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让利精于取利,逃名巧于邀名。
“译文”
让利于人比争取利益更精明,逃避名声比争夺名声更明智。
“赏析”
在处理“利”与“义”的关系上,将哪一个摆在第一位的问题,历来是判断一个人处世态度的重要方面。传统观点强调君子取义不言利,实际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每个人都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完全不言利是不可能的,与其采取逃避的态度,不如正确地对待利,即“君子言利取之有道”。同时在利益关系上也不能斤斤计较,因为争小利有时既伤和气,更伤大利,所以明智的做不进宁可少一些利益,而不伤彼此的友谊。
至于名声,也应看得轻些,有时候刻意求名,反而不会有好的名声,相反,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重名声,甚至主动逃避名声反而更受人尊敬,所以“逃名巧于邀名”。
“故事”
自大的车夫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晏婴有个车夫,他因能为相国赶车而感到自豪。
每次为晏婴赶车外出时,他都得意洋洋地坐在车上,一手拉缰绳,一手高高地挥动着鞭子。
有一次,车夫为晏婴赶车外出。在路上,车夫的妻子恰巧遇到自己的丈夫。看见他一副高傲的样子在为相国赶车;再一看相国,却是那么谦恭。
妻子看到这一幕,心里为自己的丈夫感到羞愧。车夫回到家后,妻子表示要离开他。车夫很吃惊,忙问为什么。
妻子说:“你看晏婴虽然身为相国,名扬天下,可是今天我见到晏婴坐在车上,神情安然,态度谦恭。再看你,只是一个车夫,却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相国都那么谦恭,你又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难道只是因为能给相国赶车吗?”
听完妻子的批评,车夫很惭愧,从此变得谦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