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38500000026

第26章 学人的哲思与冥想——湖北散文的新维度(1)

在坚持不懈的治学之路上,他们接受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审美人格的熏染和滋养。他们沉浸于宁静的书斋,虽经受清苦和寂寞的侵扰,仍坚定地踏着先贤的足迹探访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他们大胆冒险、孤独行走,感悟人生、叩问灵魂;他们诲人不倦,浇灌知识的养料,启悟如饥似渴心灵。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浸透着当代知识分子文化建构的强烈使命感。所以他们总是以学者独立、自由的姿态,进行着冷峻的忧思、艰辛的探索,把严谨与沉稳的思维过程化为坚定而明澈的文字。而在这些充满理性光芒文字中渗透着的是对民族文化的深深依恋。

一洞察与会心——王先霈的随笔

王先霈将佛学中对宇宙本体和人生意义的探寻化为青橄榄,散发着人生奥秘的智慧清香;彭富春不知疲倦地漫游于哲学的殿堂,把艰难的人生旅途和艰辛的学术探索化为细腻深沉的思索,在波澜不惊的讲述中彰显着生命和思想的力量;刘川鄂则在个体和审美的广阔领域中寻求着文学独立价值的空间,为自由呐喊出时代的声响。当社会生活呈现不尽合理想的状态下,许多作家主动卸却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理想,变成了“时代”精神与文化——精神文化素质的低迷、委顿,理想价值体系的破灭——的合法阐释者的时候,仍然有一批学者在理想的旅途上隅隅独行,以博大的襟怀、高尚的人格、执着的精神埋身于追逐理想、文化建构的启蒙工作中去。王先霈就是这样一位作家,深厚的知识学养、洞达的人生感悟、安然恬淡的精神气质,使得他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内,以饱满的热情,建构其独特的哲思散文世界。

《佛语哲思》是一本饱含智慧的文化散文,然而,王先霈先生却谦虚的声称:“这本小书,就是我用‘难字过’的方式翻阅佛书,依当时的感受、感想,随手所作的札记。”在他看来,这种文化研究并不是苦恼麻烦,而是充满乐趣的。仿佛陶渊明好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使人困居穷巷而不改其乐,耄耋之年而不知老之已至”。王先霈将佛学中对于宇宙本体和人生意义的探寻,化为“初入口舌涩酸,饮水乃甘”的青橄榄,奉献给读者,为读者的床头案几添上一缕橄榄香,“独有清烈出尘之意,品格在黄连枫香之上”。

佛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众多民族和国家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合了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经过许多哲人文人的创造发挥,发展到很高的哲学与文化形态,蕴涵着丰富的智慧,与中国的哲学、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中国人的思维、心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人们面对自然界的强暴力量、社会的灾难与痛苦、命运的捉弄、恐惧与绝望的缠绕的时候,当人们无法用科学解释不可思议的现象或者无法洞彻生死无常的时候,宗教能够与科学、艺术一样,满足人类的精神和心理的某种需要。除了普罗大众,不少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知识分子、志士仁人都从佛教思想中获得启示与激励,作为正直的严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更应该认真的对待佛教,更多的去注意研究分析和开掘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文化现实的佛教思想。

然而,普通人读佛书,并不一定是信仰宗教,文人也不专著于对教义的理解与领会,而是各取所需,为我所用。宋代诗人苏轼将自己读佛经比为吃猪肉,“佛书亦常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似乎,佛语只是他冲洗忧烦的泉水;现代佛学大师熊十力说:“佛家于内心之照察,与人生之体验,宇宙之解析,真理之证会,皆有其特殊独到处。”(《佛教名相通释·撰述大意》)他也仅仅是从修养论、人生论、宇宙论、认识论的角度理解佛语的精髓。王先霈阐释佛语的宗旨与纲领也是这样,仿佛“羚羊挂角,无迹可循”,“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一丝不挂”的心态,“不了了之”的态度,翻阅佛书,“对人生起一点新的悟解,淡一点物欲的苦求,多一点精神的怡乐”,“寻访宇宙人生的奥秘,寻访智慧之光”。

如何把浩如烟海卷帙浩繁的佛教经典、深奥的佛语进行到位的阐释,如何把繁琐细碎的哲理解释清楚,让普通读者便于理解,产生阅读兴趣,需要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王先霈不是有闻必录,更不是随意抽取,他选择的都是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发生过比较大的影响的,经过时光之流淘洗之后留存下来的,因而有着较浓的书卷气息、文化意蕴的文化材料,用四依四不依的方式,和读者在品茗谈笑间,共同领悟探讨个中微言大义,获得超凡脱俗的情趣。

《佛语哲思》中涉及的话题与科学、宗教、哲学等各个层面的知识息息相关。人生的意义与苦难一直是人类文明史孜孜以求,不断探讨的终极问题之一:宗教与哲学在某种层面上都无法逃避这一问题。宋代临济宗禅师大慧宗杲说:“谓之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唐代著名的和尚善导也有“死门事大”一语,王先霈引导读者遍看释迦牟尼、历代高僧、普通僧人之辈的死,着重探讨了医学上、宗教上、伦理上、哲学意义上的安乐死,让我们体悟到尽管人类的生命有限,然而只要能够达到“个人和群体的融合、个人和人类的融合,个人和宇宙的融合,这样也就有了不朽”(《生死事大》)。对待人生中的磨难,人在困境中的不得解脱的时候,也需要对苦难与烦恼有清醒的认识:佛语说“有漏皆苦”,“漏”就是烦恼;众生因有烦恼,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漏泄过患。人生在世,有漏皆苦,有求皆苦,有欲皆苦。只有断灭欲求,息心息念,才能获得菩提之乐。但是这种断绝欲求并不是要达到灭寂的宗教消极状态,而是需要人们放弃放纵欲望滋生的烦恼,向着合理的正当的目标坚定地前进,这样才能够战胜痛苦,找到生命的意义,找到快乐和幸福。若是能够看到这一点,那么也许人也就能够达到“烦恼即是菩提”的境界,从身边、日常生活中也能够自性见佛。

佛学教义的核心就是世界观与人生观。佛语中最为珍贵的,就是具有启示般若的功能。般若本是梵文音译,就是“智慧”。佛学中包含着大量的启迪人智慧,教导人正确看待世界与人生的现象与本质的方法,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色相与无相。佛陀在初始的阶段的时候并非神,而是人类中的智者与觉着,他们别具只眼,超出肉眼,达到慧眼法眼的境界,向着佛眼的境界迈进。他们以人类的智慧洞彻人生,启迪引导众生集中精神(《静坐胜于造塔》),摆脱陈旧的思维习惯(《当头棒喝》),将自己的所有的感觉器官和智慧的大脑联系起来,调动自身的生理、心理和文化因素,用联系的(《六根互用》)、发展的(《牛即是草》、《奶酪不可复作牛奶》)、辩正的(《想入非非》)、全面的(《椽即是舍》、《轴不是车》)、平等的(《众生平等》)观点解释世界与社会的复杂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现象。人类长期以这样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就能“悟在刹那间”,领悟生命的真谛。

佛语中同样也包含着富有创见的方法论。人生在世,有顺境也有逆境,有风雨也会有坎坷,生活是世俗的,但是在困境与罪恶的环境中,富有良知的人一定要坚守自身的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才能享受悟道者的轻安愉悦。作为启蒙者的知识分子更要具有释迦牟尼那样的“惟我独尊”的精神品格,超越小我,超越妄执,超越宗派的个人的狭隘眼光和立场,自觉主动的承担社会历史的重任,以天下之忧为己忧,先天下之忧而忧,那就是慈悲为怀,圣人之德。在发挥自身的作用的时候也要掌握客观的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既要重视客观条件(《念佛可生安乐》),也要发挥主观意志的力量(《求人不如求己》、《解铃还须系铃人》),尤其是要重视主体对客观的影响力(《动者自心》)。这些原则“无论是在宗教中、在哲学上、在伦理上,都是正确的,无论对修身、对悟道、对治学、对齐家、对治国,都是有效的根本的原则。”

佛学思想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非常的密切,尤其是对艺术思维的发展和人类审美能力的观照。作为一名研究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学者,王先霈必然也会从佛语哲思中领悟到艺术原理,获得审美意味。这也是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着联系的,古往今来人类的智慧与思维方式也是传承相继的。所以宗教、科学、艺术虽然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也是心心相印的。“当代某些大物理学家对东方古老的宗教的神秘说教发生兴趣,与古代的教徒、诗人,古代的哲学家心灵相通,心心相印,科学家们不是嘲笑古人的幼稚、愚昧,不是现成地从古人那里袭用什么观点,说法,而是在超时空的沟通中,在瞬间的永恒中,迸发巨大的智慧。这真能给我们无穷的启迪。”佛教中的“静坐”修行方法,主张空、静的思想,也是文学创作与心理规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文学创作的灵感来袭,仿佛也是宗教中的那种神秘的顿悟境界。佛教教义要得以传承,虽然可以口耳传授,以心传心,但是要打破时空的阈限,则必须依赖于文字,所以就有了“广演言教”、“言亡虑绝”、“因指看月”一说,因此,佛教对于语言的理论理解、对于语言的功能、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见解,对中国语言学和文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一般读者对于文学艺术宗教的理解与鉴赏也需要把握这条规律,不能因指忘月,只重视手段而忽视目的,沉溺与语言的阐释的迷宫中不可自拔。

二穿行于临界的漫游——彭富春的随笔

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行板,最能够描摹人的生活场景、感应心理历程。学者散文更是如此,它以其独特的内容显示着作者的人格力量、思想光辉与生命价值。因此,彭富春才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通过散文这个媒介,“赤裸裸地将自身完全展示出来”。

宛如一条大龙的东荆河也许不曾料想,40多年前这条河畔出生的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会离开它的怀抱,远走他乡;它也许更不曾想到,这个孩子放眼的不仅仅是中国大地,有一天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东荆河“远去的蓬船、东流的河水和远方的地平线”在幼小的彭富春的心灵中是一条幻想之河,它带给了孩子无限的幻想空间与对未来的憧憬。因此,彭富春仿佛就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漫游者,在人生的旅途不停跋涉,从不止步。

“也许我是走在一条漫游者的路上,从江汉平原到珞珈山,从珞珈山到北京城,又到德意志大地。我有时在白昼中行走,有时在黑夜中摸索。道路有宽有窄。它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向后。它也会形成一个圆圈,甚至会变成一条死胡同。我的漫游试图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一条无人走过的路。”

也许是因为幼小的彭富春过早地失去了父亲的呵护,他从小就养成了独立自主、敢作敢为的个性;也许是因为广阔而自由的乡村大自然世界赋予了这个田野之子强烈好奇心、求知欲和率真、敢于冒险的心性。在蹒跚学步的年纪,彭富春尽情的在田野中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在节日和乡村大事中学会了与人相处,在老人们所讲的“古话”中知道了天地了来历,万物的产生和民间著名人物的生平;在大多数孩子还处在懵懵懂懂的状态的时候,他就向往着到学校中去探索新的生活和世界,渴望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改变自己的命运,憧憬去城市开展新的生活;他带着青春的梦幻离开了如巨龙般蜿蜒的东荆河的怀抱,来到江汉平原龟、蛇山脚,浑浊的长江水让彭富春心中涤荡着开创新的人生的豪情,雄伟的长江大桥让他感到惊奇与震撼,珞珈山脚、东湖水畔的武大校园中的中西合璧校舍,精心布局的树木让他陶醉在其春夏秋冬里的不同风姿,晨光暮影中的变幻景象。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彭富春从读大学开始就有着一边学习,一边漫游的梦想,他曾顺滚滚长江而下饱览其恢弘的气势和壮丽的景观,感受紫金山中山陵的帝王气象,聆听天下第二泉瞎子阿炳如泣如诉的琴声,领略群山委蛇、秀美而不平淡的太湖湖光山色,投入静若处子的庐山怀抱,朝拜过敦煌莫高圣地,当然也不忘瞻仰西安天子的陵墓。如果说珞珈山埋藏着彭富春无数的快乐、痛苦、惆怅、爱情、思念,那么身为皇城根儿北京的红尘中包含有无数的欲望与诱惑;如果说北京山的雄伟高大与地的宽阔厚实使得其中的建筑处处彰显出帝王的气息,那么拥有贯穿南北的莱茵河与掩映在大片原始森林中的众多合乎古希腊城邦理念的建筑的德意志大地就是诗人与哲人之乡。彭富春带领我们游览了内卡河南“御座山”巍蛾屹立的德国最美丽的王宫,引领我们穿过万木吐翠、神秘宁静的“哲学家之路”;参观了阿姆斯特丹的“王国博物馆”、“市立博物馆”和“梵高博物馆”中如郁金香一样华美的古典与现代艺术作品;他还带读者一起去拜访了莱布尼茨、海德格尔、雷马克与胡塞尔。彭富春的巴黎之行给我们全面展示了这座被艺术女神缪斯亲吻过的爱与美之都,罗马之旅更让我们饱览了这个被称为整个西方的中心的永恒的上帝之城的文化风貌;如果说巴黎是“一位风情万种的浪漫女郎”,那么罗马则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男人”。无论是在那个城市,无论是在那个国家,彭富春总能迅速的把握住那座城市的灵魂,总能在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中获得思想上的升华,精神上的洗礼。漫游者的足迹既是作者行旅的见证,也是后来者的路标。

“世界上的漫游有种种形态,但最伟大的漫游是在边界上。因此最伟大的漫游者是那些跨越边界的人,是那越境者,是那冒险者。边界是临界点,也就是危机之处。危机本身包括了危险和机遇。但最大的边界是有与无、生与死的临界点。于是最伟大的漫游者是在有与无、生与死的临界点上行走的人。”

同类推荐
  • 演说经典之美

    演说经典之美

    本书以“思想·开放·个性·好读”为标签,所有内容均源自名家之讲谈实录,或源自名师课堂,或源自公共讲堂(坛),或源自开放非开放之各种讲演、谈话,所选内容我们秉持或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或具有更为开放的思维与向度,或具有极其强烈之个性(表述及其他),而所有的作品,我们都注重“好读”,注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良性沟通。
  • 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

    老舍作为一个杰出的风俗(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世态画家,其散文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趣。他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除了让人捧腹发笑之外,也让人从他诙谐幽默的文字中品味出生活的现实与严峻。
  • 北大学子美文

    北大学子美文

    作品以刚柔的审美意识,以细腻优美的笔调,抒发了相思之委婉,情意之缠绵,失意之感悟,理智之潜流等多维多味的心之情结,情理深处蕴含着温馨之感,给人以情的启迪和美的陶冶。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方位理性的展示了当代高等学府学子的高层次的情感阅历和深层次的人生感悟。作者缘其所好,自由挥笔,或叙事,或阐理,或抒情,坦率地表达了个人思想志趣,淋漓尽致地宣泄内心感受,真实地叙说所见所闻所感,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交相辉映,叙事、抒情和说理相得益彰。
  • 论读书

    论读书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上的事情

    散文作家苇岸全部关于自然主题的作品结集,包括其代表作《大地上的事情》、《一九九八廿四节气》、《放蜂人》等。全书文字优美,思想深邃,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与万物的浩瀚之间,建立了深刻的联系。这些散文内容涉及蚂蚁、蜣螂、胡蜂等昆虫;麻雀、苇莺、杜鹃等鸟雀;麦子、白桦等植物;日出、大雪等物候……以最美的汉语描画出最壮丽的万物,并由此提出,人类以大地为居所,应当对此怀有谦卑的感激之情,而不要成为一个妄为的物种。
热门推荐
  • 有女明妆

    有女明妆

    她,宋氏明妆,本是小小庶女,父亲一心匡扶家族,不问后宅;嫡母高贵冷漠,对她不冷不热;生母温柔,却不幸早逝。上有出挑的嫡姐庶姐,下有高贵的嫡妹。好在生母对祖母有着舍身相救之情,在这后宅中有祖母照拂,养母细心看顾,得以平安长大。一朝选秀,宋家姐妹纷纷落选,反倒是她,走进宫门。对宋明妆来说,进宫本是为了家族,却对一国之君产生了愿得一心人的感觉。他是她的依靠,是她的下半生。(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盛宠一生:妈咪太高冷

    盛宠一生:妈咪太高冷

    季子楠:“纵使我身边的女子眉眼再像你,可她们终究不是你。”沈一生:“这世上再无沈凉,有的只是我沈一生。”“那又如何?我本来爱的就是你。”“感情不只是你情我愿就可以,”“是吗?”那人欺身压了上了,堵住了沈一生要说话的嘴。“我说可以就可以。”“唔……”拉灯捂眼。
  • 哪些年的他和她

    哪些年的他和她

    现在的他们都已经为人父母。各自有着幸福的家庭。当年大学的他和她,是那么的高傲和热情洋溢。让我在无数个夜晚想念他们时,那么的激动和心痛。我的朋友,当年的相遇是那么的难得。当年的相知是那么的福份。当年的相守是那么的珍贵。谢谢你们两个在大学的陪伴和照顾,没有你们,我没有精彩的大学时光。此文,献给他和她。思念的蔓延。
  • 金紫宰相

    金紫宰相

    《金紫宰相》主要表现了晚唐文宗、武宗时期,灵州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紫宰相裴度、李德裕、宋中锡,以及义士张议潮等人,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所展示出的个人风采。
  • 谁动了爱情面包

    谁动了爱情面包

    爱情和面包两者兼得,却又非常遥远,值得我们去追求。
  • 羁月

    羁月

    何为巅峰?青云大陆上,傀儡师被称为最强职业,然而傀儡的巅峰又是什么?一夜血色的奇袭,一名少年因此走上了一条坎坷的道路……青云大陆!一个演奏的舞台,传说中的精灵神族,龙族三王将会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看少年如何演奏出一幕激动人心的傀儡剧……
  • 重生一世繁华

    重生一世繁华

    一场车祸,两种人生,前世幸福平凡的生活消失,今世富家子,夹在过去与现在的时空中,林修迷茫,挣扎,奋斗,倾尽一世繁华,只为留住那温暖人心的思念……
  • 九龙游天下

    九龙游天下

    一个月前,九州大陆的天际之上,出现了一道九色神雷……那九色神雷,撕裂夜空,几乎惊动了整个九州大陆。当它劈落而下之际,人们还以为是要世界末日,大陆将要毁灭。但是那九色神雷落地之后,却又神秘消失,没有造成一丝破坏,这让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 含烟梦寻,莫以年少

    含烟梦寻,莫以年少

    人生最悲哀的事,莫过于爱上一个不能爱的人。那年,尹烟以十岁,被莫家领养,她遇见了他,只见那少年拥有俊朗无比的脸庞,眉宇间却带有一丝邪气,他处处捉弄她,还给她乱取外号,她讨厌他,她依赖他,她喜欢他,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可是,他们之间,是无法逾越的禁忌之恋,于是,她将这份爱,牢牢地藏在心底,直到一场意外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
  • 诛邪志

    诛邪志

    两晋之世,战争频繁不止,百姓命如草芥的乱世,各类妖邪亦大肆横行。驱鬼诛邪是她的使命,也是她的宿命,穿越而来的她更明白,有时人心之恶更胜妖邪。而历经沧桑的她,本已心如死水,却意外地遇到了他,此后生活将......波澜壮阔。自小便有阴阳眼的他,逃不开,也躲不掉与鬼邪相缠,满山拜师傅,结果师傅让鬼给叼了去......好不容易遇见一个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还不狠狠傍上,绝不撒手?晋时名士风: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