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87100000015

第15章 众生平等(1)

悟思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如今的世界,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越来越多,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生存需求,危及了被食者的物种生存。不要赶尽杀绝,不要暴殄天物,更不要无端残害生命,佛曰:众生平等,众生皆是佛。佛说众生平等,就是为了培养众生的感恩和仁慈之心,这是学佛的根本,其实也是做人的根本。佛教认为,智慧是众生有区别的原因之一,但是因智慧的原因所产生的不平等,佛教是不作计较的,如果众生彼此能真诚相待,那么在心灵上他们就是平等的。

实际上,吃不吃素和信不信佛没有很直接的关系,汉传佛教坚持吃素是汉传佛教的传统习惯。原始佛教并不要求人们必须食素,但是传入中国后,与我国传统的仁爱文化相结合,而产生了更为怜生的慈悲文化。中国佛教为了启迪众生同体大悲之心,杀生戒律、鼓励素食。如今,我们提倡更为健康的素食,但是也不否认,内心拥有佛教真正的戒律和因果,有着一颗真正向善的心,才是更为重要的。“目中有人福报多!口中有德助缘多!心中有佛欢喜多!”但是,当人们开始将贪婪的口继续伸向那些可爱的青蛙、水鱼、小鸟的时候,最后剩下的就只有吃我们自己的生命。想起很多年前,在乡下的池塘、稻田、山岭,随处可见的鱼儿、泥鳅、小鱼、小鸟,现在,它们几乎绝迹了,只有在饲养场,还能见到它们的影子,一大群地被养着,专门供人食用。曾经看到过许多幅触目惊心的图像,看到人们开心地吃,小鱼却在伤心地流泪,谁说动物没有知觉,谁肯定没有果报的存在?!在这场生存战中,谁担保人类会是永远的胜利者,有谁想过要为我们的后代子女多积点福德?!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人,大地母亲的孩子,不会在谋害母亲的罪行中幸免于难。”想一想印第安人的歌谣:

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最后一条河泛毒;最后一条鱼被捕;你们才发觉,钱财不能吃。

正因为如此,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在今天就愈加显得重要,怜爱众生就是怜爱人类自己。

众生平等,让我们珍惜所有的友情,珍惜我们的生命,珍惜我们的世界,珍惜我们的未来……

佛教平等观

在佛陀的弟子当中,有不少人本来是外道门徒,后来经过佛法的熏陶,转而皈投佛陀座下,成为佛弟子。例如婆私咤、婆罗婆二人便是婆罗门出身的青年,当初他们跟随佛陀出家,引起其他婆罗门的责难,骂詈他们道:“婆罗门是至高无上的种族,是从创造宇宙之神的梵天嘴巴中生出来的,是梵天的继承人,而你们竟然与卑贱阶级的人民在一起,甚至礼拜这种人为师,简直是自贬身价!”

佛陀听了,对弟子们说:“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而这样说罢了。他们说婆罗门是由梵天的嘴巴生出来的,那么婆罗门的女性就不由母胎生子吗?不管哪一个阶级的人,都有做善事和做恶事的人,任何阶级的百姓,只要能够谨言慎行,身口意三业清净,舍弃一切执迷,努力开展自己的智慧,自利利人,这样的人便有资格被称为至高无上的人。”

正是佛陀这种众生平等的思想,引起了各阶级人民的共识,纷纷加入僧团,打破了印度四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因此,佛陀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社会改革家。

——见《中阿含经》

杀生的定义

迄目前为止,医疗界呼吁人体器官的捐赠和移赠,比如眼角膜、肾脏以及其他脏器的捐赠,是将没有使用能力的人体,局部令其复活,这是值得鼓励的事。如果在生前捐赠,当然已经获得捐赠人的同意,纵然在死后移植,也必须预先取得死亡者生前的首肯,否则亡者对于遗体尚有一分贪恋和执著,便会引起他的嗔恨及怨怒,甚至影响他的转生善道或往生净土的去向。

自然死亡的人,通常于十二小时之内,神识未离,尚有部分知觉。从医学上判断已经死亡的人,从佛学的观点看,未必就已真正死亡;但如果立下遗言,捐赠器官,为了挽救另一人或数人的生命,这是舍身救人的菩萨行,因此,若生前确立有遗愿,移植人体器官当不成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维持环境卫生的原因,必须处理蟑螂、苍蝇、蚂蚁、蚊子,乃至于老鼠等问题,这在佛世已有成例。当比丘们的浴室、浴池由于多日未用,满生小虫,负责清理的比丘,不知如何处理,佛说:“除尽污水,清洁浴室。”比丘说:“会伤虫!”佛说:“不为伤虫,是为清理浴室。”于是比丘释然。这个例子是说为了维护人类生活环境的卫生,予以清理打扫,目的不为杀伤虫类,因此,不算杀死。当然,不得用药物喷射杀虫,只能以打扫、清理、消毒的方式来防治或退治虫蚁的进入和繁殖。如果环境经常保持整齐、清洁和消毒完善的状态,纵然有虫蚁,也不会太多。

如果在耕种时,难免会伤及虫蚁,但为了我们自身的活命,不用说耕种,就是日常行走及其他劳务,也会无意杀死虫蚁。所以,只有经常多念阿弥陀佛,愿愚痴而无知的众生,于死亡之后,转生善道或超生净土,不算犯杀生戒。当然,能够小心防止,减少杀伤虫蚁的机会,是慈悲的表现。如果明知杀生而心无悔意,便是没有慈悲心。

至于毒蛇、猛兽,以及毒虫之类,是它们过去世的业力使然,它们伤人,不出于预谋,虽有恶行,没有恶心,所以,并不算造杀业,应受到人类的同情和保护。以今天人类的社会而言,不仅可以防止受其伤害,也可以划出特定的空间范围,令其生存,或做到限制它们的繁殖,不令其成为人类的灾害。此所谓宜用防治法,不宜用歼灭法,不仅培养了人类的仁慈心,也对大自然的生态尽了维护的责任。

一般初学佛的人,对众生的定义不明,而且现在更有人说,植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感情,若说不杀生,应该既不杀动物,也不杀植物。其实生命有它的层次,植物是无情众生,动物是有情众生。所谓众生,可分作三级,高级的为人类,具有三个条件:一、有活的细胞;二、有神经的反应;三、有思想及记忆。低级的为植物,只有活的细胞,没有神经和记忆,虽有生死的反应,没有苦乐的感觉,更没有思想及记忆,所以叫做无情。中级的是动物,只有少数如狗、猴子、马、象等高等动物有若干的记忆力,但没有思想力。至于下等动物除了神经的本能反应,没有记忆和思想,然其既有神经就有痛苦,就会怕死。所以虫蚁都会自然地知道逃避死亡的危险,植物则不然。因此,杀生的界定,就是能够知生怕死的动物而不及于植物。

佛戒比丘不可砍伐草木,是因低级的鬼神,依草附木,以草木为庇护,为了慈悲鬼神,不使鬼神生镇,故不去破坏其居处,并非为了草木不可杀的理由。

微生物如细菌,从生物学上看,它是介于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生物,既没有神经更没有记忆和思想,不属于有情众生,可以说是活动的植物,所以,杀菌不是杀生。

关于水中的微生物,除了细菌之外,尚有比较高等的生物,它们虽也没有神经,但已可以算在动物之列,因此,佛世的比丘,用水需要通过滤水囊的过滤,把比较大的微小众生滤出,比较小的就不管了。这是基于慈悲的观点,不忍目见生物而不救度。如果肉眼不能见,或虽见而不能分辨是有情或无情众生,那就理会不到了。

佛教主张不杀生,主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我们自己怕受伤害、畏惧死亡,众生无不皆然。众生的类别虽有高低不同,但众生的生命绝没有贵贱、尊卑之分,如果人人发扬这种平等、慈悲的精神,我们的世界一定是和谐、和平、互助、互敬、互爱、融洽无间,将没有一人会受到故意的伤害。虽然佛经中说,杀生有果报,杀人偿命,吃它半斤,还它八两,这是说明了因果不爽的事实。但是我们不必把不杀生的着眼点摆在害怕受报的观点上,果报是有的,但也并非绝对不可以改变的;养成慈悲心,才是不杀生的重点,也是佛菩萨化世的精神。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杀生乃恶业

众生怕被刑,亦皆怕死亡,若推己及人,不杀不教杀。

──《佛陀语录·下篇·业品》

同类推荐
  • 心经

    心经

    《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是其核心思想,但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心经》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奇山:佛教道教名山

    奇山:佛教道教名山

    本书分为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江西龙虎山和四川青城山等四部分,内容包括:佛教的传入和灵鹫寺、清凉山佛教的极盛时期、藏传佛教的传入和兴盛、画中姑娘幻化的峨眉山、大上清宫中的百神传说等。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心的本质,即是宇宙的本质。禅的本质,是觉醒的心。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开发觉醒的心。唯有找到内心深层的宁静,你才有能力面对自己,享受安静。放慢脚步,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自性花开的声音。本书收集了十余篇法师对观心、修心的禅修开示,从禅修的方式观照内心。修心是修行的核心,调适内心的贪嗔痴,方能从生活中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述人生快乐的源泉来自于净化的心灵。
热门推荐
  • 如果有天穿上婚纱

    如果有天穿上婚纱

    老人们常说一步错步步错,不晓得陈敏敏她走的每一步最终结果是对的还是错的。如果说在她五岁时父母的离异对她来说算是个打击,那么这也不过是一种小的打击。因为亲身父亲能逼着她放弃学业而去做一些劳力活这些都能接受的她,那些伤痛真的没什么稀奇的。这不过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甚至于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戏码。(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证灵之途

    证灵之途

    从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成熟之后的久经风雨。人的成长中总得付出一些代价!若想不受欺凌,必要加倍努力!终有一日,我将踏上灵武巅峰,铲除世间不平!
  • 罗杰系列之追寻

    罗杰系列之追寻

    都市科幻类的。写作仅凭兴趣,全文不长,也耽误不了大家多少时间阅读,初来咋到,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化学武器科技知识(下)

    化学武器科技知识(下)

    不论什么武器,都是用于攻击的工具,具有威慑和防御的作用,自古具有巨大的神秘性,是广大军事爱好者的最爱。
  • 惊世风华:鬼王四小姐

    惊世风华:鬼王四小姐

    在末世中死亡,在古代中重生。前世的冰山妹子,穿越后成二逼妹子。一身男装,在江湖中乱窜,一不小心拐会了一个傻萌傻萌却男友力十足,腹黑程度满分的小相公。“媳妇儿……”“这位美人儿,你看好了,爷是个男的!”“不要!你就是媳妇儿。”没想到某男小嘴一掘,从此赖上了她。曾以为是傻萌傻萌的笨兔子,可居然摇身变成了腹黑狼。当某男把某女压在身下之时,只听他说:“其实为夫觉得,媳妇儿穿女装好看些……”话锋一转,”不过媳妇儿不穿衣服才最好看。“紧接着,天灰地暗。
  • 剑碎天地

    剑碎天地

    一把无锋黑剑,铸就一名绝世武尊!莫欺少年穷!
  • 仙侠奇缘之梨樱歌

    仙侠奇缘之梨樱歌

    (师徒禁恋)流年清浅,爱恋不变。在钟离仙君三万多年的岁月里,遇到过两阵花期信风。第一阵是在大荒十二万两千年左右,是春分的花信风梨花,但这朵雪梨花尹蔾之在锁妖塔内饱受思念之苦却嫁入魔隍门,委身于墨姽婳。从此死生再也不复相见。梨,却是离伤。二百多年后,刮来的是谷雨时期的花信风荼蘼之花,钟离并不知道,在他遇到尹樱之的那一刻开始,一段奇缘已经悄然开启,寻玉,偷月,甚至是银河之吻。奈何此情可待成追忆,已被岁月染尘霜。荼蘼,却是途迷。荼蘼花期,也抵不住荏苒时光。终是爱如骨,心似坚,遗梦之娇莫悲荒。正与邪的两端,原来只有爱是最荒唐。
  • 荒天梦道

    荒天梦道

    天辰大道,荒古不殇。在这一片神迹的土壤之下,曾发生过多少的沧桑。多少平庸俗子变为纵横天下,多少的绝世强者化成春梦难眠……风华隽永,何不留下年少轻狂,这本就是热血跋扈的世界。且看传奇少年如何书写自己的荣光!斜依云端浮华任我轻狂,谁怕他人空笑;看罢红尘只为与你今宵,散尽良辰余殇。
  • 保险帝国

    保险帝国

    《保险帝国》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中,面对家庭,面对生存,面对机遇,我们努力挣扎。家庭并不是避风港,象牙塔也不是铁饭碗,她手足无措,艰难抉择。而答案,在磕磕绊绊前行的时光中渐露端倪。
  • 绝代禁术师:魔尊也倾城

    绝代禁术师:魔尊也倾城

    魂穿异世,她竟沦为众人耻笑的废物。明是冷家的嫡小姐身边却什么都没有。机缘巧合得到一个“毫无价值”的铁镯,但聪明如她,一眼道破“天机”,从此,她的身旁多了一个实力深不可测的“妖孽”……化身风度翩翩大神医,抬手揭榜潇洒治皇帝!秘密曝光?皇上宠着怕丢了,太后捧着怕摔了,朋友护着怕伤了,实力摆着怕死(虐你死)了……誰又奈她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