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8100000002

第2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概述(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国伦理文化发展过程中,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伦理思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吸收。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不同,使各个时期的伦理思想呈现出不同特点,但综观中国两千年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儒家伦理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因而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因此,我们探讨和介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主要是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先秦时期的伦理思想

人类早在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了道德——原始社会道德。从远古社会的神话、传说和出土文物可以发现,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血缘共同体内部,就奉行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与平等互助、“讲信修睦”的朴素风尚。不过,当时的所谓“道德”,仅仅表现为一种自发的传统习惯,人们对于道德生活并没有自觉的意识。而人类具有自觉的道德意识,以及体现这种自觉的道德学说或伦理思想,则是在进入文明社会后才逐渐形成的。按照史学界的通行见解,我国大约在公元前22至21世纪就开始跨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即夏朝。到了商朝,由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蒙昧状态和科学文化原始水平“商俗尚鬼”,人们将伦理道德的认识理解寄托于对鬼神的崇拜和畏惧之中。尽管有些对道德的认识,例如具有道德含义的“德”字的出现,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未形成系统的伦理思想。

周朝取代商朝后,将商朝发展的奴隶制度推进到一个全盛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是,伦理思想有了较大发展。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家发展了商代的伦理思想,他们以天命论为思想前提,根据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需要,不仅倡导“孝”、“友”、“恭”、“信”、“惠”等宗法道德规范,而且主张“修德配天”、“敬德保民”。他们提出了一个道德与宗教、政治融合一体的思想体系,它标志着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诞生。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变为封建制的时代。随着社会性质的变革,在思想领域中产生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大发展的时期,各派思想家围绕着道德作用、道德本质、人性与人的本质、义利之辩、道德准则、道德评价、道德修养等各种理论问题的探讨,在中国伦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其中儒,墨、道、法等诸子的伦理思想对后来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儒家的伦理思想

儒家是由孔子创立的,孔子把“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提出了一套“为仁由己”的修养方法,阐发了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从而建立起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所以先秦儒家的伦理思想也可以说是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人。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兴办私学,从事教育实践。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同时又周游列国,积极宣传他的学说主张,力图实现其政治伦理之“道”,但终因不见用而告失败。然其学问之渊博,思想之精深,在当时名声之大,对后世影响之深,仍不失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思想家,按其思想的主体内容,又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位具有较完整思想体系的伦理学家。研究孔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史料是《论语》一书。

(一)“爱人”——“忠恕”的“仁爱”原则

孔子对“仁”有多方面的论述,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但其要旨在于“爱人”。(《论语·八佾》)一方面,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即“仁之本”。其学生有子的话说得明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他自己也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所以孟子说:“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这就是说,血缘的亲子之爱乃是“仁”的最深沉的心理基础;“仁”作为道德意识,首先是指“爱亲”之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使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从根本上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特色、农业家庭小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关系。另一方面,孔子又把“仁”规定为“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八佾》)“爱人”在逻辑上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许多学者认为“爱人”的“人”不应当仅仅是指奴隶主贵族,应当是泛指相对于己而言的他者,可以是贵族,也可以是民,甚至是奴隶。那么“爱人”所爱的对象,显然超出了“爱亲”的范围,而获得了“泛爱”的性质。也就是说,“仁”由“爱亲”而推至“爱人”,不仅体现了“爱”由近而远,由亲而疏的量的变化,而且包含了质的升华。

总之,孔子以“爱人”释“仁”,“仁”作为普遍的伦理原则,体现为一种多层次的“爱”的道德要求。同时,孔子又提出“忠恕”作为实行“爱人”原则的根本途径,即所谓行“仁之方”。这样,“爱人”——“忠恕”,或曰“爱人”与“忠恕”的统一,就构成了孔子“仁爱”原则的基本内容。曾参在回答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恕”是孔子提出的新概念,反映了孔子对春秋以来的“仁”这一思想的发展。《论语·颜渊》载:“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里用以释“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恕”。“忠”、“恕”相通而有别,分别从积极(忠)和消极(恕)的两个方面展开了“爱人”原则;而作为行“仁之方”,也就是“能近取譬”(《论语·雍也》),后来宋儒又概括为“推己及人”。这里,显然包含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前提,就是人同此心,或人我同欲。由此,才能从“施于己而不欲”,推知人亦不欲,即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能近取譬”。于是,从“爱人”之心出发,“亦勿施于人”。同样,因为“人同此心”,我之所欲,亦人之所欲,故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而这也正体现了“爱人”之心。可见,“忠恕”之道实际上成了实行“爱人”的模式,或者说,通过“忠恕”之道而实行了“爱人”原则,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宽容。因而与“爱人”相得益彰,同样也是“仁”的基本规定。从“爱人”作为普遍的伦理原则及其展开为“忠恕”之道来看,孔子的“仁”,实际上提出了人皆有的道德属性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观点。

(二)“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

孔子盛赞西周文化,崇尚传统礼制(“周礼”),他认为周公所制定的一套宗法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是迄今为止的最好制度,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根本大法。“克己复礼为”(《论语·颜渊》),故孔子“贵仁又尚礼”。

因此,孔子的“仁”和“礼”是统一的。但二者又并非相同,“仁”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根本特征,构成了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所以“爱人”是“仁”的根本,要实行“爱人”的原则成为仁者,又必须节之以礼,也就是说“爱有差等”,是要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总之,“仁”是“礼”的心理基础,“礼”是“仁”的行为节度,两者统一,融为一体。于是,就整个社会的人伦关系而言,就呈现出这样的一种伦理模式:既有严格的尊卑、贵贱、亲疏的宗法等级秩序,又具有相互和谐、温情脉脉的人道关系。例如:在父子、兄弟之间,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其间又以子孝、弟悌为主。所谓“孝”,主要是子对父要“敬”而“不违”,体现了父与子的尊卑、主从关系,但子又可以对父进行“几谏”。在君臣之间,就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要做到“好礼”、“好义”;臣要“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爱之,能勿劳乎?(《论语·宪问》)但又可以“勿欺也而犯之”,“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这就是说,对于有过错的君可以犯颜直谏,为君的不能搞不辨是非的“言莫予违”的个人独裁。而在君民之间,君要“惠民”,民则要“信之”,拥护君的统治;君先正,则下正。“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子欲善,而民善矣”,“苟子之不欲,虽赏而不窃”(《论语·颜渊》)。总之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君礼、臣忠、君惠、民信……。如此人伦关系,若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叫“和而不同”(《论语·子路》)。这也是孔子理想中的“道”,它在孔子所处时代虽无实现的社会条件,可在以后却恰好适应了正在产生中的以父系家长制为基础的封建宗法等级秩序的需要,因而随着封建制度的诞生和确立,它日益显示出它那持久不竭的生命活力。

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的基础上,主张“仁义统一”。“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但是,孟子并不突出“礼”,认为用以平天下的根本之道,“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则在“隆礼”的前提下,综合孔孟关于仁、义、礼的思想,提出一个以“礼”为核心的仁、义、礼三者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

(三)“仁、智”统一、“仁者安仁”的理想人格

孔子提出“仁”和“仁”“礼”统一的思想,归根到底是要塑造能承担历史使命的理想人格——“君子”。因为,在孔子看来,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实现其“仁”“礼”统一的理想的社会伦理模式,就必须依靠“志士仁人”的不懈努力,他自己的一生实践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所以儒家总是强调“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修身”,也即“修己”,就是要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自然,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就是与“礼”统一的“仁”德。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这是说,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具备“仁”的品德,在于时刻不离开“仁”。哪怕是仓促之间,颠沛流离之际,都必须致力于“仁”。这里说的“君子”,不是贵族之称,而是“仁”的人格化,是理想人格的别称。同时,在孔子思想中,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王”是有区别的(《论语·雍也》)。因为要达到“圣”还需要有物质条件,而这是一般地位的人所不具备的。“仁”则不同,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是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的。

孔子认为作为一种完善的理想人格,除了“仁”,还要有“智”、有“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知”即“知人”(《论语·颜渊》),主要指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其实质是“知礼”。认为有了这种认识,就利于实行“仁”。“勇”,即果敢,有勇必为。反之,“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所以,“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勇”也是“仁者”的一种必备品德。可见,“知”、“勇”都是从属于“仁”的,是“仁者”所应具备的品德。所以《中庸》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不过在孔子思想中,知比勇为重,多以仁、知并举,后来的儒家也以“仁且智”来称道孔子的人格。

在孔子的理想人格中,还包含着一个重要的道德要求,这就是“中庸”。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足见孔子对“中庸”的推崇。所谓“中庸”,要在持“中”,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狂”即激进或过,“狷”即拘谨或不及,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端。孔子的主张是,既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于两端之间取其中,是谓“中行”。孔子所主张的“中”,原意并非无原则的折中主义。“过”和“不及”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标准来说的,它们是在相反方向上脱离了标准的两端;而“中”就是符合于一定的标准的“正”,是对“过”和“不及”的否定。因此,“中庸”就包含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其积极方面,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合乎一定的标准(度),这就是“礼”。行为以“礼”为度,既不过又不不及。也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其消极方面,就是防止和反对言行之过分、过度。孔子认为对“不仁”的人痛恨过分,就会激化矛盾,引起暴乱。所以他主张役民不要过度,表明“中庸”确有调和矛盾即“和”的精神。而“仁”“礼”统一,实际上也是这一原则的运用。

总之,“中庸”的哲学意义,就是在保持“度”的原则下的矛盾调和,这实际上就是把“度”绝对化,反对矛盾的转化,因而本质上是形而上学的。但是,在客观要求事物的“度”处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过犹不及”,“事举而中”显然是必要的、可取的、合理的。其在道德上的意义是:孔子认为,君子能运用这一方法于仁德的实践中,也就获得了一种至高的品德,因而也就成了仁人君子理想人格所必备的道德要求。所以《中庸》称引孔子的话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以“仁”为主的仁、智统一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内容,这也体现出孔子对义利关系的主张。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就是君子所应当履行的道德义务。“利”,一般是指功利,在孔子那里主要是指个人私利私欲,如富贵利禄.所以义与利的关系,就是道德义务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对此,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把“义”放在首位。而个人利益则是第二位的。

孔子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在后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那种“安贫乐道”,以道德心理自我满足为安身立命之地的人生哲学;那种以“贵义贱利”、“存理灭欲”为行为方针的价值观念,以及那种压抑个性和自由意志,唯父意、君旨是从的“愚忠”、“尽孝”等心理模式,虽然不能完全和直接归罪于孔子,但与孔子确有一定的历史联系,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反映在民族意识上,积淀为维护民族利益和民族团结的崇高品德,表现为坚贞的民族气节,陶冶了不少仁人志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闪烁着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光华的思想和行为,也都可以溯源于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同时,“义以为上”、“仁者安仁”,又毕竟包含着反对唯利是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合理因素,它无疑已成为一种优良的民族传统而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四)学、思结合的修养方法

如何培养“仁且智”的理想人格,是孔子伦理思想所要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孔子总结他的一生修养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把“志于学”看成是修养过程的起点。又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认为要使自己成为“仁人”,首先要有‘求仁”的崇高志向,并笃守而勿失。这样才会坚持修养的全部过程。而“学”(“问”也是学的一种形式)和“思”则是修养的基本方法。两者的关系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罔”,迷惘而无所得;“殆”,偏离正道而陷于危险。因此,必须把“学”“思”结合起来。

同类推荐
  • 风雨征程:浙江高校后勤改革30年

    风雨征程:浙江高校后勤改革30年

    《风雨征程:浙江高校后勤改革30年》作为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浙江高校后勤改革历程和发展模式研究”课题之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曾赴杭州、金华、温州、台州、宁波、绍兴、嘉兴等地方的高校后勤进行实地调查、访谈,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历时两年才完稿。全书分共八章:历程,将浙江高校后勤30年改革历程划分为传统管理、社会化改革探索、社会化改革全面推进三个发展阶段,用纪实的手法对改革全过程进行回顾;成果,介绍了浙江高校后勤改革基本模式、管理服务特色、主要成果、改革经验,提炼了改革精神;展望,分析阐述现阶段持续推进浙江高校后勤改革的社会经济基础、环境要素和时空背景。
  • 审美教育书简

    审美教育书简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 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歌德并称为“德国最伟大的作家”,死后与歌德合葬。席勒与歌德的合作创造了德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十年,他的《欢乐颂》被贝多芬谱为《第九交响曲》四海传唱,他以美学为依托思考了人性的完善、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改良。席勒的著作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从蔡元培到郭沫若,从鲁迅到田汉,从王国维到朱光潜、宗白华,无不推崇他的思想成就、受到他的直接影响。
  • 战争与和平(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五辑)

    战争与和平(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五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情感旋律

    情感旋律

    我们中小学生必须要加强阅读量,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广开视野和见识,促进身心素质不断地健康成长。但是,现在各种各样的读物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才能够轻松快速地达到阅读的效果。
  • 成长路上的红绿灯(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

    成长路上的红绿灯(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

    每个人都在梦想着成功,但每个人心中的成功都不一样,是鲜花和掌声,是众人羡慕的眼神,还是存折上不断累积的财富?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成功,真正需要的都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有了健康的心理才是成功的前提与保证,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心理健康对以后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闪婚总裁的口袋小娇妻

    闪婚总裁的口袋小娇妻

    作为娱乐圈的当红小花旦,沈慕青生活也算是滋润。谁知有一天“不小心”睡错了人,人生的篇章从此改变。强势的苏子墨,温柔的霍绍筠。两个美男对她穷追不舍,沈慕青表示,真的很难抉择。直到有一天,才发现原来一切都仅仅是甜蜜的骗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也漂浮上了水面。身世谜团,重生困境,一一向她招手。文笔不好,新人,望谅解。
  • 黑心男人放开我

    黑心男人放开我

    张不悔原本是一个身世悲惨的少女,为了挣钱给弟弟小熊看病,用尽了各种手段,尝尽了个中滋味,可是命运的轮盘却又将她卷入了一场家族的暗战之中,碰上了腹黑男的她是否能摆脱命运的多舛,是否能走上幸福的道路。
  • 佛说杂藏经

    佛说杂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九州神龙传

    九州神龙传

    ,没有战无不胜,没有扮猪吃虎。,如何救国救世,如何争霸天下。
  • 破案高手之萧易

    破案高手之萧易

    他,是一个魅力无限的男人。他,是全国最优秀的破案高手。他,是所有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利用自己非凡的头脑和手段,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我的人生格言很简单“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不是人!”
  • 怪和尚转世

    怪和尚转世

    一个家道中落的阳光少年,竟然背负着一个和尚的记忆,经历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心酸、坎坷,家族没落,亲人离世,曲折的情路,接二连三的厄运接踵而至。这背后究竟是天意还是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机缘巧合让他走进了一个常人难以涉足的领域。接下来的一系列离奇之事让他的人生变得如此与众不同却又精彩万分。一步步揭开前世的记忆,故事刚刚开始。。。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带了个系统去西游

    带了个系统去西游

    正统洪荒西游,内容包括洪荒以及西游。嗯,没错,就这样,本书龟速更新,先把老书完结。可以尝试阅读一下,谢谢支持!
  • 恋君无殇

    恋君无殇

    骑马射猎,从此与大汗双宿双飞,就在我以为这就是此生的幸福时,我从天堂走向了地狱。从没有一见钟情,从没有半分的爱,一切都只是表象,我成了他的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