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8100000023

第23章 孟子(9)

战国时期是个崇尚功利的时代,不断发生的残酷战争迫使统治者拼命想要增强实力,这也是强调富国强兵的法家在当时大为兴盛的根本原因。孟子在第九章里,指出了,这种时代的追求和思想路线的荒谬以及危害。他从根本上否定了那个时代所崇尚的价值取向。根据他的分析,那些受到人们广为赞赏的“良臣”,其长处就是为国君开辟土地,增加财富,还有就是擅长于外交之道,能争取到盟国的支援,擅于带兵、指挥有方,战则必胜。但是孟子指出,如果国君不志于仁,那么这些能臣的才能就是为暴君增加财富,辅佐这种暴君就是为害于天下。他还预言,如果坚持这种路线,即使将天下都交给他,他也是坐不稳的。由此,孟子将当时人们视为的“良臣”,轻蔑地称其为“民贼”,也就是为害百姓之人。

在这里,孟子并不是要否定治国才能的作用,也不是想要刻意贬低那些杰出的政治家、理财家、外交家与军事家的个人影响,他的 “民贼”之说,只是一种批判手法,从后果来揭露了功利主义的本质所在,着重说明了精神价值导向才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否则,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能人,即使一时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最终也必定会毁于一旦。秦国二世而亡可说是孟子此说的明证。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国家。如果国内没有严守法度的大臣,如果无人对国家政治进行监督,又没有外患形成压力,这个国家往往就很容易垮。总之,逆境与忧患能刺激人们奋发图强,努力壮大自己;而长期处于安乐之中,人们就容易怠惰,人心容易涣散,从而导致国家衰落。孟子的这些见解,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第一章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妖寿不贰[1],修身以俟[2]之,所以立命也。”第二章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3]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4],非正命也。”孟子曰:“求则得之[5],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第四章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6]而诚,乐莫大焉。强恕[7]而行,求仁莫近焉”第五章孟子曰:“行之而不著[8]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第六章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9],无耻之耻[10],无耻矣[B11]。”第七章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B12]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B13]?”第八章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B14]。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B15]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第九章孟子谓宋句践[B16]曰:“子好游[B17]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B18];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第十二章孟子曰:“以佚道[B19]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B20],虽死不怨杀者。”第十三章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B21]如也,王者之民嗥嗥如[B22]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B23],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B24]所过者化,所存[B25]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第十四章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B26]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第十五章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B27]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B28]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第十六章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B29]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B30]。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B31]也。”第十七章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第十八章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B32]者,恒存乎疢疾[B33]。独孤臣孽子[B34],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第十九章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B35]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第二十章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B36]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B37],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B38]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第二十一章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B39]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B40]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B41]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B42],见于面,盎[B43]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注释】[1]妖(yāo):短命。寿:长寿。不贰:专一不变。[2]俟(sì):等待。[3]岩墙:高而危险的墙。[4]桎梏:刑具。桎梏死者:指犯罪被处死。[5]之:指人的善性。[6]反身:自我反省。[7]强:勉力,努力。恕:指推己及人的恕道。[8]著:明白。[9]无耻:没有羞耻之心。[10]无耻之耻:对于没有羞耻之心感到羞耻。[B11]无耻矣:这里指不再有羞耻之事。[B12]机变之巧:指运用权谋机诈与算计的技巧。[B13]何若人有:怎能比得上别人呢?[B14]势:指权势地位。[B15]亟:急速,立刻。[B16]宋句践:人名,姓宋名句践,不见于他书,生平不详。[B17]游:指游说诸侯。[B18]嚣嚣:形容人自得自在,不介意得失的样子。[B19]佚:通“逸”。佚道:使百姓过安逸生活的政治路线。[B20]以生道杀民:指不得已而运用刑杀的手段,而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民众更好地生活。[B21]驩(huān):同“欢”。虞:通“娱”。[B22]嗥嗥(hào)如:广大自得的样子。[B23]庸:酬谢功劳。[B24]君子:指圣人。[B25]存:停留之处。[B26]仁言:有关仁德的说教。仁声:体现仁德的音乐。[B27]良能:天生的本能。[B28]孩:幼儿的笑。孩提之童:指抱在怀里刚会笑的幼儿。[B29]豕(shǐ):猪。[B30]几希:很少。[B31]沛然:大水奔涌的样子。御:抵抗。[B32]德慧术知:德行、智慧、道术、才能。[B33]恒:常常。存乎:在于。疢(chèn)疾:灾患。[B34]孤臣:被疏远的臣子。孽子:古代常一夫多妻,非嫡妻所生之子叫庶子,也叫孽子,地位卑贱。[B35]容悦:取悦于人。[B36]王:用作动词,指做天下的王。不与存:不在其内。[B37]故:指灾难病死等不幸事故。[B38]怍(zuò):惭愧。[B39]所性:视为本性的。[B40]大行:指理想、抱负行于天下。[B41]分:本分,职分。[B42]色:气色。睟(suì)然:颜色润泽的样子。[B43]盎(àng):显露。

[鉴赏]这一部分构建了儒家人生哲学的基本框架,论述了人们应怎样去度过一个富有意义的、成功而且愉快的人生,着重说明了树立什么样的幸福观。为此,孟子深刻地阐述清楚了个人奋斗以及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

孟子的整个人生哲学,其理论基础就是心性学说。他的心性论是其对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因此后世学者将他视为儒家心性之学的主要奠基者。在本篇的第一章所提出的尽心、知性、知天的这一递进关系正是他的心性学说的最高概括,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思想。根据孟子的哲学,人之本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就是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和是非心,这是人人生来皆有的,它们正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潜藏了人的完善与发展的全部可能性,乃是人最宝贵的。因此把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最充分地加以发展和实现,也就是对人性有了最为深刻的认识。真正地认识了人性,就会有仁的自觉,这样就能去体认、把握天道。因仁爱生,乃生生不已之意,而天道正是生生不已之道。仁既是人的精神生命力,也是宇宙生命力的表现。另外,天还代表了神圣性与必然性,因此,一个人只要“存其心”、“养其性”,就会明白自己所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那些必须要接受的命运,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时实行仁义之道。这就是孟子所谓“事天”,也就是说,实行自己无可推卸的神圣使命。他认为,如此一来,人自然就有了安身立命之处。

有了安身立命之处以后,人自然就会有羞耻之心,对于那些自己心灵上的污垢,品行和才能上的缺点以及思想言行之中的错误就会有一种非常敏锐而又痛切的感觉。正是有了这种羞耻之心,人才会痛改前非,真正地发奋努力,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虽然君子以“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为乐,但是,这还不是他们安顿性命的根基之所在。因为,是否能够平天下,定四海之民,这还决定于各种外部条件,君子把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置于崇高精神追求之中,而不是决定于外部事物。这样,他们安顿性命的根基,不会因为自己身居要职而有所增加;也不会因为自己身居陋巷而有所减少。正因为此,这个根基才是最坚实的。孟子专门指出,君子安顿性命的根基乃是扎根于心灵之中的仁、义、礼、智。只要建立了这种根基,不论个人的命运如何,他们的心神总会恬静怡然,在生活中总能自得其乐——这正是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理想的人生态度以及生活方式。

同类推荐
  • 何典

    何典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六韬·三略(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六韬·三略(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元稹集

    元稹集

    元稹在其《叙诗寄乐天书》中,将他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律讽、艳诗等十体。其所重者在古讽、乐讽。实际上其主要成就在乐府诗、艳体诗。故本集所选亦侧重艳体诗、乐府诗。对于元稹文,选了《乐府古题序》、《白氏长庆集序》。传奇则选了《莺莺传》。为解评、阅读方便起见,“新题乐府序”随诗编排,《莺莺传》作为“传奇”排在诗文后,“两序”作为“文”排在“传奇”之前。
  • 孝经(读好书系列)

    孝经(读好书系列)

    《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 山海经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典籍,该书并非成于一时,亦非一人所写。《山海经》传世版本共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其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矿物、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本书是《山海经》的白话文全译本,且对生僻字词、名物有适当的注释。此外,还配有大量古本《山海经》中所绘的插图。
热门推荐
  • 雪迷天下

    雪迷天下

    她是21世纪漂亮开朗的女孩,一道白光改变了她的命运让她穿越到唐朝。既来之则安之,但她全然不知,她的使命是多么的重要!穿越唐朝她认了,有这么沉重的使命她也认了,现在她身边接二连三的出现帅哥骚扰这让她有些头疼,五个男人左右了她的心思,是上辈子他们欠她的,还是她上辈子欠他们几个的?使命,友情,爱情,艰难的成长道路,看一个穿越唐朝的女孩如何成为成熟,顾全大局的仙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族漫记

    神族漫记

    亲?你罗罗嗦嗦写的啥?里面有美女啊!唯美、苦情、虐心,老感人了......嗯,一般般啦!我想看热血的情节那有炫酷的排行榜,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嗯,有点意思,能不能再剧透些?我嘞个去,老长了,自己看啊......
  • 妖族在都市

    妖族在都市

    这是一部由狼王的灵魂的血脉传承到21世纪的传奇。梦幻天蝎多多支持我,我会为大家写得更好。
  • 沉淀的未来还有你

    沉淀的未来还有你

    你希望成为小说中的女主角吗?她不想。安宁,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她并不妄想成为安徒生童话中的公主,她也不相信世界上真的有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她说她更喜欢黑天鹅。因为它们的羽毛中夹杂了太多人世间的苍凉。一切也正如她所愿,她成为了那深遭世人唾弃的黑天鹅,却只是为了将那美丽的白天鹅衬托的更加耀眼。她本已看淡了这一切,不与那公主一样的白天鹅争锋。但是这一次很特殊,她不会再让步了。本想一世安宁,上天却许我终成沉泥。
  • 封魔奴

    封魔奴

    华夏架空背景,试图构建一个中国版的巫师世界。
  • 你看阳光多温暖

    你看阳光多温暖

    有时候,他宁愿相信自己是命中注定要和这个女人捆绑在一起的。他想,这辈子,他要给她所有的阳光,驱散她所有的阴霾。她来,像梦那样短,她走,像时光那样长,所以,这辈子,他不想放开她的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若爱一生

    若爱一生

    两个互相抓紧的手,发誓今生不会再放开,相爱却不能相守,经历过一切,才明白彼此的初心。
  • 德川家康(名人传记丛书)

    德川家康(名人传记丛书)

    他是一名机智勇敢的武士,年少时身为质子,步步为营。最终脱颖而出,在日本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南征北战;首开江户幕府,填海造陆;在航海时代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奠定了日本繁荣的根基。
  • 独步天下(林峯、唐艺昕主演)

    独步天下(林峯、唐艺昕主演)

    林峯、唐艺昕主演同名电视剧《独步天下》10月30日开播!摄影师步悠然在一次古墓之旅中离奇穿越,成为历史上传奇的女真第一美女东哥。这位自出生便被预言“可兴天下,可亡天下”的女子,究竟兴的是谁家天下,亡的又是谁家天下?拥有着现代灵魂的她,该如何面对在“可兴天下,可亡天下”这一谶语的利益驱逐下,那一段段趋之若鹜的情感纠葛?这注定不凡的传奇人生为她带来的是幸运,还是灾难?大清王朝建立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历史的走向,会因为她的介入发生怎样的改变?当一切尘埃落定时,那抹跨越四百年时空的灵魂,又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