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51000000022

第22章 硝烟弥漫(4)

075

1937年12月12日凌晨三点,国民党将军唐生智要求坚守南京,而蒋介石下达命令让部队撤退。由于唐生智在下达撤退命令时的混乱,致使守军大部涌向已被日军封锁的长江。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这样报道:“随着夜幕降临,中国士兵溃不成军,纷纷丢下武器,全力渡江,由于船少人多,到后来竟到了几万人抢夺两三条渡船的地步。惊恐的船员拼命阻止想要上船的人群,他们用斧子乱砍抓住渡船和触板边上的士兵的手臂,当最后一条船也无影无踪后,士兵几乎疯狂地抱住或抓住铁轨枕木、木板、澡盆或是从附近人家夺来的木门,跳入江中。”

076

1937年8月的淞沪会战后,宋美龄10月11日在《时代周刊》上发表电讯:“我在下达必要的命令挽救这些英雄的生命与对中国的忠诚之间,经受着折磨。”

077

1937年12月15日,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德丁想乘车从南京到上海发稿,却遭到日本方面的阻挠。最后,他凭借自己的机警上了美国的“瓦胡号”炮舰离开南京去上海,发出如下报道:“在我登船之前,又一次惨剧发生了,二百个中国男子在江边马路上被屠杀。扫射和刺杀只持续了十分钟。日本兵命令男人们在墙壁前排成一列,加以枪杀,然后许多拿着枪的日本兵,乱七八糟地在中国人尸体周围毫不在乎地用脚踢,如果发现有活着的,就再补上一枪。”

078

1937年12月14日,西方记者德丁驱车离开南京,但到了南京以东50公里就被当地日军挡了回来。几经交涉之后,日本当局最后决定允许德丁、司迪尔、门肯、史密斯4名西方记者于12月15日乘美国的“瓦胡号”炮舰离开南京前往上海。上了炮舰后,记者司迪尔立即以他擅长的社交能力说服了“瓦胡号”上的无线电发报人员,将他亲眼看到的日军屠杀中国百姓的暴行抢先发回了《芝加哥每日新闻报》,当日该报的第一版就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司迪尔的这篇电讯报道,主题是《日军杀人盈万》,作为目击者,司迪尔真实地将刚刚陷落的南京城“地狱般的四天”报道了出来,马路上积尸高达五英尺的悲惨场面公诸于众。

079

1937年12月15日,《芝加哥每日新闻报》报道:“南京已是一片生灵涂炭,用‘地狱般的四天’来描述南京城‘围城’和‘陷落’的惨状最合适不过了。我们撤离这座城市时所看到的最后一个景象,是在南京下关江边,沿着城墙,有一群约300个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正在被集体枪决,而江边早已‘积尸过膝’。这种血腥的场面,在南京陷落后的几天,已成为这个城市特有的景象。数以万计的生命惨遭屠戮。我们一行人不得不从堆积高达5英尺的尸体上走过去。而这些堆积的尸体早已被经过城门的日军的卡车和炮车碾压过多遍了。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080

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刊登题为《所有俘虏均遭屠杀》的报道,报道中第一次使用了触目惊心的“南京大规模的暴行”一词,日本侵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引起了世界舆论强烈的、巨大的震动与反响。

081

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报道:“日军占领南京后的第二天,便开始了他们疯狂的大规模抢劫,强奸妇女,屠杀平民,烧毁房屋,集体屠杀战俘与身体强壮的男子,把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南京的道路上尸骨累累,汽车经过时要先将尸体移开,才能通行。日本军队占领下关门之后,对守备队进行了大屠杀。中国士兵的尸体遍地成堆,高达6英尺。到15日深夜,日军还没有清扫街头,两三天中,军车来往频繁,从凌乱的尸体上频频碾过。”

082

1938年8月,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冒险驱车在汉口的主要街道检阅了8万名武汉市民,日本刺客很有可能潜伏其中。《芝加哥日报》记者AT斯蒂尔这样报道:“此次检阅是蒋介石在公共场合露面为数不多的一次,对民众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在拥挤的人群中有职员、劳工、学生,还有负责坐在敞篷车里的蒋介石夫妇二人安全的警察。”

083

1938年8月至9月间,美国记者斯诺在汉口待了7个星期,他在《斯诺眼中的中国》中这样写道:“武汉的夏天本就很炎热,再加上日本飞机定期轰炸,使炎热的天气显得更加沉闷了。人民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他们愿意和日本人一拼到底,只是没有被动员和组织起来。想去动员人民的人却受到重重阻挠。倘若武汉、长沙的城市居民和它们周围的两千万居民都被组织起来,加以训练、武装,我认为日本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攻克武汉的。有了适当的防卫和反击,武汉是守得住的。”

084

1938年,日本《朝日新闻》从军记者今井正刚报道:“我于1937年12月15日夜间,在大方巷《朝日新闻》办事处前面马路上,看到数万人头攒动,一望无际的中国人群,被赶赴下关屠场。在天色微明的扬子江畔,一片黑黝黝的尸体堆积如山,在尸山里蠕动的人影,至少有一百人以上,他们在日军刺刀的逼迫下转来转去拖曳着尸体,丢向江里。作业完毕,这些苦力被排列在长江岸边,哒!哒!哒!一阵机枪扫射,这群人仰面朝天、翻身仆地,都跌进江中,被滚滚波涛卷走。据在场作业的一个日本军官说:这里被杀害的中国人大约是两万人。”

085

1939年5月3日13时17分,重庆上空,涂有血红圆盘标志的36架日机,在震天动地的声浪中盘旋。日机从容编组列阵,轮番向两江汇合处的半岛投放炸弹,战时的陪都重庆倾刻间笼罩在浓烟烈火之中。日本海军航空兵部在其第531号战斗简报中这样报道:“第一空袭部队乘着天气良好,对敌首都重庆实施了强烈攻击,这也是本年度我军的第一次攻击。担任第二天空袭重庆任务的日本海军航空兵部继续向该报炫耀,第一空袭部队27架中型攻击机,穿过云雾和山顶之间,乘天色昏暗于20点30分再次对敌首都实施轰炸。”

086

1939年5月3日,日军轰炸重庆,景象惨烈。英国《路透社》报道:“经过三个月的准备,日本陆海军决定轰炸重庆。中午1时17分,日机分两批各18架飞机侵入重庆上空,沿海、长江北岸呼啸轰炸。人口稠密、工商业繁荣的市区,瞬间陷于冲天烈焰、滚滚浓烟之中。”

087

美国《时代周刊》杂志驻远东首席记者白修德于1939年5月3日发回报道:“那一天,我和同事们一起,离开待了很久的防空洞,到嘉陵江岸边看日落。刚到江边,就听到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警报一齐响了起来。这时候,只听见从无云的天空里传来一阵轰鸣声,接着便看见由27架日本轰炸机组成的编队,像加拿大天鹅在春季从路易斯安那州飞向北方一样摆着漂亮的V形阵势,逐渐接近。我们登上一座山顶,那里的视野更开阔。数百枚银光闪闪的燃烧弹倾泄在这个城市,输电线被炸断,自来水干线也被炸毁,街面上遍地积水。在没有灯光的夜,只有火光,没有水救火,全城肆虐的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整个重庆旧城被大火吞噬,狼狈不堪。”

088

1942年,美国海军部部长兴诺克斯在《告中国人民书》中说:“数周以来,贵国在长沙取得的伟大战绩,不仅是中国的胜利,也是所有同盟国家共同的胜利,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089

1942年,伦敦《泰晤士报》报道:“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自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就是中国的长沙大捷。”

090

1942年1月18日,长沙会战结束。美国罗斯福总统给予长沙会战很高赞誉:“中国以劣势装备,对抗优越的敌人,此英勇奋战之精神,极大地激励了其他联合国军民,是难能可贵的好榜样。”英国《每日电讯报》也在当天发表社论:“此时的远东是阴霾密布,现只有长沙上空的云彩日见光耀夺目。”美国记者福尔门氏也做出了报道:“中国第三度长沙大捷证明了一个原则,那就是若中国军队的武装配备能与日军相等,那他们就能很轻易地击败日军。”

091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这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唯一一次境外军事行动。缅甸失守后,英国《新闻纪事报》报道如下:“没有接受中国军队的援助,是我们最大的错误。依靠中国的军事援助,英军本来是可以挽救仰光乃至缅甸全境的。”

092

1942年3月的缅甸同古一战,中国第200师入缅军以9000人的队伍,竟抗击两万多日军达12天之久,使日本的军队遭受了南侵以来的第一次重创。同古的胜利,矫正了西方对中国军队以往的歧视和偏见。《泰晤士报》发表评论称:“同古的命运如何,暂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顽强作战的经过,足以在中国军队的光荣册上增添新的一页。”

093

1942年3月22日,《纽约先驱论坛报》发表社论指出,缅甸之战,对日本是一个考验,足以改变日本之命运。

094

中国入缅军队在缅取得仁安羌大捷,这场战役中,孙立人将军以一个团的兵力,击溃日军一个加强联队,还救出被困的7000多名英军和500多名美国随军人员。一时间,国外多家报纸都以“华军拯救缅甸盟军”、“华军解救在缅被困英军”等标题,大力报道。国际舆论的焦点,从当时战事吃紧的澳大利亚一下转移到缅甸。《纽约时报》还发表文章称,缅甸的战事,是一场真正的“中国之战”。

095

英国媒体对仁安羌大捷中中国军队的支援赞赏有加,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称:“中国派出有力援军向西挺进,打通与英军的联络,中国援军在此役中发挥出空前之抗战威力。”路透社也发表电讯称:“仁安羌一战,中国远征军给予英军极大援助。”

096

1942年4月2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社论称:“中国的远征军克复仁安羌,有着不寻常的意义。这是缅甸自开战数周以来,盟军部队迎来的首次胜利,足以证明同盟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能产生巨大的效力。”

097

1942年5月,《纽约时报》报道:“当前战局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中缅边境有一条固若金汤的‘巍然之长城’屹立不倒,而筑成这条长城的,正是那些久经战阵的中国士兵,以及他们所具有的刚强不屈的勇气。这些中国士兵虽然作战武器不佳,也没有空军协助,但对敌人毫无畏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战争奇迹。”

098

《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中国军队在滇西的战斗时指出:“虽然现在的战局不足以判断中国能否再打一场长沙会战那样的胜仗,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中国军队正在以智慧和英勇的努力,再造一个长沙战役。”

099

1944年3月,我驻印军队取得缅北胡康河谷战役大捷,《纽约时报》于1944年3月19日发表评论称:“中国军队正在以他们特有的作战经历,向人们证明,只要他们有足够良好的作战武器,充足的给养和完善的供应,他们就一定能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和最好的战士。”《纽约时报》甚至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中国军队表现出来的惊人能力,世界上绝对没有其他军队能比他们做得更好,他们是任何部队都难以战胜的。”

100

美国《时代周刊》这样报道缅北胡康河谷战役大捷,倘若有的人怀疑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那他一定没见识过中国军队在胡康河谷的战斗。

101

美国《费城新闻报》这样评价中国军队: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坚韧的和最不寻常的民族之一,他们不辞千辛万难,如钢铁般地为盟国维持着生命线。

102

1944年,美国《纽约日报》发表评论:湘西会战可视为中日战争转折点之暗示。东线战场的局部反攻亦由此展开,直到战争最后的胜利。

103

湘西会战从1945年4月9日开始,于6月7日结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参与作战的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日军投降前中国战区最高负责人冈村宁次策划的此次会战,使得大日本皇军成为中国军队案板上的肥肉。”而美国《纽约日报》也这样评论湘西会战:“1937年亚洲战争发生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以与敌军同等武器在国内骁勇作战,在空军的协助配合下,具有优势装备的华军,现已粉碎日军进犯重庆东南250英里芷江美军基地之妄想,此一佳音,可看做是中日战争转折点之暗示。”

104

1948年9月,沈阳攻克后,山西太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的主要目标。太原是保卫傅作义将军抵抗共产党的最后一座孤岛。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罗伯特·多伊尔赶往山西采访了傅作义将军,后在发回的报道中写道:“飞机在抵达山西省西部边界时,我低头看见山脉连绵不绝高低起伏,险峻的山峰遍布其中,山坡上是一层层梯田,干涸的河谷成为一片焦土。太原形势危险,这是显而易见的。这座正方形的城市四周筑有围墙,与一面山坡相对,山上遍布共产党军队的碉堡。阎锡山的军队占领了西侧一线的几座山,那里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矿。在距离城墙322公里的地方,共产党的部队可以炮轰太原城,火力范围在北部可以覆盖整个飞机场,在南部可以覆盖两个大飞机场。”

同类推荐
  • 汉末死宅

    汉末死宅

    主角无任何特殊技能,过人天赋,普通人重生,没时间给他去学习,本书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改写大汉命运,灭诸侯,扫蛮夷,在中华文明最巅峰时刻改写世界历史。本书稳定更新,喜欢的可以收藏一下方便阅读。
  • 三国之鬼神无双

    三国之鬼神无双

    看惯了吕奉先、赵子龙、关云长独武山河,谁说主角就不能有盖世武勇,威凌天下!马纵横,伏波后人,自幼武痴,在一次意外中,穿越到东汉末年,竟然成为了扶风之虎马腾的长子—马羲,更且意外地发现在历史上并无记载过的这号人物,拥有着无与伦比的体魄,九牛二虎之力。且看他如何玩转三国?
  • 干校札记

    干校札记

    三十多年前,杨绛先生写了《干校六记》。1969年,作者徐方也去了同一所干校——河南息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五七”干校。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的她,用少年的眼光写出了顾准、俞平伯、何其芳、吕叔湘、丁声树、陆志韦、巫宝三、骆耕漠、吴敬琏、陈瑞铭等知识分子的灰色往事,首度大量披露了其中鲜为人知的一手材料。
  • 三国之光复蜀汉

    三国之光复蜀汉

    刘小逗穿越到未来帮助刘备建立根基从而使历史发生过的刘备前半身无根基成为一个传说,就看刘小逗如何利用他的一本三国演义如何给刘备出谋划策赢取江山获得猛将
  • 三国战神之席卷天下

    三国战神之席卷天下

    他,被誉为“天界第一战神”!他,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下界苍生,不顾天帝反对,毅然转世人间。论勇猛,勇冠三军;论智慧,智冠天下。收谋臣,得猛将,纳美女,据有江东,横跨荆楚,西吞巴蜀,进而北上,问鼎中原。曹操赞之曰:苏凌风智勇双全,可谓汉世良将也。刘备赞之:苏凌风勇猛无敌,实乃战神下凡。诸葛亮赞之:苏麟,世之枭雄也。
热门推荐
  • 异世征天录

    异世征天录

    这世间何来对错善恶,不过强弱之分罢了。要摆脱弱者与弃族的命运,唯有登顶!未曾登顶,又怎知力量之绝美。以绝对之力独宰这世间众生!然,你可知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率兽食人,并非我本心,你可知我之本心为何,你可知...你可知...我之本心...本心——“翎儿,我心悦你......”异世少年的登顶征途!这一次我们要打破常规,打破套路,迈向全新之境!
  • 穿越创世者

    穿越创世者

    充满魔幻的星辰大陆,死去的仙灵都不可再轮回转生,四个穿越而来的少年,带着自己家乡的奇异文化,玩转整个异界大陆,是上天注定,还是命运的安排。如何才能修得最强之道,如何才能创造世界,一切都掌握在创世者的手中。
  • 戏说仙魔

    戏说仙魔

    仙人,长生不死,受人崇拜;魔族,阴险毒辣,诡计多端。如何成仙,为何有魔?仙与魔真正的面目是什么?一切答案,尽在《戏说仙魔》。
  • 僵尸的爱之永恒

    僵尸的爱之永恒

    宇宙洪荒,万族林立,有僵尸为患,盘古族为救苍生,解救黎明百姓,以身化阵,名曰生死劫,扭转乾坤,封印僵尸王。亿万年后,一个少年身怀奇怪符文,突现人间,一夜之间,血雨腥风,尸横遍野,全村人离奇死亡,是人为,还是……
  • 花缘暮云

    花缘暮云

    谁说神一般的“公主殿下”就是神啦?也只是一个凡人,只不过比普通人智商高一点,家里有钱一点,长得漂亮一点,会的东西多一点,能力强一点……每一样都突出那么一点儿而已,为什么身上的负担却会比普通人重那么多?终于有和普通人一起生活的机会了,为什么莫名其妙又惹上了几个麻烦?果然,防狼术什么的还是有用滴。家族却发生一连串的打击,看我们的“公主殿下”怎样神一般的逆袭。
  • 游梦寻真

    游梦寻真

    师父去世了,青梅竹马的小师妹却不见了踪迹。循着线索一路追了下去,却被人追杀身负重伤。认识的人都有些奇怪的身份,似乎只有自己最简单。顾文在乱世中,只想找到自己的师妹,再找个地方隐居起来。他的这一点点愿望,能够实现么?
  • 烛火守望

    烛火守望

    一部励志的教师故事。关于山区教育的思考。关于儿童教育的思索。
  • 新婚99天

    新婚99天

    闺蜜结婚,婚纱上有了大姨妈,范琪义不容辞把伴娘服换给了她。谁知,她却被拖着跟闺蜜的男人举行了婚礼,成了风光无限的林家少奶奶。男友来闹场,拿出照片上尺度很大的两个主角,一个是闺蜜男人,一个是她。照片上的女人根本不是她,却跟她长的一模一样;她根本不知情,却早就跟闺蜜的男人林子廷领了结婚证。发生的一切,分分钟碾压了范琪的智商。林家的男人,个个是老狐狸,林子廷更甚,范琪根本猜不透他要做什么。明明被迫接受这婚姻,明明对她很冷,明明离的远远的,可却偏偏是他陪在她身边,有好的给她,有更好的,抢来给她……范琪逗他,“都说你那方面有特殊嗜好,我还以为要守活寡。”林子廷坏笑,“看来我需要更努力,让你更满意才行!”
  • 陌上花开鸢尾晴

    陌上花开鸢尾晴

    当旋律变成回忆,当暖风吹拂而来.五月雪花坠落,鸢尾花开。宇宙之间,三朵爱丽丝齐齐盛开,紫色爱丽丝代表神秘、守护,米黄色爱丽丝代表纯真、善良,蓝色爱丽丝代表空明、开朗活泼。再遇故人,谜团接重而来,哥哥被好姐妹亲手杀死,良师墨发瞬间成白发,萧雨宁成为残疾人,政局动荡,夏柠槿肩负重任,昔日姐妹已是仇人。看尽沧海桑田后,她嫣然道不管你还相不相信我们的友谊,请你记住,只要你回头,我还会在那里等你。千帆过尽后,她站在海边轻声道过去的一页,能不翻就不要翻了,翻落了灰尘会迷了双眼。尝尽酸甜苦辣后,她抱着一束三色鸢尾花道在一切还来得及之前,让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都知道她们有多重要。简介不佳,请看正文。
  • 错过的终究是错过了

    错过的终究是错过了

    有些事,错过的还有机会再做;有些人,错过的终究是错过了……一转身的那一刹那,有些事情,突然不能再做了;有些人儿,就突然从此和你永不再相见……我依然还愿相信,你还是原来那个你……【这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叙述着一个属于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