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分解目标。
有了大的目标,并不能代表就能实现。比如,你不可能一口气跑上珠峰,你要将它分解成若干个目标,征服了一个目标后,再向新的目标发起冲击。
所以,我们要明白,从小职员一跃成为老总的可能性实在微乎其微,那么制订能逐步实现的阶梯性可操作目标,是最关键的。但如果目标过于细碎,也不利于职业前景发展的顺利操作,因为不可预知因素和其他职场上的旁枝琐节会打乱自己的发展计划。
第四,估计将会遇到的障碍。
具体说,就是阻碍你达到目标的你的缺点,所处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找出与达到目标有联系的缺点,详细分析。它们可能是你素质方面、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创造力方面、财力方面或是行为习惯方面的不足。当你发现不足时,就下决心改正它,使你不断进步。
第五,不断调整计划。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快,不说我们所处的行业会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就是我们自己也很有可能随着阅历的加深,兴趣的转移,而改变自己事先制订的计划。一成不变的发展计划有时形同虚设,所以我们要根据个人需要和现实变化,不断调整职业发展目标与计划。
第六,加强自律。
自律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任何人要想在职场上取得成功,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尤其是严格遵守自己制订的职业规划。
如果规定自己在业余时间充电,那么你就不能偷懒,如果你的自律性较差,可以寻求外界帮助,比如让你的父母、老师、朋友、上级主管、职业咨询顾问来监督你。
第七,制订行动计划与措施。
有了职业规划,行动便成了关键。这里所指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等方面的措施。例如,为达到目标,在工作方面,你计划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你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高你的业务能力?在潜能开发方面,采取什么措施开发你的潜能等,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以便定时检查。
第八,分析自己的角色。
如果你目前已在一家单位工作,对你来说进一步的提升非常重要,你要做的是进行角色分析。你要弄清单位对你的要求和期望是什么?你做出哪种贡献可以使你在单位中脱颖而出?
当然,一个万全的职业规划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是要我们走向事物的另一个极端,完全放弃规划,而是要我们根据职场的发展与个人的动机的变化,结合实际,不断考虑调整自己的定位,使自己成为“适销对路”的“商品”。
职业生涯目标越具体,就越有可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来实现这一目标。
5.感性做人,理性做事
在一般人看来,人大约可以分成两种形态:一种人非常的感性,另一种人则非常的理性。一般人对感性之人的印象是不理智、无理取闹,理性的人则是理智而有智慧。所以大多数人都愿意接受理性的人,对感性的人反而敬而远之。
可事实上,当我们在与人交往时,由于理性的人做事容易一板一眼,不容许自己和他人犯一丁点儿错误,过于追求完美,所以与他相处会给人较大的压力。如此一来,理性的人虽然做事有条有理,但是人缘却不是很好。
相较而言,感性的人就不同了,虽然有时他们显的有些多管闲事,且易感情用事,但在与人相处时常会顾虑别人的感受,会同情、谅解、包容别人。
瑾和墨是同事兼好友,此次职位升迁中,同事们一致推举业绩平平的瑾升任为部门主管,而平常工作业绩较出色的墨则任原职。本来瑾觉得这次升迁肯定非墨莫属了,于是把自己的那一票毫不犹豫地投给了墨,可是等到投票结果公布时,瑾却大感意外,墨居然只有两票,而推举人却是自己和墨本人。而自己竟然获得了全票(除墨和瑾的票)。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得益于瑾的感性。比如平常同事加班时,瑾会留下来帮忙,同事家里出事时,瑾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平常同事们换了新衣,瑾也会送上真诚的赞美……这使他与上司和同事的关系都非常融洽,自然在升迁一事上,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了。
反观墨则不同了,他觉得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所以即便是一件顺手一带的事情他也不会帮。若是同事中谁在工作中出现了错误,墨也总会毫不留情地给予批评,他觉得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如此一来,墨虽然工作业绩不错,但因不得人心而错失了升迁的机会。
看来,做人还是感性一些好,如果过于理性,待人处世,样样照规矩来,没有变通和弹性,就像机械一样,每一个螺丝都得规规矩矩定位,不能更换。如果像这样的机械化,生活还有什么味道呢?当然了,我们也不能说理性不好,如果做事理性,这样你就会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更容易达到成功。如果只凭着脑子发热、异想天开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结果只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这种人只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永远无法领略到成功的风采。因为理性思考、做事有计划的人办事沉稳谨慎,环环相扣,效率明显,成绩斐然。
因此,我们说,做人感性点好,这样你才会魅力无限,你才会开心,才会快乐,才会抛弃世间所有的凡尘杂念,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不会管那么多。一切随缘,一切顺其自然。要记得,是你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要求你去改变世界,怎样做好你自己,活出你自己,体现出你存在的价值,成为你做人的动力,才是最重要的。做事理性点好,这样就会通过严密的思维,办事的沉稳让自己少犯错误,少走弯路,自然取得成功的机会也就更大。
可以说,我们的头脑代表理性,而心灵代表感性,我们用了太多的头脑,便会心灵空虚。因此,有时不妨停止运转不息的头脑,感性做人。应该利用情感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外面的世界,用心灵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友谊。当我们的头脑与心灵达成平衡时,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和谐而美丽。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在原则上没有任何妥协,但是在做人上,人性与温情却需要我们自己用心去衡量。
这,便是做人做事的智慧。
一个既感性做人,又懂得理性做事的人,才能在为人处事中居于有利地位,才能在生活的竞技场上包打天下,赢得先机。
6.人若有自知之明,就能从容面对生活
老子》一书中说:“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所以人们又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说能清醒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是最明智最难能可贵的。
所谓自知,意思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中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见睫”-个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一样。
一天,一只羊在草地上悠然地吃着美味的绿草,突然,一只鹰从天而降,向羊袭击过来,老鹰凭着尖利的双爪和带勾的嘴,加之凶悍猛烈的冲击力,向羊俯冲过来,羊在如此强劲的对手之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鹰向自己袭击而来,它眼睛里除了恐惧之外,已毫无反抗之力,只能乖乖地束手就擒,就这样可怜的羊化作了老鹰的一顿美餐。这一情景被站在树上的乌鸦看见了。它想:我和鹰有什么区别,不都是在天空中飞,而且依靠嘴来寻找食物嘛,既然这样,我为什么不能也像鹰一样猎取羊来做美餐呢?于是,他学着鹰的样子,从天空中,向羊俯冲而来。可是当它飞向羊时,情况却和鹰飞来时截然不同。乌鸦发现,当它扑向羊时,羊不仅没有害怕、惊慌,反而嘲笑它:你只是一只平庸的黑鸟,岂敢在俺的头上动土,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此刻的羊,面对突袭而来的乌鸦,根本没有理睬,结果,乌鸦突袭羊的目的不仅没有得逞,反而成为牧羊人的猎物。
乌鸦之所以在袭击羊时失败,是因为乌鸦没有自知之明,它只看到了鹰猎取羊的成功,却没有把自身条件和鹰做比较,进行深入分析,鹰的嘴十分尖锐,只要被它啄到的东西几乎没有逃脱的,而乌鸦却没有鹰如此尖锐的嘴,它只看到了鹰的成功,但却没有把鹰和自己做一个比较,结果把自己不具备的优势强加到自己身上,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因此,人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把自己摆正放平,这样才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才能知道自己的工作能力、学识水平、社会关系等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下。如此,才能准确地把握现在,赢得明日的辉煌。
日本近代有位一流的剑客,叫宫本。一位叫柳生的年轻人一心想成为一流的剑客,就慕名前来拜宫本为师学艺,他说:“师傅,根据我的资质,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呢?”
宫本答道:“最少也要10年。”
柳生说:“哇!10年太久了,假如我加倍地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呢?”
宫本答道:“那就要20年了。”
柳生不解地问:“师傅,为什么我越努力练剑,成为一流剑客的时间反而越长呢?”
宫本答道:“要当一流剑客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永远保持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地反省。现在你两只眼睛都看着剑客的招牌,哪里还有眼睛注视自己呢?”
柳生听了,顿时开悟,并以此为道,终成一代名剑客。
人生路上,无论我们做什么,都应保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时时认清自己,如此才能从容地面对生活加诸在我们身上的一切,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成功。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你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情。
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时,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就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淡一些?”
智者微微点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而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是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人,又变成了老年人,再后来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起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给每一个见过他的人带来了愉快。
由此可见,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端正自己的心态,才能正确的对待自己和他人,才能让自己拥有一个从容的人生。
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为人处世有很大的裨益。认识自己的同时,你才能尊重他人,才能让他人尊重你,你的人生才能是一个随心所欲的、快乐的人生。
7.正确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
阿里巴巴网站董事长马云说过:“要想成功,第一件事就是选择一个正确的事,第二件事就是把这件事做正确。”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不但要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
“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但却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这是一条对所有人都有重大意义的告诫。他告诉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做事方法,如果我们一时还弄不清楚“正确的道路”在哪里,那就先停下手头的事情,先找出“正确的事”。
下面这则寓言故事就说明了没有找到问题所在,而盲目做事,只会导致失败。
动物园里新来了一只袋鼠,管理员将它关在一片有着一米高的围栏的草地上。第二天一早,管理员发现袋鼠在围栏的树丛里蹦蹦跳跳,立刻将围栏的高度加到两米高,把袋鼠关了进去。第三天早上,管理员还是看到袋鼠在栏外,于是又将围栏的高度加到3米,把袋鼠关了进去。
隔壁兽栏的长颈鹿问袋鼠:“依你看,这围栏到底要加到多高,才能关得住你?”
袋鼠回答到:“很难说,也许5米高,也许10米高,甚至可能加到100米高--如果那个管理员老是忘了把围栏的门锁上的话。”
任何时候,不要总是抱怨环境、抱怨周围的人和事,很多时候,我们该反省自己,改变自己做事的方式方法。
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角色不同,社会分工也不同。农民种地,工人做工,教师教书,不同角色承载着不同的义务。所以,无论是求人办事还是帮人办事,都得掂量一下自己的身份。社会地位变了,你的办事能力就会发生变化。所以,一定要明白什么事不该办,什么事应该办,能办到什么程度,需采取哪种方法等。
再看看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作家在写作时,他四岁的孩子吵着要他陪。作家很忙,便将一本杂志中的世界地图撕碎,对他儿子说:“你先将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我就陪你玩。”
过了不到三分钟,孩子便拼好来找他了!
作家惊讶地问道:“你不要说谎。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拼好一张地图!”
孩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这个人拼好了,地图就完整了。
看来,做事情一定要先找方法。方法对了,事情也就做好了。也就是要我们正确做事,但值得注意的是,“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有着本质的区别。“正确地做事”是以“做正确的事”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正确地做事”将变得毫无意义。首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才存在正确地做事。
关于这一点,管理大师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写道:“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去提高效率。”
那么如何把“正确的事”做到正确呢,以下几点可供借鉴:
(1)改进原来不合理的做事方式
原有的做事方法未必就是最好的做事方法。对原有的方法加以认真分析,找出那些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进,使之与实现目标要求相适应。也可在明确的目的基础上,提出实现目的的各种设想,从中选择最佳的手段和方法。
(2)合并处理,分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