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8300000035

第35章 经世学的现代诠释(3)

首先兴起的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康有为作为“公车上书”的主角,后来成为维新派的领袖。据《康南海自编年谱》说,他27岁时就已确认救世的深沉使命,“日日以救世为心,刻刻以救世为事”,“以是为道术,以是为行己”,显示其早年的学术趋向主要是经世致用。他以今文经学的“通经致用”,作为政治改革的思想武器,撰写了两部著名的著作,即《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康有为举起“孔子改制立教”的旗帜,号召摧毁传统的“伪经”“新学”,借公羊三世说的“微言大义”来表达自己的社会历史观,在思想界刮起了一股大飓风,震撼了当时的学术界。作为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梁启超于1901—1902年先后发表《中国史序论》和《新史学》,在这两篇具有纲领性的史学理论文章中,猛烈抨击封建史学,倡导“史学革命”,较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史学功用、历史哲学、史学方法等主张。他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认为著书贵有宗旨,史著既不是为若干陈死人作纪念碑,也不是为过去的事实作歌舞剧,“将使今世之人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也”。并大声疾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他从理论上将史学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扩大,“史乎史乎,其责任至重”,把史学的作用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他认为,史家的职责在于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着重说明历史演变的因果关系,以求得其“公理公例”,而“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以为理论之美观而已,将以施诸实用焉,将以贻诸将来者焉”。在理论上为新史学阐明了方向,其中贯彻着鲜明的资产阶级史学功用观。

继起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样十分强调史学的重要性及其经世致用的功能。以革命家而兼学者的章太炎,自述“遭世衰微,不忘经国,寻求政术,历览前史”。认为史学的兴废,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盛衰存亡,提出:“研究一国文化,当以历史学为最重要。”又说:“历史的用处,不专在办事。只在看了历史,就发出许多爱国心来,是最大的用处。”并主张“以历史民族之义提倡光复”,为反帝反清斗争服务。留日学生曾鲲化在所撰《中国历史》中指出:“历史学者,为学界最宏富最远大最切要之学科,社会上之龟鉴,文明开化之原理,国民爱国心之主动力也。”认为史家之职,即在记录人群所表现于社会之生活运动,及其起源、发达、变迁之大势,“使后人龟鉴之,圭臬之,而损益、而调剂、而破坏、而改造、而进化者也”。辛亥时期的国粹派史学,他们受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思想的影响,主张经世与学术、义理与考据并重,而以经世应务、“明体达用”为旨。如陈黻宸在《独史》中指出:“国而无史,是谓废国;人而弃史,是为痿人。”还提出了“史之独权”说,主张赋予史家以独立之权。邓实说:“无史则无学矣,无学则何以有国也。”马叙伦认为,“历史一门,固世界中第一完全不可缺之学矣”,又说:“推史之体,大以经纬宇宙,小以纲纪一人一物一事一艺,达史之用,可以促开化,可以进文明。”甚至认为:“史者,群籍之君也。”把史学提到了学术中独尊无二的地位。

上述情况表明,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把史学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极端强调史学的社会作用。这一时期史学的重要特征,便是强调史学的重要性和功利性,乃至夸大其辞,走向极端。如梁启超所说“悠悠万事,惟此为大”,马叙伦说所“史者,群籍之君也”,都典型地表明了过分夸大史学作用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史学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历来有重视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但是,把史学的重要性及其功能提到这样的高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从新史学的理论导向来看,他们不仅把史学的社会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对史学经世的功能和内涵作了新的界定和阐发。梁启超认为史学是“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革命派同样提出:“历史为国魂之聚心点,国民爱国心之源泉”。大多数史家意识到史学为“国魂”,史学的功用主要在于服务现实,革新政治,唤醒国民,推进社会文明。如果说,龚自珍、魏源的史学经世观,基本上还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延续,那么,这一时期的新史学则提出了比较明确的建设目标,要求按照资产阶级的面貌来改造传统的旧史学,以为本阶级的政治变革服务。从根本上说,他们提出史学的功能和作用,是为当时的民族独立与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服务的,已经不是为了维护旧秩序,而是为了催生新制度,因而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和阶级特色。这不仅仅在于其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进化论,并借鉴了西方的史学理论与观念,也不仅在于其有强烈的目的功利性,而且旗帜鲜明地揭橥写“民史”的口号,提倡为“国民”写史,从而提出了建立为近代国民提供历史借鉴的新的史学课题。

梁启超指出历史“有君史,有国史,有民史”,并以中西史学加以比较说明,西方国家最兴盛的是“民史”,而中国历代的史书,“不过为一代之主作谱牒”,“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他批评中国封建旧史学有“四弊二病”,“虽尽读全史,而曾无有足以激励其爱国之心,团结其合群之力,以应今日之时势而立于万国者”。尖锐地指出:“中国之史,非益民智之具,而耗民智之具也。”邓实在《民史总叙》也指出,中国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之史,遂专为君主一人一家永有之物”,而中国的史学也“永厄于专制一人之君主矣”。因而他们激烈地批判封建旧史学,痛斥其锢弊人心、麻木民智的恶劣作用。基于开启民智的需要,他们特别强调要作“民史”,以“民统”代替“君统”,以“叙述一国国民系统之由来,及其发达进步、盛衰兴亡之原因、结果为主”。主张史学应以国民为本位,新史著当“以国民精神为经,以社会状态为纬,以关系最紧切之事实为系统”,探讨“其原因、结果之密切关系,以实国民发达史价值,而激发现在社会之国魂”。并提出历史应“为国民而作”,史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提供服务于民族、国家的“国民资治通鉴”,史家“要为史界辟一新天地,而令兹学之功德普及于国民”。从民史、“国民资治通鉴”的角度来肯定史学的认知价值和经世功能,无疑具有新的理论意蕴。从孔子以来,中国古代传统的经世致用,虽说也有为民的一面,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为君”,主要是为政资治,以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新史学则认为史学不应只是为帝王统治提供“资鉴”和从事封建伦理说教,而应着力探讨整个国家和民族兴衰之故,使之成为“国民资鉴”,以激发民众的爱国心,推进社会文明。其最根本的主张,就是要改变旧史学为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状况,把为少数封建帝王服务的旧史学,改造成为广大“国民”服务的新史学。他们所说的“国民”,指资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史学的性质和方向。

由“君史”到“民史”,不仅意味着史学内容的转换,而且显示了服务对象的转换。如唐才常强调史学是“四民与知之业”,是士农工商都需要通晓的学问。梁启超呼吁应将外国史著“悬诸国门,以为我四万万人告”,也就是说,要让广大的民众都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以启发人们的忧国意识。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更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把它作为“新民”的有效工具。正如其所指出的:“有新学术,然后有新道德、新政治、新技艺、新器物。有是数者,然后有新国、新世界。”革命派也普遍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须发动“下等社会”的广大群众,故把“开通民智”放在相当突出的地位,史学也被视作启迪民智的重要手段。如章太炎主张编写通史,应当一方面以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为主,“一方以鼓舞民气,启导方来为主”,目的在于“开浚民智,激扬士气”,以史来鼓舞民众的革命情绪。《浙江潮》中也有人撰文指出,应当注重历史教育,“而实爱国心之源泉也。而鼓吹之法亦有二:一曰取本民族之英雄而崇拜鼓舞之,以发其自尊之心;一曰取本民族之耻辱历史而刺触警动之,以激其知耻之心”。由于史学服务、接受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新史学还注意到史学的普及性、通俗性。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通俗性的史学著作,都不是偶然的。由此,新史学从史学目的到史学内容、服务对象,乃至体裁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改观,经世的内涵与外延也得到初步确定,其视野远较前人开阔,理论深度与力度也均大为提高。

由于当时最大最急迫的现实就是救亡,因此其经世功能的重要特征,又突出地呈现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梁启超认为,史学的功用就在于叙述进化相竞之理,推阐爱国思想与民族意识,宣称:“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因此曾设想“欲草一中国通史,以助爱国思想之发达”。革命派在这方面尤为突出。国粹主义的倡导者章太炎,十分重视以史学推阐民族主义的功用,“仆以为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他甚至说:“中国今后应永远保存之国粹,即是史学,以民族主义所托在是。”主张“用国粹激动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提倡国粹,“就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曾鲲化编撰《中国历史》,也“以激动爱国精神,孕育种族主义为坚确不拔之宗旨”,并称要“树光华雄美之新历史旗帜,以为我国民族主义之先锋”。民族主义也是国粹派史学的灵魂,在他们看来,“民族主义如布帛菽麦,不能一日绝于天壤。”史学的最大功用,便是阐扬民族主义,提高民族自尊心和促进民族的兴旺发达。总之,他们认为研习历史,是倡导民族爱国主义、振奋国民精神的重要途径,并提倡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复兴民族文化,显然具有现实意义。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的史学还表现了很强的政治倾向性。因受社会大变动的影响,中国近代史学具有十分强烈的政治色彩。由于政治问题异常突出,这一时期各家各派的史学,无不烙上政治倾向的印记。当时的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强调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他们根据政治上的需要,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或者为维新变法服务,或则为民族革命服务。但两派所理解的政治不同,故决定了其具体主张有质的差异:一则强调立宪,一则鼓吹革命。虽说两者表现不同,但都是为宣传其政治主张服务则是一致的。

从改良派与革命派的史学实践来看,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史家,都十分注重利用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写下了不少直接为现实斗争服务的史著。如梁启超所撰《古议院考》,认为中国古代“虽无议院之名”,而有议院之实,有些制度与近代西方国家略同,有的甚至还可以“补西法所未及”,即是以法先王之意,为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度提供历史依据。其所作《赵武灵王传》、《王荆公》、《管子传》等,分别叙述历史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制、管仲助齐桓公实行改革、王安石变法等史实,也是借以抒发其改良主义的抱负,为其政治要求服务的。

革命派也撰写了许多宣传和鼓吹革命的史著。如亚卢(柳亚子)的《中国革命家第一人陈涉传》、《郑成功传》,刘师培的《中国革命家陈涉传》、《中国排外大英雄郑成功传》,署名“汉儿”的《为民族流血史可法传》,署名“复汉种者”的《新国史略》等,以及刊于《湖北学生界》、《浙江潮》等杂志的《中国民族主义第一人岳飞传》、《宋爱国士岳、文二公传》、《为种流血文天祥传》、《中国民族主义发明家黄梨洲先生传》等,都对陈胜等革命领袖和岳飞、文天祥、郑成功、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做了赞颂,借以鼓吹民族革命,寄托其反清革命的志向。刘成禺并著《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曾为之作序,认为“发扬先烈,用昭信史,为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章太炎也为黄世仲的《洪秀全演义》作序,谓“国家种族之事,闻者愈多,则兴起者愈广……洪王朽矣,亦思复有洪王作也。”所谓“复有洪王作”,其意也在激励新的反清革命。此外,他们还收辑编刊明末遗民的历史文献,以及记载清初清军残暴屠杀汉族同胞的史籍,如《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等,将它们广为翻印流传,借以鼓吹排满革命和民族思想。如鲁迅先生在《杂忆》中说:“有一部分人,则专意搜集明末遗民的著作,满人残暴的记录,钻在东京或其他的图书馆中,抄写出来,印了,输入中国,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事实上,这些著作在革命斗争中确实发挥了其功能。

在外国史的编译、撰述方面,改良派和革命派对立宪史、革命史的编译研究,同样表现出了这种倾向,甚至表露得更为明显。早期改良派王韬编撰《普法战纪》、《法国志略》,黄遵宪著《日本国志》,它们或者称道君主立宪政体和西方文明,或者介绍明治维新的历史,其指导思想均是“期于有用”,如黄遵楷所说:“意在借镜而观,导引国人,知其所取法。”在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更是自觉地利用介绍外国历史,来作为宣传变法主张的思想武器。

为了宣传变法、立宪,他们先后出版了有关各国的变法史、立宪史,其中尤以介绍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彼得大帝变法及英国立宪的著述为多。如康有为撰有《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波兰分灭记》、《突厥削弱记》等书,先后进呈光绪帝。书中还用按语的形式发表议论,将论述外国历史与条呈变法结合在一起,希望他学习明治和彼得大帝,走维新变法的道路。梁启超、唐才常等也著有《波兰灭亡记》、《日本安政以来大事略述》、《最古各国政学兴衰考》、《各国种类考》,以及《俄土战记》、《瑞士变政记》等。他们介绍俄国、日本变法自强的史实以为榜样,列举波兰、土耳其、印度引为教训,以避免中华民族成为波兰第二、印度第二,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其历史经验。从这些著述来看,其目的性极强,都不是一般地介绍外国的历史,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关各国变法和衰亡的史实,讲的是日本、俄国、波兰、土耳其,指的是中国,实际上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都是为维新变法服务的。在20世纪初,当清廷下诏预备立宪后,改良派又积极编译出版了各种立宪史。诸如佩弦生的《欧洲各国立宪史论》、麦孟华译《英国宪法史》、《英国变政小史》、罗普译述《日本维新三十年史》、《日本国会纪原》、汪有龄译《日本议会史》,以及《日本立宪史谭》、《俄国立宪史论》等等,以配合鼓吹在中国实行立宪制度。

同类推荐
  • 在路上

    在路上

    在路上,是一种状态。始终绷紧神经,随时准备出发,在路上的状态,让我们每个心怀责任的记者都不敢懈怠。
  • 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本书力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行自上而下的演绎和自下而上的概括,从而为中国电视发展、创新的历史轨迹作一阶段性的梳理与描述,为中国电视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其品质与境界提供一些思考与探索。
  • 福利分化:比较社会政策批判导论

    福利分化:比较社会政策批判导论

    本书是一本比较性的专著。它探讨了四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瑞典、德国、英国和美国。从社会等级、种族和性别等视角探讨社会政策,本书表明了在这些区分当中福利衡量显示出了重要性。作者描绘了四个国家的福利政策,分析了各自的利弊,指出了每个国家面临的五大问题。本书浅显易懂,主要阅读对象为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教师,是一本非常好的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专著。
  • 袁宝华文集第九卷:永远的怀念

    袁宝华文集第九卷:永远的怀念

    本文集为十卷本,汇集了作者在解放初期恢复东北工业,制定和实施“一五”计划,赴苏谈判156项工程,三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调整,建立新中国物资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运行,改革开放期间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整顿和改革,制定《企业法》,开创职工教育和MBA教育工作,开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建民间经济类社团,建设中国企业家队伍,以及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工作中的理论著作和文章。
  • 电视采访

    电视采访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引发了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关注。本书紧贴国内外形势,围绕气候变化涉及的自然科学、国际政治和国内政策选择等领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重大影响,阐述了低碳经济和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结合主要国家温室气体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着眼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碳排放格局,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对策建议。
热门推荐
  • 珊珊和莎莎

    珊珊和莎莎

    《珊珊和莎莎》本书收录了饶建中的小小说作品,分为作品荟萃、作品评论、创作心得和创作年表四部分。篇幅短小,制式灵活,内容上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
  • 快穿攻略:诱拐男配的101式

    快穿攻略:诱拐男配的101式

    每个小说中有着女主光环的人总是会让女配各种倒霉,她就是其中一个,为了不被女主KO,她只能去诱拐男配,两个字,无奈;接下来就看一名炮灰女配如何避开被KO的命运从而来完成任务回归现实~欢迎来群找夙凌来玩~215398515
  • 仙印记

    仙印记

    平静了三千年的大陆,却因为自古流传至今的一个关于仙的传说,而变得波云诡谲。耿云本来是一平凡少年,但是在随师父魏成贤参加了一场酒宴之后,人生的轨道由此而变,在风云际会下,在无尽的争斗中,逐渐走出了自己不平凡的道路。经过结印期强者点化,人体会开启一扇玄门,之后经过锻体、养气、存神、通玄、结印……一步一重天,草木亦褪凡。
  • 哀兰

    哀兰

    从一至终的陪伴,终抵不过青梅竹马。也许一开始的相遇本就是错误,也许该和姐姐一同离去,也许……
  • 腹黑邪帝:火凤帝妃太妖孽

    腹黑邪帝:火凤帝妃太妖孽

    一朝穿越,却穿越成了一名货真价实的“废物”。这口气她怎么能忍!看本神医如何虐死你们!“主人~你终于来了!”某个类似土豆的物体泪汪汪的看着她。“额……土豆,你想干啥!”“呜呜呜~我是神兽啊!”晕!正在她翘着二郎腿数钱的时候,妖孽来了!强大如他:“娘子~为夫来暖床啦!”“你走!我不认识你!”“娘子这是红杏出墙,不要为夫了吗?”某妖孽泪汪汪……她,再次晕倒!
  • 豪门定制:首席新娘100天

    豪门定制:首席新娘100天

    做我的情人怎么样?这是黎云天碰上林语溪说的第一句话然而,总有人让这个商场杀伐果断,清场得意的天之骄子吃瘪的时候!林语溪,你就乖乖等着我的宠爱!
  • 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中国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古代建筑是从中国营造学社建立后逐渐展开的。从中国营造学社名称看,其“营造”两字即取自于宋代的《营造法式》,因此也可以说,近代中国人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首先是从关注《营造法式》开始的。中国营造学社所创立的以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的科学方法和所取得的大量实证性成果,为中国建筑史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虽然作为一个民间学术团体的中国营造学社于1946年无声地消失了,但它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余波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和文物建筑保护。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视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多学科的关注和各类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把中国建筑史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 重生异界享受人生

    重生异界享受人生

    他没有傲世的武功、惊人的魔法,更不可能成仙成神,但是他确有不同种族的伙伴、亲密相依的魔宠、超凡脱俗的伴侣、幽默逗趣的家人、整人搞怪的技能,看咱们的猪角把台湾的夜市、日本的极限体能王、哈尔滨的雪橇竞赛、爱尔兰踢踏舞……等不同的游乐设施、观光景点及大型的比赛通通都搬到异界去。
  • 暮色微降:吸血鬼情人萌萌哒

    暮色微降:吸血鬼情人萌萌哒

    这是我做过的最真实的梦,男子的脸很模糊,可以看得清五官,但总让人觉得像一张人皮面具。他脚下躺着一个女子,表情痛苦,火红的头发散在地上,与火焰几乎融为一体。梦醒了,我大口喘息着,一种恐怖的气息向我袭来,那是人类的杀戮。我又做了很多场梦,这才发现,世界的无情,不止如此……
  • 读人识人懂人:看透对方的内心世界

    读人识人懂人:看透对方的内心世界

    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与人打交道,学会从细微小事中了解他人的个性、心理,是帮助我们打开人际交往之门的一把钥匙。本书就是教你如何练就从他人生活小事中了解人心、知其个性的本领,从面相、衣着、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向您介绍如何去看透人心,并有针对性地从看透同事上司、看透竞争对手、看透朋友、看透男人、看透女人这五个角度出发,教您在不同的环境下如何变换观察的方式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