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05600000003

第3章 节日习俗(2)

有些地方还把艾、菖蒲和蒜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就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称之为“三种武器”,认为他们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腊八节的来历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12月称为腊月,把腊月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

“腊”在古代原本是一种在岁终进行的祭祀的名称。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的许多风俗习惯都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每当获得丰收,人们便认为这是天地诸神及祖先帮助、护佑的结果,于是便要举行盛大的祭典,来祭祀掌管风、雨、田、农的天地诸神和自己的祖先,以示感谢,并乞求来年风调雨顺。又因为在农民的生活中,人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是比较忙的,只有冬藏之季比较空闲,所以,腊祭常于年底举行。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举行腊祭的岁终之月称为“腊月”了。

但是,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则始于南北朝时代。

我国人民有在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的来历与一则佛教传说有关。传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绝欲苦行六载,并因此而变得形销骨立,体虚神衰。某日,到尼连禅河沐浴后,饿昏倒地。后来路人以杂粮掺野果,用清泉煮粥,释迦牟尼喝完粥后,恢复了体力,在菩提树下苦思静修,并终于在我国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觉悟正法,得道成佛。后来,佛家便定此日为“佛成道日”,并在每年的这天举行盛大的法会以示纪念。

腊八节也是春节的序幕。从这一天起,许多人家就开始忙于杀猪、打豆腐、腌制腊肉、采购年货,使年的气氛变得日渐浓厚。而现在的腊八节已经没有了最初的那些敬神贡佛、祭祖逐疫的迷信色彩了,流传的节俗也仅剩喝腊八粥这一项了。

小知识

腊八蒜

在老北京的一些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就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都有用醋泡蒜的习俗,这种蒜叫“腊八蒜”。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就是说各家商号都要在这天拢账,把一年的收支算出来,看出盈亏。其中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让其准备还钱。北京城还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就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

泡腊八蒜要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时的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泡腊八蒜为什么得用紫皮蒜?因为紫皮蒜瓣小,容易泡透,而且蒜瓣硬崩瓷实,泡出的蒜脆香。

那么泡腊八蒜为什么又得用米醋呢?因为米醋色淡,泡过的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而微甜。用老醋熏醋泡过蒜色泽发黑,蒜瓣也不够绿,口感较差,尤其是熏醋,略带糊味。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节的习俗十分丰富,人们可以在晚上“闹花灯”,即张灯、观灯、打灯虎,还可以放花炮焰火、吃元宵。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到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和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吕氏大臣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又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因为正月为元月,“夜”在古语中也叫“宵”,于是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这天定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张灯、观灯的习俗。

另一个传说是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第三种说法与东方朔和元宵姑娘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地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这天,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而把这天叫做元宵节。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的起源:据说清明节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鸡、荡鞦韆等活动。此习俗也流行于白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在越南、韩国、琉球等地,清明节也是重要的节日。

小知识

清明菜粑

在贵州安顺屯堡一带,人们把一种在清明节时期才会有的一种野生植物--清明菜(本地话又称为毛毛花,因其形似一朵花,且杆上面有许多小毛毛)和面粉混合,通过一种独特的手工工艺做成“粑粑状”,再包上陷(一般是本地春菜拌肉、“引子”(苏麻籽)拌红糖,酸辣子炒肉等),通过屯堡一带一种独特的土砂锅在煤火上煎烤成清明菜粑。每年清明节,屯堡人每家每户都会做。由于清明菜是一种纤维植物,一口咬下去会有“拔丝”的现象,口感极好,可当零食,也可当主食,而且能放置很长的时间。据说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百姓为行军打仗之时士兵随带方便而做。

中秋吃月饼的节俗

吃月饼赏月的风俗源于上古初民对月的崇拜。相传在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8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月饼最初就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

但是,吃月饼并不是自古以来就与中秋节有关。初唐时,只有农历8月初一是节日,而无十五这个节日。相传唐明皇曾于8月15日夜游月宫,民间才把8月15日这一天作为中秋节。

到了中唐,人们始在8月15之夜登楼观月,而当时还没有出现月饼。据史料记载,月饼作为一种食品名称,最早出现在南宋人编写的《武林旧事》一书中。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毫不相干,那时的月饼与现代月饼亦大不相同,只是作为蒸食品在饮食市场出现而已。

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系是在明代。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最早出现在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相传,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8月15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8月初二,徐达攻下元大都,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的制作越发精细,品种越来越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

也有说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8月15日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于是遂形成中秋吃月饼之俗。

不管人们是把月饼当作节日食品,还是用它祭月,或者用它赠送亲友,也不管中秋节吃月饼是何时兴起,总之,这个习俗是劳苦民众希望太平康乐、全家团圆的一种心理反映。

复活节的由来

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传说耶稣死后第三天,几个女人发现他的坟墓空了,接着耶稣在她们及耶稣的门徒们面前显现,并和他们同吃、谈话。其中一个门徒不相信这真是耶稣,非将手指探入耶稣十字架上的钉痕不可。在下面的40天中,更有数以百计的人目击了复活的耶稣,直到他升天。耶稣复活的那天,就被称为复活节。

每年春分过去,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早年在基督教会中对复活节的日期曾经有过争议,甚至一度引起混乱,直到公元325年,教士会议才决定整个教会统一在一天庆祝复活节。

复活节有不少传统的庆祝活动,蛋就是复活节最典型的象征。古时人们常把蛋视为多子多孙和复活的象征,因为它孕育着新的生命。后来基督教徒又赋予蛋以新的涵义,认为它是耶稣墓的象征,未来的生命就是从其中挣脱出世的。复活节人们常把蛋染成红色,代表耶稣受难时流的鲜血,同时也象征复活后的快乐。还有一种古老的习俗,是把煮熟的彩蛋送给街头的孩子们做游戏。他们把彩蛋从山坡上滚下:谁的蛋最后破,谁就获得胜利,全部彩蛋都归他所有。美国白宫每年也玩这种游戏,只不过是把蛋放在草坪上滚动而已。

兔子也是复活节的象征。现在每逢复活节,美国大小糖果店总要出售用巧克力制成的复活节小兔和彩蛋。这些彩蛋小的和鸡蛋差不多,大的竟有甜瓜那么大,孩子们吃起来津津有味。送给亲戚朋友,也不失为上佳礼品。

复活节的传统食品是肉食,主要有羊肉和火腿,也都具有一定的涵义。据《圣经》说:上帝要考验亚伯拉罕,让他把独生子以撤献为燔祭。亚伯拉罕果真照办,在他举刀要杀以撤时,上帝命天使阻止了他。这时,亚伯拉罕正好发现一只公羊,便把它取过来献为燔祭,代替了他的儿子。因此用羊祭祀也是过节的一个老传统,羔羊象征着耶稣的献身。至于吃火腿,据说是英国人的遗俗,以示对犹太人禁止肉食这一规矩的蔑视。后来此风便被英国移民带到美国。

感恩节的由来

感恩节是北美洲独有的节日,始于1621年。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假日,并且规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

感恩节有四天的假期。借着长假,很多人都会赶回家庆祝佳节,所以美国感恩节的热闹程度绝不亚于中国的中秋节。

感恩节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它和早期美国历史关系最为密切。感恩节起源于马萨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这些移民在英国本土被称为清教徒。

同类推荐
  • 宋代私学发展略论

    宋代私学发展略论

    宋代私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问题研究中的一部分,本书纵观宋代私学发展的整体状况,从宋代私学整体发展入手,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握。 运用系统理论和实证分析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宋代私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办学人员和学生来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地域性差异等几方面进行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揭示宋代私学对宋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后世私学发展的影响。
  • 罗山思踪(第一辑)

    罗山思踪(第一辑)

    本书以场记的形式记录温州大学近两年举办的学术沙龙内容。主题有:1.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性;2.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治理模式追寻;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温商的机遇与挑战;4.当代具象表现主义绘画漫谈;5.社会进步与体育发展;6.道德力与社会进步;7.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以美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理论为基础,以“权利贫困”概念中的核心要素——机会、参与和机会的失而复得为分析工具,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如下议题:第一,不同形态的贫困家庭“社会权利贫困”状态以及动态演化过程;第二,现有社会体系对贫困家庭的“社会权利”机制性排斥的表现和状态;第三,现有的扶贫政策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或方向;第四,贫困家庭和社会的连接及社会扶贫机会的增加。全书动态地分析城市贫困家庭的不同贫困状态,亦即贫困、致贫、脱贫和返贫以及其演变过程,最后着眼于已有的城市贫困家庭的相关政策,如低保、医疗、就业、教育等政策的完善和再建构。
  • 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由江锋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讲述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中国的细节

    中国的细节

    他是中国最知名也最受争议的日本人之一,他被奉为“新锐国际政治观察家”,也被抨击为“赤化”“没资格说三道四”。他身处夹缝,备受争议,却始终坚持对中国的观察和思考。他见证了中国的繁荣自信,也感受到了其中的不和谐声音。他笔下的中国由诸多细节构成:从咖啡店提供上网服务到高考生优先安检,从大学生的课堂讨论到媒体开始亲赴现场,从《建国大业》到诚品书店,从刘翔到足球球迷,从“剩男”到“港漂”……于生活,他谈有趣的文化现象;于时政,他聊国家外交和发展。他以温和而不偏颇的表述为目标,但绝不盲目讨好大众。他坚信,当代中国与加藤嘉一是真正意义上的“绝配”关系。
热门推荐
  • 泪痕之苒雪

    泪痕之苒雪

    天空下起了雪,晶莹。明亮。流转着水晶般光泽。日头还高挂呵,怎的?雪就来了。这么突兀!日光下,是这么美,这么耀眼!如珠,如画,如你!转眼即逝,却流溢着华美!只有一瞬,却令人铭记于心!苒苒飘落!落在身上,落在心间。只一刻,永恒!
  • 我的贴身狐仙

    我的贴身狐仙

    许谦航是一名普通学生,一次意外,一次梦一样的邂逅,开启了少年不一样的修炼之路。追校花,揍小混混,从一无所有的屌丝蜕变为高大上的逆袭之路就此开启,且听我慢慢道来。
  • 梅祈寒尽暖梨韵

    梅祈寒尽暖梨韵

    梅花只能在刺骨寒风中盛开,这是梨花理解不了的痛苦。可是,她偏生就懂他。她是开国先帝的掌上明珠,是如今圣上最宠爱的侄女,是太子最疼爱的妹妹,她是大宸朝身份尊贵无比的定凉显贵公主。他是国破家亡,藏身于勾栏瓦院的皇子,是以卖笑为生的乐伶,是低到尘土里去的奴仆。她清楚他的野心,却毫不在乎;他夺走她的一切,她也心甘情愿;她爱他入骨,却从不让他知晓。长逸,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你身边了,你还会记得我吗。
  • 冷暖风向

    冷暖风向

    如我有风,你是否会随我飞翔?如我释怀,你是否会张开怀抱?
  • 葬剑传

    葬剑传

    他极于情!他痴于剑!青青:师兄既然去了,那就让我替他守护这里……小辣椒:哼!呆瓜,你脸红什么呀?现在吃亏的是我!燕儿:师姐;好困呀!再让我睡会。木诗雨:不管何时,身处何地,只要是你,我已冷的心便会为师弟在热血一次。尘旭;你该好看我这,逆天剑意。仓啷啷!《剑出鞘声》战纪;无人可以攻破我这生死弈剑。南宫鬼谋:尽管天机算尽,终看不透这人心。秀秀;任你修为通天,仍是难逃‘情’这一字!赤血;你问我后悔吗?呵呵…你猜?追魂;断魂一出,谁人可挡!剑无痕:破空无痕,斩天拔剑术!冷:愿与一战!
  • 我的魔术

    我的魔术

    我本是天才魔术师,我本是莱德家族的长子兼继承人,我本胸中藏战将,我本腹内隐雄兵,我本威风凛凛,指点江山,我……还有很多本……只可惜智慧并不代表肉厚,我战死了。——但我穿越了。
  • 你好,我的小丑殿下

    你好,我的小丑殿下

    “我所犯过的最大的错,就是爱上你。”“我以为你很聪明,可是现在我才发现,你也是个笨蛋。”“你现在才发现吗?我是有多笨,才放任你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安然自若,玉树临风。
  • 诡异怪谈回忆录

    诡异怪谈回忆录

    因缘际会,大学毕业初入社会的我因救一女鬼,阴差阳错的踏入了本该不属于的世界。从此一件件离奇又诡异的事在我身上发生。手执生死,心断阴阳,看尽世间冷暖,经历奇异诡事。
  • 都市寻情

    都市寻情

    一位手刃万人首级的修罗,逃离自己的世界,来到世俗寻找不曾有过的感情世界。厌倦了权力,厌倦了厮杀,厌倦了尔虞我诈!来到世俗,他意外的成了一名护士,天呐!一名医学院里的男护士!他如何在都市生活中感受普通人的六情七欲?是如何一步步认识到亲情的珍贵,友情的可贵,爱情的高贵呢?最终他因为情会变成什么样子?
  • TFBOYS你不曾知道

    TFBOYS你不曾知道

    那一年的我们,不曾知道,以后的我们也不曾知道,就连最后的我们,还是不曾知道,如果知道,我们能否好好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