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9600000036

第36章 中国音乐评论现况判断

本文原系《中国乐评人手记》前言,邵奇青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近年来,不时听到议论甚至抱怨,认为中国的音乐生活中,缺乏音乐评论的声音。为何如此?

笔者不揣浅陋,尝试对原因归纳如下。

首先,音乐生活尚欠发达。音乐评论作为一种特定的著述类型,其兴旺与音乐生活的发达共生共荣。或者更准确地说,音乐评论的发展内置于音乐生活的发展之中。正如肥沃的土壤才能养育参天的大树,只有多样和多元的音乐生活,才能孕育活跃而活泼的音乐评论。而中国当前的音乐生活,即便是在京、沪、港、穗这样的“大城市”,似乎也还不能用“丰富多彩”来形容。因此,汉语世界中音乐评论的羸弱,看来有其必然。

其次,一般公众对音乐的文化含量与精神品格尚没有足够认同。音乐评论的存在理由是,公众希望通过评论文字,进一步了解和知晓音乐现象、音乐作品和音乐演出的品质与意义。为此,尽管音乐评论的写作似乎是评家的个人行为,但音乐评论的指向却具有明显的公众性。就中国的当下状况而言,由于一般公众对音乐(特别是所谓的“严肃音乐”或“古典音乐”)的卷入不足,对音乐中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关注不够,从而导致音乐评论滑向“边缘”。

又次,公共媒介和出版领域在音乐评论方面尚缺乏有效的制度建设。究其源头,音乐评论作为一种“现代性”产物,并非自古就天然存在,而是随着十八世纪以来近现代“公共舆论空间”(特别以报纸、杂志等公共媒体为代表)的产生,顺应社会音乐生活的需要,逐渐生成的一种特殊“职业行当”,并已在发达国家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作体制。例如,重要的综合性大报(如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英国的《泰晤士报》,美国的《纽约时报》等等)和主要的文化杂志(如美国的《纽约客》、《新标准》等等)都会特邀具有专业水准的职业评家担任特约专栏作者,并辟出定期的专门版面。这种体制在保证音乐评论的质量、效率和特色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在中国眼下的报刊体系中,能否实施这种制度,目前似乎还无法预见。

再次,具有全面素养和广泛影响的音乐评论家群体尚待形成。从广义角度看,音乐评论家的社会身份,其实是特定社会中音乐意识的公共代言者。在理想的和健康的音乐生活中,公众期待音乐评论家对音乐实践和音乐事件提出权威、公正的论断与意见,并通过这些论断和意见,进一步获得精神引导和文化滋养。反过来,音乐评论家有义务对公众负责,通过自己的识见和判断匡正是非、辨别高下,并借此影响公众趣味与审美导向。在这其中,音乐评论家的个人资质就成为关键性的指标。而在当前的中国,同时具备音乐素养、审美敏感、深厚学识、辛辣文笔、广阔视野、文化理想和社会关怀的音乐评论家,确乎还为数太少。

最后,音乐评论的内在理路和理念尚待廓清。在这一方面,摆在人们面前的更多是疑问,而不是答案。例如,一般所言的“音乐评论”,和似乎具有学术意味的“音乐批评”,以及近来已经成为大众用语的“乐评”,这几个术语概念之间,到底是同一关系,还是相异近邻?西方国家中所谓“学院式批评”(academic criticism)和“报刊式批评”(journalistic criticism)之间的分野,是否有必要在中国的语境中重申?事件回顾式的“报道”(review)与深度解读式的“批评”(criticism),两方之间应该合作,抑或分离?新作首演,旧作重温,表演诠释,这几个日常音乐生活中最多见的类目,在音乐评论的天平上究竟孰轻孰重?至于音乐评论的对象、任务、目的、方法、文风、要求、指向……可以说,针对所有这些问题,都还需要进行思索、对话、商讨和论辩。

在上述的背景框架中,《中国乐评人手记》一书面世的意义就凸显出来。在某种意义上,此书实际上是对中国当前音乐评论现状的扫描和概览。尽管选入的评家和篇目并不见得完备和完整,但其中所论、所谈、所议、所思却大致代表着当今中国音乐评论的风向、风尚、风气和风格。有意思的是,纵观书中的评家,似乎还无一人堪称是“职业的”正式音乐评论家——他们或是媒体“老记”,或是学院教师,或是专业乐手,或是业余“票友”。但也就是这些“业余的”音乐评论家,在当今的中国乐坛中,充当着第一线的音乐评论“专业”前锋,以他们各自迥然不同的角度和文笔,关心中国音乐的进程,审视音乐事件的得失,提升音乐听众的乐感,改善音乐生活的质量。

中国的音乐评论,尚任重道远。

同类推荐
  • 世界美术史

    世界美术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此,我们组织编辑出版了这部《世界文化史》。本书按地域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以通俗易懂的散文文化表述,追求一种和谐而有趣味的阅读快感,办求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结构上整合串缀,散点透视的方法,有机地把世界文化史中特别耀眼的闪光点组织成绚丽多彩的画卷,每篇文字约千字左右,避免过分的学术化,内容上举凡哲学、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科学、宗教诸方面,皆有涉猎,把握文化发展的脉络。
  • 陇南民间美术研究

    陇南民间美术研究

    本书稿是一部系统介绍陇南民间美术的学术专著。书稿对陇南民间美术形成的地域文化、艺术类型、形式特征、文化内涵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主要内容涉及陇南民间刺绣、民间雕塑、民间绘画、民间家具及装饰、民间纸扎造型与装饰、民间社火中的造型与装饰、民间剪纸与皮影、民间建筑装饰、少数民族服饰、民间编织。书稿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 手之舞之: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

    手之舞之: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

    本书是国内外舞蹈学研究领域首次对“手舞”进行的研究,作者提出了基本样式性质的手形的概念,试图通过确立中国古典舞三个流派中的基本样式性质的手形,并以此来剖析中国古典舞手舞的一般性规律,进而对中国古典舞的文化脉络进行深入的研究。
  • 三只耳朵听音乐

    三只耳朵听音乐

    本书是小提琴曲《梁祝》作者——陈钢的散文集,收录《三只耳朵听音乐》、《关于“耳朵”的补白》、《三个“洋”老头》、《命运在敲窗》等作品。
热门推荐
  • 夜未寒

    夜未寒

    夜里,一片昏暗。没有月的夜里,却有人在追寻。漫天的星斗,包含年少的梦想,换来的却是声声叹息!曾想,昨日的意气,今日的风发,都将在世间挥下一笔。未料,明朝来时未觉寒,今夜已觉冷。王者、念想,能否度过这未寒的夜?末时,才发觉,原来没有月的夜里也不是那么的冷!夜还未寒,不如大胆的去爱。在此感谢墨星免费小说封面支持,没封面的赶快去领取!http://www.mx-fm.com
  • 永不凋谢的梧桐树

    永不凋谢的梧桐树

    儿时的玩伴,青春时相遇,友情升为爱情,新娘不是自己;再次遇见男神,却疑似兄妹,两人身世成迷……
  • 尴尬境地之一场浮梦

    尴尬境地之一场浮梦

    一次残忍的生活解剖,一番苦痛的挣扎反思,一场寒酷的黑夜之行,一块废柴的绝望奋斗!以真实的笔触刻录了这段难忘的尴尬经历,也发出来了一个沉重的疑问:究竟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是非成败,好坏难辨,一起在作品中探个究竟!
  • 你好啊,坏坏男神来追我

    你好啊,坏坏男神来追我

    顾一维在没遇到李芸苔之前,一直都笃定爱情这东西只能让人痛苦,所以他也一直对此敬谢不敏,活脱脱一副冰山总裁样,不过当他遇见了李芸苔才知道,原来自己以前所有的所思所想只是因为爱情它只是还没来到。而现在被爱情撞昏了头的总裁,职员们只能说他连画风都变了啊!“老婆大人,来吃苹果,么么哒。”“老婆大人,来穿鞋,么么哒”“老婆大人,来尝尝我做的饭饭,么么哒”“老婆大人,你是要先吃饭还是先吃我呢?么么哒~”
  • 冷爱琴女

    冷爱琴女

    她,只是一个青楼琴女,却让他们迷恋。她像是一只狐狸,狡猾,带着致命的诱惑,让他们无法抗拒。但一件一件事之后,他们突然发现,原来,她也只是一个普通女孩......
  • 帝王主宰

    帝王主宰

    经历了九千年的一界主宰,终于到了培养接替者的时候了,玄天之上的主宰玄剑大帝,安排让五个管理人、妖、灵、药、器的帝族之王们从各自族内,选出身体拥有最纯粹神界血脉的五位初生婴孩,打落至最底层的人间,经历一千年培养、磨练、淘汰,筛选出唯一的神界大帝,接管老大帝的主宰大权.......
  • 道封归一

    道封归一

    父母离开,为了探索自己的身世,为了达到父母的要求,为了再次见到父母,为了兄弟,为了天术界!他!魂?雷毅不得不变强,去追求虚无缥缈的道,去寻找那传说中的,剑。
  • 井盖上的童话

    井盖上的童话

    在每个人心中,前任是不可割舍的,现任更胜。对于孟千扬来说,当初恋遇上现任,前任遇上现任,那种锥心的痛更加表现得体无完肤,放手是他必须学会的技能。叶灼想,她永远也不想见他,可是啊!时间并不这样想,所以,云淡风轻是最好的状态。风过无痕,情过无悔。
  • 想法决定活法:走向卓越必备的8种能力

    想法决定活法:走向卓越必备的8种能力

    本书的作者通过对比中外案例,说明想法是怎样决定个人的发展方向,精炼的总结出职场人必备的八种能力,例如“直面阻碍的魄力”“敢于突围的勇气”“发现机会的眼光”等等,和读者一起分享飞跃职场、实现目标的智慧。个人应对职场复杂的变化,对待问题的想法决定你看待问题的视角,引导你解决问题的途径。正确的想法是你成功的开始。在职业生涯中,若要克敌制胜、实现飞跃,你应深入领悟这八种能力的奥义。
  • 与仙结友

    与仙结友

    昔日被害死与亲姐姐之手困为笔仙,百年后找到姐姐的转世想要复仇却意外得知真相,她又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