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批判之三十八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好了堂主人今译之曰:
道是事物的本原。德、仁、义、礼都是人的品性,分属于高低不同的层次。品性高尚者是能把握住道的人,对德不做刻意的追求,德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是表面上的无德实际上的有德。品性低劣者是失去了道的人,口中说的是积德的话手里干的却是缺德的事,是表面上的有德实际上的无德。高层次的德不去主动地做什么,因此即便顺从自然地做了事也不以为是自己做了事。高层次的仁会主动地做一些事,却并不一定非要取得成功。高层次的义会努力地做事但做每一件事都怀有一定的企图。高层次的礼做事不仅有一定企图而且还要得到相应的回报,否则便会采取强硬的手段来迫使他人就范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人在失去了道之后才会去追求德,失去了德之后才会去追求仁,失去了仁之后才会去追求义,失去了义之后才会去追求礼。礼是人的最低层次的品性,是人的诚信已丧失殆尽之后的产物,是对人之诚信的补充和对人之行为人为的约束;因此礼的出现也正意味着社会动乱的开始。那些自以为有着先见之明的人所制定的礼法,是对道的虚饰,因此也正是邪恶得以产生的温床。因此一个好的君王会舍弃轻薄与浮华而追求敦厚与朴实,即能牢固地把握住作为事物本原的道,也就因此可以将自己的国家延续得更为长久了。
德、仁、义、礼等等,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都已经不是很重要的事了,因为它们都是事物产生过程中的事。现代人所关注的是事物的结果,那过程是怎样都可以的;甚至都不明不白也无所谓,只要所得到的结果是人们所预期的样子就好。
而且有许多事物不仅是无法弄明白也是没有必要弄明白的,如果非要将这些事物弄明白不可,那其实正是愚昧无知的表现。比如为了能用机器代替人脑来工作就要弄清人脑的工作原理,因此人脑到底是怎样工作的这一问题曾经让许多人绞尽了脑汁,而且直到现在也还是弄不明白。后来人们终于觉悟到只要知道了大脑的功能而制造出同样具备这种功能的机器就行了,于是就有了电脑。我们的大脑对于我们正相当于一个“黑箱”。我们利用感觉来输入,通过行为来输出,至于那由我们的智慧来完成的过程却是连我们的智慧也弄不明白的。电脑对于我们这些只会使用的人来说又是一个“黑箱”,由于社会分工愈来愈细,我们所面对的这样的“黑箱”会愈来愈多,这正是人类变得愈来愈聪明的结果。
现代人之所以对道还有那么一点兴趣是因为它曾被看作成事物的本原,就如同我们对宇宙的起源会有很大的兴趣一样。如果我们将整个的宇宙也看成是一个“黑箱”,它所有的运行过程我们就都可以不管;但对它相当于“输入”的开始和相当于“输出”的结果却不能不知道,因为那直接关系着生存于其间的人类未来之命运。但我们研究宇宙的开始却绝不是为了要回归它,而是要由此而更明白地去了解宇宙的结局。我们之所以要了解宇宙的结局也并不是为了去适应它,而是要去努力地战胜和超越它。而宇宙的开始和结局当然也可以是一对更黑的黑箱,但由于我们的着眼点还只能是这个宇宙,所以它们的是否更黑对于我们也就失去了的意义。尤其是因为我们或许永远都绕不到它们的后面去,即永远都不可能了解那开始的开始和结局的结局是什么,所以这两个“黑箱”就永远都是不完整的。也因此,如果我们将道看成是世界之本原并加以绝对化,那它对于我们来说也同样就永远都是不完整的,除非我们能使之逐渐地相对起来。所以,不论是古代的先贤们还是今天的后贤们,他们对道的拥抱和守候就都无异于抱残守缺,好在也并没有谁会真的那么做,大多也都是摆一摆样子而已。
相比之下,德、仁、义、礼就可爱得多了。孔子提倡仁政,要恢复周礼,正是对道的相对的背弃;而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又正是对道的温和的否定。因为要吃饭,而且还要“脍不厌细”,还要去养女人,因此便说“食色,性也”;因为需要钱所以好为人师,而且还要好师于人,还要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还要去“不耻下问”,以此表明学的重要性不亚于思;这又都无不是在与老子唱对台。孔子拜过许多老师,老子也是其中的一个,但明知道老子最讨厌的是礼却要去以礼问之,正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被老子骂了一顿不但不反驳还要以龙喻之,回去后却依然是我行我素,这或许正是所谓的“君子和而不同”。
但在交往中的相互尊重并不意味着在思想上的相互退让,这或许又是古人高于今人之处。《道德经》对孔子所追求的仁和礼的批判更称得上是毫不留情。在中国历史上,道儒之争虽然没有像儒墨之争来得那么扎眼,但结果却要惨烈得多:一个是被另一个骂得“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正可谓“棒杀”;一个是被另一个吹得去大沙漠里晒了干尸正可谓“捧杀”。在中国的历史上除了炎黄之战在层次上可与之媲美之外,在形式上还没有哪一次战争可以与之并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