下焦阴位,治疗就应该从下焦阴分引导阳气上升到上部阳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饮食没有节制或劳倦过度损伤形体,阴火就会侵犯脾胃,脾胃升降失常,就会使水谷之精气、营气、清气、胃气及元气等不能上升并滋补布化六腑的阳气。因此,胃气不足,五脏的阳气先绝其生化的源泉于上焦心肺,这是因为只有脾胃的清阳上升才能温煦心肺,心肺得煦,才能下济肝肾。
如果清阳下陷,必然会助长阴火上乘之势。这些都是先因喜、怒、悲、忧、恐等五志过度,耗劫人体的正气,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再加上劳倦过度、饮食不节,便会损伤脾胃的元气。治疗时应当针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用推而扬之的手法,以伸展和升提脾胃下陷的元阳之气,此即从阴引阳的治法。
如果脾胃元气越来越匮乏,应该针刺腹部六腑的募穴(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募穴分别是日月、中脘、关元、天枢、中极、石门穴)治疗;如果病变传到五脏,表现为眼、耳、口、鼻、二阴等九窍不通利,那就根据各窍的症状,选择相应脏器在胸腹部的募穴治疗。如耳病和二阴病,取肾的募穴京门;眼病,取肝的募穴期门等。因此,五脏的生理功能失常,往往是六腑气机滞塞、通降失常所致。又说:五脏之气不调和,表现为目昏、耳鸣、鼻塞、口不知味、咽喉不利、二便不通等九窍的不通利,这都是由于五脏的阳气不足,阴火有余所致,也叫阳气不能战胜阴火。胸腹部属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于胸腹部的部位,而且凡是取胸腹部五脏的募穴所治疗的病症,多是元气不足的虚证,因而选择处于阴部的募穴治疗元阳不足的病变,即为从阴引阳,这是不能搞错的。假若错误地在四肢末端的俞穴行补法或者泻法,都会导致治疗失误,错用泻法问题会更为严重。按岐伯的说法,取四肢末端穴位施治就是一种错误,更何况是取天上的穴位!天上是指人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背俞穴,它们是脏腑之气输注的部位,如果错泻这些部位,人还能活吗?话说到此,就使人害怕战栗啊!假若是外感六淫邪气,或是上焦有热、下焦有寒,以及筋骨血脉受邪为病,如果错误地选取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及胸腹部的募穴治疗,必然会使病情转为危重。这就是岐伯所说的医技低劣的“下工”所为,所以临诊治病怎么能够不慎重呢?
三焦元气衰旺
《灵枢?口问》说:耳中鸣响、自咬舌等十二种病邪,都是邪气上走头面孔窍所致的。因此邪气所在之处,正气都不足。如上部的正气不足,就会出现脑髓不满,耳中常鸣,头重难支,头目眩晕的症状;中部的正气不足,就会出现大小便失常,肠间经常鸣响的症状;下部的正气不足,就会出现两足痿软,手足逆冷,心中烦闷的症状。针刺治疗以上病症,都可取足太阳经外踝后的昆仑穴用补法并留针,以补上、中、下三焦元气的不足。
上述各种症状,是三焦元气衰惫的表现,都是因为脾胃元气先虚,不能很好地受纳及输布水谷精微,营气与卫气化源不足,因而不能上行注入上焦的肺心,也就不能滋养肝肾所致。再加上人的喜、怒、悲、忧、恐等五志过极,耗伤人体正气,导致脾胃虚弱,运化不行,如果诊治不当,就会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