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8700000009

第9章 崆峒文化价值的多维性与研究的多层次性(5)

岷江上游地区有一种“石棺葬文化”,考古学家认为:“它的族属,总的说来都可能是属于氐羌人的文化,而不是其他民族的文化。”沈仲常、李复华:《关于“石棺葬文化”的几个问题》,载1979年《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这些石棺都呈黑色。羌族人传统的民族服装以黑色为基调,男子一般包青色头帕,妇女戴黑色头帕。当今有一处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的桃坪羌寨。寨里的羌族妇女们参加体现羌风羌俗的“花儿纳吉”赛歌会时,一定要戴上黑色头帕(但在茂汶地区黑虎乡一带,妇女们一律都戴白色头帕,俗称“白头羌”。这是历史上的特殊事件使然,另当别论)。

从古羌族分化出来的民族也崇尚黑色。如彝语支的彝族、纳西族、哈尼族等就十分喜爱黑色。南北朝时期,有一部分人因喜欢穿戴黑色而被汉族人称为乌蛮。后来的彝族是乌蛮中重要的一支,彝族人至今喜尚黑色。今四川、云南凉山地区的彝族自称“诺苏”,贵州彝族自称“糯苏”,云南彝族又有“纳苏”、“尼苏”、“涅苏”等自称。这里的“诺、糯、纳、尼、涅”等都是黑的意思,“苏”是“人”的意思。今四川盐源瓜别的纳西族自称为“纳日”,木里一部分纳西族人自称为“拉热”,实为同音稍变形式。“纳”和“拉”也是“黑”的意思。有学者指出,这一带妇女身披毡皂衣,是崇尚黑色的反映。邓少琴:《纳西族史札记》,载《西南民族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133页。清代以前,云南纳西族男子用黑布缠头,女子在发髻外面用黑布包成菱角形的大帽。丽江地区未婚纳西族女子将头发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宁蒗纳西族女子以穿黑布衣裙为尊贵,老年男子除了带瓜瓣式小帽外,还包黑布头帕。哈尼族传说,古时候人、神、鬼住地有不同色彩特征,神的地域是红色,鬼的是杂色,人的是黑色。巫师解释说,人鬼原是同胞兄弟,但经常争斗,一位同情哈尼族的天神见了,便扯下黑幕将他们分开,并将黑幕送给哈尼族人披在身上,防止鬼的纠缠。黑色成了哈尼族的保护色,于是,他们的房子要熏成黑色,男女老幼的衣服都喜欢作成黑色。戴抗:《从巫术到审美》,载《思想战线》,1993年第6期。

古羌人喜爱黑色,因此,其活动范围内的山水和居民点也多以黑命名。如青海省境内最著名的河流之一俄博河,该河出自祁连县,入河西走廊经张掖叫张掖河。由张掖经山丹、高台间的合黎山,再经酒泉境入居延海,古又称弱水。《尚书·禹贡》:“弱水既西,泾属渭。”又“导弱水,至于合黎”。从文献材料判断,古代此河因流经羌人居地,遂用羌人语词命名。清中叶乾隆、道光年间西北史地学者徐松《西域水道记》说:“弱水,……又曰张掖河。”唐代李泰《括地志》说:“羌谷水……亦名张掖河。”即是说,张掖河就是弱水,也叫羌谷水。显然,这里的“弱”是羌语词。文献材料可证,《旧唐书·东女国传》说:“弱水国,即国初女国之弱水部落。”“东女国,西羌之别种。……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弱水在汉语中又称黑河,《西域水道记》指出:“弱水,今谓之黑河。”

又如古代文献中常见关于泸水的记载。泸水即是黑水。诸葛亮《前出师表》:“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明代扬慎《升庵集》卷七七《渡泸辨》解释道:“孔明出师,五月渡泸,……即黑水也。其水黑,故以泸名之耳。”泸水又叫诺水、若水,唐朝樊绰《蛮书》卷二:“东泸水,古诺水也,源出吐蕃中节度北,谓之诺矣江。”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八○:“泸水,一名若水,出牦牛徼外。”而若水正是黑江、黑河的意思。清代陈登龙《蜀水考》卷二:“黑惠江,或名纳夷江,即古若水也。”同一条江,汉语名为黑,非汉语名为若,表明若是黑的意思。就河流位置来看,它们都在古羌人分布范围内。由此可知,这里的泸、诺和若是同一个羌语词的不同汉译转写。该词有个专用汉字“黑”,《说文解字·黑部》:“黑卢齐谓黑卢。”就是说,齐地人把黑叫黑卢。前文已言,先秦以至汉代,今山东半岛为主体的齐地,其居民为羌人。也就是说,羌人名黑为黑卢。赵小刚:《羌汉语言接触形成的一组同源汉字》,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有个地方叫史纳镇。这是一个藏语地名。“史纳”又作“石乃亥”,是用汉字译写藏语同一个词语的不同形式。藏语中“纳”或“乃亥”义为黑色。“史纳”的意思是黑云(雾)。同样,青海海南州还有一个地名“唐乃亥”,意思是黑滩。李文实:《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这里“史纳”、“唐纳”的词语结构跟本文讨论的“朝那”完全相同。“纳”就是“那”。

第三,从文化遗迹看,今陇东尤其是平凉地区许多县乡都有丰富的龙文化痕迹。

前已言之,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意象。中华大地到处都有龙的印记,然而平凉地区龙文化表现尤为丰富而且独特。

一是关于龙的传说多彩神奇。有的说乌龙显现,如康熙《安定县志》卷一《地里·山川》:“乌龙川,在甸子川之东,相传乌龙曾见于此。”有的说龙神助阵,如泾川县文化馆主编《泾州志·艺文志》载元朝肃政廉访副使工柏《五龙庙记》:“是州之南河滨,回山之北向,有庙曰五方龙君之祠。金旧碑云:唐贞元元年,太宗西征,薛举阵此泾水,显有龙神之助,兵大捷。贞观元年三月,敕赐龙天圣祖济惠帝君,建置庙宇。”有的说龙王除旱,如顾治己亥年(华亭县志》上卷《建置·庙祠》:“黑湫龙王庙,在湫头山之阳,之北支原焉,其阴则泾之百泉所出也。岩阿多松,中有池,广五亩许,遇旱,祷之辄应。”中华民国二十二年《重修灵台县志》卷一《地理·山川》:“龙王潭在什字阵西北,龙王沟距县城五十三里……西边有龙王庙一座,每旱祈祷颇有灵响。近年来潢潦雨季淤积,缩小过半,然夜间辄有灯光,隆冬冰流水眼,灵异昭昭,在人耳目间也。”

二是与龙有关的故事凄婉动人。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独特的《柳毅传书》故事取材于唐代小说《柳毅传》。说的是,泾河老龙被魏征斩杀,泾河小龙接替其位。小龙善于辞令,喜欢交游。有一次前往洞庭龙君那里作客,龙君见他彬彬有礼,非常喜欢,就把独生女儿许配给他。泾河小龙把洞庭龙君的女儿娶回老龙潭不久,一事不称心,就责罚她到荒无人烟的河滩去牧羊。龙女一人熬过了数个春夏秋冬。有一天,她放声悲啼,被进京赶考的淮阴秀才柳毅碰见。柳毅上前询问,方知她是洞庭龙君公主三娘。柳毅十分同情她的处境,教她写了一封书信,并决定放弃功名,为她送回南方转交龙君。龙君见信知状,异常气愤,就派弟弟钱塘龙君率兵西征,讨伐泾河小龙,将女儿接回洞庭湖。北宋李昉等编撰的《太平广记》载唐代无名氏《灵应传》,将《柳毅传》的故事加以扩展,说的是龙女下一代——九娘子,被父王嫁给朝那小龙的弟弟。九娘子不从,朝那小龙兴兵强逼。九娘子率众战败后向泾源节度使求救,终于战胜了朝那人马。

该故事的主人公是老龙、小龙和龙女,地点是泾河、朝那和洞庭湖,主要情节是南方洞庭两代龙女远嫁北方泾河小龙和朝那小龙。民间文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民间故事中的地名、人名往往可帮助人们确定该故事的最初发源地。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两点:其一是泾河、朝那和洞庭潮流域都有关于龙的传说,其二是南方龙女嫁至北方的路线与前文所述羌人祖先——三苗被迁北方路线完全一致,这绝非一种巧合。

三是龙王庙——湫神祠的分布密集广阔。历史上的朝那县,作为安定郡的一个属县,从秦国初置,一直延续至魏晋以后。由于战争、行政区划、人口迁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县址一直游移不定,平凉很多地方留下了朝那县的历史踪迹,如《水经注》:“朝那故城在今平凉县西北与固原州西南接壤地也。”清宣统《甘肃全省新通志》载:“朝那故城在华享县西北,汉置。”《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汉朝那城在原州花石川。”《新定九域志》卷三:“原州,朝那湫庙;《史记》‘朝那湫泉’,即花石川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孔氏曰:“朝那故城在今百泉县西七十里。”《元和郡县图志》载:“唐百泉县西去原州(今固原)九十里……本汉朝那县地,故城在县(指百泉县)西四十五里。”

因为这样,所以很多地方都有朝那湫神祠。《晋书·地理志》载:“安定郡于汉武帝元鼎二年置(公元前114年),属县一十一,朝那县有湫渊祠。”《史记·封禅书》:“湫渊,祠朝那。”裴集解:“苏林曰:湫渊在安定朝那县,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朝那湫祠在原州平高县东南二十里。湫谷水源出宁州安定郡。”《汉书·郊祀志》:“湫渊,祠朝那。”颜师古注:“此水今在泾州界,清澈可爱,不容秽浊。或污,辄兴云雨。……而天下山川隈曲,亦往往有之。”明代景泰年间所编《寰宇通志》说:“朝那湫在平凉府开城县”:稍后成书的《明一统志》说:“朝那湫在固原州东十五里。”清嘉靖四十三年赵时春撰写的《朝那庙碑记》说:“朝那地界固广,湫则所在有之。”“唯华亭西北五十里湫头山,山最高,池渊深莫测,旱涝无所增损。北麓为泾之源,南址为之源,祭河必先源而后委,则朝那之湫宜在华亭。其地盖在今华亭、化平之交,似属近似。”赵时春又在《平凉府志》中说:“朝那揪,……惟华亭西北五十里湫头山者是也。”

今庄浪县郑河乡上寨村有一对姊妹湫,一向称为朝那湫,又称灵湫。由前后两个大湫组成。前湫海拔2200米,湫广30余亩,状若卧蚕,其深莫测。冬夏旱涝无所增损,夏秋两季,湫内青波荡漾,极富诗情画意。据有关专家现场勘探认定,此湫是由远古火山形成。后湫位于前湫右侧,距前湫有五里,湫广20余亩,形似弯月。水中遍生红色水草,使湫面发赤。民间则传说这里是泾河老龙被斩的地方,至今峡谷中尚有斩龙台,悬挂淡红色水珠。

灵台县城东北33公里关山林海之中也有朝那湫,海拔2580米,传说为泾水源头,其状似蚕,水深不见底,旱涝如故;四周青黛环拱,绿草如茵。据说,近年人们尚在此求雨。

其他各县乡也都有朝那湫,这里不一一叙述。

从各种迹象判断,朝那湫即是龙潭,或龙王所居之处。元代某氏撰写《重修朝那湫龙神庙记》说:“开城州东北三十五里有湫曰朝那。”就是说,其为物曰湫(水潭),湫之名曰朝那,湫之神曰龙。又掘《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并天下后继承以前各朝做法,祭祀名山大水,其中在华山以西受祭的大水有四条,其享祭地域分别是:“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汉书·郊祀志》有相同记述。显然,先秦时代,朝那湫十分重要,这才与黄河、汉水、长江并列为华山以西四大水系。在当时人们看来,这几大水系中的黄河与湫渊属龙王掌管。《史记·封禅书》载,秦得天下后,有人一一分析自黄帝以来各朝瑞德之兆,认为“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封禅书》“河,祠临晋”句张守节正义引《山海经》云:“水夷(按——指河神)人面,乘两龙。”在先秦人看来,黄河即是龙的象征。又《封禅书》:“湫渊,祠朝那。”司马贞索隐:“(湫渊)即龙之所处也。”朝那湫神可以降雨除旱,《汉书·郊祀志》同句颜师古注:“土俗亢旱,每于此(朝那湫)求之,相传云龙之所居也。”

四是以龙为称呼的地名繁多。庄浪、华亭、泾川、灵台等县都有很多“龙”地名:

康熙《安定县志》卷二《建置·里分》有“龙尾”、“合龙”等地名。

乾隆十八年《泾州志·域图》中有“蛟龙口”、“龙王庙”等地名。

乾隆三十四年《庄浪志略》卷四《山川》:“《府志》:庄居陇坂万山之中,东北一里曰游龙山,南五十里曰盘龙山。”“盘龙山在城南四十里,山势回伏,壮如龙盘,即龙山之异名。”

顺治己亥年《华亭县志》上卷《方舆·山川》:“极南曰海龙山”,“又北曰老龙”,“又北曰为龙山,其上曰笄头山,下有百泉流为泾”。“又南则海龙诸泉”,“暨西北圣女川、化平川、龙家硖川,皆汇于空同之前峡”。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重修灵台县志·灵台县所属疆域全图》载,县北部有“龙反头”、“龙王庙”、“龙王沟”、“金龙庙”等,中部有“龙门镇”等。

这些以龙为名的地方都属于陇山山脉。陇山又名陇坂、陇坻,是六盘山的南段山脉,南北走向,在今陕西省陇县至甘肃省平凉一带西北。山势陡峻,为渭河平原和陇西高原的分界。这不能不使人想到,陇山可能来源于“龙山”。“龙”字为表地名而在左边加“阜”字成“陇”。《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龙首”在《文选·西都赋》中作“陇首”。《荀子·议兵》:“案角鹿陇钟东笼而退耳。”杨倞注:“陇钟,或曰即龙钟也。”显然,“龙”和“陇”是一对古今字。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八《陕西七》:“陇山县……又有朝那山,在县西七十里。汉朝那县以此名。县境诸山,皆陇山之别阜矣。”据此,则朝那山其实是陇山附属之山的名称。粗略言之,朝那山亦为陇山。这正好说明,朝那山即龙山。

第四,从语言表达形式看,“朝那”是“名词中心语十形容词定语”结构,体现了藏缅语族语言的一般规律。

在汉语上古音系中,“朝”与“周”音近,古籍中两字通假。《诗经·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卷三:“朝、周古音近字通。……‘来朝走马’应读作来周走马。”《诗经·周南·汝坟》:“如调饥。”毛传:“调,朝也。”南宋熊禾《毛诗集疏》:“《鲁》调作朝,《齐》作周。”此外,从“朝”与从“周”得声的字也往往通用,如《文选·任彦升〈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兼复相嘲谑。”李善注:“字书曰:‘嘲亦啁也。’”《汉书·东方朔传》:“俱在左右诙啁而已。”颜师古注:“啁

与同。”可见,汉文典籍中的“朝那”也就是“周那”。

我们看到,汉字“周”和“那”可用来译写藏语中意思为“龙”和“黑”的单词。李文实指出:“白龙江亦名周曲。‘周’义为龙,……白龙江,即藏语周曲的汉译。……那曲是藏语的黑水。”李文实:《西陲与羌藏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0~91页。

民族学家认为,古代羌人的一支与西藏高原原有居民融合,成为唐代的吐蕃,而后吐蕃又逐步融合了许多支羌人部落,从而形成今天的藏族。冉光荣等:《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96页。这就决定了今天的藏语保存着大量古羌语成分。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现在的藏话就是古代的羌话。《俞敏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16页。的确,现代藏语一些方言中,表示“黑龙”意义的词语,读音极似“周那”。如:

从词语结构原则来说,地名无论作为词还是词组,其语素(词)组合成词(词组)的规则遵从着特定语言结构的基本规律。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其结构方式应当符合该语族的规律。语法研究表明,形容词作定语时,藏缅语族各语言的词序一般是“名词中心语+形容词定语”。江荻:《藏语语音史》,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42、24页。马学良主编:《汉藏语概论》,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朝/周(龙)+那(黑)”正体现这一规律。

同类推荐
  • 飞翔的高度

    飞翔的高度

    本书是作者的精品散文集,包含江山多娇、我爱我家、走进美国等。人与其它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智慧。人的智慧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限量的。所以,人的智慧才是人类飞翔的翅膀。我们相信我们的智慧,就让它高飞;我们凭借智慧,让幻想高飞,让精神驰骋。
  • 失学之谜

    失学之谜

    本书精选了作者有关青少年生活或励志方面的67篇精彩小小说。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书中既有童年生活的乐趣,少年读书的努力,青年职场的展示,又有友情、爱恋的描绘,父母对儿女无私的付出,更有同学、朋友、老师在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和感悟。翻开此书,人生之旅尽收眼底;品读此书,生命养料尽情汲取。相信在与书中人物生命的对话中、启迪下,一定会为你的人生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 期待感动(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期待感动(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集中外名家美文之精粹,好书是来自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让我们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更生。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历史上最具天赋的作家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只有那些超越了时空的经典文字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我们,指引着我们远离浮华虚空。
  • 孤旅

    孤旅

    这部诗集着意内在情思的直白坦露,并蕴含着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高扬的生命意识,长于用平实的生活语言暗喻哲理,又以意象符号创造艺术意境,因之这些诗超越了繁复的意象而实现了更高层面上的语义简约,使之成为淡泊诗人独抒性灵的精神自传。
  • 年月诗集 时光链环

    年月诗集 时光链环

    故乡山水,如诗如画,住净水器、触景生情,咏物明志。讽刺为了清明,离骚怒其不争。时光链环套住年月,火花飞溅,汇集成歌,一唱百年。
热门推荐
  • 青年成长手册

    青年成长手册

    本书是对二十个有关生命、生存、生活等方面内容写下的思想领会、智慧理解、生活总结和人生感悟。
  • 衍化笔

    衍化笔

    被仙诅咒的人族,永世不可磨灭的印记,世世代代对命运的反抗,看不到希望。血泪浇筑而成的石碑,铭刻有不屈的符文,日日夜夜对星空呐喊,只为寻找希望。
  • 幽梦爱丽微微情

    幽梦爱丽微微情

    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人,几生过去,结局还是你和我吗?现在回首,还来得及吗?
  • 魔族启示录

    魔族启示录

    摊上个奇怪的监护人,对于身无长处的丁铭晨来讲已经够受的了,然而面对监护人的突然失踪,快递上门的美女黑天使,突然出现的各种魔族,丁铭晨这个平凡男不得不成长起来。身具魔族血脉,是堕落,还是掌控。面度魔神的苏醒,是臣服,还是反抗。他为了守护身边的一切,将不断战斗下去。
  • 牵着你的手寻找失落的灵魂

    牵着你的手寻找失落的灵魂

    习惯游荡于夜间,在偏僻地小巷,寻找天使遗落的幸福。可我总是会不小心踩到狗屎?
  • 吞食大帝

    吞食大帝

    被称为御魔大元帅的韩凐在魔族大战后,意外被魔族大帝魔耶用诅咒封印了韩凐的气海,若是两年内无法赶到西方大极限宫殿解除封印的话,便会气绝生亡。这是一个与时间争斗的故事。在龙骏大陆中,有魔法师,驭兽师,武道家及神秘的龙骑士,而韩凐是否能够打破龙骏大陆五百亿都不曾改变的修炼方式,成为第一个以气血成就神格的武者呢!
  • 燕昭王

    燕昭王

    黄金台是矗立在现今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东南三十里的一个巨大封土堆,是2300年前燕国的一代雄主燕昭王为尊师郭隗所筑。小小的黄金台为燕国打开了一扇强国之门,更标榜了了一个国家、一个君主对待人才的态度。弱小的燕国从此走上了强盛之路,在那个群雄列强铁血竞争的战国中期脱颖而出,成为仅次于秦国的北方强国,燕昭王和郭隗、苏秦、秦开、乐毅、邹衍、剧辛更是演绎了一段令后人津津乐道的君臣传奇。让我们回到那个中华民族发展的黄金时期,感受真实的卑身厚币、千金买骨、秦开却胡、乐毅伐齐…
  • 腹黑校草的高冷女友

    腹黑校草的高冷女友

    她,是冰冷的杀手,他,是人人都想攀上的阔少,他们因为一次“偶然”相知,相识,相恋,相爱。他,意外有了未婚妻,她,不慎失忆,她恨他,而他却不知怎么挽留她,一段虐恋纠葛,他究竟要怎样才能挽回她的心……
  • 都市桃运狂医

    都市桃运狂医

    从深山小山村出来的少年,拥有神奇医术,绝世武功,为了寻找失踪父母,一脚踏入了美女如云的花花都市,一个传奇从此起步。
  • 惊采绝艳穿越公主:西夜传奇

    惊采绝艳穿越公主:西夜传奇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赶了一回流行 莫名穿越到一个完全相异的时空身为公主的她 毅然和亲不是为了所爱 也不是为了国家 只因为她背负的命运新婚之夜的交易 让一切都改变了轨道谁都不知道 天和大陆的传奇在她穿越的即刻就华丽的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