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06300000016

第16章 工业科技(1)

18世纪的工业萌芽

人类的文明进程相当缓慢,只是到了近代二三百年才发生了飞跃。这种飞跃,是以几百万年的文明累积为基础的。

18世纪,全球总人口约有9亿,其中欧洲有1.4亿,英国有770万。那时候,英国各民族主要生活在农村,以农为生。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在欧洲很多地区一直持续到20世纪,在其他不发达国家,现在仍如此。那时,100人中有90多个人是靠农业生产或加工为生的。

18世纪前,农村生产方式十分落后,农民用古老的木制工具精耕细作,铁器使用得很少。在欧洲,人们还不知道种植马铃薯,用犁耕种的土地也远比今日少。那时,还有大批荒地、大沼泽、草原及森林,公共牧场也还未被分为单块田地,铁丝围栏也还未发明。

广大农村人口几乎都是文盲,高等教育只是个别阶层的特权。商人、士兵、船夫、车夫、走街串巷的工艺匠人和学生,是人口中的极少部分,他们偶有机会外出,而广大农民及城市人口长期停滞,局限于他们祖先的传统生活方式。

小城镇不少,但中等以上城市只是星星点点的几座。如同农民一样,手工业者和商人的个人家计和营生不分,两者合二为一。

家庭作坊及传统手工业

在世界各地的农村中,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已成为传统。

在山谷里,尤其在土地贫瘠的地区,农业收入只能勉强糊口,农民必须搞一些副业谋生计。这样,就出现了一些家庭工业,如毛、麻、棉、丝的纺织,还有榨油、制豆腐和竹编柳编等。在有些地区,家庭工业获得飞快发展,尤其在欧洲,形成了一些分散小企业。生产出来的货物通过兜售商和较大的购销行业相联系,这些订货商有的已能够提供原料,取走成品,自负盈亏,在欧洲甚至出境销售。后来,不少订货商成为欧洲纺织厂厂主,成为第一代的企业家。

除纺织业生产外,其他分散的传统家庭工业,如各国的黑森林地区以及瑞士的钟表、木器、玻璃器皿、玩具、装饰器及其他物品的制作业等,整体制作过程都在小型家庭企业的范围内进行。

手工业在西方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大部分城市中,从好几个世纪以来,组成了行会或同业公会。严格对外实行闭关的行会大多享有古老特权,拒不接纳外人。行会严格规定的古老习惯一度给手工业以威望和力量,但后来却成了僵化的礼法。

当时,天然能源除了人力外,只有畜力,用以牵引车辆或拉驮、负重、骑驰。此外,还有风力和水力。水力是一项重要的能源。水转动河边的水轮,作为粮坊、鞣革坊、锻坊、磨坊、锯坊及纸坊等以手工业为基础的企业动力。

燃料只有森林里的木材,且日渐稀少。在大沼泽周围,有时会找到泥煤,用以生火。地下不深的地方的煤炭,会偶尔被掘出来做燃料。远距离的车辆运输是用人力或牲畜进行的,由于运输成本高,难以维持。在边远地区,冶炼作坊和锻铁炉都是些最小型的冶炼企业,木炭主要由林区的烧炭工人供给。

制造业阶段

在工业化前的时代,人们从用自己的工具在自己屋里劳动过渡到后来的工厂体制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制造业。在制造业中,许多分散的小企业第一次组成一个大企业,并被统一领导。

制造业起初只是分散的,工人们主要是手工操作,或用最简单的辅助工具操作。当很多同行业作坊被合并成一个大企业,这样做可能是为更好地监督工作,节省运输费用;同时,也可能是为了加强分工,使部分工作分为不同的简单单项操作,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对这种制造业的新经营形式起决定作用的,是在组织和经商方面出现的一批人员。通过经商,他们积累了较大的资本,在事先获得特权和垄断后,开始追求最大利润的生产。

在君主专制及重商主义政策的时代,国家奖励企业以推动制造业发展。在法国,诞生了维系国家财产的一些经济企业,如巴黎的地毯和壁毯针织厂,布雷斯特、地伦和罗什福尔的军舰厂。在英国和荷兰,制造业大部分源自市民。还有一种介于农村家庭加工业和制造业之间的混合形式,它们从事的是农村很多分散家庭加工业中的最后工序,如漂白、浆洗和染色,及进行最后的整理加工等。

工业革命前的准备

在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几乎所有学科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是天文学和力学的伟大成就,为新的自然科学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所有科学上的突破,很快和技术发明融合在一起,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曲。

培根《新工具论》: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科学与技术之间一直存着鸿沟。这种分裂是伴随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形成的,没有这次分工,这两种劳动就不可能造成有形的分裂。

1620年,英国的培根发表了《新工具论》,第一个完备地制定了认识归纳法。他指出,在认识过程中必须从因果关系、从分析个别事物和观察出发,任何可靠的理论都必须用大量的事实作根据。培根的《新工具论》也成为当时的经典著作。

在培根思想的影响下,17世纪上半叶,工匠传统与学者传统在英国逐渐结合。这种结合在1660年达到了高潮。

这时,英国科学家研究的范围扩大了,他们将欧洲大陆上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广泛应用于工艺过程,无数的技术发明相继出现,科学已日益进入生产领域。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工业兴起的首要社会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其原始积累而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不仅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还直接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从而加速了大工业在欧洲的出现。

15世纪末到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打开了西方的眼界,扩大了它的市场,从此也开始了近代史上的殖民征服。殖民主义者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海外掠夺,使大量财富流入欧洲。在16世纪的近百年内,欧洲的黄金量由550吨猛增到1192吨,白银从7000吨增加到21400吨。巨大的财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大工业的兴起提供了雄厚的资金。

圈地运动: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不仅需要大量的货币积累,还需要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更进一步说,这些劳动力还必须是脱离了封建关系的羁绊,有人身自由但同时又无任何生产资料的无产者。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也是这样一批劳动者出现的过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在英国持续了几个世纪。1700~1760年间,国会通过了208项圈地法令,圈占土地31万英亩。

被一下抛出正常生活轨道的人无法立即适应新环境,社会上充满了乞丐和流浪者。英国资产阶级利用立法将这些无家可归的劳动者赶到现代工场中去,强迫他们习惯工场生产制定的纪律。这样,近代工人阶级便诞生了。

国内和国外市场:圈地运动不仅为工业资本制造了大批雇佣劳动者,同时还开发了资本的国内市场。封建小农由于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只能通过市场去购买。过去劳动者在家庭中生产纱、麻布、粗毛织品等,现在,这些东西成为工场手工业的产品,成为商品。国内市场逐渐被扩大。

地理大发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西洋航线的开辟。这条航线引发了一场重大的商业变革,使商业具备了新规模、新产品、新习惯,并带来了巨额的商业利润,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东西方贸易主要是欧洲资本以其等价交换的方式开始取代超经济强制,工业兴起的条件也更趋于成熟。

小知识

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几易其貌。生产组织的这种带有变革性的发展,是机器大工业兴起前在组织上的准备。

在这一准备过程中,工场手工业出现是其最重要的阶段。它将许多从事不同工作的工匠集中到一个工场中,扩大了生产规模。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被分解成一系列工序,这些工序由不同的人分担,每个工人只从事生产过程中某种特定的简单工作。这种分工利于工人提高技艺,同时,它也使工人成为附属于手工工场的零件,但劳动生产率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由于细致的分工,每个工人只能操作1~2件工具,这也使工人有更多的精力改进工具,从而发明了大量专门工具、凿具和锤具等。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产业大变革使英、法两国最先从农业社会中跳出来,他们凭借廉价的纺织品纵横世界。在这期间,英国被誉为“世界工厂”。第一次产业变革开创了大机器工业,使工场手工业成为遥远的过去。在第一次产业变革的进程中,资本取得了统治。第一次产业变革,也打断了农业社会的进程,建立了传统的工厂制度。

17世纪末,英国许多垄断的行业条文被废除,同时,私人财产得到了保障,英国最先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国家。这也为出现工业企业及后来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最重要的前提。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世界贸易航道的重点移向大西洋,英国在地理上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商业公司经营的殖民地贸易带给英国巨额的利润。英国在其舰队的保护下,对殖民地商业进行了垄断。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及从事加工事业的人不断增多,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日益增加的财富在社会上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18世纪英国传统的农业社会的解体,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也开始了。而英国在撤除贸易关卡后,为在全国促进自由经济活动提供了市场,从事贸易的商人逐渐成为商人贵族。他们的首创精神,在18世纪初期不断带给制造业以新的激励。

从16世纪起,工场手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培训出大量技术熟练的雇工,如织工、纺工、整梳工、修剪工等。另外,还有某些特殊因素,如16世纪荷兰的政治动乱,法国胡格诺战争,法对新教的迫害,使这些国家的手工业技术工人和富商大批移居英国。这也进一步壮大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劳动力基础。

由于经营方式的改良,农业取得较高收成,地主和租耕者都积累了资本。18世纪中叶后,几乎在所有城市都建有一所银行。之前,英国已降低利率,为制造业的创建和扩充提供了低息贷款。这样,英国工业化的前提和条件比任何国家都优越,大工业生产的时机已成熟。

纺织业的飞速发展

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从纺织业开始。几世纪以来,英国一直以其毛织品闻名于世。除棉麻加工外,羊毛纺织品的生产也非常繁荣,加工企业都位于河畔。羊毛和毛绒的洗涤及原料的进一步得到处理,完全依赖水轮的驱动。

当时,纯棉纺织品只有印度人知道如何生产。印度纯棉织品被商业公司收购后,运到英国。英国的羊毛制造商将这种海外竞争看做是对其生存的威胁,并设法在1700年禁止印度棉织品输入英国。后来,英国人把发明适当的加工机器作为超越印度的目标。

纺纱织布近几世纪以来在技术上几乎没什么改进。中古以来就有的脚踏纱车及手织布机,仍是生产纺织品的传统工具。

飞梭:1733年,钟表匠约翰·凯首次发明提高手工织布生产能力的方法。他发明了飞梭,即用手抛掷的织梭可自动来回工作。

该装置使织布速度提高了一倍,织出的布匹门幅长于织工伸开的手臂。在飞梭发明前,织工得用一只手投掷织梭,用另一只手将它接住。

织工最初并不对此感到欢欣,担心因此会有一半织工失业挨饿。但不断增长的需求很快就证明,他们的顾虑是多余的。几十年后,约翰·凯的儿子罗伯特·凯发明了不同颜色的纬线的自动换线箱,用以生产带颜色的布。

珍妮纺纱机:飞梭发明后,一个织工所需的纱需有十几个纺工全力工作才能供应得上,从而引起纺纱工的生产能力与织工对纱日益增长的需求间的矛盾。它只有通过改进纺纱工序才能解决,于是很多种试验尝试以提高纺纱工生产能力。

1764年,詹姆斯·哈格里沃斯设计了第一台可用的纺纱机--珍妮纺纱机。它有8个锭子,能同时纺6根棉线、亚麻线或黄麻线,仅需一人照管。机器固然还得用手工操作,只能纺纱,生产一种易绕的纬线。

机架:1769年,理查德·阿克赖特制造出一种新纺纱机“机架”,用水轮驱动,在1771年投产,并成批制造。这种机器通过一根纱轴和滚筒,把纱精纺,大为改进了绕线工作。由于纱线具有较强拉力,故适合织成线带。从此,英国也能生产纯棉织物了。

纺机的发展

18世纪80年代初,纺机结构已达到成熟阶段。不久,一些企业用蒸汽机替代了水轮机。1792年,一台精纺机比一台脚踏纺车的产量高出30倍以上。几年后,手工作坊都使用了这些新机器,手工作坊变成了工厂。

1783年,又有了棉花印花机。印花棉布、薄的印花布、斜纹细布、白坯棉布等,都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

1785年,动力织布机将分散在小作坊中的手工织工排挤掉,在英国,这为男工创造了大范围的就业机会。

同类推荐
  • 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

    本书中,加来道雄博士以其无与伦比的解说才能,讲述了现代物理学得出的一种最令人难以置信、最激动人心的可能性,即,可能存在着广阔无垠的宇宙之网,里面排列着许多宇宙,也许是无穷多个宇宙,而我们这一宇宙只不过是其中之一。他运用生动巧妙的模拟,幽默的语言,耐心地向读者介绍有关平行宇宙的种种话题,从量子力学、宇宙学,到最新出现的M-理论,一路娓娓道来。读读这本书吧,在学者的陪同下,作一次奇妙的宇宙漫游,他的见解可将我们的想象力推向极限。
  • 破译神奇火星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破译神奇火星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火星之谜》讲述的是揭秘在火星上的神奇之谜。
  • 弹药科技知识(上)

    弹药科技知识(上)

    不论什么武器,都是用于攻击的工具,具有威慑和防御的作用,自古具有巨大的神秘性,是广大军事爱好者的最爱。
  • 宇宙的奥秘

    宇宙的奥秘

    《宇宙的奥秘》本书共分为七章,讲述的是宇宙中不为人知的神奇奥秘。
  • 金字塔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金字塔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本书是《世界未解之谜精编》系列之一,该系列精心收集了众多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世界未解之谜,内容涉及宇宙、生物、地理、飞碟、人体、恐龙、宝藏、百慕大、历史、金字塔、文化等多个领域,书中令人耳目一新和不可思议的未解之谜,给予了人类新的思索。人类究竟创造了多少奇迹,又留下了多少谜团,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我们深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未知一定会变为已知。让无数探寻声化做利刃,刺破一桩桩人类千年未解之谜。
热门推荐
  • 小山羊染发

    小山羊染发

    《小山羊染发》所选的数百则寓占,是作者多年来从事寓言童话创作的精品力作。这些寓言或长或短,或动物故事,或植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题材丰富多彩。《小山羊染发》每一篇都凝聚着作者对事物对社会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是知识、阅历以及人生体验的集中反映。适合各年龄层次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阅读,是丰富青少年业余生活,令青少年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体悟社会人生的有效途径和桥梁。
  • 风华无双:一舞弄倾城

    风华无双:一舞弄倾城

    剑指天下,风流无暇长歌无话,纵马天涯片段一:“我齐子陌愿倾尽江山之力,护你一世安好无恙。”“我顾如歌再也不能陪着你了,颜颜,要答应我永远开心。”纠缠一生的爱恨情仇,到最后不过空如云烟,只剩下过往如昨。片段二:“万里河山尽在你的手中,我也是时候该离开了。”白衣女子轻笑,眉宇间依稀风华无双,隐约中又透着无可奈何。“不是说好与我并肩繁华同揽天下吗?”男子一急,伸手扯住女子的手腕,力气大的仿佛要将她的指骨捏碎。白衣女子不知用了什么方法挣脱了他的禁锢,转身离开,未留下只言片语。男子淡然一笑“你若是喜欢,我苏誉宸便是为你弃了这江山又如何?”一场以爱之名的厮杀一曲血染江山的倾尽天下一段仗剑天涯的荡气回肠
  • 七年逝:算不算爱

    七年逝:算不算爱

    复杂的四角关系,长达七年的单恋。最终四人该何去何从?谁与谁会相伴终生,谁又与谁分道扬镳。其实青春风一吹就散了.
  • 齐天大圣的别样人生

    齐天大圣的别样人生

    一方豪强的嫡生公子,却被父亲遗弃在荒山野岭……是非功罪,本就无法评说!
  • 曾经叛逆过的我们

    曾经叛逆过的我们

    曾经我们的青春,曾经我们的叛逆,你还记得多少?曾经我们因为一些事而改邪归正的时光你还记得多少?曾经我们因叛逆做过多少后悔的事?
  • 要你成为我的新娘

    要你成为我的新娘

    一句承诺,约定一生。三个月前,他们在雨中邂逅,之后便相知相爱,有说有笑。他对自己发誓:“仪雪,有一天,我一定会让你成为我的新娘。”一切本是完美,可是就在仪雪生日的那天,一个电话改变了一切。………三个月后,他们再次见面,却形同陌路,是在赌气还是移情别恋?她会是谁的新娘?他说:“仪雪,我会陪你看雪。”时间会给他们俩一个机会吗?
  • 傻儿至尊

    傻儿至尊

    待我冥骑归来,天欺我踏碎天,地欺我踏碎地,人欺我踏碎人,道欺我废除天道又如何
  • 超级男教官

    超级男教官

    十年后他附体重生,却惊讶发现有人冒充自己担当华夏异能战队大统领,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阴谋呢?为了揭开谜团,也为了保全自己,他寄职为一所体术培训机构的男教官,带领着一支由美女组成的战队,开启了现代都市的逆天之旅。
  • 刘邦驰文集

    刘邦驰文集

    我们党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领导我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新时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我国社会主义财政面临的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创见和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财政理论,使马克思主义财政理论在我国更加完备、更加系统和更加具体化,为马克思主义财政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 墨希

    墨希

    犹如怪谈一般,无人知晓又悄然失去的某些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