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36000000024

第24章 法学教育的终极性价值:培植法律信仰(4)

第二,法学教育价值观滋生于工具主义法律观的土壤之中,并受其强烈影响。工具主义法律观植根于强调社会等级、宗法制度和忠君孝悌的正统封建思想,将法视为役使臣民的工具,镇压人民的手段。在我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工具主义法律观根深蒂固,即使在西方法学的权力制约、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等现代法律观传入中国以后,还长时间地、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广泛的影响,包括法学教育领域。工具主义法律观对法学教育的影响表现为对培养对象的“政治素质”的强调。例如,清末的政法学堂是附设于“课吏馆”之内的“仕学速成科”,担负着对在职文官的培训之责。遵循“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的教育宗旨。“它的目的并非培养宪政时代的一代新人,或者能使国家臻于富强的人民,而是培养一种热爱清王朝和始终忠于清帝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掌握刀把子人才”的观念一度是法学教育的主导思想。如1964年1月24日教育部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颁布的法律专业四年制教学方案规定,政法工作干部的素养为:“(1)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一定的生产劳动、实际工作的锻炼,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好的思想修养、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2)正确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中关于国家和法的基本理论,具有中外政治和法律的历史和现状的知识,熟悉中国共产党关于政法工作的方针政策。”杨振山教授对此曾指出:“新中国的法学教育不仅未摆脱‘官本位’的阴影,反而通过‘专政工具’的理论将学习法律进入仕途、掌握统治权的观念加以正当化、合法化,导致许多法律工作者不仅未确立平等、自由、正义的观念,有的甚至视法律为‘掌中之物’,成为其为所欲为的凭借。”第三,法学教育价值观对理论素养和职业素养吸收的偏误性。我国法学教育在素养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问题上,存在着观念性的误区。误区之一是把成文法则的讲授看成是教学的中心,将法律知识的传授作为核心目标。

因此,与素养教育模式相比,既缺乏对法律规则背后精深原理和法律规则创造方法的学习,又漠视了与法律相关人文知识的教育。误区之二是把对规则的注释和案例的结合当成了学生实用技能的训练,以实习这种“自我体验”的方式当成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甚至是惟一课程。此种观念之下的法学教育模式既不能达到理论素养所欲达到的对学生理论素养教育的目标,也不能实现职业素养训练学生法律技能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与孙晓楼所描述的清代幕府中的师徒传授方式,在观念上极为相似。“他们(师爷)所教授的不外以大清律例为教材,教授的方法,只限于法律专门名词之用法,律文意义的讲解,和裁判方法的大要;他们那种教育的目的,只在期望他们的徒弟似的学生,能够造成咬文嚼字地办理诉讼案件的刑名师爷罢了。”

二、法学教育价值观重构的时代必然性

如果说,传统的法学教育观念能够适应法律“工具主义时代”需要的话,那么在“权利法律化”的今天,此种教育价值观已成为严重束缚法学教育发展的羁绊。面对当下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社会法治化、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发展可持续化,法学教育价值观重构的时代迫切性日益凸显。

1.法学教育价值观的重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知识经济是以人类最新科技和知识精华为基础,以无形囊括、超越、制约有形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发展都以知识为基础,一切财富都是知识的结晶。知识这一基础性的地位使创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精神,也是法学教育发展的动力。法学教育的创新首要的是教育价值观的创新:变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文本讲解轻实践技能培训、重法条注释轻法律原理揭示、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自主学习、重考试轻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素质提高的被动型的教育价值观为主动型教育价值观。因此,以学生内在素养为核心,将理论素养和职业素养价值观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全面实现法学教育对知识、技能、思维、道德和信仰的价值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需要。

2.法学教育价值观的重构是社会法治化趋势的必然。在当代中国,法治化已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法治国家也已成为我们追求的美好理想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法治化的进程固然离不开制度性的“硬件系统”的构建,但更需要法治精神这一“软件系统”——对法律至上地位的认同、权利平等观念的确立以及法律思维方式的培育。因为这是推动法治制度性硬件良性运行的关键。正如孙晓楼先生所言:“一国法律教育的得失,有关于国家法治的前途。”法学教育的良性发展将为法治国家的长成提供丰沃的文化土壤和强劲的精神动力。法治对法治精神培育的需求,决定了法学教育必须要实现教育价值观的转换,摆脱意识形态和官学化观念对学生政治素养的过度重视,树立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治国之才的新型教育观。

3.法学教育价值观的重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末,面对人口爆炸、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而提出的关于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整体发展,即用整体观点和整体战略把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矛盾或利益加以整合,使之协调发展;二是持续发展,这是指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以确保未来子孙后代的发展;三是公平发展,即公平利用自然资源、分配财富、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好当前与未来、今人与后人、人类与自己利益的关系,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公平。为适应可持续发展对具有广博的环境、经济、社会知识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持续性经济和社会发展意识、社会公正意识、伦理道德意识的法律人才的需要,法学教育必须更新观念,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权利观念、公平观念、秩序观念,能够协调经济、环境、人口、社会等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为宗旨。

4.法学教育价值观的重构是全球化趋势的必然。所谓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展现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与趋势。从形式上看,全球化体现为一种冲破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隔离状态,世界范围内的交往不断增强的趋势;从内容上看,全球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由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政治、文化、社会、法律等诸多领域沟通、交往和联系的加强。中国加入WTO 标志着中国全方位、高层次地融入全球化的进程,是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和法律与域外的经济、文化、教育和法律等全方位的碰撞、吸收、融合的过程。在全球化浪潮面前,我国法学教育惟有重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并在全球化进程中有所作为。

三、法学教育价值观的重构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看到,知识经济、社会法治化、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浪潮对当下法学教育的挑战集中表现在对人才素养价值观的挑战。正是这些挑战促使两大法系的理论素养和职业素养价值观的趋同,也正是这些挑战使我国法学教育价值观的重构任务迫在眉睫。当代法学教育主导价值观发展的趋同态势昭示着法学教育只有实现它的知识价值、技能价值、思维方式价值、职业道德价值和信仰价值才能回应这些挑战。因此,重构我国法学教育价值观就必须以实现法学教育的知识价值、技能价值、思维方式价值、职业道德价值和信仰价值为根本。具体来讲,我国法学教育应该树立以下价值观:

(一)素质教育价值观

素质教育价值观,是指法学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为贯穿教育始终的教育理念,即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法学教育应当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素质的提高。法学教育在法治建构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担负着为法治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重任。法学教育只有树立素质教育价值观,才能培养出“具有丰富的人性和感觉,具有深厚的修养和专门的知识,具有灵活的思考力和说服、交际能力,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洞察力,人权意识,掌握尖端的法律和外国法方面的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的敢于追求正义、维护社会公平,勇于为法治理想而献身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二)人权教育价值观

人权一般是指属于人的或关于人的权利,是人作为人应当享有的、不可无理剥夺或转让的权利。人权是当代社会最高形式和最具有普遍性的权利。法学作为“神事和人事的知识”自然将人权囊括为自身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德国学者卡尔·恩吉施曾说过:“几乎没有一个其他的文化领域比法律更近地关乎人类。所以,存在着与诗歌,与艺术,与音乐没有活生生关系也能生存和生存着的人类。但是,不存在不处在法律下而生活,一直与法律无关,不受法律调控的人。”因此,关注人权、保护人权是当代法律的根本任务,也是每一个法律人应当具有的崇高理念。

法学教育树立人权教育价值观,将人权保护的思想纳入教学的过程之中,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权意识,造就人权的忠实捍卫者是摆在我国法学教育面前的迫切的现实任务。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可见,法学教育以人权作为教育理念也是国际人权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共同体教育价值观

法律职业共同体是一个有着共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职业意识和价值追求的职业群体。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确立和发展是法治生成的主体性条件,它不仅在组织上支撑与维护法治事业,而且还对社会法治精神的形成发挥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因而,法律共同体是否存在直接关涉法治理想的实现程度。从历史上看,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与法学教育存在必然的联系。卡尔·卢埃林曾对法学教育训练学生的过程作了这样的比喻:有个绝顶聪明的人,他跳入一片荆棘丛林弄瞎了眼睛,当他发现自己什么都无法看见时,就拼命跳入另一片荆棘丛林使光明重现。法学院的学生们就像那个绝顶聪明的人,在法律的丛林里目无所见,只有大胆重新进入才能恢复视力。这个比喻说明了学生刚刚接受法学教育时,对法律世界是茫然无知的,经过法学教育机构独有的专业训练机制,学生获得了解读法律世界并与其他法律专业人士达成共识的能力。法学教育要求学生“只去看学科所要求看的东西,别无他顾,这可被理解为关闭与法律职业无关的知觉、直觉、情感和其他官能的高度痛苦而又非自然的过程。正是由于关闭了官能,法律职业的范例才得以发展,通过交流而获得的共同的视觉才成为持久的现实。正是这个过程,隐伏在卢埃林从失明到复明的比喻的背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生法律职业共同体意识的获得依赖于法学教育的价值观,如果法学教育没有树立法律职业共同体教育的观念,各教育机构采用不同的办学理念,教师聘用采用不同的资格,办学资格没有统一标准的话,那么,所培养的学生,其知识背景、职业技能、思维方式乃至品德、人格方面将大相径庭。因此,造就法律职业共同体,起步在法学教育。重构法学教育价值观,建立统一的法学教育机制是法律职业化的必然要求。

(四)开放型教育价值观

现代社会,由于高科技信息交流手段的发展、共同伦理基础的形成和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认同,全球的联系日益加强,涌现了全球化的浪潮。正如茨威格特所预言的那样,“正在成长中的一代法律家,很可能还有其后各世代的法律家将面临法律生活前所未有的‘国际化’的局面。”法学教育只有面向世界,树立开放型的新型教育价值观,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和开阔胸襟的新生代的法律人。法学教育树立开放型的教育价值观,重视比较法的研究和教学,也有助于法学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在法学上,特别是如同在法哲学、法律史、法律社会学和比较法出现的情况一样,只有超越本国现实法律规范之上的研究才能够称为科学。”当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法学教育所面临的国际化趋势势不可挡,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多边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开放型教育价值观是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新型教育价值观。

(五)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

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是以对学生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为核心的价值观,它以“批判的、人文主义的和自我发展为教育目标”。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人本主义价值观与文本主义价值观相反,它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因而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强调人文知识的地位与作用;它要求注重学生批判意识和怀疑能力的培养,反对将现存规则体系作为真理灌输的知识储存式的教育目标;它主张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参与了批判性的思考和对人本化的追求,反对学术霸权;它的终极价值追求是培养学生的法治人格——集知识、能力、职业道德和法律信仰于一体的高素质的法律人。我国法学教育应当以人本主义价值观取代文本主义价值观。

知识传授的误区及其调整

一、知识传授的误区

传统上,传授知识一直被认为是我国法学教育的核心任务。从教学目标拟定、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几乎都是以知识传授这一中心而展开的,通过知识传授我国也确实培养了一批一批的法律学子。然而,理性地分析我国法学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显然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亟须调整。

(一)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的矛盾与阻隔

同类推荐
  • 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

    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

    班级的规范化管理是班级管理者基于对班级发展的展望和预测,并从班级的实际出发,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学规律,制定出各项管理目标和措施,从而去落实、评价、反思、调控的过程。实施规范化管理不仅有利于构建科学的教育集体,实现和谐的教育发展,而且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从而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班级办学的整体水平,从而提升班级内涵的发展。
  •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美、英、德、法、俄、日等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轨迹,指明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使命,明确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提出当代新闻传播教育应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以高等教育为主体,以复式专才教育为途径,以社会责任为专业理念,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以高素质的师资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为保障。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新闻传播从业者、新闻传播史论的研究者和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
  •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

    本书围绕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展开论述,内容包括班主任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从怎么办到怎么做、做学生心灵的捕手、班主任要会开展人格教育。
  • 精典教育:教育漫话

    精典教育:教育漫话

    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体育,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家长不要对孩子们娇生惯养,而应该主动引导让孩子们锻炼出强健的体魄第二部分论述德育,洛克认为,在人的各种品行中,德行应占第一位,洛克指出,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第三部分论述智育,洛克认为,“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他主张在读、写、算之外,还要学习天文、地理、历史、法律、几何等,也要学点儿工农业、园艺的知识和技艺。
  • 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对于语言,我们既可以作历时的研究,也可以作共时的研究。在作历时研究时,我们常把所要研究的对象语言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段。比如,对于古代汉语的历时研究,常区分为上古、中古、近代这样几个时段;而上古、中古、近代则还可以再进一步区分为更小一些的时段。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整个古代看做一个时段,对汉语作一种泛时的研究。我们在作共时研究时,似乎也存在跟历时研究类似的情形。所不同的是,历时研究区分出的是不同的时段,而共时研究则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语体;前者是历时的、纵向的切分,而后者则是共时的、横向的切分。
热门推荐
  • 新机动兵器时代

    新机动兵器时代

    一个没落的贵族;一个禁锢的人质;一个失意的浪子一个疯狂的复仇者;我没有想过要害谁,也不想沾染罪恶,我只想保护自己。可是,如果你威胁了我的存在,那么对不起,哪怕会弄脏我的双手,我也要化身黑暗,抹杀你的痕迹。。。
  • 贪婪彼岸岛

    贪婪彼岸岛

    官方版本:一个胖子的【贪婪岛】的卡牌冒险之旅,筹集彩虹七色套牌归家,打倒所有强者,收集传奇卡牌,学会【气】和【念】坐拥佳丽三千,这是一场脑洞大开的冒险,不免会遇到生活艰辛的白痴们。第一人称版本:本故事纯粹需要一个胖子的YY,要好多好多妹纸【妹纸控】、Money【伪土豪】、各种美食【吃货】,最好能有一点超能力傍身【超超人】,所有人都在变贪婪,胖子铭只是稍微多一摩尔数量级而已,彼岸,欢迎来到【贪婪岛】。PS.本书具有自动淘汰读者的能力,入坑需谨慎,点击需勇气,读下去得靠非人类的逻辑。PS.【贪婪岛】地理:【布莱德福】、【暴风城】、【白塔】、【黑夜高塔】、【玛莎多拉】、【天空竞技场】
  • 古滇秘谈

    古滇秘谈

    50年前我爷爷无意间的发现竟带来了接二连三的怪事,我不得不穿梭于云南腹地,一点一点揭开古滇国的神秘面纱。
  • 如果有重来

    如果有重来

    随便写写,人生总是有梦想的,有些实现了,有些未能实现。一直希望平平淡淡,奈何树欲静而风不止。如果能重活,你想做什么?
  • 快乐心灵的200个小故事

    快乐心灵的200个小故事

    故事是青少年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是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当青少年朋友们面对失败、遭受挫折和感到失望时,本书会给他们力量;当青少年朋友们迷茫和失落之际,本书会给他们慰藉。一个个短小平凡的故事,简单的语言,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一个智慧的人必然是一个善于从平凡的事情中、从简单的语言中领悟大道理、发现大智慧的人。
  • 世界优秀广告短语7000句

    世界优秀广告短语7000句

    作者从世界浩如烟海的广告中,精选优秀广告短语7200句,集成此书。主要内容包括:传媒图书、电信通信、糖业烟酒、美容化妆、各类食品、汽车交通、建筑材料、家用电器、医疗保健、金融保险、珠宝钟表、商店酒店、航空航运、家政服务、培训招生等30大类,这些广告短语,如诗、如画、如歌、如梦,是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是学习创作广告的词典。
  • 霸道少爷的百变甜心

    霸道少爷的百变甜心

    人前他冷酷无情,人后他温柔似水,发誓要把她宠上天。“北少,少夫人把厨房炸了!”“告诉她我负责做饭养家,她负责乖乖享受。”“北少,少夫人打了合作商的女儿了!”“打得好!你让我手下的人去帮忙!”“北少,少夫人要和别人出国了!”“给老子把他老家轰了,至于少夫人,我亲自抓!”
  • 噬凰:夙愿之火

    噬凰:夙愿之火

    千年前,她是至高无上的五灵之首,三界之内无人可敌,一场惊天阴谋使她陨落。千年后,她是赤炎山大弟子,再无千年前的记忆,冥冥之中再次卷入千年前的阴谋。似乎她忘记了最重要的人,为什么在梦境中出现的白衣男子让她感到熟悉。一朵朵怒放的火莲盛开的不是花,而是思念。一滴断弦的眼泪终究是失去了什么。
  • 倾世邪妃:冷情帝君缠上身

    倾世邪妃:冷情帝君缠上身

    【本文1V1男强女强】她,娱乐圈中的NO.1!科研界中的变态天才!一朝生死,却发现自己重生在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神、魔、仙、妖、鬼、人六族共生共处她只想守护这方寸之地渡一世安然,为何总有些人倒贴上来扰人清静,当有一日,心中圣地化为一方炼狱,血色薄雾下她迷了眼乱了心,再难复淡漠闲适…一袭红衣惊六界,一双素手翻天地!契神兽,虐渣女,炼星力,穿古今!势要这六界因她而震颤,势要这六界伏尸百万堆骨如山!再次登临至尊之位,看着不知何时与她比肩而立的男子,她笑了…灼灼其华,倾世而邪魅!
  • 魔兽争霸:飞羽战天下

    魔兽争霸:飞羽战天下

    修仙少年坠落妖星,携带旷世宝鼎,逆战天下,妖族美女,仙族仙女,魔族圣女,人族公主,来者不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