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08900000026

第26章 长实——长江滚滚向东流(15)

香港中资四大老牌天王是中银、华润、招商、中旅。这四大集团的前身,在清末和民国就已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在改革开放前,驻港的中资公司发展迟缓。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资逐步与自由经济体制相适应。最能体现香港资本主义游戏规则的领域在股市。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香港中资掀起上市热。

荣智健于1978年移居香港,经商办公司,有所成就,也积累了不少经验。1986年,荣智健进入香港中信集团,不久,荣升为香港中信的董事总经理。荣智健渴望到瞬息变幻、大起大落的股市闯荡,想凭自己的实力,创立一个完全由自己所控制的公司。

荣智健想到了借壳上市,跟李嘉诚一拍即合。

荣李二人之所以共同想到了借壳上市,也是当时的形势所决定的。一般来说,在港的中资公司不是来港资历浅,就是会计制度不合上市要求,一般很难通过正常途径上市。中资要尽快上市,只有打一些资产额较少或经营不佳的上市公司的主意,也就是寻找“空壳”。有买壳者,就有造壳者——有的集团有意分拆上市,或掏空某上市公司的“肉”,使其变成空壳,待价而沽。因为他们知道,醉翁之意不在酒,买家买的不是肉,而是壳——即上市地位。

李嘉诚、荣智健为了买壳,在股市多方寻找、权衡,最后相中了泰富发展公司。泰富发展的前身是香港证券大亨冯景禧旗下的新景丰发展。后来,几经改组,控股权最终落入毛纺巨子曹光彪手中。1988年8月,曹氏拥有泰富发展50.7%的控制性股权。李嘉诚和荣智健都曾是港龙(曹光彪的主力舰)的股东,与曹光彪打过交道。

泰富经营地产及投资,状况良好。然而,曹光彪在港龙航空这一大项目上,与太古洋行的国泰航空进行了激烈的空中争霸战,最终不敌对手,以致财力枯竭,焦头烂额。为摆脱困境,曹氏只有“减磅”。刚好就遇上了李嘉诚和荣智健的买壳。

由李嘉诚的英籍高参杜辉廉任主席的百富勤,也是中信的财务顾问及收购代表。1990年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购入其泰富股份,并以同样的价格向小股东全面收购。当时,泰富市值仅为7.25亿港元,是股市中的“蚊型股”。中信没有利用现金收购,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换股,及以物业作价的步骤完成的。这次收购,是经过各方的缜密协商之后才达成协议的,是互利的公平交易。

1991年6月,泰富经改组、集资、扩股之后,股权分配是:中信49%、郭鹤年20%、李嘉诚5%、曹光彪5%。从此,泰富正式改名为中信泰富,荣智健任董事长。

全力帮助中信借壳上市,李嘉诚不遗余力,但最后只占5%股权。从股权分配上,可见李嘉诚旨在促成这件事,而无意获取权益。这是李嘉诚一贯的风格。他更注重日后的长远合作和利益。这就是他自己所说的吃小亏占大便宜。

1994年,中信泰富跻身香港十大财阀榜,据1995年1月1日的《快报》,中泰以375亿市值,排名第8位。风头之劲,连本港老牌华资、英资大财阀都感到可畏。

中资大举进军香港,曾引起英资的恐慌,认为将是要取代他们的;也引起华资的不安,认为中资是来港占地盘抢饭碗。时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指出,“在未来的特别行政区,所有的本地资金和外来资金(注:包括中资英资在内)将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所有资本将在无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公开、公平地竞争”,“中资现在和将来都要遵守香港的法律、法规,并且平等地与其他资本竞争”,“中资公司到香港完全按照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方式去竞争,对我们来讲还是个新课题,我们仍在学习之中”……

中信实业能否在香港站住脚跟,关系到中资在香港的发展前途。李嘉诚三番五次出手救助中资,促进了中资在香港的发展。

创业感悟:要在商场上达到成功的彼岸光靠精明的头脑,而无法营造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是很难成事的。

2.收购恒昌名利双收

李嘉诚如是说: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样对你们的事业非常有帮助。

借壳上市,对荣智健,李嘉诚还只是牛刀小试,后来收购恒昌行的行动,才称得上是大展拳脚。

恒昌行本名恒昌企业有限公司,创办人之一是前恒生银行董事长何善衡。何善衡是广东番禺人,是著名的恒生指数的创始人。他1946年便在香港创立恒昌行,该行历史悠久,信誉卓著,业务范围很广,是华资第一大贸易行。

此时,何善衡年事已高,后代又无意继承,所以萌生了出售之意。

恒昌行整个集团资产净值高达82.73亿港元,经营状况良好。三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股权(何善衡30%,梁球琚25%,何添15%),这使外强无任何可乘之机。除非何善衡自愿出让,自然无人敢觊觎恒昌。

1991年5月,郑裕彤家族的周大福公司、恒生银行已故首任主席林炳炎家族、中漆主席徐展堂等共同组建备贻公司,提出以每股254港元的价格向恒昌全面收购,共涉资金56亿港元。

此刻,荣智健、李嘉诚也在紧锣密鼓地策划收购,但他们暂且按兵不动,秘而不宣。

结果,备贻出师不利。据市场披露的消息称,备贻的三大股东事先做出了三分恒昌的计划:郑裕彤得恒昌物业,林氏家族得恒昌汽车代理权,徐展堂则获得恒昌的粮油代理等业务。

如前所述,三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股权,如果得不到大股东的支持,收购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大股东何善衡首先就十分不满买方的瓜分企图,所以不待进行价格谈判,就关闭了洽谈的大门。

李嘉诚其实早已料到备贻必遭此挫折。李嘉诚对香港商界圈子内的人事十分熟稔。当他得知备贻的“拆骨”计划时,立即认定备贻必败无疑。李嘉诚太了解何善衡、梁球琚和何添这3位商界老行尊的心思了,他们都曾经是商场中叱咤风云的英雄,也创下了辉煌的业绩。恒昌行是他们一生心血的结晶,当然希望能把它完整地保留下来,并且能够发扬光大。所以,哪怕价格低些,都好商量。而备贻意欲“拆骨”三分天下的企图,恰好犯了老人的大忌。老人宁愿不卖,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苦一生创下的基业分崩离析。

李嘉诚才不会像备贻那样贸然。所以在备贻大张旗鼓地收购的时候,李嘉诚和荣智健只是秘密策划,并不急于出击,而是静候时机。李嘉诚断定,备贻绝无恶意收购的胆略及实力。因为以老人的倔脾气,如果殊死抵抗起来,备贻的胜算实在太小,因而备贻肯定会无功而返。而当备贻败退之时,就是中泰出击的最佳时机。

备贻败退之后,以中泰为核心的新财团Greatstyle公司,把握最佳时机,立即加入收购角逐。1991年8月初,GreatStyle向恒昌提出收购建议,作价每股336港元(高出备贻82港元),涉及资金69.4亿港元。

李嘉诚以其向来只进行善意收购的良好声誉和宽仁大度的谦谦君子之风度,博得了老人的好感,这次收购活动,李嘉诚有很大的胜算把握。这里,又一次显示了李嘉诚人品人格及声誉在商业活动中的巨大作用。有道是天酬苦心人,恒昌一役回报李嘉诚的是名利双收。

经过一个月的洽商,双方于9月3日达成收购协议。至9月22日,香港收购史上最大一宗交易,终为荣智健、李嘉诚等合组的财团完成。中泰以36%的股权控得恒昌行这一贸易巨人,遂成为香港股市的庞然大物,其市值到1992年初就膨胀到87亿港元。香港股市,一直视中资为无物,此番却不得不刮目相看。

1992年1月,中泰宣布第三次集资计划,决定配售11.68亿新股,集资25亿港元,用以收购未持有的恒昌64%的股权。对于荣智健的这一全面收购举动,引起议论纷纷;合作的交易一成便想独吞;但也有人说他过河拆桥,有人说他事先与李嘉诚等通过气。或许真的有约在先,李嘉诚很爽快地接受了荣智健的收购条件,将所挣恒昌股作价15亿港元,售予荣智健。

这样一来,李嘉诚名利双收,既赢得了帮助荣智健的好名声,又得了实惠——售股盈利2.3亿港元。李嘉诚与荣智健的联手合作,一时成为股市佳话。

在这场香港有史以来最大金额的收购战中,李嘉诚审时度势,伺机出击,再次显示了他的超人风范。

在这场收购中,李嘉诚不仅送给荣智健一个人情,更重要的是他在中最终赢得了好的名声和信誉。另外,中资在香港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与英资、华资三足鼎立的趋势。与中资交好,可为今后进一步的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者,李嘉诚一直关注和寻找适当机会投资内地。帮助中资,可在内地树立声誉。

创业感悟:商人最注重的就是信誉和形象。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无形的宝贵资产。商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有时候还需要审时度势,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别人。商场上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财路。往往帮助一个人,结果会是名利双收。既不损害自己的大利益,又能得到长远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3.长实中泰双双挫败

李嘉诚如是说:万一真的失败了,也不必怨恨,慢慢图谋东山再起的机会,只要一息尚存,仍有作最后决战的本钱。

李嘉诚在联合中泰成功收购了恒昌之后,信心更是大增。尽管当时业界传言在收购恒昌时候,香港首富李嘉诚与中资荣智健合作得并不是很愉快,但是事实上,二人又迅速地看好了美丽华酒店。这个时候的美丽华酒店虽然已经由何添任集团主席,但是主要的股东还是杨氏兄弟。然而,这杨氏兄弟也不是团结得如铜板一块,大哥杨秉正坚决不放弃祖业,而其弟杨梁则主张赴美国发展。这正是外强“入侵”的天赐良机。李嘉诚和荣智健也趁机打起了主意。

美丽华酒店可谓是杨氏家族的祖业,但创始人却是一批外籍神父。20世纪50年代初,九龙尖沙咀有一家教会小旅店,专门收容被驱逐的内地教堂的神职人员。1957年,中山籍商人杨志云,因一次偶然机会,购得这间小旅店。几经扩充,到1970年代,美丽华已是拥有千余客房的一流酒店。1980年代初,佳宁和置地联手购美丽华一翼,价高28亿元,轰动全港。后佳宁破产,置地债台高筑,致使交易未成,双方对簿公堂,再一次轰动全港。

1985年,杨志云逝世,其子继承父业,美丽华仍风生水起。到1989年,香港旅游业空前萧条,入住率到1991年还未突破50%。杨氏兄弟遭众股东指责,集团元老何添出任美丽华集团主席。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讲话,使香港旅游业转旺,至1993年,美丽华已恢复元气,渐入佳境。然而,各大股东间的矛盾并未因此而消融。加上许多“外强”的虎视眈眈,美丽华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处境。当时的美丽华仍然实力充足。美丽华是恒生指数三只酒店蓝筹股中唯一的华资酒店股,该集团主要资产包括:1.美丽华酒店,位于九龙尖沙咀商业旅游区,估值24亿港元;2.深圳蛇口南海酒店,估值12亿港元;3.柏丽广场,第一期估值10亿港元,第二期估值47.5亿港元。这三项加起来,总估值93.5亿港元。

美丽华的状况,对于李嘉诚和荣智健来说这正是绝好的收购机会。而美丽华,非得以他们这样实力的“大粒佬”才吞得下。在业界,大家都觉得外强之强,首推香港首富李嘉诚与中资智健合组的新财团。以长实的财力与中泰的背景,欲得美丽华,如瓮中捉鳖。一位财经评论家说:“满香港,再也找不到第二对这么强大的黄金拍档。”在这二人的新财团的觊觎下,人们都说:“美丽华算死定了。”

然后,长实与中泰就展开了对美丽华的战斗。1993年6月5日,长实与中泰各占一半股权的新财团,向美丽华提出收购建议,每股作价15.5元(认股权证8.5元),涉及资金87.88亿港元。美丽华集团于9日申请停牌,停牌前市价为14.8元。李嘉诚15.5元的收购价,溢价不到一成,一般要溢价二成方可生效(即为众股东接受)。市场普遍认为,李氏、荣氏的出价太低,估计美丽华的资产值为18元/股。

据李嘉诚自己说,他们此番收购,是美丽华的一名大股东主动提出洽商,该股东有意出售其所持股权,并且持股数不少。人们猜测这个大股东或许就是杨氏家族掌门人杨秉正。到6月14日,美丽华董事总经理杨秉正发表公开信,声称全部董事均未与长实、中信达成共识,美丽华物业发展潜质极佳,资产净值为20元/股。信中提到,6月8日晚才接到李嘉诚、荣智健财务顾问的电话意向,而次日早上9时,收购建议书就送到美丽华董事局,“这么庞大的收购行动,未给予当事人适当时间去了解,而突然采取行为,那当然算不得友好和善意。”杨秉正显然对买主的15.5元/股的价格不满。市场传闻,主动与李嘉诚接洽的股东,很可能是美丽华董事局主席何添。估计,何添所持的股权不及杨家的零头。李氏、荣氏欲获成功,杨秉正方是关键。

6月22日,杨秉正又刊启事,称公开信可能有不适之词,致使公众对李嘉诚、荣智健两先生产生误解,谨向两位先生深表歉意。结果,这则启事更使公众疑窦丛生。有人道,李嘉诚有失一贯的君子之风,对方抗拒仍执意收购;亦有人言,李嘉诚仍是不抱买古董的心态,价码已出,不再随意更改,成则得,不成则弃。杨氏家族只持有3成多股权,李荣集团全面收购,仍取胜有望。

然而,半路杀进个程咬金——李兆基的介入,使局势完全逆转了。可以看得出,这李兆基的介入是杨氏兄弟请来的一个高手。李兆基是杨秉正先父的至交,并且财力居香港十强之列。本来李兆基有些为难。谁都知道,李兆基和李嘉诚的交情不浅。他们是地产老拍档,曾在温哥华,与郑氏等共同投得并发展世博会旧址,总投资百亿。他们是高尔夫俱乐部的球友,每周相聚一次。更令人称道的是,不久前,他们共同推出一个“嘉兆台”高级地盘,把两人的名字合成物业名,成为两人友谊的永恒象征。虽说两人关系如此密切,但现在杨志云遗孤有难,不帮又说不过去。

于是,李兆基就给密友李嘉诚致命一击,与杨秉正私下签订协议。杨秉正以极优惠的条件,让李兆基的恒基兆业以17元/股,从杨氏家族购得美丽华股权。李兆基保证只做股东,管理权仍为杨氏家族所控。从而解了杨秉正的心头之患,他最担心美丽华一旦被另一家财团控得,杨家将会被清扫出局。

李兆基的突然出现,让李嘉诚一反常态,把15.5元的收购价提高到17元,与李兆基的同等收购价对撼。

同类推荐
  • 大单品品牌:重新定义中国品牌模式

    大单品品牌:重新定义中国品牌模式

    未来十年,中国市场将出现两股潮流,一是中大型企业从传统的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研发、设计、品牌、商业模式)的向上游升级的潮流;二是大批中小企业,仍然是依靠资源驱动和机会驱动,依靠产业链中下游特别是产品和渠道环节的努力,奠定企业实力基础的潮流。这个二流合一的现象,将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长期存在。它将是中国经济未来若干年的主流现象。中国从此将进入大单品制胜的时代!
  • 节约的都是利润

    节约的都是利润

    在市场以及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节约不仅是道德理念和价值观,更是一种核心竞争力。能够节约的企业,会在市场中游刃有余;能够为企业节约的员工,会在职场中脱颖而出。
  • 股权结构的理论、实践与创新

    股权结构的理论、实践与创新

    本书通过对公司治理理论和股权结构理论的讨论分析,结合分析我国股权结构的现状和特点,通过运用统计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尝试对我国股权结构问题做出初步的尝试。
  • 服务精神

    服务精神

    中国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水平、意识、方法,素养、品质和标准?服务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有着无穷的价值,而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服务规范和方法又是创造企业利润的价值源泉。本书的读者定位为中国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包括:客户服务经理及其管理层;一线服务经理和一线服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与客户接触的其他服务人员或业务人员。
  • 小故事 妙管理:改变世界著名企业的管理思想

    小故事 妙管理:改变世界著名企业的管理思想

    本书精选了世界500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案例,并从管理智慧与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产品与营销管理加以归类整理,以案例或故事的形式阐述了一些基本的管理理念。
热门推荐
  • 一刀传承

    一刀传承

    几个人能谱写出江湖,几代人能刻画出江湖,江湖或许可以不热血沸腾,但却能给人带来一种情怀。
  • 那年那日浅笑微凉

    那年那日浅笑微凉

    一次下定决心的改变的改变。小学时代的她,孤独骄傲,对所有事物都表现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她的冷漠,她的孤傲,给她带来的是朋友一个接一个的离开。甚至,在毕业典礼上,连一句再见都没有。她发誓,这只会是回忆。
  • 校花遇上冷漠校草

    校花遇上冷漠校草

    “喂,女人,我叫南宫宇枫,你叫什么名字?”南宫宇枫双手插兜嚣张的说。尽管他的俊脸上都是伤,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的容貌。女人头也没回地说:“欧阳雪。”尽管没有告诉他真的名字但也告诉他在外的名字了。
  • 老婆让我好好爱爱你

    老婆让我好好爱爱你

    “我记得你以前不是很讨厌我吗?现在你为什么要对我这么好?”修凌佳抬起头,睁着水汪汪的大眼睛很不解地问道。“因为......待会你就知道了!”枫轩绝想了一会,低头吻了吻修凌佳的额头,然后说道,“小佳,以前是我的错,对不起,不过以后......你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什么.....唔......”修凌佳的话还没说完,枫轩绝早已控制不住得吻上了修凌佳的双唇,两只大手也不禁的滑入修凌佳的衣服中.......
  • 漫威中的武者

    漫威中的武者

    “师傅说过,武之一道,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来史蒂夫,这套五行拳打上一百遍”“师傅说过,武之一道,先要修心,其次修型,来托尼,跟我师父去打坐5小时”“师傅说过,文武之道,要张弛有度,来娜塔莎,我们吃饭去”这就是一个武者在漫威世界中的生活。
  • 龙珠神魔之战

    龙珠神魔之战

    《龙珠》这一部动漫结束了,快可惜的,所以这一部动漫结束了怪可惜的,所以以这个小说来延续。
  • 天机算之天道轮回

    天机算之天道轮回

    小英身边从来不差鬼,虽然多霉体附身,却也不缺乏贵人相助。一路走来,结识失忆水鬼,巧遇冷如冰霜的天师,天上也破个洞摔下只九尾狐,外加作风不伦不类的道术迷,一支奇葩队伍就此而成。不过~大家别搞错了,他们可不是来逗逼的,天降灾劫委重任,群魔乱舞祸众生,这样乱糟糟的世道,吸血鬼闲的哪儿都疼也来凑凑热闹,这到底是巧合还是天大的阴谋?别着急,咋先嗑会瓜子,且看奇葩队友如何一一化解~~
  • 冰血炎心

    冰血炎心

    当黑龙的龙爪踏碎热血浇筑的城墙,当看见最疼爱自己的亲人爆血而亡,稚嫩的少年流尽了眼泪,喊不破凄凉,心中最难以割舍的情感成了最锥心的痛,他不甘,他疯狂,他......要改变自己,改变这场让人绝望的硝烟,倾泻他仇恨的火焰,他在复仇这条路上渐行渐远,直到遇到她,来自雪域的女子,冰冷的血液,冰冷的呼吸,但却温暖了他受伤的心,他成就一代传奇,他也如此普通,他追求的都是平凡人唾手可得的东西。
  • 屠魔剑士

    屠魔剑士

    悲鸣之剑改编版,人物剧情将不一样,魔界的后面到底隐瞒着怎样的真相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