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鸡鸣山之后,解放门旁,有一段与明代古城墙相连处约250多公尺的城垣,世人称之为台城,加上历史上这儿曾有”梁武帝饿死台城”的故事,又有历代许多诗人游客在此留下著名的诗篇,为此,这段城垣就成为今天的人们,觅踪探古凭吊六朝兴亡盛衰的好去处了。
其实,这里并不是六朝时古台城,也不是”梁武帝锇死”的台城,而是明代所筑。元末明初时,这里已”尽为军营及居民蔬圃”。而明建这段城垣,可能是六朝时建康都城的旧址,也可能当时还有部分城基存在。所以朱元璋在建应天府城时,打算从这里经鼓楼冈接石头城,已经建成一段。后来又改变了方案,绕道经今玄武门,至神策门左拐到狮子山、石头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新筑后湖城”后,此段随之作废。
台城,曰苑城,原为东吴后苑之城。据《至正金陵新志》载:”晋成帝咸和中,新宫城,名建康宫,世所谓台城也,在上元县东北五里,周八里,今胭脂井南至宣阳楼二里,即古台城之地。至杨吴时改筑而城遂废。”这说明,台城即东晋以后南朝各代的皇帝宫城也。它的确切范围,大体在今西至中山路稍西,东至成贤街稍东,南临珠江路的浮桥,莲花桥一线,北至鸡笼山南麓。《舆地志》称:”同泰寺(即鸡鸣寺前身)与台城隔路,今法宝寺及圆寂寺,即同泰寺基。”同泰寺为梁武帝所建。梁武帝建寺是为自已朝佛方便,寺的南门对着鸡鸣寺之南,而不是在寺之北。现存的在今鸡鸣山后,解放门旁一段250米左右的古城垣,确为明代所筑。这段城垣西部稍窄,下以条石为基,其石质与今聚宝门一带古墙所用的条石质相同,石基上垒砌大型砖,均为明初烧制。
台城究在何处?名人朱契考证《南京的六朝址》作了如下阐述:东晋后期的台城在今东南大学至珠江路一带,东至珍珠河,南至杨吴城濠,西至东香河,北至进香河上游;台城的外城,周围八里,南至长江路以北的网巾市,北至鸡鸣寺前。刘宋都城在东晋故城旧址,设篱门六座,南有津阳门、广阳门,北有广莫门,(在今成贤街口)东有万寿门。齐时始立六门都墙,一改晋、宋旧观。台城仍沿宋旧观制。另有云龙、神虎二门。梁立国的56年是南朝经济、交通、文化发展的最鼎盛的时期。《梁武帝纪》对此更有说法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是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在他统治时期、北方的北魏已经衰落,南朝政局得以安定,梁武帝有幸于扩建古城宫宇,其建筑规模十分宏伟。公元六世纪初,梁将都城扩建为内城与外城,内城又名子城,都城稍作南移,特别扩大了外城,其东可到倪塘,西抵石头城,南至石子岗,北过紫金山,城周达到四十里。是南京历史上城阔最大的一座古台城。
梁武帝精心筑建的台城宫门外的御街可直达秦淮河岸,这条南向的御街,位置相当于解放后的洪武路,通过内桥可直达中华门由于这条御道地势低,大雨成涝,水深达2米多,公元435年和533年两次的洪涝猛涨,御道上靠行舟才能通行。公元557年,陈霸先受梁禅位,建国号为陈。那是在候景叛乱之后,宫毁园尽,他一面建宫城一面加固都城防设施。陈都九城门多沿旧制,至公元575年,方新命名云龙、神虎二门。公元579年在城北广莫门之西,更名为玄武门。
一千多年前的古台城,其遗址在何处?尚待探索、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