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42100000019

第19章 快乐的人生(2)

我们学佛,要真正想开智慧,要细心去观察佛菩萨的行谊。深深去领会,你发现到那是真乐。真正的大乐是什么?身心自在,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就是大乐。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这个世间,他的 生活很清苦,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那是福报、快乐达到究竟圆满之相。

我们看了,这日子太苦了,我们不要过。真正的大乐,你不能理解,你不能接受,当然你也不会去学习。凡圣、智愚的差别,就在此地!

──净空法师《净空法语》

所谓解脱,即离缚而得自在之义。“唯识述记”云:“解谓离缚,脱谓自在。”我人现前一念之所以不能解脱自在,无非受贪嗔痴爱等烦恼尘劳之缠缚。我人果能识得人身如朝露,世事等空华,将一念 放下,不受尘劳所萦绕,则当下即得解脱,如是念念放下,即念念得解脱。

工夫至此,便如明镜当台,所谓:“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不来不现。”然而,说来容易,行非易事。笔者于此,敬劝道友,且将一句“阿弥陀佛”不断的持念,日久功深,心念自然放下而得解脱。

——守成法师《法音集——佛教典故》

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所作所为只要能利他,就应该尽量放弃自己。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对冒充自己作品的假画毫不在乎,并且也从不追究。他说:“作假画的人不是穷画家,就是本地的老朋友,我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 ?”这种发心非常大,要是一般的世间人,肯定要追究版权不可。

汉地也有个故事说,有个教授和一个学生一起散步。他们在小道上看到一双鞋,估计是在附近干活的人的。学生对教授说:“我们把他的鞋藏起来,躲到树丛后面,看他找不到鞋子的感受怎么样?”教 授比较有教养,他说:“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那人的痛苦之上。你可以通过他给自己带来更多快乐——你在每只鞋里放上一枚硬币,然后躲起来观察他的反应。”学生照做了,随后他们躲进了旁 边的树丛。

那个人干完了活儿,回到这里,一边穿衣服,一边把脚伸进鞋里。突然感到鞋里有个硬东西,弯下腰去摸,竟然发现一枚硬币。他的脸上充满着惊讶和欣喜。他继续去穿另一只鞋,又发现了另一枚硬币 。他激动地仰望着蓝天,大声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他的话语中谈及了生病和无助的妻子、没有东西吃的孩子……

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他的眼中充满了泪花。这时教授说:“你是不是觉得这比恶作剧更有趣呢?”年轻人说:“我感觉到了以前从不曾懂得的一句话——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释·善说海》

佛陀曾说:“一切之法,以施慈为乐。”意思是:法门无量,但是要想得到快乐、欢喜,唯有一种方法,就是要布施“慈”。能时时以慈处事、以悲付出,这是人生一大乐事。佛陀又说,如果能抱持欢 喜心布施,可以得到五种功德——命、色、安、力、辩。

第一是命,假如看到病苦的人,能欢喜地扶助,让病人解脱病苦,得到内心的安稳,如此布施之人可以得长命,也就是得长寿的果报。

第二是色,不论是帮助贫困或病弱的人,在付出的同时,如果能用温柔善顺的脸色,面带微笑、口出善言去安抚,就能得到容颜端正、人见欢喜的回报。

第三是安,若能用欢喜心去布施,则我们所面对的环境都是和乐的顺境;所在的地方,就能平安无事。

第四是力,所要做的事,只要肯发心、肯付出,就能得到一切的力量;没有人能胜过你的力量。

第五是辩,用欢喜心去布施的那分感受、欢喜,能使自己增长智慧,自然得到辩才无碍。

所以,人生不可欠缺的就是以慈施悲,用慈启发悲悯心而付出;付出之后而能心存欢喜,这就是佛陀大慈悲的教育。

──证严法师《心灵之窗》

从前有一位商人,很善于做生意,几年下来,已经赚进了大量金银财宝。然而,财产愈来愈多,也带给他愈来愈多的烦恼。为了保管财宝,商人每日苦思烦恼不已:假如财产埋在地底下,担心会被老鼠 搬走;选择藏在水泽草丛中,又担心被狐狸野兽带走;如果交由兄弟、妻子保管,又害怕不知不觉中被侵占一空。这人左思右想,都想不出好方法,于是,他只好天天亲自携带笨重的财宝,日夜保管, 片刻不离,深怕一不小心遗失。

经过一段时间,这位商人发现,邻近信奉佛教的人们,经常前往佛寺烧香供花,而且回来之后都十分欢喜。忍不住好奇心的驱使,他尾随着其中一名佛弟子来到佛塔。佛塔前面,有一个钵,信众在合掌 绕塔之后,都一一将身上的金银财物恭敬地投入钵中。

商人感到疑惑,便请教一旁的法师:“为什么大家都将财宝投入这个大钵里呢?”法师回答:“这是‘布施’,别称叫‘牢固藏’,也就是‘永不腐朽’。”商人一听,心想过去自己为了守着大批的财 宝而终日忧心忡忡,但人终究无法避免死亡,再多的财富也不能恒久拥有。如果能将这些财宝布施供养三宝,利益大众,方能令这些财富生生不息。“这就是我寻觅已久的藏宝处啊。”商人欢喜地说着 ,并且立刻将身上的钱财投入钵中。

法师随即为商人祝愿,并开示说:“布施的功德,洪水巨浪不能淹没,熊熊大火不能烧毁,盗贼冤家无法侵害,时光岁月也无法腐蚀!施主生生世世,将会获得胜过现在千万倍以上的福报,法喜安乐。 ”商人一听完法师慈悲开示,所有烦恼疑惑都顿时消除,信受佛法,心开意解,当下证得初果罗汉!

──《众经撰杂譬喻·卷一》

烦恼如雾起云生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智慧,

清楚辨知烦恼的缘起,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我们所处的世界,都是自己所体验的世界,未必别人也有相同的体验。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各执己见,谁也不肯退让,那就永远相持不下了。许多冲突、纠纷,就是这么来的。我们必 须明了,自我主观的喜好,就是一种分别心,有了分别心,就有执着,烦恼就跟着来了。仔细推想,这些烦恼都不是从环境而来,完全是自己招来惹来的。就像云雾雨露都从地面生起,而云层之上的蓝 天,不受地面气候变化所干扰,恒常是湛蓝的;我们的清净智慧慈悲心,就跟蓝天一样,而我们对外在环境现象所产生的分别心、嗔恨心,就像地面生起的云雾一样,蒙蔽了我们本有的清净智慧心。

从一般人的常识来看,好像所有烦恼、不顺利,都是别人造成的。就好像有一个人走在路上,好端端地就被人家开车撞伤了,真倒霉!是不是?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被撞倒了,身体已经受伤了,倘 若还怨天尤人,惹了一堆烦恼来折磨自己,这下连心里都受伤了,那不是更倒霉了吗?所以,佛法教育我们断除烦恼的方法,就是教我们不要受环境变化所影响。无缘无故被撞伤了,赶快去看医生,还 要赶快去报警。报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报复,是基于慈悲心;那个人犯了错,应当受法律制裁,不能让他逃走,免得他知错不改,下次还去撞别人,而且他自己早晚也一定会受到伤害。如此处置,虽然 身体受伤了,但是心中没有仇恨怨怼,心里没有受伤,烦恼不起,这个无妄之灾就微不足道了。

很多人都说,我是好人,为什么这还要遭受这么多的苦难?我们要知道,有物质之身就有果报、就有障碍,如同大地山川,就有风雨云雾。大修行者也要受果报的,佛陀曾遭大石块击伤,也曾罹患重玻 但是果报和障碍未必会招来烦恼,大修行者跟凡夫的差异就在于此。很多人跟我报怨,说自己吃素念佛、热心助人,家里还是照样发生不幸的事故,于是就认为吃素、念佛、做善事都没有用。凡夫被自 身的遭遇所苦,信心就会退转;大修行者可以放下自我,不被烦恼所障。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佛的智慧,清楚辨知烦恼的缘起,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佛法很容易,说来说去都是这些道 理,只要老老实实去做就行了。

──圣严法师《圣严法师开示》

烦恼具体的表现为八风,即:“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今天我们具体地讲讲这个八风是怎么引发烦恼的。八风中的“讥、毁、衰、苦”本身就是烦恼,我想大家比我还要清楚。所以,这里 就不再重复,我们看看八风中大家都认为是好的“称、誉、利、乐”是如何引发烦恼的。

“称、誉、利、乐”可以说大家都喜欢,所以每一个人都想得到。所以,你要那个好的,别人也同样盯着那个地方,结果就发生矛盾了,觉得分配不公,觉得表扬不公,觉得赞誉不公,我吃亏了。处处 都把我放在前面,什么事情都把我放在第一位,根本就没有考虑他人,这就是烦恼的根本所在。

我们学佛的人,学习了很多的佛法。应该来说心地比较清静,但是在八风面前,很多人照样透不过这一关。为什么呢?因为他觉得跟我的利益有关;跟我的面子有关;跟我的……或者说跟我的寺院有关 ;跟我的师父有关;跟我的信仰有关;跟我的……

“我”,因为有“我”在,烦恼的根本在这个地方。他不会把“我”当成处理品,把我当成处理品了,那就把我破掉了,如果把我处理掉了,就能证圣果了。或者说跟法有关,认为有一个真理非坚持不 可,事物的发展一定要按照某种模式,离开了这种模式就无法接受。

所以,烦恼不断,或者因为“我”或者可以不要“我”,但是要坚持某种规律或者自认为的真理。我们就是这样放不下这些。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佛弟子还是俗人,我们不只执着于“我”,还执着于“ 法”。结果,给自己套上了一层坚固的枷锁,牢牢地被自己喜欢的这个宝贝烦恼湮灭。

因为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孤岛上,都是生活在人群当中、人际关系当中,每时每刻都有一个自他关系存在,一切的问题都在自他的关系当中表现出来,而表现得最突出的,就是彼此都是我第一,首先 考虑的是我。有的人可能能够舍去我,但是“法”执一样坚固不舍,一定要坚持自己认为的真理或形式。

所以,处理烦恼的第一方法就是要求自己。要怎样要求自己呢?你不要老用眼睛盯着别人,早上一上殿时用眼睛盯着别人,看今天来了多少人;出坡的时候用眼睛盯着别人,看看都有谁在卖力做事情; 过堂的时候用眼睛也是盯着别人,今天怎么只有这几个人吃饭;坐香的时候,用眼睛盯着别人,看看谁来了谁没有、谁坐的稳。

──明一法师《明一法师开示》

时时心存善念

一念善,天地间就吉祥;一念恶,天地间就有狂风暴雨。所以每个国家的人民都良善,受持五戒,行十善,这国家就无事了。

──《宣化上人语录》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份很清净的本性,这也是佛陀所说的“佛性”;人人都有佛性,只不过被社会不良环境所污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心念来支配时间。有心利用时间,就会将分分秒秒运用得很踏实;若不用心支配时间,任凭时日空过,就无法精进。因此,“心念”会运转时日,也会使人空过时光。

学佛,就要学得一念“心专”——用心在当下所从事的每一件事上;心若不专,即使整日工作、应酬、从事娱乐休闲活动,看似忙碌,其实都是在空过时日。普贤菩萨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日 子一直消逝,生命也随之日减。减去了寿命的时间,就少了服务人群、成就功德的机会;无法造福,便只能“消福”!

佛说在六道之中,除了人道以外,就没有机缘可造福。譬如天堂时日虽长,却是人人享乐,没有造福的机会。所以,我们应把握时间,投入有意义的工作。

同样是生活,人却有不同的情况与环境:有些人要穿没得穿,肚子饿了没饭吃,为日常所需疲于应付,怎有多余的时间去造福?有些人则是生活不虞匮乏,每日奔忙于各种应酬,却也觉得时间不够用。 但是,更有一些真正知足的人,很踏实地求知、求学,每一分、每一秒都运用得很得当。同样都是人,过日子的心态却不同,这些差别也是由“心”起。

台湾有一大群“爱心”人士——“爱心”就是爱自己的心,把我们自己的心顾好;时时心存善念,即是日日在造福,这就是修行。

有人以为,以东西布施于人就是有爱心;其实,那只是付出行动去帮助人。事实上,应该要感恩让我们帮助的人,因为他让我们学会爱自己的心——使心不起恶念,照顾自己的心,时时发挥善的功能。 所以说,“爱心”不是给人物质,而是经由别人启发出自己的智慧和慈心;若无示现苦相的众生,只看经文、诵些句读,是很难启发人心的大悲、大愿。

慈济有许多志工,不惜付出时间、金钱投入服务的工作,他们感激示现苦相的病患,让他们举手投足都能发挥菩萨愿力。他们做得很欢喜,欢喜心就是菩萨的心、觉悟的心,这都是起自于“爱心”。所 以说,发出爱心就是造福的人,也是为自己修福的智慧者。

有些人付出关怀后,就计较“我是为你而做、为你付出的”,这样心中反而会常起烦恼;不知道“帮助别人,受益的是自己”,这叫做“愚福”。

此外,有所求而发出的爱心,修得的仅是“人天”之福。我们学佛者,要用智慧造福,体会爱心的真义,觉悟“付出爱心”就是在修行;时时刻刻关照爱心,不要因为贪爱、嗔恨、愚痴而起心动念。有 机会付出,要心存感激、不要想收回,这才是智慧明亮的“清净之爱”。

──证严法师《证严法师开示》

一日,三僧与弟子共坐论道,谈起结缘一事,弟子各持己见,求师傅开示。

胖和尚道:“世事复杂,因缘各有不同,切不可拘泥。”

瘦和尚道:“心存善念,勤种善因,善缘自来。善果可成。”

小和尚道:“昔有得道之士互相询问,是何因缘得道?”

甲道:“一日我在葡萄园中,见众人前来摘取,十分热闹。转眼之间,叶落藤断,一片狼藉,我感到世事无常,当下得道。”

乙道:“一日我坐在溪边,见众多妇女在水边洗衣,手臂上环佩碰撞叮当作响,忽而悟得美妙之声,来自因缘和合,因此得道。”

丙道:“我在莲花池边观赏,见莲花盛开,十分美丽。时至正午有车十余辆来到池边,人马均下水冲洗,莲花全被摘光,刹时间,眼前一片萧条,我悟及人间一个‘空’字,就此得道。”

小和尚道:“三位得道之士均有求道之心,各具得道之因,即使所遇各不相同,只待有缘相合,便是成道因缘具足之时。”

佛说:“万法因缘生”,世上无论什么事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不具足,强求也无用。尽管不可强求,缘是可以结的。是结善缘,还是结恶缘,离不开起心动念。发心正,存善念,此乃一点善因,结 善缘,日久必有善果。

──禅宗公案

快乐的法门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

追求快乐,是一般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标。一个人如果拥有财富、健康,乃至儿女成群、子孙满堂,却独缺快乐,生命将失去意义。所以拥有快乐,可以说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如何拥有快乐?

一、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任何人都有烦恼,但是千万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因为这样只有徒使自己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并不能解决烦恼。白天纵有不满意的人事困扰,到了睡觉的时候,至少要把它 放下,不要带到床上。上了床,就要好好地、安安静静地睡觉,睡眠充足,身体健康,快乐就会随之而来。

二、不要把怨恨留到明天:人和人之间,总会有一些芥蒂、不满意,但不要把今天的仇恨留到明天,甚至牢记在心,耿耿于怀。佛经上说出家人“无隔宿之仇”,也就是说不要留滞任何仇恨在心中。一 个人如果心中充满仇恨,不但交不到好朋友,也感受不到人生的乐趣。

三、不要把爱心纵容邪恶:邪恶是不正当的,如果你用爱心去包容邪恶,那就铸成大错了。

同类推荐
  • 中国禅学

    中国禅学

    金开诚、杜永刚编著的《中国禅学》禅学对佛学教义的把握并非义学式 的,而是具有藉教悟宗的特点,参禅者开悟时称其感受为“如人饮水,冷暖 自知”,这成为禅师悟感的典型表述。在禅学看来,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 不是水的感受,只是禅悟的某个阶段的境界,其最高境界仍要求视山为山、 视水为水。《中国禅学》讲述中国禅学的文化精神,早已融入了传统文化思 想之中,并对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本书是一本将佛学禅修与现代生活感悟完美结事的励志书。本书将历代的佛学大师的佛心禅语汇编成十二堂课,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幸福、做人、做事、生活、修心、舍得、爱情、事业等十二个人们最关心的角度入手,帮助读者从自我心灵汲取力量,缓解烦恼与压力。本书每一个励志故事都是一丝顿悟的人生哲理,给读者以启迪性的人生智慧。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以佛家禅理感悟人生的高超智慧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掌握生活智慧,端正工作态度,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书中精选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意义深刻的禅理故事,通过心性、德行、处事等八个方面,以灵动的感悟,把禅的智慧切人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禅理智慧的精华和风釆。这些文字直指人心,充满了哲学旨趣。在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时,如压力、情感、财富、生死等,运用禅理智慧,犹如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让读者的心灵在云水随缘、了无牵挂中营建睿智的精神家园。”
  • 宗教文化生态中的政府责任:宁夏吴忠地区宗教与社会关系研究

    宗教文化生态中的政府责任:宁夏吴忠地区宗教与社会关系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吴忠地区宗教文化的形成、解放后吴忠宗教的状况、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吴忠宗教与管理、人本化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效果、宗教文化生态下的政府责任。
热门推荐
  • 落难公主:将军打包带走

    落难公主:将军打包带走

    这是一本关于落难公主和腹黑将军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腹黑夫妻一斗高下的故事,这还是他们如何排除万难走到一起的故事。
  • 丧界重生

    丧界重生

    湛卢,一把赤色古剑,是铸剑名匠欧冶子春秋时期所铸名剑之一,蕴藏着神秘又庞大的力量那个丧尸遍地的时代,冰冷的剑比人更可靠明明感觉到了那千疮百孔的身体被一口口蚕食,明明感觉到了那鲜红的血液被一个个饥渴没有温度的肉体吞掉,最后的记忆是那恶心腐烂的嘴脸张口向自己袭来,手握的湛卢被活生生的抢走,视觉的黑暗消失,只能感觉到那尖锐的疼痛在逐渐减弱伴随着那恶心的吞咽声,伴随自己渐渐的坠入黑暗。重生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自己似乎清晰的感觉到了身体的温度,阳光照射到自己的身体的温度,恍惚不已,没想到还能见到光明,这一世不管如何,不去依靠不去想背叛只想好好活下去到那生命的彼端。
  • 大圣归来之天行者

    大圣归来之天行者

    玉帝老儿!如来秃驴!你们给我等着!今日毁我真身之仇,俺老孙铭记在心,待我归来之时,就是你天庭彻底毁灭之日,三界灭亡之时!!不死不休!!孙悟空身死道消,坠入修罗魔界,杀黑袍,灭魔蝎,斗魔祖无天,棒破苍穹,圣威盖世,俯视三界众生!成就斗战胜魔,万千神魔之祖.请大家多多支持我们的美猴王,感激不尽。
  • 梦里的流萤

    梦里的流萤

    一部大学校园里的青春风暴。学习,生活,友谊,情感的天地。他纯真,善良,英俊潇洒;她美丽,聪慧,魅力四射!他们在四年的时光里有怎样的故事?命运无法动摇,梦想一次次起航!如果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么青春又是谁的新娘?!
  • 快乐或者悲伤

    快乐或者悲伤

    曾经遗忘的那段岁月,究竟错过了些什么?快乐得忘乎所以,抑或是悲伤的不谙世事.但是不管怎样,时间总在前头.我们跟着它,感叹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 《悟者道》

    《悟者道》

    我是孙!悟!空!不是狗。孙行者,行者道,悟者道,天若怒人皆死,人若怒天可逆
  • 《江南雨》

    《江南雨》

    蒙蒙烟雨梦杭州,水乡情愁难分别。清末乱世何为爱?只叫故人道伤感。-------------《江南雨》
  • 有谁的青春不迷茫

    有谁的青春不迷茫

    初中三年的同桌,高中三年的同同学。对你究竟是什么感觉?当你说出那句话时,才发现,一切,只不过是青春时期的迷茫罢了!但是,你的心中住着的又是谁呢?不会,真的爱上了你这个逗比男吧?好像,真的早已经爱上了你。你不喜欢我又怎样,只要能默默地陪在你的身边就好......不让你知道。既然不能做恋人,就做一辈子最好的朋友吧。但是,为什么你又对我表白了呢?
  • 鬼亡者

    鬼亡者

    为了寻找遗失的宝物,她只身一人来到人间,却有了诸多朋友的帮助,聚齐五块碎片之日就是与同伴分离之时,然而在离开的那一刻,她却动摇了。一个小女孩脆脆的声音“师傅,再留下来陪陪我们吧。”
  • 赤子威龙

    赤子威龙

    “抓住他!一定要杀了他......啊!”狐鹰、约瑟夫、山岛宫一、大肚石神......等等,所有与之交过手的曾经不可一世的异能人物,无一不是咬牙切齿,满腔愤恨,都欲吃其肉,喝其血而后快!可一提起他的名字却又无一不是浑身上下脑袋痛,唏嘘不己......他是谁,又作了什么?何以如此遭人忌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