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41500000021

第21章 安静的勇气(6)

1942年5月,“皖南事变”之后,臧克家避难河南万县,一个叫寺庄的小巢收留了他疲惫的翅膀。一天的清晨,诗人被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唤醒。黑夜,是一口很深很深的枯井,他是被鸟声这根缆绳拉到阳光下的。

婴其鸣矣,求其友声。吟咏的诗人在地上,歌唱的春鸟在树上。诗人和春鸟共鸣着,周边都变成活泼自由的一潭。所谓共鸣,就是诗人忍不住也延颈鼓翼,朗声抒情。诗,是有声音的,这会儿的诗歌,有一种圆润流畅的韵味。万鸟齐鸣,那是诗人加入了大自然的合唱。鸟声,一束比一束明亮。诗人的心情不再冬天,呼吸变得顺畅,诗歌也为之激昂。而春鸟的叫声,仿佛音乐的前奏,竟开启了一曲恢弘的乐章:“是应该放开嗓子/歌唱自己的季节,/歌声的警钟,/把宇宙/从冬眠的床上叫醒,/寒冷被踏死了/到处是东风的脚踪。”听到这真理的声音,谁的精神不为之一振?

据说小泽征尔第一次听《二泉映月》时,是双膝跪地,虔诚无比。我们在春鸟的啼啭中,一点一点地长大。隔着半个多世纪的风烟,我无法知道,到底是春鸟改变了诗人,还是诗人发现了春鸟?是春鸟的叫声鲜活了诗人的诗歌,还是诗人的诗歌使春鸟成为优秀的民间歌手?其实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蛰虫揭开土被,到阳光下爬行,是人类的活力在奔涌!听着真理一样的鸟鸣,诗人怎会再重复昨晚的恶梦。这充满活力的鸟鸣,必定经历了黑暗与沉闷的磨砺,正如天上的星星,越黑越灿烂。听春鸟啼鸣,其实就是清洗耳朵清洗心灵。

我们在春鸟的歌声里,把全身每一个毛孔都竖成耳朵:真理和自由,便是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愤怒出诗人。当空气近乎令人窒息时,总会有诗人的声音响起。臧克家以诗歌为武器,“诗人呵……/放开你们的喉咙,/除了高唱战歌,/你们的诗句将哑然无声”。抗日宣传工作屡遭破坏,个人也险遭不测,诗人在困境与郁愤中写下的诗歌,如同早醒的霞光,预言了天空的高远与明朗。诗人以生命为诗歌,从棘针尖上去认识人生,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一生献给了诗的王国”(谷牧语)。诗人的诗篇,是“一部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编年诗史”(汪锡铨语)。

臧克家的《春鸟》,是一曲含蓄蕴藉的交响。谁将这段乐章,全神贯注地听过,谁的眼前就会无限春光。诗人的翅膀经过黑夜的打磨而翔舞九天之上。诗人,是一只大鸟,他的声音激越豪迈,穿透厚重时空,抵达的是我们的心灵,“我要用我的诗句,/去叫醒,去串连起/一颗一颗的心”。

2004年2月,也是一个春天,是青山添媚眼的春天,是流水孩子般的春天,是草木绽笑脸的春天。聆听着窗外真实而翠绿的鸟鸣,诗人便在天籁的清灵之音中复活,清晰可闻的是他心的跳动。

记忆或者怀念

怀念史铁生

2011年来了,史铁生走了。

他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着生命。我相信,他走的时候,是平静的,安详的,他走进了他的节日。所有的病痛都离开了他的身体。这位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优秀作家走了!正如他在《我与地坛》里所说的那样: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他的文字留了下来。“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词,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史铁生获得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时的授奖词,我觉得,也是对他的散文名作《我与地坛》最精当的评语。

许多人都在热衷于“民族”“大河”“千年”的大书写大制作的时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存在,给“大散文”的写作提供了最好的文本:以个体的生命体验为情感起点,超越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呈现为对人类整体存在的担当。“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地坛的永恒与瞬间、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给一个濒临绝望的人开蒙揭翳,使他对于生与死有了新的看法。我觉得,这是一篇带有自传、自省、自述的大散文,质朴,浑厚,峻拔,富于人性的深度和生命的热度。而时下的一些散文呢?喜欢堆砌华词丽句(借以掩盖内蕴的空虚),嗜好肉麻甜腻的抒情(给人无端歌哭的空洞之感),唯独不见生命的个体体验。《我与地坛》是我每年必读的散文。在我们被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所裹挟、所淹没的今天,《我与地坛》有着自我救赎的意义:审视自身,珍爱生命,心灵复归安静。“地坛”是迷乱浮躁的现代人得以栖居的精神家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与地坛》)。

再一次重温史铁生的著作,让我仰望着一个与众不同的身影。他对生活的沉浸,他对文学的思考。写作是什么?它首先是一种内心生活,出发点是写作者的自省和向内探寻,推己及人,勇敢地敏锐地去探索人的无限广阔的可能性,表达对人类基本关系的思考。

作家走了,地坛还在,它是作家博大胸怀的象征,是我们灵魂栖居的安静的家园。

老歌

老歌,就是陪你到老的歌。有时想想,能和一支歌慢慢变老,那是一件多么完美的事情。

许多年后的一天,你躺在一张摇晃的竹椅上,电脑、CD已经结满了蛛网,只有身边的胶木留声机,氤氲着一种古旧的气息,时间是飘忽而缓慢的,空间如此辽阔,除了音乐,找不到可以依傍的。是一张暗绿的老唱片,呈现着岁月的深度和时间的光泽。依然是《我的中国心》。你是如此耽溺于这种甜美的宽慰高贵的激情。

老歌是一个地方,很像故乡村头的古槐,绿荫稠密,浓得像化不开的梦。你是一只鸟,你在密密匝匝中找到了自己的歌声。

记不得有多少年了,那位香港歌手穿着一身中山装,出现在节目的现场,“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从那时起,你迷上了中山装白围巾的组合。现在看来,那装束是土得掉渣了。但是,当代歌星几皮箱的行头满舞台的狂舞,也不抵当年的一条白围巾。甚至觉得,歌人合一,浑然天成。是一个海外华人,他刚毅的脸上要有一些岁月的痕迹,最好像北方的白桦树,坚挺的白桦树,就算身在冰雪也改变不了它的坚持。张明敏,《我的中国心》,你记起来了,是1984年,海外同胞歌手首次在春晚演出。因为我们的祖先,早已把我们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游子思乡,华人同根。这首老歌已经传唱了五千年。

台湾诗人非马的短诗《醉汉》就写出了这样一种迂回曲折的回归:“把短短的直巷/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关山难越,但脚步不止。长歌当哭,这是怎样的一种吟唱?我曾经在网上就《醉汉》请教过作者本人:“当初您写《醉汉》刹那间是怎样的感受?是什么触发了您的灵感?”诗人非马回复:“写它时大陆仍未开放,在异国深受思乡之苦的煎熬。至于当时究竟是什么打开了闸门,触发了诗思,现在已不记得。很可能是又接到故乡家人的来信诉苦吧。我在回答一位诗评家关于这首诗的提问时说‘写成《醉汉》后,仿佛有一条粗壮却温柔的根,远远地向我伸了过来。握着它,我舒畅地哭了’,高兴同你谈诗。你还在教书吗?”

一篙子把话荡远了。上面的话看起来就像我一上课,先来个背景介绍。真是教书的,惟恐人家不明白。

人有时其实很脆弱,就像非马,弱到一封家书、一首老歌就可以抚慰心灵。如同许多年以后,你在一首老歌中缓缓打开了陈述:少年的热情,青年的挣扎,而今的平静。

一种鱼,鲥鱼,长大后溯流而上,回到童年的故乡产卵,一年一度,千折百回。而你仅仅凭借一首老歌就回到了过去的岁月,一条流动的有声有色的河流。荡气回肠的旋律,激情洋溢的歌唱,让你学会了倾听。耳聪,然后目明。那些岁月,街头听见有人哼唱着什么,一听,是张明敏;拐入胡同,遇见口哨,是《我的中国心》。像正午的阳光,热烈铺张。到了黄昏,就是沉静了,因为你懂得了倾听。

岁月,其实是一些珍珠,它们被一些音符串着,即使在夜晚,也幽幽的发着微光。

就这样,你被一首老歌覆盖着,一直到老。

黄霑的霑

前不久,一位文友想写一些娱乐时评,我推荐了南方某报,说上面有个黄霑专栏,值得一看。我用智能ABC打字,怎么也敲不出“霑”字,情急之下,只好切换成拼音:黄zhan专栏。

霑,是沾的异体字。“霑化”都简化成“沾化”了,这个“霑”只在一两个名字中固执着,譬如曹霑。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霑,在视觉上,于我们是一种雨水的汹涌和才情的浸润。

中国的文人大都有精神的洁癖,李太白善咏月,刘长卿独钟水,苏东坡喜晴雨。黄霑去了,我把玩才子的锦绣词章,发觉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水,是他笔下永远鲜活的意象,一如他汩汩流淌的灵感。无论是“千里黄河水滔滔”的汹涌澎湃,还是“他朝相忘烟水里”的涓涓细说,莫不是“霑”的条条支流朵朵浪花。

时下的娱乐圈,“沾”了不少花粉,桃色的(姐弟恋),血色的(私生子),灰色的(患绝症),都一齐绽将出来,好一个花花世界!黄霑晚年修佛,但求一泓清清亮亮明明澈澈的水域。他的音乐是水,注入现实的土中,使土成泥,有了力量。逸兴驱山河,雄词变云雾。强国,健体,御侮,课间在操场上比比划划,那是少年的我和伙伴们在一起接招卸招,口中吼出的就是“万里长城永不倒”。他是优雅地变老的。年近60,又攻读博士课程,就为了多“霑”些学者气文人气。是水,在流淌中清澈澄明空灵。这就是“流水不腐”。

电视上在热播,活动一下拇指,发送你的名字到XXXX,你会了解未来的命运。其实,只要你的眼睛注视这个坚守自我的“霑”字,一条音乐的河流就在你耳畔喧响,清洗耳朵清洗心灵。然后你会变得耳聪目明:什么该“霑”,什么不该“沾”。

隐士

“隐士”,这个语词是一种存在的虚无。挤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隐士”,显得斋冷衾薄:隐居的人。它上声复入声的声调转换,恰好表达了这样的感叹:世间本没有隐士,真的隐士!

“隐士”,给人一种古典的静谧。它超尘脱俗,遗世独立,面朝冷壁,满目苍翠。《论语·季氏》上说:“隐居以求其志。”这“志”,是一张试纸,能鉴定出隐士的成色。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隐士即使遭遇饥寒困厄,也要保持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中国的“隐士”,更像是一张镀金名片。“招聘隐逸,与参政事”(《后汉书·岑彭传》)。“归隐”,是为了“出仕”。一“归”一“出”,任谁都可以听见隐士们追逐功名的匆匆步履;一“隐”一“仕”,我们清晰的看到隐士们的人生轨迹:迂回曲折地实践着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所以,我把“隐士”读成了“隐仕”,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误读。

“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市”。我偏颇地认为:越是京师,越是风云际会之地,大隐们与皇宫大殿的物理距离只有一箭之地,只要里面一声咳嗽,脚步比如今的网速还快。这句话,可以作为“隐士”的一个“部首”,我们不妨进行一番检索。

传说中的姜尚是个隐者,在商都荷担叫卖,挑子里的东西卖完,他只好把自己的影子沉重地挑回去。八十岁时,垂钓渭水之湄,前无古人地把鱼钩搞成直的,专钓周室的相印。人云这隐士如何高人,这隐士便是假隐士了。当代散文家朱以撒说:“隐士都是自生自灭,终其一生如花开花落了无声息。”姜尚的这段经历,显然被神化了,但对于概括隐士穷其一生心志终其出仕理想的履历,却决不是一个神话。

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之风盛行,似乎深山越深隐士学问越深。于是,隐士们怀抱琵琶,半遮半掩,藏头深山老林,露尾相府帅营,看似千折百回,实则快捷无比。南朝人陶弘景每次归隐,从不隐蔽自己的去向,便于朝廷能在第一时间寻访得到,因此落了个“山中宰相”的名号。“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他的从容优雅,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解读了。“隐士”,无疑是一定历史时期最实用的物质最耀眼的招牌。

躬耕大野菊采东篱的陶渊明是不是一个隐士呢?北宋人周敦颐如此“定义”他:“菊,花之隐逸者也。”真正的归隐是不为人所知的。倘若真是隐士,天下谁人识得他?清人龚自珍有诗曰:“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一语破的,把陶渊明比作南阳卧龙,也把他排除在了隐士之外。世间,本无隐士。

“隐士”,这个语词的重心是“士”。欲做“隐士”,必先是“士”。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学者由博返约,故云推十合一。”由此可见,落叶般终老乡间的渔樵农牧不是隐士。隐士,不仅仅是完成行动上的归隐,更要实现灵魂的无拘无束和精神的清洁无尘。谁是真的隐士?我无法回答,永远。

同类推荐
  • 穿堂风

    穿堂风

    在《散文公社·山东卷:穿堂风》中,作者雪松以与大地精神往还的纯朴心灵,阅读大地上的事物,感悟大地的内蕴,发现大地上鲜活的生存细节,并依此抒发、延展自己富有诗性的激情、感动和思考。作品情感沉郁,语言富有张力,篇幅短小而存宽厚的精神容量。此前,作者已出版诗集、书法集六种,《散文公社·山东卷:穿堂风》是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随笔集。
  •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

    这是我国第一部详细记述中国南极科考历程及其昆仑站建站始末的纪实文学。《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受到《十月》杂志以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委托和支持,具有较强的权威性。《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记录并揭示了中国年纪科考历程及其惊世成就,堪称首部全面反映昆仑站建设始末的纪实文学。作者在亲自采访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人员后,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严谨而又生动的笔触对南极内陆考察的重大成就——格罗夫山地考察、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以及在冰穹A建立昆仑科考站,进行了客观的全景记录并深入解析。
  • 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在今天的展览厅中邀集了跨时越空的古时文明,其中有神态从容的仪仗出行,流光溢彩的鎏金铜龙,贴金彩绘的文武官俑,威武勇猛的汉代辟邪,颇感震撼的围屏石榻,举世瞩目的多重宝函,……真可谓:周秦汉唐大巡礼,西物东观成晟事。浦江数度示瑰宝,甲申一展夺新丽。琴文剑胆旧营起,诗意军魂三秦地。金银装点何家村,宝函稳坐法门寺。西周逨鼎破混沌,唐墓壁画融神奇。茂陵铜马铸汉威,渭陵玉鹰承坚毅。安伽石榻镇雷霆,狮纹白玉惊艺史。周秦雄风汉唐歌,盛世文物千年稀。
  • 我们一起走过:志愿者之路

    我们一起走过:志愿者之路

    本书内容包括:民间组织与公共突发事件、SARS期间的中国NGO、农村公共卫生中的NGO、社会性别与社区健康促进等。
  • 革命与形式

    革命与形式

    此书对于茅盾早期小说从《蚀》到《虹》的研究,着重分析女性形象塑造与进化史观、叙事结构的关系,描述新文学“长篇小说”的形成与展开过程。通过文本细读与复杂历史脉络——革命与都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妇女解放与性别政治、五四与鸳蝴——的浓描细写,给茅盾及其作品作出新的诠释。所谓小说形式的“现代性展开”,即通过对小说叙事诸要素——人物、情节、结构与修辞一的历史化追溯和比较,指出茅盾对“时代女性”塑造的“陌生化”成就。
热门推荐
  • 唐尸三百首

    唐尸三百首

    唐末时期的‘天命使者’唐许穿越千年寻找今世的妻子羽嫣。历经千年,亚洲的道士,阴阳师,西欧的教徒,驱魔人等等曾经隐藏在世界各角落的神秘人群开始显露在人们面前。一切都因为‘大时代’的来临,世界要经历一次极为庞大的洗礼。唐许要在乱世中追寻妻子的足迹,一路上遇到现世的新样法术和手段,运用自己古老的方式,与鬼物斗,与人斗,与命斗。唐许最擅长的是‘附尸’术,利用当年深藏的三百具唐代古尸战胜所有强敌。
  • 无限默示录

    无限默示录

    和<无限恐怖>一样的弹窗,一样的电影位面,不一样的是,这里不是主神空间.一个在这里寻找复活青梅竹马的闷骚眼镜一个在这里寻找活着的意义一个在这里寻找命运的诅咒在最后,无限默示录计划开启之时,他们都能找到自己所要的答案么?
  • 中国式王牌特工

    中国式王牌特工

    本书描写了一群街头卖艺的江湖人在国难当头之时,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王牌特工队,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故事,剧本人物极具传奇色彩,故事可看性非常强.满足了百姓对江湖秘密的诸多兴趣.张宝是杂牌军师长张浩的儿子,生性顽皮,喜欢恶作剧,被父亲多次皮鞭教训,但是,就是习性不改.被大家戏称为豪门浪子.张宝喜欢恶作剧,也喜欢打抱不平,喜欢两肋插刀,所以,虽然张宝被父辈轻蔑,但是,却被年轻人喜欢。张宝父亲张浩在张宝的说服下,率领部下坚决抗日.父子两个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战歌.
  • 凛杀

    凛杀

    三年前的隐门弟子,三年前令人后心发冷的杀手之王,今日,为彻查三年前的师傅的失踪,却又翻出如此无奈。于是,再举起手中的刀。“呵,我回来了。”
  • 豪门危情,女人乖乖就范

    豪门危情,女人乖乖就范

    回国第一天,她被一个陌生男人捉住,他说:“既然回来了,那就休想再离开。”她只当是遇到了一个神经病。可之后更有萌娃扑出来抱大腿叫她妈咪!夏桐懵逼了。她问姐姐,然而姐姐却警告她:“如果你和他在一起,就没有我这个姐姐。”好友也说:“这个男人就是个恶魔,你绝对不能相信他。”当所有人都劝她离开他时,为什么她的心会这么痛?他说:“桐桐,在这个世上只有我才是你最值得信任的人。”一段神秘孕事牵连出一系列阴谋诡计,真相到底什么?究竟是谁在说谎?而她又应该相信谁?
  • 御灵纵天

    御灵纵天

    以血为祭,蕴灵破丹,终于召得灵兽,可,这是何种灵兽?谢家众人无人知晓。“旁人如何看我,我无所谓,我知你定不平凡,我定会带你纵游九天!”
  • 魔典

    魔典

    人生就是充满了种种意外与传奇,这不邹辰误打误撞修炼地摊书遇到雷劈,穿越到异世。从此他将踏上新的征程,逆天改命,热血奋斗,问鼎巅峰,且看主角如何诛杀各路神魔。
  • 穿越之农家女夫子

    穿越之农家女夫子

    何筱雯没想到死后竟然重生到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的朝代,爹爹不疼,娘是有这心没这力。偏偏还碰上个极品奶奶天天上她家打秋风。重活一世她发誓要好好活下去,不管前路多么艰难,在这个依山傍水,风景独好,重男轻女的异世,她突然有了前世没有的理想,那就是做一名女夫子,问其原因竟然是引诱,不……引导那些小朋友们摆脱家庭矛盾,走上和谐美满的康庄大道!就看看我们筱雯童鞋携手青梅竹马怎么在这个异世闯荡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文内有大量美食出没,帅比不断,欢迎大家踊跃入坑!
  • 校园最强恶召

    校园最强恶召

    叶天是一个成绩低下且不合群的高中生,原本本应过着他那被任意欺辱的灰色人生。可是,一次意外却使得他获得命运的青睐,拥有了神奇的能力,从此他的命运不再凡,于是,一个妖孽般的学生诞生了……叶天:“知道吗?当善良的人撕下面具,你连求饶的机会都没有。”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