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82100000015

第15章 苏联时期的诗歌、戏剧(4)

扎别林被带到克里姆林宫。列宁有事向他请教。因为有一种旧的说法,说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在发展电气化方面是没有前途的。扎别林用大量事实驳斥了这种欺人之谈。但当列宁要求他写一份综合报告时,扎别林愤愤地回答说,自己早就不搞这一类问题了。他说自己对社会主义一窍不通,并且不会成为布尔什维克;只是因为闲着没事干,又没有人去找他这个旧知识分子,所以目前在卖火柴。列宁听后坦然地说:为什么非要我们找您不行呢?当然,如果您对俄国电气化的设想不感兴趣,那么您可以去卖您的火柴!我们不是请您来入党,而是请您来设计,可您却要卖火柴,多荒唐呀!扎别林听了列宁这一席话,心悦诚服地保证不再卖火柴了,并要求能立即开始工作。列宁劝他先回家考虑一下,明天再答复。列宁一眼看见扎别林的小包袱,问他是不是准备去洗澡。扎别林这时才说出他来时的心情。妻子也以为他是被捕了,所以才匆忙塞给他这个小包袱。列宁一听立刻叫秘书派车送扎别林回家,因为家里的人肯定正心急如焚,在伤心落泪呢。

扎别林心中的疑团解开了。他感到自己在新时代还是有用的,并没有被淘汰。这时他真想跟雷巴柯夫谈谈。可是玛莎说,因为疑心是雷巴柯夫搞鬼才抓走了父亲,她已经把他赶走了。

扎别林开始工作时困难很多。列宁派雷巴柯夫去当他的助手。工作很快走上了轨道。雷巴柯夫在扎别林的工作室里遇见了玛莎,在父亲的帮助下,他俩和解了。

扎别林完成了报告,去见列宁。列宁赞扬他的计划,但扎别林担心电气化只不过是个美好的远景,现在就着手进行是否为时过早,因此很苦恼。列宁承认自己也为电气化问题而苦恼,但他说:“使我非常苦恼的是我们的事业进展得太缓慢。这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巨大的和根本的问题。我们今天落后于文明世界少说也有300年。我们所有的人,老老少少都处于这种骇人听闻的落后状态的支配之下。只要出现一个什么勇敢的想法,马上就会闹得人心惶惶。是不是过早?不,老兄。不过早。如果我们1905年取得了政权,那时我们也会立刻着手搞电气化的。”列宁还问扎别林对派给他的助手——水兵政委可否满意。扎别林回答说雷巴柯夫很能干,很讨人喜欢。但他认为要是给他派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更合适,因为现在人们常说他这种人是资产阶级专家。

列宁说:“我们不是请您来上马克思主义专修班的,我们需要您工作,放手地工作,这对于您和对于我们都是最好的马克思主义。雷巴柯夫说不上是理论家,可他是个优秀的执行者。我派他到您那儿去是为了在您那儿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因为没有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就不能实现任何电气化,您的一切工作都会落空。”

雷巴柯夫为了找到一个会修理、改装克里姆林宫钟的钟表匠,几乎跑遍了莫斯科。他终于找到了一位老师傅。列宁吩咐说,等钟一修好,请钟表匠师傅来一下。正当列宁同扎别林谈话时,钟表匠进来了。这时克里姆林宫的钟第一次奏出了国际歌的最初音节。扎别林惊讶地、兴奋地倾听着。列宁说:“听见了吗,啊?在演奏哩……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当我们现在只是幻想的那一切,我们现在为之斗争和受苦的那一切见诸事实的时候,这个钟会报告一个新的时代,那个时代将会亲眼看见电气化的新计划、新的幻想和新的英勇事迹。”

金马车

《金马车》是苏联作家列昂诺夫作品,写于1946年。

故事发生在战时靠近前线的一个小城;时间是战争刚结束后的一昼夜。

在修道院宿舍扩建的旅馆里,来了两个旅客——卡列耶夫和他的儿子尤利,他们对旅馆的简陋感到失望。怎么能不简陋呢?旅馆经理涅普良辛介绍说,战争期间,敌人对这个小城轰炸了整整一夜,什么都被破坏了:房子烧成灰烬,孩子变成孤儿……现在战争刚结束,市苏维埃主席玛丽亚正在计划恢复工作。好多城市都想把玛丽亚挖走,可是大家都不放她走。

提到玛丽亚,似乎很触动卡列耶夫。

原来,26年前,卡列耶夫也住在这个小城,是一个青年教师,玛丽亚正是他当时热烈爱慕和追求的美丽姑娘。但是,玛丽亚的当邮政局长的父亲不同意这桩婚事,他对卡列耶夫说:你除了贫穷和肺病以外,能给我们小姐点什么呀?出门谋生去吧,想法子弄辆“金马车”来娶她。卡列耶夫碰了钉子,一气之下,就离开小城,到帕米尔高原去寻找“金马车”和幸福。20余年间,卡列耶夫对世事不闻不问,经过顽强的个人奋斗,成了地质学家、科学院院士,他终于争得了“金马车”,但人也变得冷漠傲慢了。如今他踌躇满志,带着儿子来到小城,是想来看看青年时代的恋人。

玛丽亚在卡列耶夫出走后,接连给他写了许多信,可是从未收到过回信。3年后,她嫁给了舍尔卡诺夫,生了一个女儿,名叫玛丽卡,长得和妈妈当年一模一样,非常漂亮。

当天来到小城的还有一个旅客叫别列兹金,是近卫军坦克旅旅长,现已退役。他战前也曾住在小城,在战争中,他的房子已经化成灰烬,妻子和女儿也已死去。他这次来小城,是为了揭露一个在战场上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胆小鬼,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现任小城火柴厂厂长、玛丽亚的丈夫舍尔卡诺夫。

玛丽卡和涅普良辛的儿子吉莫沙相爱。吉莫沙战前是个天文学者,战争夺去了他的双眼。他虽然深爱着玛丽卡,但为了不让玛丽卡受自己双眼失明所带来的拖累,处处躲避着玛丽卡。尤利对年轻美丽的玛丽卡一见钟情,拼命追求,要她跟随自己和当了科学院院士的父亲一块儿去帕米尔高原。

玛丽亚从别列兹金处知道了丈夫在战争期间的可耻表现;舍尔卡诺夫又正在这时抛弃了妻子和女儿,同一个浪荡女子私奔;玛丽亚同卡列耶夫在分别26年后的见面,又让她看到这个青年时代的恋人是那样的自私、冷漠而傲慢。这一切,对玛丽亚的精神上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玛丽亚作为一个党的干部,忍受住了个人的不幸,决定继续挑起肩上的担子,为恢复小城的建设而努力。在生活中,她“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所需要的幸福”。

这天正是玛丽卡的生日。吉莫沙为了成全玛丽卡和尤利,在别列兹金的支持下,不辞而别离开小城,准备继续从事力所能及的天文学者的工作。玛丽卡经过思想斗争,拒绝了尤利的邀请,决定和吉莫沙一起,“成为世界上最爱劳动的人”。

好心人

《好心人》是苏联作家佐林作品,写于1960年。

故事发生在当代苏联某市古希腊罗马文化研究所。卡巴其科夫在中学因成绩太差被开除后,长期在社会上流浪。后来,他伪造证件,混进古希腊罗马文化研究所,当上了研究生。在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娜杰日达的帮助下,他的副博士论文就要进行答辩了。

所长和学者们都知道这篇所谓学位论文,只不过是一堆废纸,是一篇文理不通的大杂烩,但因为碍于情面,谁也不想公开出面反对,觉得在答辩会上秘密表决时反对更方便些。卡巴其科夫也知道他这次答辩的前景不妙,但他要竭力挽回败局。他串通所长的女儿伊拉伊达,把评审委员会的学者们秘密地、单独地请来,针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进行一场别出心裁的谈话。他坦率地承认自己的论文写得不好,有缺点,如果答辩通不过,他决不责怪任何人。但同时他又向每个人吐露一番自己内心的“苦衷”:他从小热爱科学,研究工作是他的理想和生命;他希望答辩会上能稍稍顾全一下他的面子。他说,他并不指望会获得通过,只希望表决时不要出现19个委员19票反对的难堪局面。他希望哪怕只有一票赞成,使他面子上也好看一些,他只要求这无关大局的一票……

第2天,经过答辩,表决的结果是:19:0。全体一致通过。记者又是拍照,又是发消息:一位新的副博士诞生了。

所长和学者们对表决结果目瞪口呆。他们各有难言之苦,互相抱怨不已。但事已至此,怎么办呢?商量的结果,大家认为现在揭露这个不学无术的骗子为时已晚,这等于是给自己脸上抹黑,还是赶紧把他打发走是为上策。于是所长把卡巴其科夫叫来,婉言告诉他,为了使他能扩大一下视野,最好是换个工作地点。不料卡巴其科夫不领这个情,他表示决不离开研究所。他说,他的编制、事业都在这儿,报上称他是科学界当之无愧的接班人,出版社不断找上门来约稿。诸位老前辈辛辛苦苦把他培养成材,他若到别处工作,一来是他卡巴其科夫忘恩负义,二来外人了解了他的真实情况,对各位仁师的威望也不利!望他们三思。

学者们反复琢磨,认为卡巴其科夫的话也不无道理。于是又把他叫来,想听听他关于自己工作的意见。

卡巴其科夫:“我的才能比较适合于做组织工作……在行政事务方面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学者:“有道理,有道理……”

卡巴其科夫:“那就任命我为副所长吧……”

学者们闻言大吃一惊,认为他简直是疯了,得了自大狂。但卡巴其科夫却冷静地说:“诸位自己想想吧,这对你们有直接的好处。我可以把整个行政担子接过来,使你们摆脱一切烦琐的事务工作。这个职务不给我,你们就要不断地给我做辅导,给我改文章……你们仔细考虑一下吧。”

学者们气得面面相觑,但前思后想,还是觉得以接受他的建议为好,否则他是永远不会让人安宁的。

卡巴其科夫平步登天,踌躇满志,早已把娜杰日达撇在一边,与所长的女儿打得火热了。现在,他俨然成了科学界年轻一代的新秀,堂堂古希腊罗马文化研究所的领导人!但是,研究所的学术秘书洛施金,对卡巴其科夫的来历一直存有疑问。

一天,洛施金无意中从卡巴其科夫以前的同伙寄给他的明信片上看到写信人叫季霍顿斯基,于是便写信请他务必来一趟。季霍顿斯基来到时,正值卡巴其科夫与伊拉伊达新婚之喜。他按地址先找到了洛施金。洛施金从季霍顿斯基那里完全摸清了卡巴其科夫的底细。他当面揭穿卡巴其科夫的欺骗行径。卡巴其科夫无言以对,借口进屋换衣服时从后门逃走。洛施金等人跟踪追去,半途截住了他。卡巴其科夫见已无法走脱,要求尽量息事宁人,大家还是各走各的路,“你们还出版你们的书,我还走我艰难的历程。”但洛施金表示决不就此罢休。这时,卡巴其科夫激昂地对众人说:“你们兴高采烈——因为你们找到了罪人。可是你们说说看,我有什么罪?我不过是倒霉、不走运而已。”他冲着观众大声问:“难道你们就不能证明我是无罪的吗?”他叹了口气说:“是啊,诸位一会儿回到家里,品着茶,……十分钟后,你们便会忘掉我卡巴其科夫,仿佛世上根本就不存在我这个人似的。而实际上,我又要受长途火车的折磨,受人唾骂,讽刺……骂我大逆不道。”

卡巴其科夫被带走后,学者们围着季霍顿斯基,向他道谢,说他为研究所做了一件大好事——揭穿了卡巴其科夫,真不知该怎么酬谢他才好。此时季霍顿斯基表示他“从小就热爱科学,希望能留在研究所工作”。众学者一听,极口称赞他这种“神圣的感情”,一致同意接收他来研究所“深造”。

同类推荐
  • 拯救火车

    拯救火车

    本书作者多年来创作的诗歌作品集,收录了作者自诗歌创作以来发表在全国各大诗歌刊物、报纸副刊的优秀诗歌作品。
  • 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华国学经典)

    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夜歌声声挽淮洲

    夜歌声声挽淮洲

    本书又是一部纪念寻淮洲诞辰百周年的(夜歌)作品集,收录了有关这位双百英模的图片、书法、对联、诗歌、小说、研究报道及富有地域特色的系列夜歌作品。
  • 无私话自通(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无私话自通(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未厌居习作

    未厌居习作

    1935年叶圣陶出版的散文集,收1923一1935年间的散文36篇。
热门推荐
  • 畅游泰国

    畅游泰国

    《畅游泰国》本书是一套为中国公民出境自由行,量身定做的旅游系列图书的一本。本书提供详细的机场入境,转机,市内交通,如何就餐、住宿、怎样合理购物、遇到危机事件改怎样处理等信息,更有详细的步骤解释。最重要的到泰国之后最该看,最该体验的我们都一一列出,与此同时,书中有专门的主题线路推荐,供您自由行的旅程更为丰富。
  • 夫君有情娘子唯一

    夫君有情娘子唯一

    说本姑娘丑,本姑娘平生最在意的就是这张脸了,你竟然说本姑娘丑........没关系,你说吧,但是后果自负,于是......就没有然后了
  • 名人天下

    名人天下

    我们从不曾有如何远大的志向,也从不曾在乎对方是否如何强大……我们只是想安乐的一起快意江湖而已——《天下名人众人言》
  • 格兰特和李将军的领导力

    格兰特和李将军的领导力

    本书从作战的角度纵览了1864年陆路战役的全貌,对格兰特和李作为领导者所面对的挑战进行了非常有趣且实用的分析还描述了使两位将军成功的素质、技巧和方法,并且巧妙地把他们的经验转化为“领导力教程”。
  • 总裁爱不爱

    总裁爱不爱

    平凡无奇的她无意间闯入了土豪们的世界,从此注定了人生的不平凡。在校园无知懵懂的时候她爱的义无反顾却被深深的伤害。当她振作起来努力生活时候却发现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她决定忘记过去退出他的世界重新开始时候,他却赖着不走了。。。。。
  • 花季的倔强

    花季的倔强

    主角没有神一样的能力,只有现实的主角,我虽然没有主角的光环,但我有常人没有的毅力。在世界末日的时候,才是展现人本性的最佳时期,在危难面前爱情亲情友情才会更加珍贵。。。。。。
  • 都市之奇葩少年

    都市之奇葩少年

    一个少年在都市中闯荡因为一时生气愤怒,在都市中遇到漂亮妹子,李明想要在都市中找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她奇葩,校花,母女花姐妹花护士请看内容欢迎加入都市之奇葩少年,群号码:418558849
  • 墨苒国度之暗夜的人偶

    墨苒国度之暗夜的人偶

    墨苒国度拥有四大职业:人偶师、召唤师、幻术师以及自然能力者。凌驾于墨苒国度之上的四个职业代表者让墨苒国度变得多姿多彩。而在深夜的人偶,散发着阵阵诱人的微光,在墨苒国度上的故事,又再次为大家打开……月光初作呦!请大家多多支持啦!
  • 游钟山记

    游钟山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要达道论

    三要达道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