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0300000015

第15章 九变篇

概述

本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不要因循守旧而招致失败,此外,并就战争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对将帅提出了要求。孙武强调,将帅处置问题时必须做到:首先,考虑问题要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据不同的竞争目标,采取不同的竞争手段。第三,自己要立足在充分准备、使敌人不可攻破的基础上,不能心存侥幸。第四,要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静地考虑问题。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方能“得地之利”、“得人之用”。孙武认为,将帅要从实际出发来处置问题才能战胜敌人,所以对于国君违背实际情况的命令可以不执行,对此他大胆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名言。“九变”是指作战时要机动灵活,根据特定的地形、敌情,采取特定的处理方式。孙武强调,任何方针、策略都离不开机变行事、灵活运用,要因势而变,不能默守成规。只有真正懂得“九变之利者”,才能取得胜利。

一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1),衢地交合(2),绝地无留(3),围地则谋(4),死地(5)则战,涂有所不由(6),军有所不击(7),城有所不攻(8),地有所不争(9),君命有所不受(10)。

【注释】

(1)圮地无舍:圮,毁坏、倒塌。圮地,指难于通行之地。舍,止也,此处指宿营驻扎。

(2)衢地交合:衢,四通八达,衢地即四通八达之地。交合,指结交邻国以为援。

(3)绝地无留:绝地,难以生存之地。意为遭逢绝地,不要停留。

(4)围地则谋:围地,指进退困难易被包围之地,谋,即设定奇妙之计谋。在易被围困之地要设奇计摆脱困难。

(5)死地:进则无路,退亦不能,指非经死战则难以生存之地。

(6)涂有所不由:涂,即途,道路也。由,从、通过。这里指有的道路不要过。

(7)军有所不击:指有的军队不宜攻击。

(8)城有所不攻:有的城邑不应攻打。

(9)地有所不争:有些地方可以不去争夺。

(10)君命有所不受:有时君主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是: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出征时在沼泽延绵的“圮地”上不可驻扎,在多国交界的“衢地”上应结交邻国,在“绝地”上不要停留,退上“围地”时要巧设奇谋,陷入“死地”后要殊死战斗。有的道路不要通行,有的敌军不要攻打,有的城池不要攻取,有的地方不要争夺,国君的部分命令不要遵行。

【心得】

战场上的情况千变万化、纷乱复杂,因此,孙子提出将帅在用兵之时要“因地”、“因情”、“因势”,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不要因循守旧。而处在“圮地”、“衢地”、“绝地”、“围地”、“死地”等不同战场时,也要采用相应的对策。同时孙子认为任何事都要从全局出发,去分析问题,对于无关大局的局部目标,或未影响全局作战目的者,要坚决“不由”、“不击”、“不攻”、“不争”。总之,慎重而灵活地选择实施方案,才能保证必胜、全胜。

公元224年,魏国大将曹爽领军伐蜀,穿过骆谷,进至兴势山前,发现蜀将已经占据有利地形,很难攻破,如不迅速撤回,被蜀军抄了后路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于是不等魏王旨意,便果断下令撤退。魏军撤退途中,果然发现蜀军将领正率军向魏军后方的三岭地区移动。曹爽率领魏军抄小路方躲过蜀军堵截,才能安全撤回。

——

二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

【原文】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1)。将不通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2)。治兵不知九变之术(3),虽知五利(4),不能得人之用矣(5)。

【注释】

(1)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帅如果能通晓九变之利,就懂得如何用兵作战了。通,通晓、精通。

(2)将不通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将帅如果不通晓九变的利弊,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从中获得帮助。

(3)九变之术:九变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4)五利:指“途有所不由”至“君命有所不受”等五事之利。

(5)不得人之用矣:指不能够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译文】

将帅如果能精通各种机变的利弊,就是懂得用兵了。将帅如果不能精通各种机变的利弊,那么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地理的优势,以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指挥军队如果不知道九变的方法,那么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心得】

“九变”即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根据特定的地形、敌情,采取特定的处理方式。孙子一直非常强调“九变”,他认为任何方针、策略都离不开机变行事、灵活运用,要因势而变,不能墨守成规。只有真正懂得“九变之利者”,才能取得胜利。

《三国演义》第62回描写刘备应刘璋之请,进驻葭萌关,抗拒汉中张鲁入侵,后来因刘备向刘璋借军马钱粮受到刁难,双方翻了脸。是进是退,刘备拿不定主意,问计于庞统。庞统回答:“我有三条计策可以让主公选择。现在马上选派精兵昼夜兼程去偷袭成都,这是上计。主公假意说自己回荆州,然后,将前来送行的守关将领杨沛、高沛擒住杀了,夺取葭萌关,攻占涪城,然后再攻打成都,这是中计。撤军退还白帝城,星夜赶回荆州,再慢慢打算,这是下计。若在这里迟疑不决,军队就要遭受重大损失,无计可救了。”刘备深思后认为:“上计太仓促了,下计太缓慢了,中计可以实施”。于是依计行事,轻易地夺下了涪水关,然后攻下雒城,取绵竹,直捣成都。庞统多谋,刘备善断,因此取得了最佳效果。且庞、刘是在对当地形势进行详实的分析后才采取了正确的决策,因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三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1),必杂于利害(2)。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注释】

(1)智者之虑:聪明的将帅思考问题。虑,思考。

(2)必杂于利害:必然充分考虑和兼顾到利弊两方面的因素。

【译文】

因此,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必须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大事便可以顺利进行;在困难的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那么祸患就可以消除了。

【心得】

孙子主张指挥者要从利害的矛盾两方面来分析问题、权衡得失。任何事物都是利与害的统一体,必须充分认识到两者的关系。所谓“杂于利害”,在有利的条件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要善于发掘有利因素,而考虑问题时切忌偏激和片面。指挥者要具有整体意识,认清利害之间的关系,创造并利用利害相互转化的关系,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

1962年,苏联道弹运往古巴,美国为了对付古巴、苏联,通过对形势的分析认为:如果对此事不闻不问,则显得美国软弱,有损威信;如果出兵干预,则风险太大,有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而如果用舆论工具或谈判方式,可能时间花费长,且成效慢。但如果对古巴进行海上的经济封锁,切断其一切贸易通路,在经济上拖垮古巴,既可展示美国的雄风,又能避免武装冲突,还可在短期内解决问题。于是美国毅然采取经济封锁的策略,果然使苏联在5天后撤走了导弹。这就是进行“趋利避害”选择的结果。

四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

【原文】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1)。

【注释】

(1)趋诸侯者以利:趋,奔赴、奔走,此处作动词用。句意指用利引诱调动敌人,使之奔走无暇。

【译文】

所以,要用诸侯

害怕的事情使其屈服,要用危险的事情去役使诸侯,要用小利去使诸侯归附。

【心得】

孙子在这里指出根据不同的战略目的,分别采取不同的战略手段去达到自己最初“屈”以“害”、“役”以“业”、“趋”以“利”的战略设想。

吴蜀夷陵之战后,刘备战败病死白帝城。魏主曹丕采用司马懿之计,采取封官许愿、重金收买、割地分利等方法,凑集50万大军攻蜀,调五路大兵来取西川:第一路,曹真起兵取阳平关;第二路,孟达领军犯汉中;第三路,东吴起精兵取峡口入川;第四路,蛮王孟获兴兵犯益州四郡;第五路,番王轲比能起羌兵犯西平关。企图以武力迫使蜀国君臣屈服。诸葛亮以马超守西平,羌人爱戴马超,必可不战自退;魏延疑设伏兵,孟获惧险必退;李严致书孟达,孟达必称病不进;赵子龙据险守关拒曹真,必万无一失;吴见四路兵败,必观望不进,再马上与之结盟,联合抗敌,魏军必败。诸葛亮根据五路兵马不同的弱点,对症下药,或诱之以利,或威之以险,加之以害,分化瓦解,轻易地粉碎了50万兵马的进攻。

五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

【原文】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1);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2)。

【注释】

(1)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恃,依赖、寄望。意为不要寄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作好充分的准备。

(2)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不要寄望于敌人不来进攻,而依靠自己具备强大实力,使得敌人不敢来进攻。

【译文】

所以,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寄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充足的力量,使敌人无法进攻。

【心得】

孙子在此提出了“有以待”、“有所不可攻”的观点,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敌人“不来”或“不攻”上面,而应该有充分的准备,使敌人无机可乘,而自己无懈可击、有备无患。这是一种积极的备战思想,见地高人一筹。事实证明,平时、战时注重“有备无患”,做到“以虞待不虞”就能取得胜利。

这种“虞”,关键在于知己知彼,即孙子所谓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未战以前,先充分了解敌情我情,综合双方主要条件,全面地比较、分析、研究,作出正确判断,做好充分准备,这样就一定能打胜仗。知彼而不知己,或知己而不知彼,一旦交战,处于盲目状态,可能自己的弱点恰好为敌所乘,而敌之强点却为己所遇,胜败均毫无把握。

《淮南子·兵略训》云:“善用兵者,必先修诸己,而后求诸人;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修己于人,求胜于敌。己未能治也,而攻人之乱,是犹以火救火,以水应水也,何所能制。”

《左传·隐公五年》云:“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又《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有备无败。”都是强调预有准备,料敌计险,先胜而后求战。以有虞之己战不虞之敌,胜敌当为必然。

一部《三国演义》不知描绘了诸葛亮多少的神机妙算,呈现多少“以虞待不虞”的精彩场面。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设了三路伏兵袭击曹操。第一路兵马赵云,第二路兵马张飞,第三路兵马关羽,曹操被赵云、张飞的兵马杀得人仰马翻,诸将多已带伤。当曹操带领残兵败将摆脱张飞的追杀后,来到岔路口,发现有两条路可以通往荆州;一是条大路,平坦但路程较长;二是条小路,路程短,但崎岖难行。当曹操派人得知:“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而“大路并无动静”后,曹操决定取华容小道直奔荆州。诸将皆不明白,纷纷发问:“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为何要走这条路”,曹操自鸣得意地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孔明多谋,教人放烟诈我,而伏兵于大路,想诱我中计,我却不上当。”当曹操走上华容道上时,还不知道奉派埋伏的关云长早领着500校刀手等他,害得他不得不跪地求饶。

公元220年,魏将满宠随魏文帝曹丕南征东吴,率前军进至精糊宿营,与敌夹水相对,正值大风,满宠料吴军必来烧营寨,令部队作好战斗准备。到了半夜吴军果然前来偷袭烧营。满宠率军突然出击,大败吴军。

孙武提出“以虞待不虞”之后,历代军事家们都很重视这一制胜之道。我军曾经强调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兵经百字·预字》:“凡事以未意而及者,则必心骇,心骇则仓卒不能谋,败征也。凡属艰险危难之事,必须筹而分布之,务有一定之法,并计不定之法,而后心安气定,适值不惊,累中无虞。古人行师,经险出难,安行无虑,非必有异之智,预而已。”这也是讲,预则立,不预则废。军事斗争,随机因素多,盖然性大,更要处处小心,多准备几手。现代战争,比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更加复杂多变,指挥员更应该树立“以虞待不虞”的谋略思想,全面准备,多想困难,设想多种可能。战场的主动权,首先应在于战前的准备,准备愈充分,胜利的可能性就愈大。

六将有五危

【原文】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1)。必生,可虏也(2)。忿速,可侮也(3)。廉洁,可辱也(4)。爱民,可烦也(5)。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6),必以五危(7),不可不察也。

【注释】

(1)必死,可杀

也:必,坚持、固执之意。此句言坚持死拼,则有被杀的危险。

(2)必生,可虏也:言将帅若一味贪生,则不免沦为战俘。

(3)忿速,可侮也:忿、愤怒、忿懑。速,快捷、迅速,这里指急躁、偏激。意谓将帅急躁易怒,就有容易中敌人轻侮之计的危险。

(4)廉洁,可辱也:将帅如果过于洁身清廉,自矜名节,就有受辱的危险。

(5)爱民,可烦也:将帅如果溺于爱民,不知从全局把握问题,就易为敌所乘,有被烦扰的危险。

(6)覆军杀将:使军队覆灭,将帅被杀。覆,覆灭、倾覆。

(7)必以五危:必,一定、肯定。以,由、因的意思。五危,指上述“必死”、“必生”等五事。言“覆军杀将”都是由此五危所引起的,故不可不充分注意。

【译文】

所以,当将帅的有五种致命的毛病:只知死拼蛮干,就可能被敌人诱杀;只顾贪生活命,就可能被敌人俘虏;急躁易怒,就可能中敌人的凌辱之计;廉洁好名,就可能中敌人侮辱的圈套;只顾“爱民”,就可能导致烦扰而不得安宁。以上五点,是将帅最容易出现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祸害。军队覆没,将领被杀,大部是由于这五种过失造成的,这是不得不慎重考虑的。

【心得】

孙子列举为将的五种危险倾向:有勇无谋、贪生怕死、急躁易怒、过于自尊自爱、过于爱民如子。这些倾向,在对敌斗争中可能为敌所用、所困、所攻、所杀。

就拿爱民如子来说,刘备可谓典范,这让他在关键时刻差点险遭不测,误了大事。刘备失襄樊,奔江陵,百姓大呼:“我等虽死,愿随使君”。简雍劝他速走,刘备不听,与十万军民同行,大小车数千辆,老老少少,一天只行十余里,特别是渡襄江便耽误了许多时间,阻碍了军队的行动。曹操利用刘备军队行动迟缓,一路冲杀,刘军大乱,将帅分离,妻儿离散,死伤无数。糜夫人投井而尽,赵子龙不得不单骑救主,张翼德不得不长阪坡阻敌,有如丧家之犬。刘备爱民不得法,最后以害民、害军告终。

同类推荐
  • 望子成龙症候群

    望子成龙症候群

    《望子成龙症候群》主要内容:准父母们为了要有个健康的孩子以及美满的家庭生活,可以做任何事情。一个有责任感的成人不可能完全不去考虑这些重要的问题,至少,我们身边没有这样的人。从我们身为现代父母的主观角度,尤其是许多觉得父母对自己关爱不够的人,很难了解这种热忱竟然会造成阻碍。但是,这种阻碍迟早会发生的。
  • 滋润教师心灵的情感美文

    滋润教师心灵的情感美文

    本套丛书共四本,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从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入手,力求在心灵情感、育人智慧、教育艺术等方面,对千万教师进行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滋养和浇灌,希望借此培育出一批彰显人格魅力的知名教师和教育专家。《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修订本)》:编者放眼人类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近百位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 行政法学

    行政法学

    提高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的依法行政水平,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本书针对我国政府公共管理的需要,侧重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系统阐述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原则,重点分析行政主体规范、行政行为规范、行政救济规范和监督行政规范等四方面内容,使读者阅读后能对行政法学的各项基本概念和原理,诸如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立法、行政程序、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内容及其发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书既可作为酝孕粤学位课程的专用教材,亦适合作为行政管理学及法学专业的本、专科基本教材。
  • 唐诗(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九辑)

    唐诗(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九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沙漠

    中小学生最想知道的世界著名沙漠

    本丛书是专为21世纪中国青少年学生量身定做的一套全方位素质教育图书。全系列精品图书涵盖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理知识,图文并茂的结构框架将引领广大的中国学生收获最权威系统的科学知识,饱览最浩瀚精彩的历史画卷,探索奥妙神秘的大干世界,收获无限精彩的智慧人生。本书主要是有关世界著名沙漠的内容。本书分9章,分别介绍了世界上9个著名沙漠及生活在那里的民族和一些有趣的野生动植物。
热门推荐
  • 落日之末

    落日之末

    羁绊仅仅是开头,到了最后,才发现,生命一直都在欺骗自我。当大地碎了,当星空不再辽阔了,生命是否也不再珍贵了!我要写的,不仅仅是科幻,也是现实,个人经历的现实。落日之末,请用心去感受。
  • 唤醒我的妃

    唤醒我的妃

    “为了我,值得吗?”萧萧含着泪,深情的看着怀中虚弱不堪的男子。“值得!”“是什么让你能找到不同的我?”“命运的红线!”“那就让我来结束这一切!切断我们之间的红线!”
  • 墮落殛道

    墮落殛道

    ……亦正亦邪的诡异性格,时弱时强的神秘功法。一个不分善恶,不分对错的人——凌竺……魔亦非魔,道亦非道,从此极至一极……
  • 都市之大天王

    都市之大天王

    路遇车祸救了个美女,却险些搭上自己性命,在医院里醒来却看到……
  • 等待的青春年华

    等待的青春年华

    六年级时的我,是一个父母离婚,七十岁奶奶扶养的“垃圾”学生。直到班里来了一位非常漂亮的转学生美女,他和我一起住在我家。我们嘻嘻闹闹。直到初中和初中毕业,这一切才开始改变……
  • 最强全职者

    最强全职者

    某天,叶凡来到一个平行世界,并且获得一款万能的全职系统,遇各种职业导师,开始接受转职任务。小说界!他是无数人热爱的巅峰大神作家。主播界!他是具有千万粉丝的主播。游戏界!他是守望,英雄联盟,穿越火线三届冠军。歌唱界!他被誉为有天之音的歌手。演艺界!他被誉为上天送给凡间的礼物的演员。美食界!他是具有上帝之手,做出天界之食的厨师。一本真的好看的爽文。试看一下下就知道。
  • 永世之作

    永世之作

    在这里,没有真正的主角,没有真正的结局。随心而动,随梦而生。
  • 发个快递去仙界

    发个快递去仙界

    这是一部披着都市外皮的仙侠文?还是一部披着仙侠外皮的都市文?呵,其实就是一部毫无节操的搞笑文而已,欢乐向,治愈你们的不开心~看我们可爱的快递员秦晓,在发现了通往修真界的大门后,如何撞狗屎运走向人生巅峰。
  • 穿越为狐之冷王追妻

    穿越为狐之冷王追妻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另外一个世界,变成另外一个身份,爱上了另外一个‘人’。没错,他是一个人,而我却从一个普通的人变成了妖界唯一的九尾狐妖。。。。
  • 末世恍恍惚惚

    末世恍恍惚惚

    末日圣母文!女主没攻击异能,怎么在末世活下去那。和其他文不一样,虽然我也没看过多少,但我相信自己写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