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8300000052

第52章 民族史学的形成与发展(4)

他在自序中还说:“满清入室,文化专制”,致使文人不敢如宋人以天下治乱为己心,不敢过问政治时事,埋头故纸讨生活。这实在是坏学术,毁风俗,绝不是正常的情况。在钱穆看来目下国难当头,早应纠正这种学风。具体言之,对于久经讥刺的宋学精神应当继续加以发扬。做学问要不要有自己观点,要不要联系时事,要不要为爱国保国服务,古来乾嘉学派没有回答好这个问题。即在民国时期,也还有一部分学者将学术与国事、国运相脱离,成为一种不好的风气。如同当年康有为发动改革,提倡公羊三世说,主张复兴今文经学,钱穆为重建中国文化,以使中国文化更好的启发民众,解救国难,主张重视宋学精神。他身体力行,主讲并编写学术史,重点于宋学作了充分肯定。

如何建设中国新文化,需要作切实的工夫。为此他指责“时论”的浅薄。对当时几欲专擅文坛,独步一时的全盘西化说不以为然。他有以下言论:

清社虽屋,厉阶未去,言政则一以西国为准绳,不问其与我国情政俗相洽否也。捍格而难通,则激而主全盘西化,以尽变故常为快。至于风俗之流失,人心之陷溺,官方士习之日污日下,则以为自古而固然,不以厝怀。言学则仍守故纸丛碎为博实。苟有唱风教,崇师化,辩心术,核人才,不忘我故以求通之人伦政事,持论稍稍近宋明,则侧目却步,指为非类,其不诋(诃)而揶揄之,为贤矣。显然,他反对在中国文化建设中一以西国为准绳,再次提倡复兴宋明精神,主张研究历史当重理、明理。

在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梁启超的同名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著者说:今年是公历1923年,上溯1623年为明天启三年。这部讲义就从那时讲起。若稍晚一点也可以说是17、18、19世纪三个世纪的学术史。

梁将此书与自己的《清代学术概论》相比较:“我三年前做《清代学术概论》,那部书的范围与这部讲义差不多,但材料与组织很有些不同,希望诸君预备一部做参考。”他又论治学术史的四个条件:其一是要网络全部的学术流派不可以有所偏废。要忠实传写各派学术,不以爱憎为去取。,分为33个部分。概述从明末到20世纪初,中国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书中表达这样的观点:清代学术总趋势乃以复古形式表达新思潮。此书初刊于1920年至1921年《改造》杂志第三卷第3~5期。1921年作为共学社史学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印刊,收入《饮冰室合集》。

三、教科书编写与历史教育

当我们观察民族史学派的研究成绩的时候,不可忘记他们在编写中国历史教科书方面所作的努力。这项工作的开展与1901年废除八股文有关,直接的关联则是考试制度与教育制度变化,大学堂与各府县的中学堂纷出,需要大批的教科书。20世纪初从京师到地方都设置编译局,也为教科书的编印创造条件。中国教科书编写也受到日本影响。1901年普通学书室增删日本中等学科教授法研究会著《东洋史》,编成《普通新历史》,实是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1903年陈庆年在武昌两湖文高等学堂,以日本《中等东洋史》为原本,成《中国历史教科书》。柳诒征的《历代史略》分六卷八册,从上古至宋代,乃以《支那通史》为蓝本,有所增益。但所袭甚多,有的甚至只是改动了标题,如把《支那通史》首篇第二章人种之别改为历史大旨。第一篇第一章唐虞之国势改为尧舜,如此等等。1905~1906年之间刘师培有《中国历史教科书》计三册。第一册记原始社会到殷周时期历史,第二与第三皆记西周历史。此书未最后竟稿,然对学术界影响很大。

1908年徐念慈有《中国历史讲义》,堪称严整而有系统的通史式教科书。20年代吕思勉则有《白话本国史》。其实,钱穆的《国史大纲》原则上说也是一部教科书。李泰为北京大学预科编写的《中国最近世史》是一部近现史,说明国史研究从同时步向断代史眼的新气象。

如同民族史家以民族思想编写通史与断代史,他们的教科书编写也秉承了这样的观点。这在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中有明显的表示。

夏曾佑青年时代习今文经,后来接受康梁改良主义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的庸俗历史进化论,并以此作指导开展中国古代史研究。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应商务印书馆之约,编写《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简称《中国历史教科书》)。该书属章节体中国通史。书末附有引用书目及主要历史人物名单,说明其籍贯、官爵封位。该书1933年商务印书馆印大学课本时列入大学丛书,改名为《中国古代史》。

书中反映出强烈的忧患国难思想。作者在为严复翻译的《社会通诠》一书作序时说:此书(指《社会通诠》)“以证社会之原理,疑若非今日之急务者,然曾佑读之,以为今日之神州急务,莫若译此书者”,“神州自甲午以来,识者尝言变法矣。然言变法者,其所志在救危亡。而沮变法者其所责在无君父。”《中国古代史》专标《历史之益》一节,其中有言:“读上古之史,则见至高深之理想,至完整之政治,至纯粹伦理,灿烂大备”,“读中古之史,则见国力盛强……此思之令人色喜自壮者也”。然而“自此以还,对外则主优柔,对内则主压制,士不读书,兵不用命,名实相反,主客易位,天下愁叹,而不知所自始,其将蹈埃及、印度之覆辙乎?”

以上语词激烈,扼腕痛恨,显见《中国古代史》也包括中国最早出现的其他教科书,所反映的基本观点多以救亡报国为主。

中国民族史学家一面致力于教科书的编写,同时注重历史教学的实践与立足于民族史观的教育思想的提出。以梁启超为例,他1920年后将主要的精力倾注于历史教学。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国学”,所授大部属历史学,研究院四届合70多名毕业生,学成后,许多都成为著名文史学家。他认为,开展历史教学,重要的问题是教科书的编写与选择:“历史者,普通学中之最要者也。无论欲治何学,苟不通历史,则触处窒碍,怅怅然不解其云何,故有志学问者,当发箧之始,必须择一佳本历史而熟读之。”他的历史教学思想与民族史观有关,目的是培植民众素质,提升爱国自觉。因此认为“倘若中小学教育里头没有好好的国史教育,国民性简直不能养成”。他将历史教学的主要对象设为青少年,然而对中国的官吏教育也没有掉以轻心。他提议各省办课吏堂,让官吏入学受教育,学习“各国约章、各国史志,及政学、公法、农、工、商、兵、矿、政之书”。对于他们的教育,既要“明政法所以然之理”,也要侧重于“东西史志”的讲授:“但与之反复讲明政法所以然之理;国以何而强,以何而弱;民以何而智,以何而愚。令其恍然于中国种种旧习之必不可以立国,然后授以东西史志各书,使知维新之有功。”

四、注重考实,释“疑”求“信”

章太炎的考证

民族史学家多重考实,重史料整理。在这方面,章太炎做的工作很有代表性。郭湛波曾说:综观章太炎一生学术路径乃由尊孔读经到考证经学、史学,由考证经学、史学到考证诸子,由考证诸子之书到研究诸子学术思想,由研究秦汉以前诸子学说思想起,而推翻孔孟学术思想之独尊。他又说,章集清代考证学之大成,开近代诸子学之先河,这是章太炎在思想史上的贡献。可见章太炎的学问离不开“考证”,主要则对“诸子”史料与思想探究与认定。考证的目的也非常清楚,前期是为“尊孔”,后期则是反对孔子的“独尊”。如果说,康有为是近现代今文经的代表,章太炎则是古文经的代表,他将乾嘉学风推进到一个新高度,通过辨析中国古典,在中国文化建设史上别具创获。胡适对章太炎的考证工作及所从事的“国故学”多有赞词,肯定“章太炎是清代学术史的押阵大将”,对章所著《国故论衡》与《检论》格外重视,以为:我们可以说这两千年中,有七八部精心结构可以称得上是“著作”的书。如《文心雕龙》、《史通》、《文史通义》等,其余的只是结集,只是稿本,但不是著作。章太炎的《国故论衡》要算是这七八部中的一部了。他的古文学工夫很深,又很富有思想与组织力,故其著作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都称得上“成一家之言”。如果说,中国传统汉学家以至乾嘉学派的考证多辨事由而少义理,章太炎则在他们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他著《诸子学略说》以为,学问有主观之学与客观之学。说经之学中有疏证学,本应该是客观之学,主要功能考其典章制度与事迹,而对所考释内容是非,“且勿论”。自然这种学问意在考求真实,本该“博览传记”,但以后的学问家,常是“唯守一家之说”,这决定了他们的学问往往流于一己之见,终至走向作为“客观之学”原来意义的反面。及至后世“党同妒真”,其求真功能进一步丧失,“客观之学,必不能就”。可见章太炎对中国经学与经学史是持保留意见的。他笔锋一转,对诸子学表现出另一种态度,以为诸子学不是客观之学而是主观之学,不是考释之学而是义理之学。“意在寻求义理”,不在“考迹异同”。因此诸子对社会必有更密切的参与与具体的贡献。“诸子”的学术天地宽泛广阔,自立其宗,坚持己见,且“虽异己”亦“必睹其籍”。章倡言研究诸子必读诸子原著,求诸子之原理,“是故言诸子,必以周秦为主”。

从以上思想出发,章太炎不囿古文经的固定范围,加强对诸子思想学术的考释研求,并做出成绩。《訄书》中即包括一组先秦学术史论,如有《尊荀》、《儒墨》、《儒道》、《儒法》、《儒侠》、《儒兵》与《独圣》等。王国维:考史而“求信”与批判史学家不同,民族史家非考史而“疑史”,相反是考史而“求信”。这可从王国维的研究中看出。王国维学术研究有以下几个阶段的转折与变化,也可以说王一生有其“史学三变”的经历。以1907年为界,在此前主要是对康德、叔本华与尼采的介绍与研究。他叙述自己致力于西洋哲学研究情况说:西洋哲学研究开始于1901年春天,读康德《纯理批评》苦其不可解,接着读叔本华书,大好之。结果一直到1904年的春天,皆与叔本华为伴,自称“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他作《红楼梦评论》也全以叔本华观点为立脚点。后来他发现叔本华思想多阐发主观而少“客观的知识”,又回到康德研究。1903年于通州师范学堂任教,时读叔本华与康德之书。是年撰有《哲学辨惑》、《叔本华像赞》、《汗(康)德像赞》等著。他这时将东西方哲学研究作紧密结合。在研究叔本华、尼采与康德同时,还将很大精力倾注于儒学、诸子乃至清儒思想的研究。他在1904年28岁时著有《孔子之美育主义》、《国朝汉学派戴阮两家之哲学说》。1905年撰有《周秦诸子之名学》、《子思之学说》、《孟子之学说》、《荀子之学说》、1906年三十岁时又有《墨子之学说》、《老子之学说》、《原命》、《孟子之伦理思想之一斑》、《列子之学说》等。至1907年又撰《孔子之学说》,另有《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他注意将中国哲学与西洋哲学做比较研究,获独到心得。在他看来,中国哲学有“实际的倾向”,而此性质于中国北方之学派中尤见显著。这是一种“生活主义”哲学,是北方哲学的一大特点与宗旨。他强调理论哲学不适合中国人之个性,而中国人的个性“其彻头彻尾实际的也如是也”。也就是这样的原因,中国的哲学家“无不欲兼为政治家者”。1900年至1907年是辛亥革命的思想与组织准备时期,中国的思想界处于动荡与变革中。一方面是西方学术传入中国,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反省与再思考。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的大工程已经启动,直至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爆发,达其高峰。对此王国维作出思想反应。这方面的文章有《论近年之学术界》、《论新学语之输入》、《论哲学家及美术家之天职》、《论平凡之教育主义》、《教育小言十二则》、《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还著有《教育家之希尔列尔(即席勒)传》、《去毒篇(雅(鸦)片烟之根本治疗法及将来教育上之注意)》。

王国维的第二个学术阶段由哲学转向文学的研究。1907年他经罗振玉介绍得到学部尚书兼军机大臣荣禄的赏识,此后即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并任学部图书编译局编译。他在本年的6月发表《三十自序二》,论己学问已由哲学转向文学,兴趣所致,则主戏曲之研究。这个时期大体延续了4年左右。时间是1907年至1911年。不过这也是一个大致年代的推说,其实早在1906年他已有《屈子文学之精神》,表现了他的民族主义情怀。1906年他已集数年所填词(1904~1906年)61阙为《人间词甲稿》。1907年成《人间词乙稿》。《人间词话》是王国维重要研究成果。1908年他在《国粹学报》上刊出《人间词话》前21则。1909年中又于《国粹学报》第49期与第50期分别将《人间词话》刊完。直至1910年又将《人间词话》64则作修订,并加附记。王国维的文学研究直到1913年还余音犹在,并获得新的重要成果。这就是他在此年撰成的《宋元戏曲考》。

1911年是王国维学术的最重要的分界线。此年为宣统三年,时35岁。他随罗振玉全家迁往日本,滞日5年之久。从此后他的学问发生了重大转折,学术历程转向第三变化期,将主要精力置于经史小学与历史地理研究。尤在用甲骨文考证古史方面作出里程碑式的贡献。1912年罗振玉藏书运到日本,存于京都大学,此为王国维研究创造了条件。1914年,与罗振玉合著《流沙坠简》,乃为现代西北古地理研究的重要著作。是年他为罗振玉撰《殷墟书契考释》作校写,作序与后序。1917年王国维于古史考证方面所获最丰。2月,王归国,开始撰写《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还酝酿写《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是年9月又撰成《殷周制度论》。9月8日,致罗振玉信云:“《殷周制度论》至今日始脱稿,约得二十纸。此文根据《尚书》、《礼经》与卜辞立说。惟近久不为名理之文,故尚嫌未能畅发,且存此以待后日修补耳”。1923年溥仪召王为“南书房行走”(五品)。1925年吴宓负责筹办清华研究院,聘王为导师,就任。此后他的研究转以西北地理及元史为主。是年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古史新证》。以上是王国维学术三变的大致路途,从他学术演变的过程将可以对他的学术思想与成就有所认识。王一生中的最大学术成就可以说是通过甲骨文研究,拨云翳而辨伪,考史实而求真,定疑史为信史。

同类推荐
  •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本书从新媒体的视域考察国际传播具有的新特征,国际传播应采取的策略以及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重点阐述了在以博客、微博、网络电视、IPTV、手机短信、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手段日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的环境下,国际传播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的交互性、参与性、便捷性等特点,使国际传播的主体多元化。同时对国内外利用新媒体进行国际传播的成功及失败的案例予以剖析,对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我国在新时期开展国际传播提供积极有效的参考与建议。
  • 明代宗族研究

    明代宗族研究

    宋以后新宗族形态的重要特点是组织化,明代则是这一新宗族形态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本书依据大量的明代文集、族谱、方志等万史文献,从整体上综合性地把握宗族祠庙祭祖形态和演变,深入研究宗族制度与乡约推行的关系,着力论述士大夫重建宗族的理论探讨与具体实践。作者考证了明代宗族祠庙祭祖制度及其演变,注意区分明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祠庙祭祖形态,提出宗族乡约化的概念,把宗族活动放在宋以后士大夫的化乡实践中认识,对著名宋濂、杨士奇、罗钦顺的宗族思想进行了探讨。本书是第一部研究明代宗族问题的学术专著,对于探讨明代社会文化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悦读MOOK(第九卷)

    悦读MOOK(第九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本书关注有效课堂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从教学设计、课堂资源、学习方式、教学模式、课堂互动、课堂伦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管理等十个专题讲解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 酷短信之祝福满堂

    酷短信之祝福满堂

    这是一套最新、最酷、最炫的沟通手册。发人深省的至理名言、幽默逗闷的搞笑专家、情意绵绵的爱情攻略,温馨感人的祝福满堂,随时随地幽默搞笑,时时处处富有哲理。轻点拇指,传递无限情谊吧!
热门推荐
  • 新竹县志初稿

    新竹县志初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倾神恋院

    倾神恋院

    声明:这个作品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血,因为,没有作者身后朋友们的支持,作者才坚持的写下去,所以你们有什么想骂这个作品的话,请不要太过分,谢谢配合。简介:他说:他只是她生命中的一个小插画,死了就死了。可是他不知道,他死在她怀里时,她是怎么样的撕心裂肺,她是怎么样的后悔。可是但月光笼照大地时,一切重新开始,她会怎么选择。。。。。。
  • 太上明鉴真经

    太上明鉴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冰冷小姐酷相公

    冰冷小姐酷相公

    解除婚约时,微凉的笑意,她应得毫不在意。但是,“我要十万两。”微凉的要求,提得理所当然。“你果然是个无情无意贪婪自私的女人!”他看不懂。“没错!我的惯例就是别人对我好,我不一定对他也好;别人对我狠,我会回敬一百倍!所以,下次遇到我,不要急于出手相救,更不要妄想我会道谢!”
  • 时空的穿越只为等你

    时空的穿越只为等你

    一个现代女孩儿莫名穿越到明清大陆遇到一个冰山美男,经几番波折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原以为就可以彼此天长地久,可是老天总偏偏不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 打开眼界

    打开眼界

    上至宇,下至宙,灵魂海中一眼白。绘之眼,画中睛,混沌始于其两边。上为天,下为地,中间瞳掌新天地!‘星轮眼’,‘焰火瞳’,‘舞冰瞳’,‘白眼’,‘虚无幻心眼’等众多眼睛相继争辉!吞M邀请朋友们与我一起大开眼界!书名本想叫‘大开眼界’的,不过已被占用无奈下只能改成‘打开眼界’了。
  • 一封迟来的信之失去的友谊

    一封迟来的信之失去的友谊

    这单纯善良的郑筱莹曾今认为,她和美瑶、爱琳会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可是突然有一天,美瑶和爱琳莫名其妙的疏远了筱莹。筱莹想挽回友谊的尝试,换来的只有冰冷的面孔和刻意的无视。筱莹备受打击,这间事成了她无法释然的心结.....
  • 山茶公主与百合仙子的邂逅

    山茶公主与百合仙子的邂逅

    花仙子公主和人类世界平凡女子成为姐妹,花仙国面临距大危机,但国王不让公主离开城堡,公主想办法离开城堡后与女子的种种邂逅,女子帮助公主保护了她的国家
  • 神奇宝贝之凤凰间

    神奇宝贝之凤凰间

    当另一只凤凰逃出了监狱,那么世界末日就来了。
  • 我的蔷薇之萌萌老婆天才宝宝

    我的蔷薇之萌萌老婆天才宝宝

    ’爱我的死了,我爱的人却不喜欢我,好朋友背叛了我,我希望如果有来世我一定好好的,快乐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