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77400000015

第15章 附录(1)

从生活中“发现”电视剧

美国著名作家利昂·塞米利安在《现代小说美学》中指出:“作家在着手用文字再现生活之前,必须对纷纭杂乱的生活现象进行梳理、提炼,使之顺理成章。然后,在对漫无边际、杂乱无序的生活现象进行重新安排的基础上,再现生活的真实,而不是复制生活的原型。众所周知,小说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不是无限复杂的生活本身,而是经过作家精选的典型形象”,“作家对素材进行的选择,就像从矿石中提炼闪光的金属”。他进一步明确地说:“激励作家的是现实生活的意义,而不是生活本身。”

他道出了一切创作活动的真谛:从生活中“发现”艺术。或许倒过来说,艺术创作就是“发现”生活。

电视剧是反映生活的,“发现”电视剧,其根本意义就是“发现”生活。任何一部电视剧之所以成功,首先就在于它对客观生活有了一种新的发现:或新的现象,或新的情感,或新的感受,或新的概念,或新的义理。总之,它揭示了生活中的某种新东西,让观众产生了新的艺术感受和审美满足。

从生活中“发现”艺术,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著名作家贾平凹在2001年11月19日会见中学生时指出,要写出好的文章,必须“着重培养自己的想像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要培养这三种能力,“成为一个作家的首要条件是兴趣,其次是天分,最后还要靠后天的勤奋”。贾先生所说的想像能力大抵是指艺术感受能力,观察能力大抵是指凭借生活积累,从生活素材中“发现”艺术的能力,表达能力大抵是指驾驭某种艺术创作规律的功力。

我们还是先从生活积累说起吧。

从生活中“发现”电视剧,首先需要有深厚、广泛的生活积累。

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句名言:“美是生活。”歌德说过:“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现实生活必须既提供诗的机缘,又提供诗的材料。一个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变成带有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毛泽东也有一段经典性的论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这些论述都说明,文学艺术离不开生活,文艺创作应该贴近生活。

生活是文艺创作之源泉。这似乎是一个老话题,但又是历代文学家艺术家必然讲到、必须回答的第一位的问题。为什么呢?

首先,从反映论的观点看,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生活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以及社会联系、社会交流的等等,其中物质生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和本4的性质。人们的观念形态,都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能动的反映。文学艺术也是如此。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文学艺术。

建国初期,我国文学界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一大批优秀作品受到观众的喜爱,并对几代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因为我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是威武雄壮的事业,生活素材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一时期的一大批作家,都是从解放战争中走过来的,属于“亲历型”作家。他们拥有大量的创作素材,许多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有亲身感受,所以写出来的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有真情实感,易于打动人,故而在那一代人中能够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和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如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以及《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创业史》等等,都属于亲历型这一类。再如,陈忠实为什么能写出大作《白鹿原》?第一,在于他是白鹿原人,自幼生活于斯,对那里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历史掌故有很深的了解。第二,在于他为了创作,在白鹿原做过长时间的搜集素材的工作,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的生活材料,摸准了这里生活的脉搏。再加上作者强烈的创作使命感和生花之笔,所以只有他,才能创作出《白鹿原》。说到底他有“生活”。

其次,从文艺的功能看,一切文艺创作,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需求,即满足生活、实践的主体———人及其生活着的环境———社会的需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创作也不例外。创作的目的,是要拿出一部好作品,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得到大家的认可,使其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从而也使自己得到某种满足和报偿。在这里,得到社会认可是关键,而要得到社会认可,必须满足社会和人们的某种需求。

美国学者耘·卡茨等人列举了五种基本需求,需由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交流媒介来满足:①认识的需要。需要信息、知识和理解。②感情的需要。需要情感体验和审美经验,爱情和友谊,渴望着美的东西。③人格的综合需要。需要自信、稳定、地位、安心。④社会性的综合需要。需要加强与家人、朋友和其他人的联系。⑤紧张—放松的需要:需要逃避和消遣。电视和一切文艺创作,只有满足上述社会的和个人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认可,才具有社会价值。当然,文学艺术满足社会生活需求,有它自己独特的方式和途径。我们知道,电视剧创作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从美学的观点看,美的形式主要有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三类。自然美是一种没有经过人类虚构的自然的美;艺术美是经过人们虚构或加工提炼、改造了的美;社会美则是体现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或社会实践中的一种美。由于电视剧可以最快捷、最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它所传达出来的主要是一种社会美,其艺术美往往体现、糅合在社会美之中。这样,电视剧就势在必行地承担了传播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功能。

再次,从电视剧的创作规律看,生活是源泉、是基础。电视剧同任何艺术品的创作一样,都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艺术世界,或者是:生活物象—主体心象—艺术形象。在这里,生活物象是前提,是基础,就是说,要进行艺术创作,首先要进行生活积累,掌握大量的生活素材。有了这个前提,才能进行第二级跳跃,即通过作者的努力完成从客观世界到艺术世界的转化。如果说这第二步跳跃是从生活中“发现”艺术的话,则第三步即为“表现”艺术。“发现”和“表现”的前提是生活。

从生活中“发现”艺术的过程较之“表现”艺术,则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艰辛。一部长篇小说,可能用一年、数年乃至十数年、数十年才能写出来,但“发现”的付出则会更大些。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红楼梦》,可谓苦矣,但真正令他艰辛备尝的,是“发现”《红楼梦》的过程。他是用了数十年的生活体验和感情积累,用了几乎毕生的心血、用了他的整个生命,才“发现”这部文学巨著。长篇是如此,中短篇更是如此。鲁迅的《狂人日记》虽然篇幅不长,却是作者在几十年人生经历的基础上对数千年中国历史的沉思。《阿匝正传》只是一部中篇,却是作者对中国社会、中国国民病态与弊端的一生的思考与觉悟。那些主旨深刻、具有震撼力的影视作品同样是这样。为什么“发现”比“表现”还要难呢?这里不外是两个因素所致:一是生活积累是否丰厚。这是前提性的,仅凭对生活浮光掠影的观察是创作不出深刻的文艺作品的。二是“发现”能力之强弱。“发现”的能力,即艺术感受能力,又称艺术感知,这是一种以感受和体验为基础、以情感为动力、以联想与想像为体验方式的认识活动与审美能力。具有艺术感觉能力,又拥有丰厚的生活积累,才可能产生创作冲动,从生活材料中去“发现”艺术。

电视剧创作之所以同生活密不可分,还在于社会生活是检验电视剧乃至一切文艺作品的标尺。一部作品是否具有感染力,其品位如何,不在于作者有多么良好的主观愿望,自己是如何标榜、如何宣传或炒作的,最有发言权的是社会生活和生活着的人们。生活检验文艺作品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广大观众是文艺作品的评判者和鉴赏者。那些贴近生活,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生活的真谛的作品,能够引发广大观众的思考、情感共鸣和交融,使他们产生愉悦,感受到生活的美,他们自然接受、喜爱这样的作品。近年来出现的“《渴望》热”“《围城》热”,就是证明。所以,创作离不开生活。

作为最具当代性和大众性的电视剧创作,更离不开现实生活。前些年,影视圈曾经出现了几位侃家,说他们的作品是侃出来的。其实,他们侃的也是生活的材料。侃的过程,就是对生活素材梳理、认识、提炼的过程。正是因为有生活基础,这些侃出来的作品同样为观众所接受。一个天才的作家,如果把他放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他是无论如何也侃不出同现实生活紧密相融的作品的。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文艺工作者不深入基层,不深入劳动群众中去,热衷于关在房子里苦思冥想,有的偶尔下去一下,也要大肆宣扬一番,某某人到那儿采风去了,好像采风就成了一个很不寻常的举动,这实在让人感到怪异和滑稽:作家不采风,同农民不进田地、工人不进工厂又有何区别?还有的人,为了挣大钱,不负责任地胡编乱造,作品脱离实际,甚至一味追求怪异和离奇,导致劣品层出不穷。目前我国每年出的书数目惊人,电视剧也有一万部集之多,但好的作品实在不多。原因何在?一是创作者生活根底差,创作水平不高,写不出主旨深刻、构思精美的作品;二是为了追求商业利润,创作态度不严肃,粗制滥造。所以,强调贴近生活,深入生活,确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生活积累首先具体化为“生活见闻”。

“生活见闻”大抵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剧作者自己的生活。每个人作为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生活。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都有自己的活动内容,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都有自己特有的生活体验。总之,都有自己的生活积累。剧作者也是这样,只要用心体味,总是可以发现可写之处的。实际上,在文艺史上,写“自己”的作家是不乏其人的,因为作家从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中发现了可写之处。

生活材料是“自己”的,但它反映的内涵却不仅仅是“自己”的。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在真空中生活的,他必然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是要同别人、同社会发生某种联系,特别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群。因而,他的那种打着“一己”印记的生活,还必然映射出“大众”的内涵,具有某种“社会”色彩。这正是从自身经历中择取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意义之所在。佛语说,“任他弱水三千,我只作一瓢饮”,道出了一瓢水与三千弱水的必然联系,可谓是大彻大悟之言。《高玉宝》这部小说是作家高玉宝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作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和向往,揭露了剥削阶级的丑恶行径和贪得无厌的本质,曾经在几代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自传体作品,无疑具有很深远的社会意义。

其次,是开阔视野,广泛接触、体验他处生活和多种世界,增加生活积累。个人的生活积累再丰厚,从深度和广度上总是有限的,要准确地把握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要想使自己的体验更深刻、更明晰,使自己掌握更多的生活材料,则必须尽可能地开阔视野,增加各方面的生活积累。

要耳聪目明,勤听勤看,多注意身边的事情,多留心周围传递来的信息。“处处留心皆学问”。身边发生的那些看似琐碎的凡人凡事,可能隐含着可贵的创作素材;周围传递来的那些看似寻常的信息,可能会像电光石火一样激发起你的创作灵感和欲望。甚至在那些低俗甚至带“色”的市井故事和民间的闲传趣闻中,也会有某种闪光的东西。关键是你要留心,要能听到它,看到它,认真思考它,才能捕捉到有创作价值的素材。

这里不妨举例说明。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的巨变是从何处开始的?可能有人说,从党中央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的人还会说,从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这无疑都是对的。但是,作为电视剧作者,这样回答问题是不够的。电视剧作者是用电视剧表现生活的,应该以创作者的眼光从生活中获取材料,用生动的作品来回答这个问题。巨变从何处开始?当年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发现中国的巨变是从为自行车打气的打气筒收两分钱开始的。以前,拥有打气筒的人把自己的打气筒放在门口,往来的骑行者要打气,只需向主人打一声招呼,打气后道一声谢也就行了。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和乡村都是这样,用别人的打气筒从来不收钱,可是,忽然有一天,拥有打气筒的人在打气筒旁立了一个小牌“打气每次收费二分”,时过不久,许多拥有打气筒的人都如法炮制,并陆续将“收费二分”提升为五分,一角,两角,直到五角。这看似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却预示着在中国大地上,一场巨变即将到来!如果有人抓住这个素材创作一部名为《两分钱的风波》的电视剧,展示一下人们经济生活的这一微小的但却是实质性的变化给人们在几十年中形成的计划经济观念带来的冲击以及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带来的变化,那么,从这个小材料中引出的电视剧的题旨,就显得凝重而深刻。

同类推荐
  • 觉悟美学:解读美的本质

    觉悟美学:解读美的本质

    本书内容包括人的本质作为美的本质、人的外化成为丑的本质、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真善美批判、从动物式享受到美感、觉悟之维与美感标准等。
  • 静观的艺术

    静观的艺术

    本书共11章,内容包括:静观的基本概念、静观的基本程序和注意事项、静观与其修炼方法的关系、我们的静观的特点、先天本我和后天自我、观念、意愿、意象、给没有修炼意识的朋友们的话等。
  • 瓷之源:上虞越窑

    瓷之源:上虞越窑

    本书介绍瓷器最早的发祥地上虞越窑的起源,发展,窑址的分布,瓷器器物种类,器形特征,花纹装饰,瓷器业兴衰原因,专业运输销售等。还附有各种陶瓷小知识以及大量精美的图片。
  •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首先要把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作为本书的前提加以研究。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影、话剧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就三者的共性而言,作为艺术品,它们的艺术形态必须是完整的;就其特殊性而言,电视连续剧的形态与电影、话剧的形态有着质的区别。什么是电视剧的形态?“形态”一词,《辞海》解释为:“形状神态。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的形状或表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事物的表现形式”。
  • 陇南民间美术研究

    陇南民间美术研究

    本书稿是一部系统介绍陇南民间美术的学术专著。书稿对陇南民间美术形成的地域文化、艺术类型、形式特征、文化内涵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主要内容涉及陇南民间刺绣、民间雕塑、民间绘画、民间家具及装饰、民间纸扎造型与装饰、民间社火中的造型与装饰、民间剪纸与皮影、民间建筑装饰、少数民族服饰、民间编织。书稿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热门推荐
  • 我挽明月九魂歌

    我挽明月九魂歌

    她酒杯杂烩,她千杯还醉,她穿越成美,她让天下退
  • 第五月

    第五月

    打破传统神话人物格局,塑造全新玄幻仙侠故事,修真,求仙,神兽,虐情,应有尽有!
  • 为卿白发兮缓缓归

    为卿白发兮缓缓归

    身为皇帝的同胞亲姐姐,常笙公主可以说是从小就集万千宠爱在一身,当真是捧在手里怕烫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令这位公主最负盛名的一件事,不是后院里的那几十个貌若谪仙的男宠,也不是两三天街上就会上演强抢公子哥的好戏,而是常笙公主死了,据说还是死在了自己的男宠手里
  • 盗墓之青囊经

    盗墓之青囊经

    公元599年,华佗被杀,一本青囊经转交狱卒之手,本以为只是一本药典,殊不知此书为黄帝所留下,有人说靠这本书可横扫天下,有人说这本书可官运亨达,还有人说可以治病救人!一本《青囊经》却蕴含着一个惊天的秘密,一行六人时隔二十年再下古墓,为了破解这千古谜团……
  • 无限之代理人

    无限之代理人

    第一次轮回结束之后,主神空间便迎来了新的纪元,原有的各支顶尖小队从此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任意穿梭在各个任务世界的无限代理人。毕业成绩倒数第一的徐尽欢,在找工作时受尽冷眼与嘲讽,却在无意中被一家名为无限公司选中。无限代理人张亘,许诺徐尽欢5000000元的预付金并邀请他去无限世界作见习生,然而,当他踏入这如地狱般深沉的世界之时,他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变了,传说中的小队都发生了什么?主神空间又发生了怎样的巨变?一切尽在无限代理人之中...
  • 乖,我的小妖精

    乖,我的小妖精

    ‘’可爱的小狐狸,这身皮毛真不错,‘’‘这个味道,是他救了我?待我恢复如初,定不忘你的恩情’呵呵哒,呆萌小狐狸遇见腹黑主人,看我怎么玩,,,
  • 十六国春秋

    十六国春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末世观察者日记

    末世观察者日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当世界进入末法时代,天灾面前,富人穷人一视同仁;天塌下来,高个矮个一同赴死:生死抉择,首长百姓一样犹豫:丧尸面前,美丽丑陋一样美味:食物面前,强者弱者一样折腰......末世来临,这世界变的好快!末世来临,这世界一点没变!我是观察者,我来带领你们观察另一个宇宙末世到来的一切......
  • 醉花记

    醉花记

    灵谷花妖痴等千年前所恋凡人,满怀希望放出的花魂却早已忘却她寻找良人的使命,一心投入另一段旖旎……莫家宛兰,身子羸弱,常常对着花木自言自语,被视作怪胎。运气在众人看来更是极差,无奈代嫁竟不是克死亲夫,就是令王朝覆灭,更是被匪人劫杀……重重磨难打不破的,是她求生和等待的心,当她成了崇元国第一大宗青岚宗弟子。武艺高强,风姿绰约。小小花魂在人间搭起她的台唱起她的戏……
  • 我是六尾狐

    我是六尾狐

    柳儿:我原以为我的爱是那么感天动地,却唯独感动不了浮生。我在生命的尽头,却只是孤苦一人。浮生:不管你是人是狐,我都那么深爱着你,可你跟我在一起,只会死。我不能再让你冒险,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伤害你,然后把你推向另一个人的怀抱!赤铭:我所得到的,我想要得到的,难道真的就那么难吗?只要你能幸福,我愿意散尽我万年的修为,永世轮回。绿儿:原来,我们都在为对方着想,谁也没有真正的敞开心扉,柳儿,我若是你,我也会这么多,就算再痛苦,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