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美国与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3)美国将逐步减少售台武器的数量和降低质量。(4)美国关注两岸分歧以和平方式解决。1992年美国向台湾出售大批先进的战斗机,严重违反《八·一七公报》外,其他的基本上还是在上述框架内处理台湾问题的。当前特别要求美国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第三,向美国表明中国政府和平统一台湾的严正立场和“台独必打,不怕强手介入”的坚强决心,晓谕反“台独”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和利益,促使美国遏制“台独”势力,控制台海危机向“台湾独立,大陆动武”的局面发展。正如邓小平强调的,对美要加强活动,要讲中国统一、中国发展对美国也好。当前,特别要强调“如果台湾当局者铤而走险,胆敢制造‘台独’重大事变,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彻底地粉碎‘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决心和民族意志。
第四,防止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头面人物在台湾问题上“发难”、炒作,干扰和破坏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有学者认为,李登辉、陈水扁等人一个时期来的所作所为含有故意挑衅大陆,激怒民众,拖美国下水,使中美关系走向恶化,“台独”分子从中渔利的阴谋。要从战略的长远的角度认识和处理中美关系及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努力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七、从长计议,统筹安排
解决台湾问题要有耐心,工作要抓紧。解决台湾问题要有耐心,但工作要抓紧,不能无限期拖下去,这是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邓小平赞同这样的观点,有耐心是有信心的表现,如果对统一祖国的事业有信心,就会有耐心,就会保持冷静,要依据客观形势的变化确定时间表。
在邓小平看来,如果解决台湾问题的条件还不成熟,台湾人民还不能认同和接受“一国两制”,硬要“解决”统一问题,那是不利于台湾的繁荣和稳定的,也不利于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
1984年12月19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讲: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如果用社会主义来统一,就做不到三方面都接受。勉强接受了,也会造成混乱局面;即使不发生武力冲突,香港还是要成为一个萧条的香港,后遗症很多的香港。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香港。邓小平还讲到,中国要真正发达起来,接近而不是说超过发达的国家,那还需要30年到50年的时间。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是符合中国的切身利益的。同样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前50年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台湾。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实行两种制度,在此期间不需要同台湾打仗。这就是制定我们国家政策的一个想法。
解决台湾问题要有耐心。什么时候统一祖国要以保持台湾繁荣稳定为前提,这是邓小平的思想,也是当今所要奉行的政策。但是,这一政策能否得以贯彻,并不完全取决于大陆。如果台湾当局使台湾走上“独立”的不归之路,那么不仅祖国统一的方式由和平走向武力,而且统一的时间也将视“台独”的发展而提前,那时台湾的繁荣和稳定就无法保证。台湾人民应当认清,大陆的耐心是以台湾不“独立”为前提的。
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上,邓小平也讲过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拖下去,拖得越久,负担越重。邓小平这些思想是基于两方面考虑的。一是担心“台独”势力发展,加大统一的难度。
1985年4月,邓小平讲蒋经国身体坏极了。蒋经国一死,国民党内出现一股力量把台湾搞“独立”,就可能真正出现“两个中国”。二是担心美国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遏制我国的发展。
1989年12月,针对中美关系发展,邓小平提出了台湾问题再也不能无限期地拖,拖得越久,负担越重的思想。现在的情况与邓小平在世时相比又有新的变化,国际国内出现有利于“拖”的形势,还不具备立即解决统一的条件。有利于“拖”的形势是指美国并不完全支持“台独”,维护台湾现状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台独”没有多少国际市场。美国兰德公司建议美国政府,应该告诉台湾当局,任何片面寻求台湾“独立”之举,美国都会制止。
美国支持台湾的“民主”发展,并不等于支持台湾“独立”。美国政府基本上是按此战略思路处理台湾问题的。2002年5月29日,美国着名的新保守主义代表人物沃尔福威茨在记者招待会公开表明,美国反对台湾“独立”,美国没有让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想法,也没有让台湾“独立”的意图和愿望。美国也认识到打“台湾牌”并不能遏制中国的发展,一个强大的稳定的中国对美国是有利的。就大陆自身建设和发展而言,就台湾民众的现实情况看,统一祖国的进程中还不到最后加速时,还不具备立即解决统一问题的主客观条件。
希望祖国早日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愿望,而且越早统一越有利于中国(包括台湾)的发展和进步,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认识。但是确定祖国统一的时间进程不能只从愿望出发,要考虑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是否成熟。客观条件具备,台海两岸人民更加急切盼望统一之时,就是水到渠成,祖国统一之日。邓小平讲:祖国统一,如果说不急,那是假话,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总希望祖国早日实现统一。这是一位老人的肺腑之言,也是政治家的坦诚见解。但是,邓小平从来不以此作为制定台湾政策的依据,他总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提出解决统一问题的设想。
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不无遗憾地说:“我这一生只剩下一件事,就是台湾问题,恐怕看不到解决的时候了。”
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毛泽东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台湾“那个地方有你美国兵,我还是暂时不去,你过去谈判又那么冷淡”。就是说台湾与美国有《共同防御条约》,武力解决的条件不具备,和平谈判的时机不成熟。二是台湾国民党当局和蒋介石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台湾放在蒋介石手里比较好,金、马、台、澎都给他,统统归他管。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毛泽东主张解决台湾问题不作定期。邓小平强调解决台湾问题要有耐心,主要是基于我们的精力要放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上,统一问题晚一点解决无关大局的认识。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美两国按照“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美国从台湾撤走了军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邓小平曾主张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祖国统一。由于台湾国民党当局顽固坚持“不妥协、不谈判、不接触”的“三不政策”,祖国统一进程被台湾国民党当局耽误了。随着国民党老一代政治人物退出政治舞台,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头面人物登场,祖国统一进程出现了新的变数,解决台湾问题又有了新的紧迫性。
21世纪考虑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眼光要放得更长远,视野要更宽阔。台湾在短时期内既不可能马上统一,也不可能马上“独立”,那就需要把眼光放远一些,从当前台海两岸的实际情况出发,长远考虑,全面统筹,争取台湾人民对祖国统一的认同和支持。20世纪80年代前,台海两岸共同坚持和维护“一个中国”政策,共同反对美国的“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图谋。
进入90年代后,特别是台湾“政党轮换”的“民主政治”影响,如何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争取台湾民意支持统一,是一个需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安排进行筹划的大问题。这个问题急不得,也不能急。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要着眼于台湾广大同胞对统一的认知程度和进展。而台湾同胞对统一的认同及发展,大致取决于大陆对台湾的吸引力。大陆对台湾的吸引力表现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吸引力。按照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战略部署,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等方面全面建设、全面发展,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说中国经过30-50年的建设和发展真正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对台湾同胞的吸引力就更大了。这是硬实力的吸引力。
软实力的吸引力是指现行对台政策和态度对台湾民众的影响力。台湾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我们要在这个思想基础上认识和处理有关台湾问题。对主张台湾“独立”的头面人物的“独立”言行要斗争、要批判;这种斗争和批判也应该是有理、有利、有节的。从历史上看,主张台湾“独立”的人也不是铁板一块,都是发展变化的。
对台湾同胞要关心、爱护、理解、宽容和尊重。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但台湾的历史沧桑和沉浮,与国际格局的变化和祖国的兴衰有着密切的联系。自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后,中国封建王朝推行禁海的“背对世界”政策,使祖国领土台湾跌宕起伏,屡陷他国。1622年,荷兰人进攻澳门失败后,率残兵栖身澎湖,后与明朝谈判,以撤出澎湖为条件,在台湾安平(今台南市)建立据点。1626年,西班牙人在台湾基隆一带建立据点,与占据南台湾的荷兰人相对峙。1642年,荷兰人战胜西班牙人,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1662年,郑成功最后打败荷兰人,使沦陷38年的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1663年郑成功逝世后,其子郑经继承父志,仍忠于明朝并继续发展台湾。1683年,康熙以武力统一祖国,台湾归入大清王朝的版图。18世纪70年代,清王朝才认识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而台湾作为“南洋之枢纽,七省之藩篱”,更有战略价值。
因此,清王朝决定加强台湾的建设和防卫,于1885年10月12日正式建省。1894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割台消息传到台湾,台湾同胞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反对割台。为了抵抗日本的占领,台湾人民以“自主”的形式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宣示“义不臣倭”,“仍奉正朔”,“永载圣清”,“以图善后”。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极大地伤害了台湾民众与大陆的感情和联系。
从1622年到1895年的200多年间,祖国宝岛屡屡沦陷于他国,这是造成台湾“悲情”的历史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