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22800000004

第4章 试论宋初武将精神面貌的转变

摘要:北宋在国防上长期被动挨打,以“积弱”闻名于史,这在相当大程度上与当时武将萎靡、怯懦的精神状态有关。而北宋将领消极精神状态的产生,则要追溯到宋朝开国时期的有关政策。正是在宋初统治者,特别是宋太宗的刻意打击、压制之下,原本强悍的武将群体在精神上逐渐发生了巨变,并由此对国防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北宋一代,社会上崇文抑武之风甚盛,军队战斗力低下,对外被动挨打,国防长期呈积弱之势。这种局面的存在,在相当大程度上与当时武将的庸碌无为有颇大的关系。那么,上承武风甚烈的“五代”而建立的北宋,武将的尚武精神何以转向萎靡不振,其影响又如何?这无疑是值得深思、研究的重要问题。

如所周知,中唐开始的藩镇割据局面,至五代时进一步造成武夫跋扈、悍将称雄的后果。此时,不仅普通文官地位沦落,仰承武夫鼻息,纵然是宰相也要对掌管兵权的枢密使惟命是从。如后汉时军帅史弘肇宣称:“安朝廷,定祸乱”者,只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即毛笔)焉足用哉!”而且皇权式微,诸割据政权帝王的威信扫地。如后晋时大将安重荣便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数十年间,王朝更替频仍,文官武将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衡,割据局面愈演愈烈,史称“豆分瓜剖”。与此同时,社会上还形成了强烈的“重武轻文”之风,世人大都视军旅为发迹要途,甚至许多文人学子也弃文从武。如历仕三朝节镇的焦继勋,早年喜好读书,但以后却发誓道:“大丈夫当立功异域,取万户侯,岂能孜孜事笔砚哉?”

在上述背景之下,通过兵变上台的赵宋王朝,面临的最大威胁便是拥兵自重的武将势力。正因为如此,北宋开国伊始,便全力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诸如“杯酒释兵权”、“后苑之宴”等一系列“收兵权”的措施,以重新确立天子的权威。但是,宋初统治者过度汲取了五代悍将跋扈和“重武轻文”风气危害的教训,逐步对武将队伍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抑制和打击,从而使其精神状态发生巨大的转变。可以说,在实施这一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宋太祖朝首开其端,而在宋太宗朝则不遗余力,并大大走过了头。

北宋建国初发生的李筠、李重进等地方节度使的造反活动,很快就被宋太祖镇压。这种公开的叛乱并不可怕,然而此事反映出的武将积习已久的跋扈作风,却引起了当政者的高度警惕。于是在平叛之后,赵匡胤对握有兵权的将领刻意加以防范,采取了许多防微杜渐的措施。如在导演“杯酒释兵权”一幕的前后,宋太祖陆续罢免了慕容延钊、高怀德及石守信等资深权重的禁军统帅之职,将殿前都点检、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及都虞候等职空置起来。随之,赵匡胤起用一些资历较低的将领掌管禁军,并将殿前与侍卫马、步军二司变为“三衙”,对统军权进行分割,以进一步削弱禁军将领的权威。

乾德以后,宋太祖采取了许多重要的措施,逐渐实施削弱藩镇的计划。如宋廷下令将各地军队中骁勇士卒补充中央禁军,或驻扎京师,或分屯地方。此举使藩镇的精兵全部转为中央所有,而节度使手中的士卒大都成为老弱病残的“厢兵”。另如,在收缴藩镇强兵的同时,宋中央对节度使擅自控制地方赋税的突出问题加以解决,规定地方收入除留必要经费外,其余全部运送京师,“无得占留”。随后,中央又不断派出京朝官监临税收场院,设置转运使等监督地方,从而收夺了藩镇的财权。此外,宋太祖还常利用一些节度使失职及病老等机会,将他们转为京师闲职。到开宝二年“后苑之宴”以后,遗留下来的前朝节度使已为数甚少,并且大都属于昏老无能之流。如义武军节度使祁廷训,胆小怕事,有“祁骆驼”的别号。

鉴于五代兵变无穷的教训,宋太祖对禁军统帅人选极为重视,即使全换成自己的部下,仍然不能安心,即为例证。如对殿前都虞候张琼和殿前都指挥使韩重的处理,即是例证。张琼本是宋太祖一手提拔起来的猛将。早在后周时,张琼就随赵匡胤南征北战,屡立奇功,并曾舍身保护过赵匡胤。宋初,当殿前都虞候一职出缺时,太祖就表示:殿前卫士如狼似虎者不止万人,非张琼不能统制。当时,张氏尚属中级军官,资望俱浅,赵匡胤遂将其超迁为嘉州防御使,但这仍不能与原节度使级禁军将帅相比。然而,张琼任殿前都虞候后,因得罪太祖心腹史□、石汉卿等人,于是,被史、石二人诬告私养部曲百余人,作威作福,及污蔑皇弟赵光义等等。宋太祖听了报告,不辨真伪,就将张琼拷打逼死。事后,太祖得知张氏“家无余财”,仆从不过三人后,也没有惩罚诬告者。乾德四年举行郊祀时,又有人密告殿前都指挥使韩重私用天子亲兵为心腹。赵匡胤闻听大怒,当即打算诛杀韩重□。宰相赵普不得不劝谏道:“亲兵,陛下必不自将,须择人付之。若重以谗诛,即人人惧罪,谁复为陛下将亲兵者。”宋太祖接受了赵普的意见,才未处死韩氏。但不久,还是解除了韩重□殿前都指挥使之职,将其调为外地节镇。透过张琼和韩重□的遭遇,可以看出宋太祖对带兵武将极度警惕、猜忌。事实上,在处理完韩氏后,赵匡胤特下诏书,禁止京师将领和沿边武臣挑选骁勇士兵为亲兵卫队。

在宋太祖过度强调忠诚信条的情况下,以及张琼、韩重□等人遭遇的反面教训影响下,便有了杨信、党进等类型的得宠武将。杨信也是赵匡胤早年亲随,他在张琼冤死后接替其职。但到乾德四年三月,杨信忽染哑疾。令人费解的是,宋太祖并未因此解除杨信之职,而是继续让其留任原位。次年,又超授其节度使衔,可谓旷世恩典。据史籍称:杨氏最大的特点便是“忠直无他肠”,所以“上委任之不疑”。据说,无论是入朝上奏,还是在军中传令,杨氏全靠身边一童奴表达意思。从有关杨氏的记载中看不到任何值得一提的战功,不过他却始终受到太祖的信赖,军职也升至殿前都指挥使。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太平兴国三年,杨信临死前一天,多年的失音痼疾突然消失。杨信对前来探视的太宗表达了感念两朝知遇之情,“涕泗横集”。揆诸当时情形,不免使人对其哑疾的真实性发出疑问,如果杨氏确实有哑疾的话,何以临死前突然又能说话?是否可以这样猜测:素来谨慎的杨信看到前任的悲惨结局后,遂以装“哑”保护自己,以打消太祖的戒心。而赵匡胤对言语不便的杨信也的确更加信任,不仅加官晋级,而且将殿前司的最高职务交给他。但长期装哑实在不舒畅,所以临死前要一吐为快。

宋初另一位禁军大将党进,也以独特的方式赢得了太祖的信任。出身胡族的党进原为后周时偏将,臂力超群,但却目不识丁。北宋建国后,党进屡迁龙捷左厢都虞候。史称:当时禁军将领为防备皇帝提问,都随身携带一根木棍,将自己掌管的兵员写在其上。党氏也随身携带这样一根木棍。某天,正碰上太祖向他询问,党进便双手举棍答道:“尽在是矣。”赵匡胤目睹此景,“以其朴直,益厚之”。乾德以后,党进先后任侍卫步军、马军都指挥使,授节钺。党进给人的印象是勇猛率直而胸无点墨,自然不会有贰心,所以能典禁军十余年。然而据记载:党氏曾在京城巡逻时,只要发现谁家养有飞禽走兽,就立即开笼放生,还要责骂主人。某次,他在街上碰见皇弟、晋王赵光义手下亲吏架鹰走来,党进不知其身份,又要上前放鹰。对方警告说:这是晋王的鹰。党进闻听马上住手,随即给对方一些买肉钱,并认真地说:要精心养育,勿让狗猫所伤。此事很快成为京城笑谈。史称:“其变诈又如此。”可见党氏并非真正朴直,这就使人对其直率的举止不能不发出怀疑,是否也属于伪装讨好之举?

北宋建国初,社会上武风依然甚烈,将官们身上多有强悍之气,甚至还有武将敢于敲诈朝中大臣。如王彦升任京城巡检一职时,曾夜闯宰相王溥家门,以索酒为名进行敲诈。类似王彦升行为的存在,使统治者觉察出了潜在的危险。即:武将在文臣面前飞扬跋扈,实际上便是漠视朝廷法度和天子权威。而文官受到压制只能导致武将势力的过度膨胀,使国家机构中文武职能无法保持均衡,其结果是社会既无法得到安定,兵变也难以根绝。于是,宋太祖在实施各种措施消除将帅自专军队问题的同时,也有意提高文臣的社会地位,处心积虑地在朝野营造“崇文”的气氛,以对武将的权威加以抑制。

北宋建国后,逐渐在各方面推行了尊儒重文的方针、措施,其中突出的有:其一,在朝中重用文臣。如任命谋臣赵普为枢密副使,架空军人出身的枢密使吴廷祚。赵普升任枢密使后,完全凌架于诸将之上,标志着文臣主掌了全国军政大权。以后,赵普独任宰相,枢密使虽几度由武官担任,但其权威皆无法与赵普抗衡,这就彻底扭转了五代时枢密使欺压宰臣的局面。又如太祖不断从中央派出文官到各地任职,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太祖对此的看法是:“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其二,赵匡胤登基不久就下令扩修儒家先圣祠庙,亲自为孔子作赞文,并率群臣拜谒孔庙,以向天下传递尊儒重文的信息。其三,对科举制度给予高度重视,不仅扩大录取人数,而且开创“特奏名”先例,又固定“殿试”制度。另据记载,太祖还曾在宫中立碑,诫后世继承者勿杀文臣士大夫。诸如此类,等等。

经过宋太祖一朝的整顿,终于解决了军阀称雄的问题,同时也使武将的精神面貌开始发生变化。如在宋太祖“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的号召下,即使一些不读书的武将也积极加以响应,甚至还闹出一些笑话。大将党进本不识字,但某次奔赴前线前,他也想对太祖致辞以示告别。有人劝他:作为武将,不必如此。但党进却执意要做。结果,党进“抱笏前跪”,一时忘却所记之词,只得随口道:“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听了党氏的话,侍卫们不觉掩口失笑。谁知党进出宫后却说:“我尝见措大们爱掉书袋,我亦掉一两句,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这虽几近于笑话,但却足以说明朝廷的崇文态度,对武夫们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宋太祖在位后期,明智的将领们已适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对文官们采取了恭敬的态度,这其中又尤以曹彬的表现最为突出。曹彬虽位居枢密使高位,但每次在道中碰到士大夫的车马,他都“必引车避之”。这一极端化的举动之所以出现,正是当时武将精神面貌巨变的一个缩影。也就是说,当尊严和荣誉在与利益和前途发生冲突时,生存于专制集权体制下的现实主义者,可能采取的行动通常便是压抑前者而维护后者。

宋太祖在位时,天下尚未完成统一,因此收兵权、削藩镇的目的,并非压制国防力量,而是要清除军中的异己因素。所以,赵匡胤还是提拔重用了一批资历较浅的将领,或令其镇守地方,或派其出征作战。当然,这些将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绝对效忠中央。在此前提之下,他们即使暴露出一些弱点及出格行为,太祖也能宽容对待。如对待御北前线的李汉超、郭进等将领就是如此。而到了弑兄上台的宋太宗时代,在强烈的阴暗、猜忌心理的支配下,对可能最大威胁帝位的军事将领就更加戒备了。因此,在宣称继承太祖成宪的旗帜下,赵光义又接过了“抑武”的利器,通过继续压制武将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其突出措施如下:

其一,太宗即位后,很快便罢免了向拱、张永德、张美和刘庭让四位宿将和开国功臣石守信的节钺,将他们或转为虚职,或安置到西京闲差。禁军大帅党进则被外放为地方节镇。不久,另两位禁军首脑杨信和李重勋相继病死。于是,宋太宗逐渐起用了自己信赖的武将掌管了禁军;其二,太平兴国二年初,太宗借机下令将各地节度使子弟调入京城,将他们编为殿前承旨的军职,实际上等于将他们变为人质,以制约四方将领;其三,在第一次北伐契丹期间,因曾发生一部分将领欲拥立太祖之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帝的事,班师回朝后,赵光义不仅逼死了皇侄德昭,而且通过贬责从征的重要将领石守信、刘遇等人,严厉地教训了带兵的武将;其四,由于对武夫的猜忌心理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对某些将领谋立赵德昭一事耿耿于怀,所以宋太宗对武将处处设防,实施“将从中御”之法,如怂恿监军牵制、甚至欺压将帅,更多地使用“阵图”约束战场指挥官的手脚等;其五,通过进一步深化“崇文抑武”的方针,来制约武将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如宋太宗即位仅两个月,就亲自操持科举考试,录取进士、诸科及特奏名达五百多人,甚至连执政大臣都觉得过分。但“上意方欲兴文教,抑武事,弗听”。又如:太宗对号称天下文渊之薮的昭文馆、集贤院和史馆进行迁址和大规模重建,又亲赐名为“崇文院”,以示“崇文”的决心。再如:淳化三年,新建的秘阁落成后,太宗不仅率文臣登楼观书,而且还要求禁军首领也来参观,所谓“帝欲其知文儒之盛故也”。还值得一提的是,太宗将沿袭已久的宫中内殿――“讲武殿”,更名为“崇政殿”。此举看似枝节小事,实则反映“崇文抑武”政策的深化。诸如此类等等。宋太宗晚年曾针对抑武的措施辩护道:“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需要指出的是,“将从中御”是宋太宗深化抑制武将举措的重要产物。宋太祖在位时,为了防止带兵将官擅自行动,造成尾大不掉的后果,在每次军事行动前,都要对将领作一些指示,并派出亲信任都监,以监督诸将的举动。不过,赵匡胤久经沙场,熟知前方军情瞬息万变的特点,故对军官仅扼要指示,对战场的具体指挥过程并不直接干预。赵光义即位后,因对武臣有更深的戒备心,遂逐渐干预,甚至控制他们在战场上的一举一动,这在当时被称为“将从中御”。宋太宗在设置监军的同时,赋予监军们更大的监督权。同时,他还亲自设计作战“阵图”,作为“锦囊妙计”授给将帅,借以控制武官的举动。所谓:“图阵形,规庙胜,尽授纪律,遥制便宜,主帅遵行,贵臣督视。”于是将帅的一切行动都掌握在君主手中。以后,监军的设置愈益广泛,还出现了挂“走马承受公事”头衔的军校,随时向皇帝汇报军中动态。在宋太宗亲征北汉期间,方面军主帅、名将郭进便因不堪监军田钦祚的多次凌辱,自缢而死。而此事发生后,竟无人予以追究。在第二次北伐过程中,又出现了杨业被监军王?逼死的悲剧。苏辙曾有“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的诗句,表达杨业之死与“畏人言”有关的看法。这里所说的“畏人言”,其实并非真的是畏惧监军之言,而是监军背后的专制皇帝。

宋太宗登基一年半后发生的一件荒唐的事件,足以从侧面反映武将顺从观念的牢固程度:太平兴国三年,秦州节度判官李若愚之子李飞雄,诈称天子派出的巡边使臣,结果从关中换乘官马,在地方武官的向导下,一路西行到秦州境内。面对不持任何凭证的李飞雄这样一位“使臣”,当地驻军将领竟俯首帖耳。结果,李飞雄矫诏逮捕多名带兵将官,并准备处死,而诸将都甘心受缚就刑。以后,因李飞雄利令智昏,露出破绽,才被众人捉获。李飞雄事件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这一切只能说明武臣们已完全屈从驯服,昔日桀骜强悍的影子,此时可谓荡然无存。

太平兴国以来,宋太宗对武臣们的监督愈来愈严,管束也越来越紧。如太平阉国八年,镇州驻泊都监弥德超虚造罪名诬陷枢密使曹彬,后虽经大臣解释担保,但宋太宗稍解除了曹氏的职务,将其调为外地节度使。弥德超因迎合了主子抑制武将的心理需要,立即被破格提升为宣徽北院使,更授予枢密副使的要职。不久,弥氏诬陷之事败露,但曹彬却没有能恢复原职。像曹彬这样谨慎持重的军界首脑尚且因只言片语被罢官,而如郭进、杨业辈勇于用兵的名将,其被逼死也就不难理解。这一切事例无疑都深深地教训着每一位武官,使他们不能不倍加小心,宁肯失职取败,也不敢冒然触犯天条戒律。所以,曹彬和潘美在第二次北伐中的无能表现,就不免使人产生这样的怀疑:翦锋挫锐,有意避功,以释天子猜忌。这种看法又尤以清初王夫之最具代表。王船山认为:曹彬谨慎而不敢居功,潘美陷杨业于死地的做法,是为了避免“功高震主”,所以选择了不深究责任的战败结果,“胜乃自危,贸士卒之死以自全”。

由于宋太宗统治集团对军队将领实施了种种防范、压制以及歧视的政策,特别是随着两次北伐的失败,当政者眼光完全向内,对武将进一步实行了前所未有的抑制甚至打击政策,于是武将的精神面貌再度发生重大转变,由宋太祖时代初步形成的谨慎、谦恭的趋势,进一步变为顺从、庸碌以及怯懦的普遍特点。一时,武官们在政坛上黯然失色,精神萎靡。如枢密使楚昭辅虽为武官出身,但从未真正上过战场,其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忠谨,无他才略”。楚昭辅虽然吝啬成性,遭人讥讽,但性格上的弱点丝毫不影响给天子看管兵籍庶务。而另一位枢密使曹彬,也愈加谨慎小心。其他如柴禹锡、张逊、王显、杨守一以及陈从信等人,都因为早年曾在藩邸效过力,被赵光义视为心腹,以后或入主枢密院,或出外统管禁军,成为太宗的亲信和军队核心人物。但这些人大都没有战场经验和军功,惟以迎合太宗旨意为能事。所以元人修《宋史》时评价道:“率因给事藩邸,以攀附致通显。”再如太宗藩邸卫士出身的王超和傅潜,在战场上畏敌避战,成为世人耻笑的常败将军,但却能长期担任禁军统帅。事实上,赵光义对纯粹因为军事原因失败的将领,总能给予宽厚处理,或置而不问,或暂时贬官,随后又恢复职位乃至提拔。可见,宋太宗对高级将领过分强调忠心,而忽略了其军事才能,这实际上便降低了军官的角色标准。

在宋太宗朝后期,眼见军事将领那种庸懦无为的精神状态,就连一些文官也感到后果严重,于是转而向天子进谏,请求给武官们一定的权威和荣誉,以免使朝廷的军事组织涣散瓦解。如端拱二年,右拾遗兼直史馆王禹□向太宗上奏道:“自陛下统御,力崇儒术,亲主文闱,志在得人,未尝求备。大则数年便居富贵,小则数月亟预常官”,“但恐授甲之士,有使鹤之言,望减儒冠之赐,以均战士之恩。”王禹□甚至提出了“抑儒臣而激武臣”的激进主张。另外,张洎、田锡等几位文臣也有类似的议论。透过王禹□等人的议论,不难看出宋初以来的“抑武”政策至此已远远走过了头,造成了武将精神沉沦的严重后果。

到宋真宗以后,“抑武”政策被作为祖宗之法得到继续贯彻,并变本加厉,甚至战场上的指挥大权也交给了文官,将领完全受到文臣的支配。如在与党项交战的西部前线,宋中央下令“分陕西缘边为四路,各置经略安抚、招讨等使,自今路分部署、钤辖以上,许与都部署司同议军事,路分都监以下,并听都部署等节制,违者以军法论”。于是,范仲淹、韩琦等文官以经略安抚、招讨等使的身份,负责指挥各路军队。确如宋人刘挚所云:“臣窃闻祖宗之法,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武人为总管,领兵马,号将官,受节制,出入战守,唯所指麾。”在此形势下,怯懦无能的武将队伍受到士大夫的普遍蔑视。宋仁宗时,宰相王曾便将地位与宰相相等但出身武将的枢密使张耆,蔑称为“一赤脚健儿”。以后,名将狄青进京赴任枢密副使,竟被文人们贬呼为“赤枢”(当时军人有“赤老”的蔑称)。而翰林学士欧阳修也敢于轻视枢密使、老将王德用,所谓“老衙官何所知”。

综上所述,在宋初统治集团实行的一系列措施的压制下,北宋的武将队伍逐渐被挤压成循规蹈矩、无能怯懦的群体,其整体精神状态遂呈现出颓丧、萎靡之势。而这一局面的长期存在,不仅从一个侧面加剧了当时“尚武”精神的沦落,使军旅被视为下贱之业,而且极大地削弱了国防能力,是造成北宋被动挨打的可悲后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文发表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同类推荐
  • 抗战之殇

    抗战之殇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安内”的策略,逐渐失掉东三省,一批热血青年,愤然报考黄埔军校,走上战场,与日军展开血战。随着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几个人的命运也卷入了历史的漩涡。刘裕民和黄文安在正面战场率国军与日军血战,胡翼在军统特工战线上隐忍锋芒,窥探敌人最核心的秘密,周耀辉和赵诗婷则加入了中共特科。同时,几个人的情感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胡翼家庭被日本人破坏后对爱的漠视,周耀辉和赵诗婷对爱的坚守,刘裕民在硝烟中对爱的寻找,黄文安对爱的痛苦…在这段历史中,每个人都在战斗,每个人都在希望和坚持中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 梦三国之徐州战起

    梦三国之徐州战起

    东汉末年,烽烟四起。南华老仙之徒诸葛维奇欲伸正义于天下,收李飞、郭嘉、林郁儿等人为徒。期间,林郭互生情愫,李含恨离别。后黄巾四起,郭嘉被杀,林南逃徐州,机缘巧合下嫁于孙权。李飞北上寻林,万念俱灰,中途一箭被孙尚香废右眼。孙怜李命途多舛,背兄长之命随其奔走四方,历经数次杀身之祸和李修成正果。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天下震怒。六路大军合围许都,曹操告急。孙尚香被曹操所囚,为就孙李飞斩六路诸侯大将,最后力竭身死。曹操履行诺言,遣尚香还东吴。中途遇刘备,惊悉郭嘉未死,诸葛维奇正设大局。林郁儿为救孙权被郭嘉所杀,孙尚香为吴蜀结盟,栖身刘备。曹操知悉诸葛维奇的阴谋后,亦与吴蜀结盟。形成魏蜀吴三国抗诸葛的格局。
  • 1792权耀不列颠

    1792权耀不列颠

    那年,乔治四世正和小寡妇蜜里调油;那年,拿破仑还只是个二十二岁的愣头青;那年,还是屌丝的梅特涅正在维·也纳追求白富美。当一缕魂魄穿过两个世纪,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又将走向何方?
  • 中国通史(第一卷)

    中国通史(第一卷)

    本书全方位介绍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民俗等领域,书中将中国上起原始社会、下至民国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四卷来讲述。
  • 重生之天子传

    重生之天子传

    重生二十五年的他,本想在古代平平安安的过一辈子,却没想到还是被拖进了历史的漩涡中。他本以为他能掌控一切,却深陷亲情,友情,爱情的漩涡中,是放任自流?还是该挥刀拔剑?
热门推荐
  • 暑假还有多少天

    暑假还有多少天

    这是一本暑假故事选集,标签是轻松搞笑,如果变成了崩坏流我可不管呢~另外充满残念的封面是我手P的,你们不要再难为我的御用画师了。
  • 我和青春有一个约定

    我和青春有一个约定

    一个80后女汉子的青春故事,用幽默诙谐的文字,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清苦的童年,无畏的少年,勇敢的壮年编写成一部青春进行曲,无数的童年趣事,引起一代人的共鸣,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作者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心给我们讲诉了一个80后农村孩子的成长故事。
  • 英雄联盟随行记

    英雄联盟随行记

    带着英雄联盟系统穿越了,且看主角如何异界求生。
  • 迷失的世界之旅

    迷失的世界之旅

    对他而言,这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这是一个奇异的世界,这是一个迷失的世界。一场场智慧的较量,一次次爱恨情仇的交织,令负天下不负佳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一场啼笑皆非之旅。。。
  • 桐若花开未眠时

    桐若花开未眠时

    《桐若花开未眠时》是一篇5万字左右的小说,它并不是大肆宣扬刻骨铭心爱情或者友情的文,而是讲述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来祭奠我们青春这条路上迷茫或走失的自己。你是否遇见挫折低下了头,你又是否看不清你未来的路。一切都会好的。这是女二(初一)遇见女主(蒋若)的第一句话,也是贯穿全文的索引线。文章前期高潮较少,后期高潮迭起,主要还是围绕两位女主的爱情及其两个人的友情关系展开的,文章结局是留悬念型,让读者自己想象。
  • 影后的心思你别猜

    影后的心思你别猜

    家有影后蛮妻,某位总裁表示:蛮妻不好惹,影后更不好惹!三天两头发一次脾气,五天四头拍一次吻戏,这次更甚,竟然拍床戏!总裁表示不淡定了,抓来某位,扔到床上!不料小女人竟可怜兮兮的说了一句:“我要离婚!”某总裁化身灰狼,扑倒小狐狸。“还离婚吗?”“离……”“嗯?”“不离了,不离了。”当刁蛮千金遇上霸道总裁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既然大家点进来了就不要点出去了嘛~求个收藏~』
  • 经典品牌故事全集

    经典品牌故事全集

    本书通过200多个生动翔实的品牌故事,将世界名牌的品牌之道呈现在读者面前,帮助读者借鉴成功的经验,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不论是品牌的经营者,还是品牌的使用者,只要一册在手,您一定会受益非浅。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

    为了调整海上运输关系、船舶关系,维护当事人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海上运输和经济贸易的发展,制定本法。
  • 《千年大汉》

    《千年大汉》

    时空错乱,天下巨变,新的历史,当风云变,从北至南,天下十分。三家分晋赵魏梁,三蛮却是秦楚汉,临海之国燕齐吴,北东半岛之辽国,是为战国十雄也!统治者在南京定都,为什么注定统治者的王朝会如此短命?秦国历经数代人努力成就霸业,为什么会在短短十几年内土崩化解?汉朝历经四百多年,为什么其余封建朝代都没有?统治者制作兵马俑是何意,是为了自己能有地下军队么,还是说只为自己死去后陪葬?天意?人为?风水?其中的真相,将借不存在的历史由此书慢慢揭晓,一一说明。
  • 重生之双赢人生

    重生之双赢人生

    一次奇遇,开始了都市的校园甜美风光生活,看我如何用异能挣取人生的第一桶金。美女相伴左右,富家子弟端茶送水。从此笑傲都市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