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8300000037

第37章 经世学的现代诠释(5)

事物无大小,无远近,苟思之得其真,纪之得其实,极其会归,皆有裨于人类之生存福祉。己不竟其绪,他人当能竟之;今不获其用,后世当能用之,此非苟且玩枏之徒所与知也。学问之所以为古今中西所崇敬者,实由于此。凡生民之先觉,政治教育之指导,利用厚生之渊源,胥由此出,非徒一国之名誉与光辉而已。世之君子,可谓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者矣。他认为,研究天下之事,无论大小远近,只要是真实的学问,都“有裨于人类之生存福祉”;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即使“今不获其用,后世当能用之”。随之指出:“凡事物必尽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此科学之所有事也。”并专论史学道:“欲求知识之真与道理之是者,不可不知事物道理之所以存在之由与其变迁之故,此史学之所有事也。”自史学上观之,不仅事理之真与是者足资研究而已,即使是今日所视为“不真之学说”与“不是之制度风俗”,也必有其所以“成立之由”与其“适于一时之故”,对后世都有其影响,均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材料,故“虽至纤悉,不敢弃焉”。与史学超功利观点相联系,他又倡导自由研究。认为:“今日之时代,已入研究自由之时代,而非教权专制之时代。”

归纳王国维的上述论述,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目的与手段,二是求真与功利,三是有用与无用、今日之用与后世之用,以及学术独立与自由研究的问题。这些论述显示了经世致用与纯学术的矛盾与内在紧张,实际上涵盖了以后讨论经世致用与求真的基本范畴。在这种矛盾相悖之中,如何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与调适,成为此后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后来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人作了进一步的表述,在中国的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兴起,“求真”与非功利主义的呼声日高,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声浪。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胡适,在中国学界以提倡方法论著称,此期强调学术研究不能以功利为目的,大力提倡“为真理而求真理”的学术价值观。他在《论国故学》,即关于整理国故答毛子水的一封信中,批评了研究国故是“应时势之需”的观点。他认为:“做学问不当应时势之需,不当存狭义的功利观念,而当存一个‘为真理而真理’的态度。”指出“国故学”的性质不外乎要懂得国故,这是人类求知的天性所要求的,“若说是‘应时势之需’,便是古人‘通经而致治平’的梦想了。”强调“做学问不当先存这个狭义的功利观念”,“不当先存一个‘有用无用’的成见”。做学问的人,“当存一个‘为真理而求真理’的态度。研究学术史的人,更当用‘为真理而求真理’的标准去批评各家的学术”。如果先存一个“有用无用”的成见,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势必“生出许多无谓的意见”。与之相联系,胡适提倡整理国故,非常强调以求真为鹄的,特别发挥了“还他本来面目”的观点。在《致钱玄同》信中说:“我们整理国故,只是要还他一个本来真面目,只是直叙事实而已。”他主张用“科学的研究法”去做国故研究,按其解释,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认为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研究历史,以汉还汉,以唐还唐,以宋还宋,以程朱还程朱,以陆王还陆王,“各家都还他一个本来真面目,各家都还他一个真价值。”总之,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还古代的学术思想的真面目。

作为近代疑古史学的代表人物,顾颉刚创立了有影响的古史辨派。他是胡适的学生,在私下里又服膺王国维,在致用与求真的问题上,他与王国维、胡适的观点相当一致,在《古史辨》在《古史辨》第五册的序文中便说:“所谓求得因果,以为资鉴,都是社会学者的事,现在的历史家不负这个责任了。”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以后则形成了一个以追求“科学”、“客观”的史学为目的,以收集、整理和考订材料为其内容,以“求真”和“务实”为其风格的“科学史学”派。其他的学者均不同程度上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这一史学思潮的兴起,与西方非功利主义学术思潮的影响直接有关。

中国近代学术思想的产生、形成的历史过程,始终是在外来思想的传播、启示下开始与展开的。20世纪初期,随着各种西方学说的传入,西方学术中的非功利主义与学术独立说也传入了中国。王国维早年曾广泛接触西方学术思想,并一度醉心于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康德认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对象。”叔本华也认为:“唯美之为物,不与吾人之利害相关系,而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这种审美超利害说在西方学术中影响很大。王国维是把这种学说引入中国的最早的人,并作了具体的发挥。如他在《论哲学与美术家之天职》、《文学小言》等文中指出:“一切学问皆能以利禄劝,独哲学与文学不然。”“以功用论哲学,则哲学之价值失。哲学之所以有价值者,正以其超出乎利用之范围故也。”如果“哲学家而以政治及社会之兴味为兴味,而不顾真理之如何,则又决非真正之哲学”。文学也是这样,“餟的文学,决非真正之文学也。”并举例说明中世纪的哲学为宗教辩护,所以蒙受了极大的污辱,又直接引叔本华说:“哲学惟恃独立之研究始得发达耳。”王国维所说的文学范围比较宽泛。他认为哲学、文学乃至整个学术研究,应当超然于政治、社会及个人名利等欲念之外,才能成为“真正之哲学”、“真正的文学”。主张不能“以功用为学问之标准”,而应“唯真理之从”,强调“学问之自由独立”,追求其自身“独立之价值”。在王国维学术思想形成的初期阶段,明显地表现出西方近代学术思想的特征,从其上述主张中,可清晰地看出他受后者的深刻影响,与西方的超功利利害说具有内在的联系。此后的胡适、顾颉刚等强调做学问“不当存狭义的功利观念”,“不当先存一个‘有用无用’的成见”,“只当问真不真,不当问用不用”,大力提倡“为真理而求真理”的学术观,都与西方的非功利主义学术思潮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一思潮的兴起,也是当时的史家对历来“史以经世”的史学传统,尤其是对戊戌以来维新派与革命派史学反思的结果。王国维提出超功利的观点,即是针对维新派与革命派突出地提倡史学的政治功利而言的。他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中论述以“学术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时,即指名批评了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于学术非有固有之兴味,不过以之为政治上之手段”,不是在真正的搞学问,因此,“其学问上之事业不得不与其政治上之企图同归于失败者也。”同时特别指出,庚辛已还,各种杂志接踵而起,“其执笔者,非喜事之学生,则亡命之逋臣也。此等杂志,本不知学问为何物,而但有政治上之目的,虽时有学术上之议论,不但剽窃灭裂而已。”他认为只有破除此种目的论,学术才能独立发达。顾颉刚称自己推翻古史的动机,曾受康有为“上古茫昧无稽考”的疑古思想的启发,由此产生了“对于古史不信任的观念”。但他又不满康有为等今文学家的态度,认为他们“拿辨伪做手段,把改制做目的,是为运用政策而非研究学问”。因为他们“把政策和学问混而为一,所以在学问上也就肯轻易地屈抑自己的理性于怪妄之说的下面”。并说他的这一觉悟,“追寻最有力的启发就在太炎先生攻击今文家的‘通经致用’上”。他之所以敬重章太炎,其原因之一就是章氏强调“薄致用而重求是”。章太炎虽说过:“学者将以实事求是,有用与否,固不暇计求六艺者。”而在实际中,章氏“自己却不胜正统观念的压迫而屡屡动摇了这个基本信念”。因此顾颉刚指出:“他的信古之情比较求是的信念强烈得多”,他“看家派重于真理,看书本重于实物”。如前所述,当时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史论和史学活动,虽说对推动历史前进起了应有的作用,有其历史功绩,不能一概否定。但从中国史学的发展看,至这一时期,维新派和革命派可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如为了论证维新变法之宜,不惜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圣王;为了鼓吹革命,而将史学作为政治斗争的直接工具。从其史学实践来看,确实具有不重史学自身价值的倾向,以致很少留下经得起时代筛选的史著。当王国维、顾颉刚他们以学者的身份,运用西方的史学理论,重新冷静地审视史学的时候,深切地感到自戊戌以来近十年泛滥的仅以学术为宣传工具,把政治与学术混同起来的不良倾向,是学术的大害。因而反对把史学作为政治的工具,着重探讨和总结其学术性和史学价值,以维护史学“求真”的本质。与历来认为史学具有经邦治国的功能,为政治服务不同,王国维等认为学问没有实用性,要求排除其直接的功利性,但同样包含着严肃的思考,甚至对史学仍然有着一种更为崇高的期待。这种反思和审视,实际上显示了在学术思想上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

求真与非功利主义史学思潮的兴起,从根本上说,是在近代科学思潮和西方学术观点、自由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科学思想在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西方的各种学术方法观点被介绍到中国。事实上,早在戊戌变法时期,严复就提出,西学的长处不仅仅在于“天算格致之精”和“汽机兵械之良”,它们只是西方文明的形下之迹,其真正的命脉在于“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认为西学的“黜伪崇真”精神,对真的追求是西方学术的灵魂。如果说,科学起先被认同为“格致”,停留在器用、技艺的层面上,那么,这一时期,科学的影响逐渐扩大,尤其是到了五四时期,科学观念的广泛渗入,并被普遍地接受和运用,是其显著特点。如胡适所说,科学这一名词,几乎达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科学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也即“科学的精神”,几乎渗透到了所有的学术领域之中。对中国学术而言,它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认知世界的方法与观念。它要求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精神去说明万事万物,包括历史在内,以追求知识之真。由此构成科学之求真与史学之求真的关联。

而从直接的意义上说,这一思潮更与实证主义史学有着不解之缘。如陈训慈在《史学观念之变迁及其趋势》中所说,19世纪以来,西方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也引起了史学观念的丕变,“其最要者有三:一曰纪实之精神;革从前主观增损之弊,务尚存事实之真”;二“曰进化之注重”,三“曰史源(Sowce)之考订与史学特性之觉悟”。这一时期,伴随着西方史学理论和日本新史学思想的传入,实证主义开始稍有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

早年的王国维已受到历史进化论和实证科学的洗礼,在1899年为《东洋史要》中译本所作《序》中说:“自近世历史为一科学,故事实之间不可无系统。抑无论何学,苟无系统之智识者,不可谓之科学。”在1900年《欧罗巴通史序》中,又指出:“凡学问之事,其可称科学以上者,必不可无系统。”他认为“中国之所谓历史,殆无有系统者”,不过集合社会上散见之事实,“单可称为史料而已,不得云历史”。只有系统加以研究,才“毋失为科学之研究”。说明历史要成为科学的标志,在于要有系统,能够综合分析历史事实,以发现其进化的因果规律。王国维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最早介绍史学与科学问题的学者。在后来的《国学丛刊序》中,他指出科学的目标即在于“记述事物”以“尽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历史研究则在“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认为史学与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治科学者,必有待于史学上之材料,而治史学者,亦不可无科学上之知识。”而其根本点,则是“唯真理之是求”。其史学方法具有明显的科学与实证论倾向。

为了将中国的历史研究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此后近代新史家积极主张“用客观的科学的方法考究历史的真相”。值得注意的是,1915年任鸿隽发表了《科学精神论》一文,指出:“科学不以实用始,故亦不以实用终。夫科学之最初何尝以其有实用而致力焉,在‘求真’而已。真理既明,实用自随,此自然之势,无庸勉强者也。”驳斥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许多人读科学目光均不脱物质利益”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胡适、傅斯年等都很重视方法论。这种情况正如顾颉刚所说:

“五四运动以后,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才真正输入,于是中国才有科学的史学可言。”“中国学者受到它的影响,对于治学的方法有了一个根本的觉悟,要把中国古今的学术整理清楚,认识它们的历史的价值。”瑠瑏其所指的“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主要是指西方19世纪流行的实证主义方法论。

同类推荐
  •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滋生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没有父母在身边悉心照料,没有好的教育学前教育,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群体,因此,农村中小学工作者的责任更加沉重,农村的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更加艰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获得青春的活力与气息,并且学生也可以吸收民主精神。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由于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健全人格获得了充分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并且敢于坚持真理和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们共同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真心换另一颗真诚的心。
  • 广播剧编导教程

    广播剧编导教程

    广播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也是一门具有想象力的艺术。它通过声音塑造艺术形象,营造场景,激发听觉美感。《广播剧编导教程》系统地论述了广播剧这门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创作过程。同时,结合长期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的摸索,《广播剧编导教程》尤其从广播剧的编剧、导演、制作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并配以思考问题和获奖作品分析,是。‘本较为完善的广播剧创作类教材。
  • 办公室文秘写作一本通

    办公室文秘写作一本通

    本书立足于现实,从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礼仪文书、司法文书、财经文书、商务文书、宣传文书、科技文书等八个方面,对各种写作文体进行了新的梳理与阐释,并注意案例与理论的结合,为文秘工作者与公务人员量身打造了经典的办公室写作范本。
  •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全书共八章。内容包括:憧憬与求索、凯歌行进中胜利与曲折、改革与剧变、改革与辉煌、继承与创新、让历史告诉未来等。
  • 引领思想 共话成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指导手册

    引领思想 共话成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指导手册

    作为全国10家青年分类引导试点工作单位之一,本书系统总结浙江大学开展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认识、做法、成效和经验,集中整理各院系在思想引领工作中形成的经典案例,全面反映浙江大学各级共青团组织近年来工作实践和创新,探索具有浙江大学特色的共青团组织近年来工作时间和创新,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共青团工作体系。
热门推荐
  •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绝代战王

    绝代战王

    “没有什么好解释的,我不想做的事谁也强迫不了我,我要做的事谁也阻挡不住我。那些不长眼的东西杀了就杀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王战语气平淡没有一丝波澜,似乎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战王出山,战天、战地、战鬼神。
  • 七杀记

    七杀记

    天降凶星,却杀身成仁!命运多舛,自与天相抗!七杀为南斗第六星,亦是杀破狼之一,是为将星,遇帝则权,象征威勇,主肃杀!命犯七杀之人,人生大好或大坏,皆是命数。且看本书中一颗全新的七杀星耀——一个性格坚毅、勇猛,又重情重义的男儿郎;一种与人斗,与魔斗,与天斗的不屈精神;一段热血惊魂,却又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书友交流群:90177551)
  • TFBOYS的青春热恋

    TFBOYS的青春热恋

    那年夏天,三只遇见了这生唯一要保护的女孩,要爱护的女孩。王俊凯和夏梦妍的恩恩怨怨……王源和韩夏的打打闹闹……易烊千玺和欧阳沐晨的平平淡淡……六人却不知早已情根深种……
  • 乾坤如梦

    乾坤如梦

    乾坤变化,世事无常,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这个虚拟现实高度完善的社会。姬乾坤:华夏当成为世界中心,天下王侯,醉卧美人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理当如此,也本该如此。
  • 君临天下:邪王霸宠妃

    君临天下:邪王霸宠妃

    她是新世纪的人偶,从母体内开始植入芯片改造成为新新人类,她所具有的只有冷酷。一场意外,她恢复所有情感,为了报复,她选择自爆。她却没想到自己穿越到了另外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废物?七系天才让你跪下唱征服。容貌丑陋?揭晓真颜让你无地自容。惨被退婚?哦~抱歉那是她自己去退的婚。召唤兽?神兽跪下给她捏腿。丹药师?抱歉你认知里最厉害的丹药师是她徒弟。且看新世纪的新新人类如何创造自己的奇迹,虐亲爹,虐后母,虐亲妹。
  • 旧爱别慌,首席总裁在路上

    旧爱别慌,首席总裁在路上

    冷少誉是萧伶葵前世欠下的债,从第一次遇到他开始,萧伶葵就清楚。三年前,她救下了浑身是伤的冷少誉,管吃管住,管医药费,甚至连繁衍后代的事情都管上了。可男人并不买账,伤好之后,拍拍屁股,一张支票就给她打发了。三年后,男人再次出现在自己面前,却给她冠上了个水/性杨花的罪名,霸道的让她做了他的情/妇。却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她,终于,她心如死灰,跟着另一个男人步入婚姻的殿堂。洛旻彦,商界巨贾,在生意场上手段狠毒,却对她百依百顺。新婚当日,教堂大门砰的一声被人踢开了,来人牵着她的手:“走,和我回家看孩子。”洛先生不服,一把手枪抵在他的头上:“女人,命,你只能选一样。”男人无耻:“不好意思,两样都不是你的。”
  • 阴阳风水决

    阴阳风水决

    曾经被诅咒的地方,走上去将会是一条不归路,但是我没有选择,为了挚爱的人,为了云云纵道,我别无选择
  • 神医魔妃

    神医魔妃

    紫云熙,绝色之姿,拥有绝世医术,因被好友背叛,一时伤心过度,穿越架空世界。第一次见面,她六岁,他十岁,她笑说:“少年,等我长发齐腰,你娶我可好?”第二次见面,她十六岁,他二十岁,她笑说:“美男,治好你眼睛,你娶我可好?”然而,奉旨成婚,她却成了别人的云贵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易烊千玺:宠你一辈子可好

    易烊千玺:宠你一辈子可好

    时光荏苒,我们都在变······她因为一场事故忘记了青梅竹马的他。命运和时光再次对她开了个玩笑,让她家破人亡。何曾想过,一切都只是一场计谋罢了。他弄清她的身份,对她宠之入骨。更巧的是,他和她竟还有儿时的婚约······当她弄清了所有的来龙去脉,决绝的离开。却发现,对他的爱早已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