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饮黄芪人参汤
一般脾胃虚弱的人,由于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必然导致上焦心肺的气不足。到夏天天气炎热时,太盛的暑热就更加损伤元气,使人困乏倦怠,嗜睡,精神差,四肢无力,两脚萎软不能站立的。早晚气温较低时,手足四肢会出现逆冷,而到了太阳升高之后,阳气渐趋旺盛之时,手足又会感到发热如火烤。这是因为体内阴阳气血都不足,所以会表现出阴虚而手足发热的“热厥”和阳虚而四肢逆冷的“寒厥”。脾胃虚弱的人到了夏天也会出现食不知味,目如火灼,视物昏蒙不清的病症;会出现小便频繁,大便秘结难解,胃上脘正对心窝处疼痛,两胁肋或疼痛或拘挛不舒,肚脐下四周像被绳索紧束一样,甚至疼痛如刀割,腹痛难以舒伸;会出现胸中痞闷,有时呕吐,有时干哕,或咳嗽有痰,口吐白沫,舌头强硬、言语不清的病症;会出现腰、背、肩胛部及眼部均感疼痛,头痛不时发作,饮食不能下咽,或稍食即饱,或根本不思饮食的病症;还会出现自汗不止,如同阴湿之气附着于皮肤一样不干爽的病症。这些都是由于天气炎热,暑热伤气,从而加重了肺脾气虚所致。大肠为庚金,肺为辛金,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火热之邪侵犯肺与大肠,就会出现上述症状。治疗时应先助益脾肺的元气,调补肺与大肠的不足,通常都会用黄芪人参汤治疗。
黄芪人参汤
“组成”黄芪3克(如果自汗过多,增加到6克),升麻1.8克,人参(去芦)、橘皮(不去白)、麦门冬(去心)、白术各1.5克,苍术1.5克(如果无汗,增加到3克),黄柏(酒洗)、炒六曲各0.9克,当归身(酒洗)、炙甘草各0.6克,五味子九个。
“方义”用黄芪益气固表,人参大补元气,炙甘草滋补元气,用它们可以补益被暑热损伤的元气,改善困乏倦怠、嗜睡、精神差、四肢无力等损伤元气的症状。在食不知味,或饮食不能下咽,或稍食即饱等脾胃功能紊乱时,用苍术、白术、橘皮、六曲来调理和运化脾脏机能。或在热厥而手足发热,目如火灼,口吐白沫时,用酒洗黄柏苦寒泄热;或在寒厥而手足四肢发冷,脘腹疼痛,两胁肋拘挛不舒时,用升麻辛甘升阳;当阴阳、气血都虚,且阴阳气血处于互相排斥而又互相转化的矛盾之中,自汗出则倍用黄芪益气固表以止汗,无汗则倍用苍术辛温除湿发汗;因为脾胃病在夏季发病,主要是暑热伤气,肺气虚弱所致,故应该用当归身以助黄芪协调气血,麦门冬、五味子助人参滋益肺脾。方子名为“黄芪人参汤”,而其旨在表现肺脾两虚的治则――以补益肺脾之气为主。
“用法”以上诸药切碎、混匀,加水二盏,煎至一盏,去除药渣,食后一小时左右或空腹温服。忌酒、黏腻不易消化食物及辛热香辣之物,也不可过食生冷。
黄芪人参汤随证加减法
如果心下痞闷,应当在黄芪人参汤中加入黄连0.6~0.9克以泻热消痞。
如果胃脘接近心窝处疼痛,应当在黄芪人参汤中去掉大苦大寒的黄柏,加入草豆蔻仁1.5克以燥湿健脾、温胃止痛。
如果胁下痛或者拘挛紧索,应当在黄芪人参汤中加入柴胡0.6~0.9克以疏肝解郁。
如果头痛,目如火灼,应当在黄芪人参汤中加入黄连0.6~0.9克,川芎0.9克,以清热祛风,活血行气止痛。
如果头痛,双目昏蒙,视物不清,这是热邪上壅所致,应当在黄芪人参汤中加入蔓荆子、川芎各0.9克,藁本、生地黄各0.6克,细辛0.3克,以疏风散热、清利头目、行气止痛。
如果呼吸短促,神情恍惚,困倦无力,应当在黄芪人参汤中再加入五味子九个以固敛肺气。
如果大便滞塞不通,隔一两日未解,致使饮食减少或者吃不下饭,营血化生之源不足,血虚生热,致使肠道津少失润而大便燥结的。应当在黄芪人参汤中加入当归身、生地黄、麻子仁泥各1.5克,以清热凉血活血、养阴生津、润燥通便;加入桃仁三枚,用热水泡去皮尖并研碎,以增强活血润肠通便的功效。如果大便己经通利,上面所加的润肠之药就不要再服了。
如果大便还不通畅,不要用其他药物,只在黄芪人参汤中加入煨大黄1.5克即可通腑导滞。
如果大便仍不通利,那就不是血虚血闭失于滋润所致的大便不通,而是由于肠腑热胜生风,病人一定会出现风证之象,如肠鸣排气等,那么单用养血润肠通便的药物便不能奏效,还要停止服用以前常服的黄芪人参汤。只需用羌活、防风各15克,将两药切成碎片,加水四盏,煎至两盏,去除药渣,空腹服下,以祛除肠腑之风。如此,病人大便定能通畅,而大便一通便要停止服用。
如果胸中胀满痞闷,气机阻滞,可于黄芪人参汤中加入清香质好的青皮0.3~0.6克和去白的橘皮0.6~1.2克,以疏肝运脾、消除胸中滞气。这种病本属中焦元气不足,只能补益元气,而不能用泻药。
如果病人气滞得非常严重,或补药吃得太过,或是心中苦闷、情志忧郁,则应当加入木香、缩砂仁各0.6~0.9克,白豆蔻仁0.6克,与黄芪人参汤同煎,三者辛温香散,可通理三焦气机,芳香化浊,健脾消滞,开胃消食,行气解郁。如果腹痛并无怕冷症状的,应当在黄芪人参汤中加入白芍药1.5克,黄芩0.6克,以泻火平肝,柔肝止痛,但要减去五味子,以防敛邪。
夏季先补肺气
脾胃虚弱的病人,到了农历六七月这段时间,遇到大雨,空气中湿气加重,家中物什都会泛潮发霉,再加上天气炎热,汗水浸湿衣服,便会出现身体困重,呼吸气短,甚至四肢软弱无力,脚步蹒跚,眼睛昏眩发黑,像要跌倒一样的症状。这是肾精和膀胱的津液都即将亏竭的表现,应当急救,采取滋补肺气以“补水之上源”的方法治疗。因为肺为华盖,主宣发和肃降,是水的上源,且滋肺又能保护大肠免受热邪的侵害,使卫气在外得以安守,不使汗出过多而致大肠津亏燥结。汗出太过会损耗体内的阴津,津液耗竭就会导致“魂、魄、精、神、意、智、志”七神活动紊乱而浮越无所依存。《素问?六节脏象论》说:气血津液调和,神就自然而生。津液由庚金大肠所主,三伏都是从庚日始,庚金伏藏于夏,就如同被囚禁一样。
假如津液亏竭,汗出不止,再加上长夏湿气较重,使肺金受困,肺气便不能正常宣发肃降。待到秋季,肺金仍然受到禁锢,清肃之气不能流通,肺金便不能制约肝木,以致于木旺风胜。风湿相搏,痹阻筋肉关节,便会出现关节酸胀疼痛,全身肌肉疼痛的症状,这就是“亢则害,承乃制”的道理。因此,出现这种情况就应当补肺金以制肝木。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说:农历五月夏暑之季应当经常服用五味子,它可以泻小肠之火,补大肠庚金。肺与大肠相表里,火泻了则肺就不会受到炙烤,也就能发挥其正常的宣发肃降作用,并为五脏的生理活动提供基础,从而助益五脏的元气。
壬,代表膀胱的寒水,在农历四月受到的制约最严重;癸,代表肾水,在农历五月受到的制约最严重。再加上夏季湿气旺盛和夏热蕴结化为热邪,于是肺津和肾水就会受热邪煎熬而被耗竭。因此,夏季应该补肺气,助长其摄取天元真气的能力,而不是助长体内的火热,因为火热易伤津耗气,这就是先圣教导人们夏天吃寒冷食物的原因。用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组成生脉散,以养阴益气生脉。脉是元气运行的地方,也是营气运行的地方,它为元气的生发提供了物质基础。人参味甘入脾,脾胃为后天之本,是营气与卫气化生之源,用人参在于补元气、泻阴火;麦门冬性微寒味甘,可滋补肾水,清燥救肺;五味子味酸,以滋补肺与大肠之津液,并能泻火除烦。
中暑与中热不能混淆
在暑热较盛的季节,即使没有生病的人,也容易中暑或中热。在内堂房舍中避暑纳凉而得的,叫做中暑。中暑的症状有头痛怕冷,身体如同被绳索捆拘,四肢关节疼痛,心烦,肌肤灼热而无汗,这是阴寒之气闭郁阻遏了机体的阳气,使周身卫阳之气不能伸展到达体表所致。民间医家多选用《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的大顺散治疗。如果是行人或农夫因在烈日下赶路或劳作而得病,这种病叫做中热。中热的症状表现有头痛剧烈,心烦燥热,怕热,肌肤摸起来有灼热感,口大渴,索水大饮,大汗淋漓,困乏无力,少气懒言,这是由于天气炎热,负日劳作,损伤了肺气,应该用苍术白虎汤治疗。张元素说:暑热时,在烈日下劳作或行走而得的病,叫做中热;在内堂纳凉、静养而得的病,叫做中暑。中暑为阴证,是贪凉怕热,机体为寒气侵袭所致,应当用辛温发散的药物;中热为阳证,是由于热邪损伤了人体元气,不是寒气损伤形体所致。
脾胃虚弱者,暑天更要小心调理
如果有脾胃虚损病史的人,遇到暑热天气,如果调理不当,违背了四时的客观规律,或采用了不恰当的养生措施,都会损伤人体的正气,出现困乏无力,少气懒言,呼吸气短急促,似喘非喘,骨节痿软,神情恍惚,双目昏花,视物不清,神志昏蒙不能自知的症状,同时还必然会出现汗水大出的情况。
倘若大汗之后,腠理空虚,风邪便会乘虚侵犯肌表,出现皮肤因怕冷而起栗,颈筋增粗暴露,毛发枯焦,皮肤干燥,身体沉重,肢体关节时常酸痛,甚至全身都痛,口渴或不渴,或者小便短赤的症状,这都是风、湿之气相搏而导致的。
头痛或是头重,上焦热气因堵塞而变得炽烈,呼吸短促,心烦意乱,有悲观情绪,忧郁伤感,这是阴胜阳的太严重了。如果病情继续发展,传到肝肾,就会转化为肢体筋脉迟缓、手足痿软无力的痿证,以及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厥证。四肢灼热如火燎的是热厥,手足逆冷的是寒厥。寒厥是阳虚,脾胃虚寒的反映;热厥是阴虚,脾胃有虚热的反映。这是因为脾主肌肉四肢,脾的不同病理变化都可以从四肢肌肉上反映出来。如果湿热浸渍肌肉,导致经络闭阻不通,出现肌肉麻木不知痛痒,就成为肉痿证。肉痿证的产生也有肺的原因,《素问?痿论》说,肺脏有病,肺叶就会枯萎,皮毛也呈现出虚弱枯干的状态,严重的,就会发生痿证。因此在用药时,医家既要考虑清利湿热,也要防止热盛化燥,所以在调治脾胃的同时,还要滋润肺燥。气自下而上,冲击胸中,都属于厥证。痿证的主要表现为:四肢肌肉痿软无力,特别是下肢可能会瘫痪,心中烦闷不止。而厥证的主要特点是气机上逆,严重的还会出现手足冰冷过肘膝,气逆于胸中而出现昏厥,因而又叫做“厥逆”。厥证与痿证是相互影响的,厥证日久可以转化为痿证。治疗上述病症,可在前面制订的黄芪人参汤(见76页)的基础上,加入白茯苓0.6克,泽泻1.2克,猪苓、白术各0.3克,以利水渗湿泄热。如果小便通利,不短黄的,只加泽泻0.6克,与白术、苍术一起,通过发汗、利小便的方法,上下分消湿邪。
“放血”可治双腿痿软
如果两腿痿软无力,行走倾侧不正,即为感受湿热得了痿证,应当在黄芪人参汤中(见76页)加入酒洗黄柏、酒洗知母各0.9~1.5克,可以清热利湿。湿热得去,则下肢有力,痿证自除。
如果汗出太过,津液必会耗竭,应当赶快止汗保津。给予黄芪人参汤加入五味子六枚,炒黄柏1.5克,炒知母0.9克,以加强其清热润燥生津固涩之力。但是应当谨慎使用黄柏、知母,因为它们苦寒伤胃,不可使用过量,过量便会妨碍饮食。如果妨碍饮食,即停止服用,待到食欲恢复,再酌情应用。如果仍然汗泄不止的,也可用三棱针在足三里及气冲穴处点刺放血以止汗;如果汗出仍然没有减少或者停止的迹象,可在上廉穴处点刺放血。应当禁酒及黏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其助湿生热。
痿证,是因为湿热侵犯肝肾所致,应当尽快清热除湿以去其邪,否则,湿热缠绵于肝肾,必会耗损下焦元气,元气竭尽了便会出现下肢肌肉痿软、瘫痪,腰肢以下不能动弹;湿热扰心,便会出现心中烦闷不止。如果身体困重之感减轻,呼吸不再短促,小便正常,又值夏季即将过去,或者湿热的病气减退了,此时治疗痿证,便不需要用五味子、泽泻、茯苓、猪苓、黄柏、知母、苍术、白术等清热渗湿的药物,只须根据痿证的各种临床表现随证加减用药即可。在治疗痿证的常服方药中,还是应当加酒洗黄柏0.6~0.9克。如果到了秋季,凉燥之气盛行,便应当加辛温之药以泻除体内余湿。如果湿气仍然旺盛,还有头目眩晕、肢体麻木没有感觉的症状,就要用除风湿羌活汤治疗了。
除风湿羌活汤
“组成”羌活30克,防风(去芦)、苍术(酒浸,去皮)、黄芪各3克、升麻2.1克,炙甘草、独活、柴胡各1.5克,川芎、黄柏、橘皮、藁本各0.9克、泽泻(去须)0.3克,猪苓(去黑皮)、茯苓各0.6克,黄连(去须)0.3克。
“方义”用羌活辛苦温,入肾、膀胱经,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为君药。一者配以风药,风能胜湿,用防风、独活、川芎、藁本、升麻、柴胡辛散发汗,祛风胜湿,并能升发清阳之气,使湿邪从汗液中排出;二者配以酒浸苍术辛温燥湿运脾,泽泻、猪苓、茯苓淡渗利湿,四药能使湿邪从小便中排出。以上两组药合用,共助羌活除湿,使湿邪从上下分消。再配以黄芪、炙甘草益气,橘皮理气,黄柏泻肾中伏火,黄连清湿中余热。诸药合用,以除湿为主,兼及益气、理气、泻火、清热之功。
“用法”以上诸药切碎,根据病人体质状况每次酌情秤取9~15克,加水二盏,煎到一盏,除去药渣,微热服用。如果还有其他兼证,可依照临床症状加减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