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2400000072

第72章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2)

2、坚持政府推动,农民主导的原则。建设新农村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必须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各级政府应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注重抓好宣传动员、规划设计、示范引导和政策支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强化政府责任,不是大包大揽和包办代替,更不能搞强迫命令和长官意志,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把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同造福群众结合起来,围绕农民需求,根据农民意愿,依靠农民力量,谋划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加强政策扶持、动员社会参与同引导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建美好家园;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求富、求安、求乐、求美、求和谐的要求结合起来,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制定资金扶持、项目拉动和奖勤罚懒等具体措施,建立一套在政府支持下农民积极主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有效机制。

3、坚持产业先行,培训跟进的原则。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前提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作为中心任务,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实力,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以发展特色农业、劳务经济和县域经济为重点,努力培植产业发展新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格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运销和农村商贸、旅游、餐饮、运输、信息等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劳务产业转移,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知识化和现代化,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措施。要不断完善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服务和职业技术培训网络,加大对实用技术、职业技能、文明生活、科学婚育、卫生保健、民主法制、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形成崇尚科学、追求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培育和造就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激发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

4、坚持城镇带动,村镇先行的原则。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吸收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城市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经济文化相互融合、共同繁荣,实现城镇与农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坚持注重区位、突出特色、规模适度、产业支撑的原则,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管理制度,清除障碍,降低门槛,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使其成为产业发展、市场活跃和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经济社会要素聚集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住宅建设是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本着既凸显地方特色和个性,又能为农民所承受的原则,下大力搞好村庄建设和环境治理。以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为重点,采取集中规划建设农村新型住宅小区,借助工业园区建设新型住宅区,有重点地并村整合零散村落,综合整治有民族风情特色的村落等,建设各具特色的农村住宅。实施农村净化、绿化、美化工程,治理脏乱差,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展示农村新风貌。

5、要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做大劳务产业的原则。大力发展劳务产业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现实途径,对于缓解人均资源不足的矛盾,减轻生态压力具有重要作用。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大产业、大项目来抓,加大信息服务、技能培训和组织协调等力度,引导和鼓励农民走出农业、走出农村,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和层次,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出效益。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创业环境,建立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机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把劳务产业不断做强做大,使其成为广大农民的增收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千头万绪、量大面广,必须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1、切实搞好规划,引领新农村建设。规划也是生产力。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不仅能够引领新农村建设,而且可以避免建设中的失误,使新农村建设少走弯路。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包括: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及布局、增收措施、劳动力培训计划、技术引进和推广计划、村镇建设计划、生活改善计划、社会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等。规划既要积极又要可行,决不能制定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建设一些超越了农民群众实际生产生活能力的形象工程。

2、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把节水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力推广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大幅度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水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高效和再生利用。形成节约型的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及全社会节水的生产生活用水机制。

3、下功夫抓好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和造就现代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措施和重要保证。在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搞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促进农民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借助“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工程的实施,完善职业技术培训的信息体系、培训体系、政策体系和组织考核体系,加大投入,加强组织协调,整合培训资源,依托武威职业学院和县区职校,多层次、多形式搞好农民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乡村带头人队伍农民企业家、农民技术员队伍、农产品营销队伍和农村职业技工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变农村面貌。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一些地方农民走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应医难等问题较为突出。要坚持发展抓项目不放松,以实施农村“六小”工程为重点,切实搞好农村水利、人饮、道路、电网、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积极搞好村庄规划,加快小康住宅建设,开展“改院、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活动,积极推广风能、太阳能、沼气等农村新能源建设和使用,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进一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5、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着力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机制。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着力消除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继续探索和完善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困难弱势群体救助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完善乡村治理新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

同类推荐
  • 我国企业社会资本与智力资本关系实证研究

    我国企业社会资本与智力资本关系实证研究

    《我国企业社会资本与智力资本关系实证研究》对企业社会资本和企业智力资本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从总体上把握二者的内涵、特点、分类、测量等,总结以往研究的不足。其次,在相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细化Nahapiet Ghoshal理论模型,形成相应的假设。之后,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修订并发放问卷,获得第一手数据。然后,使用统计和结构方程等方法建立理论模型的数学模型,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最后,进行假设检验,验证前面提出的理论模型的正确与否。
  • 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求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非常明确地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因而“发展现代农业”自然成为今年农业工作的主题。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决定。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农业形态,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使用现代生产工具、全面实行现代经营管理为本质特征和主要标志的发达农业。发达的现代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所必须追求的目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仅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产业基础。
  • 旅游经济学

    旅游经济学

    旅游经济学是研究旅游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经济科学。 研究旅游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和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物资经济学一样,是研究国民经济中某一部门的经济学科。旅游经济学区别于旅游饭店管理学、旅游市场学、旅行社管理、旅游地理学等学科。这些学科是以旅游业中某一具体业务做为研究对象,而旅游经济学是从整个旅游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研究的。有诸多该学科教材及论著。
  • 餐饮店财务管理从入门到精通

    餐饮店财务管理从入门到精通

    本书从餐饮店财务管理出发,精选出餐饮店日常财务管理最典型的案例,通过案例来剖析餐饮店财务管理的秘诀。
  • 地产大博弈

    地产大博弈

    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资本市场惨淡、银根紧缩、原材料涨跌难定……在内忧外患的双重重担之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困难辐射到各个角落,从资本市场到实体经济,无不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大潮起起落落。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的调整自然也在所难免。
热门推荐
  • 165奇迹班

    165奇迹班

    就是一部简单的校园爱恋小说,一位风流倜傥的校草,一个大大咧咧的女孩,一份不求回报的青涩暗恋,整整持续了三年,男生一句话捅破了她三年来的隐忍,他们的感情将何去何从,两人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使女孩最终心碎的离去,留下一句:“这样的你,不是我当初认识的那个,你走吧!我不想再看见你了!”————————敬请期待吧!
  • 神探魔眼

    神探魔眼

    【2016免费都市悬疑精品】我叫贺嘉,生长在西南方一座大都市,现在是一名刑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送了个很贴切的外号给我——魔眼,我总是能见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我经历过很多波橘云诡的奇案,比鬼怪更恐怖的是人心中的魔鬼,我也渐渐明白了魔眼的终极使命——从谎言中发现真相,从黑暗中发现光明,从当代都市冷漠的人际关系中,发现那些丢失的温情与感动。如今我仍在路上,路上布满荆棘和诡诈,也常有感动和泪水,这条路始于我的警校生涯……
  • 错过的原来是爱情

    错过的原来是爱情

    每个人都会在学生时代邂逅一场美好的爱恋。这篇小说里的女主与男主,无意中爱上了对方,却浑然不觉。到自己发现已经爱上对方时,又因为害怕辜负身边人的期望而迟迟未向对方吐露真情,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最终只得将这份爱永藏心中。
  • 一品保母

    一品保母

    她,21世纪心理学大学生外加惯偷古风歌手拜金扣门女倪方俞因逞强嘴贱猛灌一大瓶崂山白花蛇草水而齁死,穿越大周,成为落魄贫女方俞,七岁被黑心大伯买去窑子,凭着自己的九曲心肠和嗓子竟成卖艺不卖身的头牌花魁,敛财闲来又修仙,好生畅快!他,一个耿直愣头青boy,年少和老爹吵架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谁知竟成了她的小倌儿,和她一起年少轻狂疯狂敛财。一朝鸨母犯事儿被流放,她自己掏腰包买了整个妓院,看她大周第一鸨母如何一手遮天!
  • 王凯王子文之靖城假爱

    王凯王子文之靖城假爱

    莫倾城被迫不得已签下契约命令刺杀七皇子萧景琰发现萧景琰是自己儿时的玩伴不禁两人陷入爱河……
  • 蒙哥马利(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蒙哥马利(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伯纳德·劳·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1887年11月17日-1976年3月25日),英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杰出的指挥官之一,1943年,参加攻占西西里和登陆意大利,1944年统率盟军进入法国,6月6日指挥盟军进攻诺曼底,取得了诺曼底登陆作战的胜利。后晋升陆军元帅,受封子爵,1946-1948年任帝国总参谋长。
  • 幕夜华裔

    幕夜华裔

    我是夜晚最尊贵的圣灵,不要让我看到你用污浊的双手触及这个世界,无论是一草一木,或者想要剥夺的生命。也许我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来惩戒你,但是我会在灵魂渡口等着你的到来,用幕夜最黑暗吭长的咒语送你永堕黑暗,灵魂寂灭。
  • 我在太空捡垃圾

    我在太空捡垃圾

    “收破烂喽!”“破飞船,破大炮,破航空舰,一斤五毛啦!”“报废智能人,破传送器,破位移车,一斤一块啦!”当然这都是扯皮的,但是我们的主人公的确是出身于新纪元下的新型捡垃圾的,毕竟神秘的星空下,好东西还是不少的。
  • 晴游异世

    晴游异世

    代号“墨雨”的S级杀手林之晴在一次任务中穿越异世,且看她玩转整个异世大陆,与挚爱携手共行!
  • 四川文学(2015年第11期)

    四川文学(2015年第11期)

    《四川文学》: 文学刊物。以发表短篇小说为主,同时容纳其它文学体裁、品类,注重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刊物融现实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聚读者、作者、编者为一家,所发作品受到省内外广大读者和全国各家文学选刊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