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6700000015

第15章 心身论(2)

南朝思想家范缜将反对宗教神学的思潮推到了新的高点。他从理论上对灵魂不死,神不灭论作了全面深刻的批判。首先,范缜提出了“形神相即”的思想。他在《神灭论》的开头就说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谢。”明确指出,精神离不开肉体,肉体也离不开精神,两者都不能单独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同时也肯定了“神存”须以“形存”为前提,“神灭”是“形谢”的结果。这样,范缜的“形神相即”思想既肯定了精神的特殊性,又论证了精神对肉体的依赖关系,表述了唯物主义的形神观。当然,范缜的神灭论在当时也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反对者认为,形体与神灵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形体是无知的,神灵则是有知的,两者各不相同、理不同,怎能统一呢?他们还举例说,如果形即神,神是有知有虑的,那人的手是形体的一部分,人手也应有知有虑了。对此,范缜从认识论上分析了人体各感官与人脑在认识中的不同作用。他认为,手、眼、耳、鼻等器官作为形体的特殊部分尽管能形成痛痒等感觉,但这种感觉只能形成较浅的知,较浅的知不同于是非之知,是非之知是经过心的思考而获得。所以,感觉和思维虽然都须依靠肉体器官,但两者在“知”方面有深浅程度之不同。不过这种差别并不妨碍它们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为此,范缜强调:“如手足虽异,总为一人;是非痛痒,虽复有异,亦总为一神矣。”对感觉与思维的关系作了较为正确的理解。其次,范缜在“形神相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形质神用”的思想。他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于神,不得相异。”(《神灭论》)这里,“质”指物质实体,“用”指实体的作用、功能或属性,意即肉体是物质实体,精神则是物质实体的属性(功能)。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道理,范缜曾将肉体与精神的关系比作刃与锋利的关系。他说:刃不等于锋利,锋利也不等于刃;没有刃就没有锋利,没有锋利也没有刃;世界上从来没有去掉刃而单独存在的锋利,同样世界上也从来没有肉体死亡而单独存在的精神。从而明确肯定了精神是肉体的属性。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以往思想家在形神关系上虽提出了许多命题,但共同的弱点在于不懂得精神是形体的属性。往往把精神看作特殊的物质,将形体与精神作为并立的存在物,由此不可避免会陷入形神脱节的二元论。而范缜以刀刃与锋利关系为喻,提出“形质神用”的命题,才明确地把精神看作是形体的属性。正确说明了形神关系,奠定了唯物主义形神论的理论基础。诚然,范缜的理论成就也像历史上其他理论一样有其局限性。例如,他还未认识到人脑的重要作用,而错误地把“心”看作是人体的思维器官,这显然与当时的科学水平有关。

明代中期的王廷相对形神关系也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人具形气(身体)而后性(心理)出焉。人有生气(活的肉体)则性存,天生气则性灭矣。一贯之道不可离开论者也,如耳之能听,目之能视,心之所思,皆耳、目、心之因有者。无耳目无心,则视听与思尚能存乎?”(《雅述》)这里,形象地说明了形神之间的客观关系。

可见,西方的“心身论”反映在中国古代就是“形神论”。我国思想家对形神关系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十分注重精神(心理)与肉体关系的理论研究,而且这种研究体现出两种明显的特征:其一是,这种研究在我国历史上虽有短暂的间息,但基本上还是相连成线的,而西方对心身论的研究在中世纪则有明显的中断痕迹;其二是,这种研究所形成的认识相对于西方的认识而言,更具唯物论与科学倾向。因为,中国的思想家已正确地认识到精神(心理)是形体的功能与属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映托出中国古代的科学背景。

当然,就中西古代的科技水平而言,整体上仍是相当落后的,这就大大束缚了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以,古代思想家起初将精神(心理)看作是能与人体可分可合的特殊物质。随着认识的提高,才逐渐转向寻求精神(心理)活动的实体器官,开始把人类生存时所具有的精神现象与心脏的正常功能相联系。后来,在古代医学的发展中,通过对精神与脑的对应性研究,了解到人脑的特殊作用,才形成了一种相对正确的认识,即心理活动的主要场所只能是人脑。可见,人类对心一身关系的研究曾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探索,其中既与各时代的认识分歧紧密相连,也与科技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第二节中西近代的“心身论”

一、从笛卡儿到黑格尔

16世纪后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近代医学的兴起积累了大量的有关人体的经验材料,为形成新的心身论提供了思想材料。此时,一大批思想家(如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借助于当时的科学成果及思想材料,对心身关系作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其认识成果对近代“心身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在哲学上是一位二元论者,因而他主张世界上存在两种独立的实体,即物质实体与心灵实体。在他看来,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广延性,占有空间;心灵的根本属性则是思维。有广延性的东西无思维,能思维的东西必无广延性。因此,物质与心灵区别分明,彼此独立。依据笛卡儿的这一哲学观点,心灵(思维、精神)和身体(大脑)理应是彼此独立的。然而,人以什么来“思”?为此,笛卡儿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的“思”以及各种心理过程须依赖于神经与相应的器官。正如他自己所说:“无过于我有一个形体,当我感觉痛苦时,它就不舒服,当我感觉到饿和渴时,它就需要吃或喝,等等。因此,我决不应当怀疑这里有某种真理。”“自然又通过这些痛苦、饥饿、口渴等等的感觉告诉我,我不但住在我的形体里面,就像一个舵手坐在他的船上一样,而且此外我还和这个形体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高度地搅混在一起,因而我与它组成一个单一的整体。”既然心理现象依附于形体,说明精神与物质并非是完全独立的,这显然与笛卡儿的心身二元论相矛盾。由此,笛卡儿提出了“心身交感论”以消除二元论带来的矛盾。他认为,心身之间虽然存在本质差别,但两者能相互作用,即“心”可以影响“身”,“身”也可影响“心”。究竟“心”“身”之间通过什么方式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笛卡儿依据当时的医学知识,提出了自己的假设,构划出了心身相互作用的可能途径。如以视觉为例,当一物体的反射光射入我们双眼,便形成映象。映象通过神经传至脑内表面,形成两个他物,并借助脑内精气(spirite)被发射到松果腺,形成单一的映象,该映象直接作用于灵魂,这是一个由“身”至“心”的沟通方式。相反,灵魂的意愿也能引动松果腺将精气推向脑的细胞,进而迫使精气流向肌肉。可见,按笛卡儿的设想,位于大脑两半球中部的松果体就是心身交感的场所,松果体能将体感的成双的刺激统一起来,传给灵魂,又把灵魂的意向传给肉体。笛卡儿的这一设想尽管受时代的局限,以幻想的联系来填补知识的空白,因而与现代科学所提供的具体知识不尽符合。但他提出了心身相互作用的思想,并试图寻找心身间的整合机制,这一探索思路无疑有值得肯定之处。然而遗憾的是,笛卡儿把心灵与肉体相互作用的原动力归因于上帝的意志,于是便陷入了神秘主义。

以后,笛卡儿学派的哲学家为了摆脱笛卡儿理论中的矛盾,竟然舍取了笛卡儿理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对心身相互作用作了彻底唯心主义的解释。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格令克勒与马勒伯朗士。格令克勒是荷兰哲学家,他在心灵与肉体的相互关系上提出了“二时神论”,即认为,心身相互联系与影响是一种假象。举例说,如果有两只走时十分准确的钟,每当一个钟的指针指向正点,另一个钟就要鸣响报时。因此,假如你眼看着一个钟,耳听着另一个钟,你会以为是这个钟促使那个钟打点。精神和肉体也是如此。精神和肉体的关系是由神预先建立的和谐关系才彼此步调一致的。所以,尽管我的精神实际上并未作用于我的肉体,但纯物理的定律却促使我的身体运动。反之,肉体对精神也是如此。马勒伯朗士是法国天主教会的神父和神学家。他出于建立宗教哲学的需要,利用笛卡儿的二元论无法圆满解释肉体和心灵之间协调一致的困难,提出了“偶因论”。该论承认,心灵与肉体间存在协调关系,一方的变化能引起另一方发生相应变化,但这种协调与互动并非是两者存在某种相互作用,而是上帝在起作用。由于上帝的作用,心灵的某种变化使身体产生相应的运动或变化;而身体的某种运动同样使心灵产生相应变化。所以,一方的变化只是另一方变化的“偶因”或“机缘”。显而易见,格令克勒和马勒伯朗士的思想都带有浓厚的神学色彩。

笛卡儿的心身二元论在荷兰受到了斯宾诺莎的嘲笑。斯宾诺莎认为,笛卡儿没有讲清楚心身之间的相互作用,即非物质的心灵与物质的形体如何结合,心灵究竟如何使松果腺产生运动。有鉴于此,斯宾诺莎反对二元论而赞同一元论。在他看来,思想与广延是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即实体集心、物于一身,有心必有物,有物必有心,心物同时发生,平行发展。这就是斯宾诺莎的“两面论”。如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斯宾诺莎的“两面论”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集思维与广延一身的实体是自然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该类实体在现实自然界也仅是万物之中的极少部分,如将现存的所有实体都看作是心物的集合体,显然是“活物论”的翻版。当然,斯宾诺莎的两面论对心身关系的表述,也蕴含有合理的成分,反映出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倾向。例如,他认为:“人的身体为外物所激动的任何一个情形的观念,必定包含有人身的性质,同时必定包含有外界物体的性质。”这里,斯宾诺莎对观念的理解无疑是正确的。事实上,观念的形成既依赖于外部客体,也依赖于人本身机体与心理因素,从这意义上讲,“观念”确实是心物合一的产物。

在观念的形成问题上,英国哲学家洛克与斯宾诺莎的认识较为相近。洛克也赞同观念是心物合一的产物。他认为,心理须依附于人体器官。例如,颜色、声音、滋味等并不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性质,人们之所以说某物具有某种颜色或某种声音,那不过是因为该物作用于我们感官,能使我们产生某种颜色或某种声音的观念。为此他说,我们不能想象“一种未曾刺激颚的滋味”,也不能想象“一种自己不曾闻过的香气”,从而充分肯定了心理现象对人体器官的依赖关系。

在心身关系上,莱布尼茨反对二元论而赞同一元论。他认为,世界上唯一的实体是“单子”。“单子”无法分割,没有广延与形状,不能创造与毁灭。心与身都由这种最基本的单子堆积、聚集而成。从“单子论”出发,莱布尼茨对笛卡儿的相互作用论提出种种质疑,认为笛卡儿无法说明心身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他说:笛卡儿主张灵魂能作用于身体,那么灵魂是如何推动身体的呢,谁去决定,以什么速度加之于身体?相反,一个占有空间的物质的动作到底要以什么方法才能把运动作用转移到一个不能分割的存在物(灵魂)?正因为笛卡儿无法说明心身相互作用的具体细节,因此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构成的心身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心灵的活动不会对身体的运动状态有所变动,同样身体的活动也决不会对心灵的状态有所变动。理由在于,单子各不相同,不同单子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因而由单子积集表现的物质与单子(灵魂)之间就不会存在相互作用。平时我们的心身之间之所以会相互和谐一致,这是由必然的实体——上帝安排的“前定和谐”所致。所以,尽管灵魂和身体各自依据不同的规律活动,互不相干,但造物主的“前定和谐”使两者相互协调。心身的这种一致犹如两只已调好的等时态的台钟,两者虽互不相干,但却能相互协调一致,这就是莱布尼茨的所谓“同一论”。由于莱布尼茨将心身的协调一致归因于造物主的“前定和谐”,他的心身论具有明确的唯心论性质。当然,莱布尼茨以单子的运动来解释精神现象由低等到高等不断运动、变化则充满着辩证法思想。因此列宁写道:“这里是特种的辩证法,而且是非常深刻的辩证法,尽管有唯心主义和僧侣主义。”不过,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论”客观上为深入探索心身的相互作用设置了一重障碍。

莱布尼茨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反对笛卡儿的二元论显然是苍白无力的。而且,将人的认识引向了宗教神学。与莱布尼茨相反,法国唯物主义者对笛卡儿的二元论的批判则是坚定有力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严厉地批判了笛卡儿的二元论。他认为笛卡儿把身体与思维完全对立起来,当作宇宙的两个互不相干的实体是完全错误的。他说,正如思考不同于消化一样,我们不能因此设想存在着两个实体,一个会思维,另一个会消化食物。所以,就没有丧失理智的人看来,所谓“两个实体”是可笑的,灵魂不死是荒谬的。

拉美特利根据物质是唯一的实体的观点,也认为存在两种不同实体的说法是可笑的。他利用当时医学提供的大量材料,从多方面阐述了心灵现象与机体组织的密切联系。例如,他将古代的“体液说”与当时医学成果相结合,明确指出人与人之间在精神、性格、气质上的区别取决于体内不同体液之间的性质及组合方式。他还依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明了心理状态与身体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他说,如果让一个临阵逃跑的士兵喝足了烈性酒,他就会应着战鼓的声音,迎着死亡,勇往直前。拉美特利特别强调心灵状态与大脑的关系。他说,如果大脑受重伤,人就失去知觉;大脑伤愈后,人就恢复知觉,因为在大脑里有用来思想的肌肉,正像我们的腿有它用来走路的肌肉一样。所以,思维是脑子的属性,思想是“有机物质的一种特征”。这样,拉美特利从心灵依赖于身体、思想依赖于大脑的观点出发,抨击了笛卡儿的二元论与宗教神学的灵魂不灭论,促进了科学心身论的发展。

同类推荐
  • 如何减轻压力

    如何减轻压力

    适度的压力可以挖掘人的潜能,一个普通人充其量也只不过使用了其潜能的十分之一。适度的压力是动力,对人大有益处。如果压力过度,就会千万生理方面的反应,心跳加快,骨肉紧张,血压升高,背痛,腹胀,失眠等等一系列症状。接着是各种各样的疾病蜂拥而至,比如心脏病,胃溃疡等。据调查75%的疾病是由于过度的压力造成的,其次是心理方面的反应:忧虑、沮丧、恐惧、消沉、心悸、急躁......过度的压力像一个狰狞的魔鬼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心灵,生活甚至生命。所以减压刻不容缓;减压迫在眉睫;减压势在必行;减压十万火急!
  • 消费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

    本书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对现实的市场营销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总结和理论概括,反映消费心理学理论在营销实践中的运用,从而体现消费心理学的应用性特征。本书在介绍西方消费心理学理论的同时,注重突出我国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特殊性,尽量引用我国研究者的研究与营销案例,注重使教材内容“中国化”。并努力结合21世纪以来我国消费环境的变化,反映消费心理的时代特色和发展趋势,尤其反映网络时代新的消费现象,尽量体现消费心理的地域特征与时间特征。在教材结构和写作风格上,力求体系完整、论证严谨、资料翔实、雅俗共赏,比较全面、系统和准确地阐述消费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应用。
  • 罪犯改造心理学

    罪犯改造心理学

    本书系统介绍了罪犯改造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一主要有:罪犯改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罪犯改造心理学的学科地位、罪犯矫正的心理学思想、罪犯心理转化的动力和机制、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深入探讨了在教育改造中如何激发罪犯的改造动机,转变罪犯的改造态度问题书中还系统介绍了罪犯心理咨询、罪犯心理治疗卡“罪犯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并指出在罪犯改造的实践中运用这方法和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书中专门介绍了对罪犯的心理进行测评的过程、方法和罪犯心理评估的主要内容。
  • 学生要懂心理学

    学生要懂心理学

    优秀的同学为什么总是知而不言?为什么学习越努力成绩越差?怎样避免学习中的眉毛胡子一把抓?怎样解决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怎样才能跳出书中的框框?怎样才能克服“马虎”的毛病?如何克服考试怯场心理?如何在考试中超水平发挥?如果落榜应该如何对待?女孩子真的就比男孩子笨吗?……在学生的心里,可能存在着很多这样的问题,因为没有得到合理的解答,他们备感迷茫。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心灵被上了锁。本书列举了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各种典型问题,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深刻分析,相信可以拉直莘莘学子心中的诸多问号。
  • 图说心理学: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

    图说心理学: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

    《图说心理学: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活用版)》: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的心理学策略读本,我们天天都在运用心理学的规律,只是不知道而已。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学知识的益处,越来越希望得到心理学的帮助,以便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热门推荐
  • 完美都市的地底人

    完美都市的地底人

    在与我们这个世界相似的世界中,存在着这么一个国度,它叫C国,有着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先进的社会制度,勤劳智慧的人民……可这就是C国的全部吗?有一群定居在C国国都——完美都市的人,他们居住在地下,称自己为地底人,他们痛恨地上的黑暗和虚伪,立誓为他们所在的这个世界,留下C国的真实。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发现,地下,也是一样的黑暗。懵懂无知的少年勿入残酷的地下世界,又会给地下世界,带去怎样的改变?
  • 校草夺走我的吻(连载中)

    校草夺走我的吻(连载中)

    “女人都是祸水,一帮烂人而已!”学校水吧的墙壁上竟有人如此狂言被正义的紫露看到,竟不想因此惹上了学校的头号人物叶无道。从此,一段富有争议且荆棘满满的爱情全然展开,面对总裁御泽风的威逼,到底鹿死谁手,谁又是谁的爱从天降?
  • 仙古道记

    仙古道记

    当他打穿无限空间时,主神许他追求永生的机会;当他重生时,跟在一个拾骨的怪和尚身后默默无闻;当他踏上修行之路时,他说道:“所有的荣耀,我会亲手取回。”永生太远,古族太近,仙族已逝,人族的路在何方?神族?妖族?鬼族?吾道在脚下,只争朝夕……
  • 夺金风声

    夺金风声

    无论是生是死,无论是我还是他,这路已经成了形,就必须要走下去。
  • 修真黑科技

    修真黑科技

    经过无尽岁月的沉淀和积累,无仙、无帝、不长生的后仙古时期,开启了一代修真大世,各种机缘与造化层出不穷。北原皇子牧天歌,以体入道,迈上了不合时代的修真之路。他凭借出众的天资,不懈的努力,和超前的思维模式,穷极所有,与天争,与地争,与人争,可终难逃宿命轮回。
  • 仙菩

    仙菩

    心爱之人离奇失踪,无知少年韩梅九苦寻无果,意外入神秘古塔,度过了一个惊悚的夜晚,一段荒古秘闻逐渐浮出水面,看平凡体质如何逆天而向,斩尽前路敌,踏上武道巅峰。
  • 本草验方治百病

    本草验方治百病

    《本草验方治百病》以病为纲,分列内、外、儿、妇、男、骨、皮肤、肿瘤、润肤驻颜等病系,共数千余首处方。既收编有常见病,又收编有疑难顽症、奇难杂症、急症、危重症等,并有内治、外治等不同治法。所列各方具有历代效验的代表性,堪称珍贵。《本草验方治百病》所列各首方药,诚然历代沿用不衰,而疗效确切,堪称必效。而配伍谨,药源易得,不失便、廉、快、验,易学易用、易推广之特点。对症用方,确是一本既适用与患者的极好参考书,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珍存价值。
  • 王者临异世

    王者临异世

    黑榜第一异能王因为探查一颗古珠不幸被带到了一个异世大陆,我所守护之人谁敢触碰,我自横刀,为你占尽天下人。为了生存开始了在异世的战斗,拥有坚韧的心境,和特殊的异能,走向了这世界的顶端。
  • 大小姐的贴身龙王

    大小姐的贴身龙王

    赵纯生本是龙朔古老传承龙王的传人,他代表着龙朔之魂,肃清一切歪风邪气,正五千年龙朔风骨,传承即将泯灭的龙朔文化,名传天下。赵纯生出山,踏上争锋世界,在都市中混的如鱼得水,娇媚多姿的俏美房东,冷傲的青梅竹马,令人头疼的魔女未婚妻纷纷来袭,加上一个待养成的萝莉唯恐天下不乱……
  • 帝国权柄

    帝国权柄

    十世纪的欧陆风起云涌,海峡对岸的英格兰上盎格鲁撒克逊王者们终于成功的灭亡了维京人的约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大厦将倾;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徒们在科尔多瓦哈里发国的威逼下只能在圣詹姆斯墓前瑟瑟发抖;保加利亚的西蒙四次兵临拜占庭最后却只能望着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含恨而终;阿巴斯的苏丹们在巴格达的王宫里肆意寻欢,没有察觉到王座阴影下波斯廷臣们的窃窃私语;卡罗兰带着一千年的记忆来到了这个时代,骑士,领主,主教,卡罗兰内心归于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