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43100000035

第35章 转型期湖北地区文学批评研究(5)

与同类批评专著相比较,这部丛书的风格特色之一便是评论者们的全身心投入,使得这套学术著作带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说独特的研究视角和丰富的材料构成了每部专著的骨架,那么作者的情感灌注则使这些著作具有了一般研究著作少有的感染力。作者在参与这套丛书的写作过程中获取了厚重的情感,并使之自然流泻于笔下。为了全面获取关于每位作家的材料,作者们一方面费尽心血查阅了大量的书刊,系统地披阅其著作、评介文章,同时又努力接近甚至深入每位研究对象的生活,通过各种方式与其进行交流,探究他们的成长、创作历程,在交往、交流过程中,作者们用自己的生活视角“打量”每一位作家,体察他们细微的个性气质的差异,思想细节的轻微变化。作者走近了作家,读者也因为这种经过心灵过滤的语言而走近了活生生的作家个体。他们在作者笔下已不再是具有某种神秘色彩的“蒙面人”,而是真正现实存在的作家实体、生活实体。例如李俊国教授的“方方论”,不仅是在研究方方的小说和创作历程,同时也是在以一种作品解读的方式向作者致敬,其中脉脉流淌的不仅是研究者对事业的执著,更是朋友对朋友的真情实感。他的研究甚至还得到了作者本人的首肯,方方曾开玩笑说,李俊国就像拿一面照妖镜,好像要把人的五脏六腑都看个清楚。“我认为批评家与作者的看法有差异是正常的,但我觉得李国俊写《在绝望中涅槃——方方论》是非常认真的,作为学术著作来写是很负责的,他很仔细地读过我所有的作品,让我很感动,有些说得很对。”(黄松飞:《一批湖北作家成为学界研究对象》,载《中华读书报》,2001年2月15日版。)此外,蔚蓝的“邓一光论”、梁艳萍的“叶大春论”、葛红兵的“刘继明论”等都善于将来自对作家的直觉印象升华为逻辑层面的思辨,把形象的内心体验、抽象的学理探求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了一种阐释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相互渗透、重新组合。

但是理解不代表“逢迎”、体悟也并非“唱和”,作为活跃在湖北省乃至全国文学研究与批评界第一线的学者与批评家,都曾严格地接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坚持严谨的学术作风、严格的批评精神、严肃的价值理性是他们共同的学术标杆。因而,批评者们求真、求实、求知的追求,使著者能够将自己的爱憎褒贬寓于冷静客观的理论观照和文本透析中,这也是丛书风格的第二个特点,其叙事不乖张、不矫饰、不煽情,娓娓道来却又深邃入理,仔细品味,往往气韵悠长、寓意深远。其微言大义的描述更显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评”家风度。这种学术品格是该著有别于其他同类文学专著的独特的个性化特征,体现著者个人品性、知识素养和精神追求的学术选择。

当下的湖北文学现象越来越丰富,而人们内心的感触似乎越来越少,诸多的批评文字,却在传递着大致相似的话语,要么“板起面孔”,严肃生硬;要么陈腔滥调,毫无新意,人总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批评也一样,这声音应该是独立的、无法复制的,带着批评者的真诚与勇气,带着家乡文学的热忱与自省,传递久远又掷地有声。作为展现批评者学术魅力的舞台,这部丛书让读者欣喜地看到编撰者在各自的专著中显现出不同的批评“个性”和叙述风格。

在陈美兰的《湖北文艺五十年》中,曾将李俊国、刘川鄂和熊忠武(湖北教院)一起并称为“湖北小说评论界纵横驰骋的论坛三雄”(陈美兰:《湖北文艺五十年》,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08页。),表达了对他们的学术能力和文艺才气的充分肯定,但以李俊国的“方方论”和刘川鄂的“池莉论”观之,二者的才情与致思却各有千秋,李俊国注重文本研究的严谨细密与思维视角的开阔宏远,文辞典雅丰富而风格清新;刘川鄂则锋芒毕露且思维敏捷,文辞洒脱流畅且辞锋尖锐,彰显出截然不同的叙述风格特点。阅读丛书中的各式专著,宛如体悟和感知着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艺术生命体,这是源自批评者自身焕发出来的一份气度——如蔚蓝的批评思维带着女性特有的精细缜密,文笔则若行云流水般潇洒超逸;梁艳萍曾致力于散文美学研究,追求思虑的细致和情调的悠远;聂运伟扎实深厚的文艺学功底锤炼出严整周详、据理“力证”的文风;葛红兵则带着青年学者的锐气,追求思想的深刻和词采的纵横;程世洲长期以来对乡土文学的“特别关注”,让他的批评带有文辞清丽而意境幽远之韵。

当代人写当代史,尤其是面对这些正处于创作高峰期的一批湖北作家,由于他们的创作仍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并未形成文学史上的“定格”,这无疑对批评家的学术能力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从某种程度上说更似一种“学术冒险”活动,会被评论界针砭为“时评”的应景之作,丛书中的观点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某些论断是否正确,此外,作为一套对当代湖北作家进行全方位定点扫描的论丛,丛书在选择评论对象时能否进一步放宽尺度,这些问题都值得商榷。但《当代湖北作家研究丛书》作为当时国内第一套区域性“作家研究”丛书,同时首开全国学术界区域性作家群体研究的先例,对于推进二十一世纪的湖北文学批评,促进湖北作家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势必会对湖北文学发展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版本批评

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过程当中,作品版本变迁的密度之大,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少见的。长期以来,文学史研究在版本问题上有两个极端:要么重视西方新思维,新方法的借鉴,但在研究过程中并不重视新文学的版本差异,甚至对其随意选择,造成很大程度的阐释错位甚至无效研究;要么虽然有学者重视版本问题,较早如阿英、唐弢等人,但是仿“书话”者居多,多属于版本学范畴的研究,与文学相差甚远。针对以上两种不当情况,金宏宇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和《新文学的版本批评》由版本领域出发,将版本研究与文本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批评范式——版本批评,逐渐在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一)早期的版本批评实验:《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

20世纪40年代,随着西方现代印刷术的传入,唐弢等人开始新书版本学的开拓工作,出现了一系列“书话”、“札记”等形式的研究成果。然而新书版本学作为一门学科并没有建立起来。新书版本学与传统版本学的研究有很大不同,如何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学科建设,针对新书版本和新文学版本研究的特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选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若干长篇名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新文学长篇小说篇幅长,版本密度大,版本变迁中包蕴着更丰富的语言学、修辞学、写作学、美学、心理学甚至社会学、政治学的内涵。

无论是传统版本学研究还是新书版本学研究,都必然表现为一种工作过程,必须运用版本学及目录学的相关知识对图书版本进行真伪辨别、考订源流、比较优劣。古籍的版本研究,版本的真伪辨别是首要任务。新书年代较近,版本密度大,因此,研究的重点应放在版本源流的考订和版本优劣的比较方面。具体而言,又必须运用校勘学的操作方法,主要是对校法,《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对八部作品(《倪焕之》、《家》、《子夜》、《骆驼祥子》、《围城》、《桑干河上》、《青春之歌》、《创业史》)的主要版本进行具体比较,找出异文,写出详尽的对校记。仅以《倪焕之》为例,从初版本到文集本,文字修改多达4200多处,绝大多数章节都修改了百处以上,其中又主要以词语的修改为主。对此,《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列出了详实可信的对校举例,包括语词的调换、颠倒、增删等细节。足见作者对校之细致认真,其他著作像《家》、《骆驼祥子》、《桑干河上》、《青春之歌》、《创业史》等作品也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版本对校。

古籍版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原文,追求善本,其工作过程和成果表现形态都服务于这一目的。新文学版本学作为版本学研究的重要一支,研究对象主要是新文学作品的版本,其内容的特殊性及版本变迁的历史特点均不同以往,因此有必要运用新的方法来建构新文学的版本学研究,以丰富其意义与价值。具体而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认为,应该将版本批评与文本批评整合起来,对版本差异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对版本的时代特色、政治印记、意义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辑录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较重要的长篇小说修改本,并将其分为三个主要时段:一是50年代初期(1950至1956年),修改本主要是诞生于20至40年代的长篇小说名作;二是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1956至1965年),既有20至40年代的长篇小说名作的修改本,更有50年代诞生的一批有影响的长篇小说的修改本;三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1977年至1985年),主要是一批在50至60年代有影响的长篇小说的修改本。每个时段出版修改本的动因和修改倾向是不同的,应具体分析。《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选取的八部主要作品为例,分别考证修订的主要原因:《倪焕之》、《家》、《围城》等主要出于艺术完善的考虑;《子夜》、《骆驼祥子》、《桑干河上》、《青春之歌》、《创业史》等则多出于意义的重新修订;还有作品的修改主要是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较多,如《骆驼祥子》《子夜》《桑干河上》等作品的修改。

另外,文本研究有必要借鉴语言学、修辞学、写作学的研究经验,以及阐释学、文本批评、读者接受等方面的理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对此都有相应的尝试。不过,相对于整个版本批评来说,《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只能算是作者早期的版本批评实验。一方面,作者的研究对象仅限于若干小说名著及其版本;另一方面,著作还没有提出版本批评的概念和系统的版本批评理论,所做的版本校评很大意义上是出于版本学研究的深入思考。当然,它为后来的版本批评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理论与实践的成熟:《新文学的版本批评》

从《中国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到《新文学的版本批评》,金宏宇的版本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逐渐走向深入,版本批评开始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批评范式。

同类推荐
  • 相逢一笑拈花处(苏曼殊作品精选)

    相逢一笑拈花处(苏曼殊作品精选)

    柳亚子:“曼殊所有的作品是非食人间烟火人所能及。小诗凄艳绝伦,无世俗尘土气。”周作人:“他(苏曼殊)的诗文平心说来的确还写得不错,还有些真气和风致,表现出他的个人来……说曼殊是鸳鸯蝴蝶派的人,虽然稍为苛刻一点,其实倒也是真的。曼殊在这派里可以当得起大师的名号。”印顺大师:“中国有两大诗僧,前有佛印,今有曼殊。”
  •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1)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萧红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萧红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安民为天

    安民为天

    本书对作出巨大牺牲的百万移民充满了血肉之情。对三峡库区20年来“移民、安民”的艰辛过程也作了客观、理性的描述。书中首次披露了这场伟大的移民运动中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活的人物,读来令人震撼、感动,又发人深思,是一部既有鲜明时代特色,又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作品。
  • 中华对联(第七卷)

    中华对联(第七卷)

    本书是一套中国关于对联的 作品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普及读物。
热门推荐
  • 遇上拽拽女只好落网

    遇上拽拽女只好落网

    他,高高在上,粉丝无数,却只爱她;她,原本平凡的她走着不平凡的人生路,他们相遇,相知,相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 一世双人:我的磨人筱娇妻

    一世双人:我的磨人筱娇妻

    他对她一见钟情她却喜欢另一个他一次偶然的车祸她失忆了成就了这段婚姻······
  • 猎爱

    猎爱

    在都市生活里,一位平凡的女人爱上一位看似和自己身份悬殊太大的男人。女主角安琪是一位未婚先孕的妈妈,对于自己的宝贝孩子。安琪更是疼爱有加,可是对于那个孩子的爸爸。安琪确实咬牙切齿的恨着,讨厌着。他就是一个恶魔,一个来自安琪心里无法摆脱的恶魔不肯放掉她的恶魔。和他纠缠了多年,安琪深知自己无法斗得过他。每次遍体鳞伤的也只有安琪。就像是一只受伤的小猫一样,独自舔舐着自己的伤口。在黑暗里瑟瑟发抖。
  • 空墟

    空墟

    当我醒来后发现这个世界空无一人,空荡的酒店,无人的街道,如何继续生存下去。昏迷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人的阴谋,还是神的手笔。莫名其妙捡到的手机,奇怪的WIFI提示-“我是谁”,我只能坚持活下去,为了探明这一切的真相,为了坚信这世界还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 魔屋般的封闭式传销

    魔屋般的封闭式传销

    一个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从我被网友骗轮到我骗网友,从传销人打我轮到我打新人,从传销人对我“洗脑”轮到我对新人“洗脑”;从团队分散到另起炉灶;从广东迁网到江西;再继续撒网邀约骗人打人。当冰冷的手拷套在手上的时候才醒悟。噢!原来这个叫做传销!
  • 辛白林

    辛白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古战

    古战

    一个特种兵,在执行任务时不慎失败,想跳河自尽。却穿越到了三国时代,在三国时代开始了他新的生活……拜师关羽,学得一身武艺,获得传承,可以呼风唤雨,可是却命犯桃花,欠下笔笔风流债,他就是帅到爆表,无人可及的诸葛凌云!
  • 步虚辞

    步虚辞

    如果你能自由穿梭在别人回忆里,如何?我们的女主鱼裳就是一个如此高能的姑娘。跟着她,你能看到天真无邪的萌妹纸,史上帅到浪费的美男子,这里有基,有爱,更有腐……我们看她如何一步步笑傲两国宫廷?如何一步步揭开身世之谜?如何一步步不露声色复仇?如何至死不渝诠释鱼箫之恋……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飞扬跋扈的嚣张王族、放达旷逸的吟游诗人,追敌千里的不败战神、淫乱后宫的美貌太后、腥风血雨的宫廷争斗全都是你纸上的玩物。谁让本公子写的是一出奢华狗血的历史大剧!她揭开纸醉金迷的假面,又找到怎样令人泪流满面的结局。结尾要高格调!鱼在裳中舞,箫作别离声。原来,你我都自欺欺人地存活在那个虚妄无度的回忆幻境。
  • 战魂神道

    战魂神道

    村庄被屠,家破人亡。东宇风背负着复仇的使命,顺着身世之谜为线索,却闯进了一个浩瀚的玄幻世界。战者、战士、战师、战灵、战将、战狂、战王、战皇、战宗、战尊、战圣、战帝、战神。
  • 【惊奇灵异】—惊魂悬疑故事《夜葬》

    【惊奇灵异】—惊魂悬疑故事《夜葬》

    引子]车停在了距离目的地最近的一个镇上,然后走了整整5个小时的山路,考察队一行四人到达恶诅村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了。翁蓓蓓走到村口时,回头望了望队长。余光把叼在嘴里的纸烟吐在了地上,向站在村口迎接他们的村长挥了挥手。余光是本市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带着他的三个学生,沈天和吴勇,还有他的侄女翁蓓蓓一起到本市西南远郊的一个偏远村庄来考察当地的一种诡异的丧葬习俗——夜葬。传说在这个偏僻的恶诅村,常常会有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于非命的人,比如车祸、上吊、凶杀、投水。根据这里的习俗,这样的死亡方式被称为“凶死”。当地的村民认为,这样的死者,灵魂是不安定的,带有很重的煞气,如果葬在祖坟里,会引起家宅的不安宁,死者秧及后人。于是,就有了夜葬的习俗。只能在天无星光的暗夜中,由村民中的壮汉抬到偏远的山坳里,在远离祖坟的荒野安葬。而关于夜葬习俗的细节,却一直不为人知,处处透着神秘。这也是余光一直想要了解的东西。这次来之前,余光事先得到了村长的电话,说前日有一个女村民投水自杀,将会在明天深夜,一个月缺的夜晚下葬。于是,有了考察队的这次四人之行。到了恶诅村,自然第一个需要拜访的就是村长,王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