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41500000016

第16章 安静的勇气(1)

安静的勇气————阅读梅特林克

阳光里蔓生着细而轻的丝绒,我喜欢冬日的午后,喜欢这微凉里的暖意:窗外是凉薄的风,阳光像一些小兽在纸页上干净地行走。在这样的午后,我和阳光相处于同样的安静之中,从平静的文字里收获阅读的幸福,风声像一些善意的提醒,让我不要忽略细微的闪光之物,既沉迷在安静里,又不在别人的文字里塌陷,失却个体的意志。

午后的安静可以找到文字中的呼应。文字犹如植物,它的间架结构就是植物的茎,文字本身携带着的质感和阅读者的创造想象,共同催生文字的繁茂葱茏。这就是安静的力量,持久而专注。经典的作品是安静而又内力充沛的,这是它在时间的土壤里不断生长的原动力。阅读莫里斯·梅特林克,就被这种安静的力量所裹挟着,进入他的神秘王国。

在远离可怕故乡的地方生根

安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喧哗之前的安静,一如暴风雨来临的前夜,包裹着近于沉闷的死寂和近于鲜活的冲动。一种是喧哗之后的安静,就像风雨过后的植物,清润明净,坦然自若,涌泛着泥土深处的气息。梅特林克应该属于后者。

公元1862年8月29日,梅特林克诞生于比利时根特市一个公证人家庭,他和父亲的期待,仿佛树木的分枝。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个律师,让他学习法律,循着血脉的方向抵达家族的高度,他却旁逸斜出,在陌生的领域,搭建清凉的树阴。

1886年,他来到巴黎,试图接近文学,创造自己的故乡和历史。被异乡的差异和混杂围困着,他感到周围全是迷雾,一种难言的隐晦与虚无。的确,有时这迷雾只是为了遮盖事物的表象,迷雾使得真相的存在越发神秘和生动。迷雾,是他注视现实的障碍,然后成为他的表现形式。在巴黎的某一天,他翻看《费加罗报》,一篇题为《象征主义宣言》的文章一下子就抓住了梅特林克的眼睛和命运,作者是法国诗人莫雷亚斯。神秘的事物往往隐身于寻常的生活之中,就像上帝隐秘的激情伟大的奇迹内敛在不能移动无法表达的植物上。梅特林克敏锐地抓紧了这神秘之物,强烈地感受着内心的风暴,此时的他,就是一株处于紧张状态和抽搐状态的树,颤动的枝干呈现着他内在的思想冲力和打开通道的惊喜。那一年,他结识了一批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家,他决意用象征完成对现实的修补。象征主义的种子在他内心的土壤里扎根了,萌动了。但是,梅特林克并不制作文字的声响,让舞台的追光成为一种炫目的排场;或者通过修辞的力量鲜明自己的写作立场,跻身象征主义者的集体合唱,借以遮掩个体的单薄和虚弱。

这是梅特林克的安静。写作者一如植物,深陷于泥土,却在内心强大的支撑下,掘地而食,坚韧地完成拓展自我的可能和极限。梅特林克有足够的耐心和持久的安静,守护着他的种子破土而出。1889年,他发表了第一部诗集《暖房》。“特别要仔细察看天边的云彩风貌!/它们精心掩盖着古老的风狂雨暴。/哦!沼泽地里肯定有一支舰队巨大!/我相信白天鹅已经孵化出黑乌鸦”,事件的表象之下,隐喻着生活的真相。“白天鹅”和“黑乌鸦”本是语义的对立模式,是惯常的象征主义的二元概念,梅特林克则赋予它们新的象征语境和生活意义。困惑事件的闪现和象征主义的内蕴,使他成为象征主义的著名诗人。他接着把象征主义前无古人地嫁接到戏剧创作中,完成了剧本《马莱娜公主》,他早期的剧作表现种种超乎想象、无法解释的离奇事件,表现死亡的无从避免,引起法国评论界的瞩目。1911年,梅特林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我们默读关于他的一段授奖辞吧:“赞赏他多方面的文学活动,尤其是他的戏剧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和诗意的幻想等特色,这些作品有时以童话的形式显示出一种深邃的灵感,有时又以一种神妙的手法打动读者,激发他们的想象。”

回望梅特林克一生的轨迹,法国给予他丰厚的滋养。作为异乡,法国三次接纳了他的躯体和灵魂。24岁那年,他在法国遇见象征主义,从那一刻开始,他的“一切心思、一切力量和一切自由的天才全都集中在这个焦点上”(《花的智慧》,1907年)。34岁移居巴黎,和他的妻子乔热特·勒布朗————一个法国女演员,他写她演,过着出戏入戏的日子。87岁,梅特林克病逝于法国的尼斯。可以说,他几次离开比利时,是自觉地改良他土壤的性质和成份,创造个人的情感地理。他知道,一株植物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种子弹射得更远,就无法成就整个家族的繁盛。所以,他选择在远离可怕故乡的法国,生长着他的枝叶,他的树阴,他的安静。想象他最初离开故乡的动机和勇气,或许在他的散文《花的智慧》中可以发现,他是如何借助植物的生存方式来描述自己的:

任何一粒落到树木或草本植物下的种子,要么死亡,要么注定发芽困难。由此便产生了摆脱桎梏与战胜空间的伟大力量。

寻找先前就有的东西

梅特林克像一株植物,站立在他恒久的安静里,“沉浸在一种意味深长而又温和适度的幸福之中”(伍尔夫《蒙田》)。在梅特林克那里,所谓安静,就是内心深处不被惊扰的幸福,从植物世界的精神秩序里寻找的幸福。在他看来,即使是笨拙而又不走运的植物的花儿,它们也绝不缺少智慧与机敏;而最初出现在我们地球上的花儿,它的面前并没有任何可以效法的模式。他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把卑贱的植物置于神祇的位置,发现植物生命对于光明和智慧的追求,让自以为享有特权的人类按照植物的方式思考和生活。

阅读梅特林克《花的智慧》,我觉得,再也没有什么比“寻找先前就有的东西”这九个字,更能清晰梅特林克心灵脚步的了。是寻找先前就有的东西,让梅特林克从悲观主义中挣脱出来,转而探寻生命的奥秘、思想的传递,揭示科学世界和神秘事物隐秘的交集。

在圣经里,植物可以说是众生的血脉,“葡萄树枯干,无花果树衰残。石榴树,棕树,苹果树,连田野一切的树木,也都枯干。众人的喜乐尽都消灭”;“叶子华美,果子甚多,可作众生的食物。田野的走兽卧在荫下,天空的飞鸟宿在枝上。凡有血气的都从这树得食”。梅特林克从一枝草茎、一粒种子、一枚雄蕊入手,试图在事物最细微的部分,寻找造物主的伟大意志,发掘人类所需要的思想资源。寻找先前就有的东西,梅特林克身在喧嚣的人类,心灵的脚步却悄悄地循着来路,走向了安静的植物们。他以这样的方式,显示了他通过观察和理解自然来寻找世界精美秩序的果敢和勇气。

梅特林克总是从身边的植物入手,他一只眼睛看科学世界,一只眼睛看神秘事物,他呈现的是一个遥远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在我们身边,却被忽略被漠视,甚至被歪曲。梅特林克喜欢这样开启他的陈述,譬如“我意欲在此陈述的若干事实,都是所有的生物学家们所熟知的”;又如“不过,我们还是回过头来看一些比较简单的机制。你从路边的草丛中随便折取一枝草茎,便会看到一种孜孜不倦、出人意料的小小智慧在起作用”。可以说,梅特林克就像一位饱经世事的老人,在为我们这些处于懵懂状态的孩子讲述着发生在村里的民间传说,给我们带来遥远的神秘感。梅特林克依据的是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研究,他是从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来探求人类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他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表面宁静温和顺从、内里却充满着对命运异常激烈而又坚韧的抗争的世界,这个世界作为我们的参照物而存在。植物最大的生存压力,无疑是它从生到死自己都不能移动一步。这宿命般的无声的悲剧,反而酝酿着无穷的智慧和勇气。梅特林克借取植物的智慧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植物比我们更清楚,它应当集中精力反对什么,而不是像我们这样分散自己的力量。”他通过观察,发现植物们装备了播撒种子并让种子飞向天空的设置,譬如飞机螺旋桨的槭树翅果、大戟的爆发性弹力器、葫芦科植物木鳖的喷射装置,他目睹着整个植物家族在摧毁狭窄天地、保障自己未来的探索中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领悟着每一个个体生命对于终极目的的理解,并由此发出深深的感叹:我们在同种种压迫我们的需要的斗争中,若是能够运用我们花园中的小花所发挥的能量的一半,可以设想,我们的命运将与现在大不一样。梅特林克创造了一个熔铸科学与哲理的神奇世界,是为了表述他对人类社会的委婉批评和思想引导。这是心灵的最高境界的抒情。

同样是植物,在唐诗宋词里,我们透过花花草草的缝隙,找到的是作家的另一个自己,这个“自己”,或许是积极入世者,或许是超然出世者,唯独不是植物本身。梅特林克最大限度地返回到植物的本色,他把四围的喧嚣过滤,把芜杂的烟尘祛除,把事物的巫魅抽掉,借助寻常的植物不断发现不寻常的价值取向和意义所在,在文学、哲学和科学的三维空间里,建构他宏大宽阔的文学殿堂。相对于其他作家,梅特林克是个独立的存在,是他把植物的抒情推向了一个极致,使得植物更加高大和繁茂了。

在莫言的上午

这个上午,是莫言的上午。不止摄像机,一双眼睛,许多双眼睛,都聚焦在他的略显扁平的脸上,他脸上的不易察觉的笑意。

这个上午的表面很是光鲜。迎宾员斜斜地披着红条幅,文学圈疑似惺惺相惜的客气,台风作梅花状,要从大海的风暴上探来它的三两枝,让一些彼此抚慰的人显得有些不自然,不时地拿眼瞥瞥外面。他们的心思在别的事情上,如同我,坐在别人的上午里。

喜鹊在别人的屋檐下筑巢,清风在他物的枝条上伸展。这个上午,我坐在莫言对于故乡的想象里。会议主持人介绍莫言,介绍莫言的主要作品。《蛙》《酒国》《枯河》《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天堂蒜薹之歌》,这些名字,这些大地的意象,这些强悍的生命之力的征象,在我眼前一一呈现,它们组成了莫言的故乡,一个辽阔的无边的文学故乡。

上午之外,报刊之上,世界之内,莫言写得一手好文章,说方言俚语,说普通话也打官腔,甚至胡言乱语一不小心就有一句流行全国的名言,为此,他收获了许多国内国际大奖。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预言,莫言将是中国诺贝尔文学奖最有实力的候选人。这个上午,这个说话慢声细语的莫言,和那个夸父逐日一般的莫言,那个愿意扒出“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的莫言,是否同一个人?回到故乡,他说,少说话,吹什么,这小子以前偷过人家的水果。他说着从前的自己:一个农村大男孩,偷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捉,为了索回那双三十四码的大鞋,能多穿好几年的大鞋,他当着48个村数百名民工的面,向毛主席的画像请罪,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和凄凉感,以及小黑孩超常的感觉,被他写进了中篇小说《透明的胡萝卜》。

这个上午,莫言回到故乡,举办“莫言文学报告会”,在我的直觉里,莫言是回到了童年的场景,或者说,是那个又黑又饿的男孩又回到他的身体里,让他说出他的“高密东北乡”。他的话语细而舒缓,犹如柔丝一般的细雨,并非汪洋恣肆滔滔不绝,亦非暴雨倾注激烈昂扬,节制,柔韧,恰好契合着听者内心世界的凹槽。这样的言说,显示的不是修辞的力量,而是心灵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敞开心灵的聊天,要比文字的砖石构建的文学大厦,更能深入人心,也更能耐人寻味。

这个上午,被莫言无限地放大了。他的话语是对故乡的描绘,也是对故乡的想象和重构。你坐在他的话语的中心,可你无法进入他思维空间的中心,他的小眼睛一忽闪,言语就发生了跳跃,日本北海道札幌市的广场被他施以空手道的功夫,空降到他的“高密东北乡”那里去了,并且大雪飞舞,万众欢呼。一片红高粱在这个上午,红了;一只红萝卜,正抽出它的第一丝嫩绿。

在莫言的上午,我们进入了莫言的叙事现场。这个重感觉轻故事的出了名的作家,这个重感情轻名利的尚未老的老乡,他让这个城市的上午弥散着幽淡的薄荷气息,苦涩的高粱气味,新鲜的泥土清香。这些美好的气息,敞开了我的耳朵和嗅觉,解放着我的感官世界。我在莫言的上午里找到我的现存,一如莫言,他从川端康成的《雪国》那里找到他的“高密东北乡”,自此,他有了一个用他的一生来回望、辨析和描绘的地方。

想起别人的言说,写作是独立和终极的。想起莫言的长篇小说《蛙》,生亦疲劳死亦心酸之后的《蛙》。他的第一部社会问题的长篇,一部在“人类灵魂的实验室”里“抉心自食,欲知本味”的长篇。借助于书信的形式,莫言在打开叙事主人公“蝌蚪”的内心生活时,也找到了一种挖掘表现罪感心理和忏悔意识最为自由灵活的叙事方式,他酣畅淋漓的叙事话语由此指向了作家自身的负罪感,照亮内心的黑暗,反思共和国60年的复杂历史,让他的“高密东北乡”走向更为辽阔的审美空间,而不仅仅是地理和植被意义上的简单移植。

同类推荐
  • 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

    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

    本书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交融的大背景下,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上,将亚非文学作为整体来考察,注意到亚非文学在发展的成熟阶段,内部形成三大文化体系,并相互影响。根据亚非文学发展的这些特点,采取历史断代的编写方法,分为古代、中古、近代和现状四编。每编在简要阐述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特征之后,列专章专节评述有较突出成就的国家(民族)的文学及其代表作家、作品;对作家的评述,着重于创作道路和创作倾向的分析,对有代表性的作品予以重点评介。
  • 精灵鬼怪故事

    精灵鬼怪故事

    《精灵鬼怪故事》是“西域民间故事”丛书之一。该丛书中的民间故事记录了口述者、记录者、翻译者的姓名,保留了最初讲述者所使用的通俗而生活化的俚语,原汁原味。故事通过对人物语言、地方礼仪、服饰和饮食的描绘,让人们领略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对长期生活于新疆大地的读者更有着阅读的亲切感。有的故事是西域民间故事的经典之选,具有新疆民间文学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保持了原初的味道和浓郁的地哉特色。
  • 快活馋

    快活馋

    吃货写食也如下厨,凭的不仅是舌尖对美味的热捧,更有天赋加匠心。这里的每一篇,都如一道有渊源有来历的家常菜,杯盘随意,厨房里却必有秘不外宣的秘方,终而滋味浓厚,惹人奋箸。这些独门秘方,可能是天外飞来的妙喻,是奇峰突转的反讽,或极闲淡里倾泻的一缕儿女情长,极热闹处滋生的一点世味苍茫。“杯盘草草供笑语,灯火昏昏话平生”,正是《快活馋》里求味道的人生。
  • 既然爱情留不住

    既然爱情留不住

    "豆瓣超人气女作家刘小昭奉上的冬日暖心故事集,写给那些处在爱情、工作、生活的十字路口迷惘男女们。她的那些小小故事和桥段里,充满了清澈的领悟、和细微感动,总是这样真切地留在我们心间.对于爱情,刘小昭说:“要么别想,要么别放。”每次想发吵架脾气的时候,想想小昭说的:“一辈子那么长啊……遇上个喜欢的有多不容易,对他好还来不及, 怎么能忍心说恶毒的话做让对方伤心的事呢?”说到爱情的失去,她说“最难过的甚至不是分手,因为人和人的缘分有时真的不能强求,而是那些想做却没有来得及为对方做的事情……想想就难过。很多时候我们遗憾的是:我再也没有机会对你好了。”
  • 他风景

    他风景

    《他风景》内容包括:我要到唐朝去、狂风中的火焰、故宫?紫禁城、华清池观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射步亭二号,一个消失的地址、孩子,你是我们脸上最悲伤的一行泪等。
热门推荐
  • 生物骇客

    生物骇客

    二十一世纪中叶,基因技术突飞猛进,生物黑客兴起。生物特勤组警探丁一在生物黑客聚集的淡云市奉命调查案件。高智商黑客在数字组成的世界里无所不能。丁一渐渐发现,他们所面对的对手,在人类历史中前所未有,无比强大.....454308348灰色螺旋地带紧急招募生黑......
  • 当萌萌哒遇见坏坏哒

    当萌萌哒遇见坏坏哒

    她外号萌萌哒,不是因为她会卖萌,而因为她天然呆,她小时候因为发烧脑子烧坏了脑子智力低下。她是旁人眼里的白痴,是爸爸眼里的宝贝女儿。他坏坏哒与她一样从小父母离异,坏坏哒跟着清洁工妈妈艰苦的生活着,他是旁人眼里的三好学生,是坏孩子的欺负的对象。不过坏坏哒不是个书呆子,谁欺负他母亲他就和谁拼命!当萌萌哒遇见坏坏哒,用披着羊皮的狼伪装自己的坏坏哒在命运的安排下找到身世真相!
  • 逆天狼少

    逆天狼少

    孤狼父母先后去世,在母亲去世当天,他曾听到过父母的对话,于是展开了他寻仙的道路,从一介凡人历经千辛万苦追寻仙道,只为能再次见到自己的父母。
  • 血玉之倾妃倾城

    血玉之倾妃倾城

    21世纪顶尖杀手切因被自己的爱人杀害,血玉的开启使她穿越到不知名的朝代,传说“得血玉者得天下”血玉争夺战谁输谁赢?
  • 灾难源泉

    灾难源泉

    “夜幕降临后,便是我的天下。”复仇……将要倾尽全力去颠覆命运^护短……哪怕一丝一毫也不容伤害^身世……小时候的记忆是从何而来^作为一个刺客,除了完美的伪装,作战技巧,更需要令人震悚的能力……数次死里逃生,晦涩难懂的斑纹,上古之作,来自体内最深处的诡变……融合其他能力,各个种族的压迫,血液之变,最暗之地且令人绝望的……【灾难】。
  • 甘肃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甘肃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农村建设,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本书以甘肃为主要研究对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意义、内涵、特征、首要任务、动力机制、发展战略、主要模式以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等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并设计了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展目标,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 三国之算无遗策

    三国之算无遗策

    如果郭嘉没有英年早逝,那么曹操是否能一统中国?赤壁之战上是否还有美周郎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否还有诸葛亮六出祁山?且看一场智谋上的对局
  • 刘胡兰

    刘胡兰

    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现已更名为刘胡兰村)。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当时的山西省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因为拒绝投降,被铡死在铡刀之下,时年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毛泽东当年为其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朱强编著的《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讲述了刘胡兰生平事迹。
  • 文尊独道

    文尊独道

    文道出,天道满。世界重组,回归大世界!简介无语啊!该怎么写呢?“大哥!大哥?那全是雾的山上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吗?”一只小厮问着自己的老大。“拍!”“笨蛋?平时叫你多看书,连这里都不知道,那可是天下文学之圣地!”敲打了一下小厮,那老大书生模样,语气中对于此地很向往。ps:新人,新书/很大部分纯属瞎写,练笔。
  • 三个月成为一流员工

    三个月成为一流员工

    这是一本让人如何以最短的时间成为最优秀员工的超级畅销书,是著名经管励志畅销书作家吴甘霖、邓小兰关于员工培训的巅峰之作。该书紧紧抓住成为一流员工的最重要的“4大突破”做文章——从“学校人”到“社会人”、从“知识人”到“能力人”、从“个体人”到“单位人”、从“自然人”到“职业人”,让所有员工尽快地适应单位和工作,不仅观点新颖透彻,案例生动活泼,更主要的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极强,对读者具有立竿见影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