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06600000036

第36章 中原大战中的蒋介石派系(1)

海外学者论及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时,常常归咎于两件事,一曰中原大战,二曰西安事变。据说中原大战各方动用的总兵力达150万之众,并称“如果没有中原大战,政府在南方的部队就不会悉数北调,初成星火的朱毛红共军就不会乘隙坐大,形成燎原之势”。

黄埔系又将蒋扶上台

海外学者论及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时,常常归咎于两件事:一曰中原大战;二曰西安事变。据说中原大战各方动用的总兵力达150万之众,并称“如果没有中原大战,政府在南方的部队就不会悉数北调,初成星火的朱毛共军就不会乘隙坐大,形成燎原之势”。

蒋介石在公众和元老派的压力下辞职后,黄埔官兵又有一种群龙无首的感觉。

当时黄埔同学大多在何应钦属下,驻防在宁、沪、杭一带。他们认为蒋介石的下野,出于三位总指挥的不支持。而北伐军事非蒋莫属,对何应钦尤为痛愤。且因蒋的下野,使他们失所庇荫,在职者遭受排挤,失职者流离无告。其中驻扎杭州的总部直属补充第七团团长关麟征,邀上第八团团副邓瑞安,前赴溪口谒蒋,表达拥戴效忠的赤诚,请示今后的做法。蒋介石大为感动,拍拍后脑勺,仰天长叹:“知我心者,黄埔也;救天下者,黄埔也!”

关麟征辞别后,来到上海,分别晋见朱绍良、王柏龄,请示进行的步骤。随后由关麟征、严武(八团团副)奔走联络各部队团以上的黄埔同学,聚集上海,举行秘密会议。经过通宵商讨,决定共同签名,请蒋复职;并准备对何应钦的背叛行为,采取激烈行动。会后,何应钦从亲信那里得到消息,坐立不安。紧接着,雄踞中原的冯玉祥又通电拥蒋,使得何应钦愈发局促。于是他联络桂系几个首领,联名给蒋介石打电报:

总司令蒋钧鉴:

顷读钧座宣言辞职,翩然归里,不胜骇然。伏思本党自改组以来,变故丛生,大敌环伺。然卒能统一百粤,奠定东南,使革命势力,由珠江而长江,而渐及黄河流域,何以钧座精忠谋国奋勇治军之功。当沪、宁未下,逆党披猖,是非未明,湘、鄂鼎沸之际,倘非钧座以一身与天下宣战,赌性命以存总理遗产,则我党生命早告灭亡。极其幸亦不过以郑为雅,名存质非。假使不有共产党阴谋离间,苟吾同志均能坚贞不摇,合全党实力,听钧座率以北进,则吾党统一全国,已告厥成功。国民会议,早见诸行事。此皆事实昭彰,世人共见,毋庸哓哓多渎。惟幸今兹是非已明,曲直已判。讨共即所以护党,人无异词。

主义不可以曲解,事有教训。不祥之物,将尽祓除。忠实分子,谋同一室。正赖钧座总领师干,长驱北上,竟此全功,完成任务。若钧座恝然不返,则是坐令军失长城,党去柱石。于个人固高,于党国何忍。敬恳克日移节回宁,主持军事。临电依依,企踵待命。

蒋介石接到电报,没做任何回答。他坐下之后,两手支着额头反复阅电,开始他得了很大的满足,但越往下看,他眼睛越充血,前额也显出一阵红一阵白。他觉得复出的时机未到。

何应钦焦急地盼着回电。

军阀孙传芳也看准这个机会,图谋死灰复燃,于1927年8月25日夜在镇江、南京间的龙潭附近,由江北偷渡长江,企图袭取南京。情势十分紧急。这天正好是他们向蒋介石发电的第十天。李宗仁来找何应钦商量对策。到了何的总部前的巷口,只见人声嘈杂,行李拥塞。何应钦正在办公室内吩咐参谋整理文件和行囊,准备撤退。何见李进来,满脸忸怩,说道:“德公这样早,我原打算到你那里去辞行,我要出城收容部队。”

李宗仁老大不满:“收容部队,应由师长负责,何须总指挥亲自出马?”

何应钦两手一摊:“你看,我的军队不能打了,我怎么办呢?总司令下野之后,军心涣散,他们不打,我有什么办法?”

“首都存亡所系,你不能一走了事!敬公,你真要走,我可对你不客气了!”

何应钦见李宗仁辞色俱厉,也感如此一走,无异于临阵逃脱,便一咬牙下了决心,招呼副官:“不走了,不走了,叫他们撤回来。”

何应钦稳定了情绪,与南京共存亡的决心也油然而生,调度分散部队紧急集合,仓促向孙军迎战,双方混战于龙潭附近一个狭小水田地区。何应钦亲自驰赴栖霞山至龙潭间指挥作战。

何应钦的第一路军留在南京附近的只有警备师及二十一师,又恰好当着敌人的正面,经过三昼夜的激战,实难支持,溃兵到了麒麟门,何应钦只得带上不满三百人的特务营,亲临前线。从前方溃败下来的官兵,见何来到,顿时精神大振,大喊:

“总指挥来了!怕什么,冲回去!”这伙人嘶喊着,拼命反攻,占领了白虎山,夺回东阳镇,居然把不可收拾的局面挽回过来。正在杭州准备休整的刘峙,闻此变故后,即令副师长徐庭瑶率当时在武进的部队向西进击,自己担任前敌指挥官率领第四团从杭州天竺桥赶往镇江,指挥龙潭以西各军作战。8月28日夜间,向龙潭前进途中,刘峙所乘火车突然与前方另一列后退的军车相撞,造成三百多人伤亡,刘峙左前额也受了伤。当时军中一片混乱,前方敌情又不明,刘只得收容后退部队就地转入防御。29日晚,增援部队赶到后,刘峙准备于30日变更部署,转入进攻。不料,这天拂晓孙军发动了全线进攻,国民军阵地被突破,形势危急。刘峙也不顾一切,带伤率部反击,激战至下午2时,形势开始好转。这时,到上海筹款的白崇禧回到无锡车站,就地指挥沪杭一带的部队,恰巧与何应钦指挥的部队形成腹背夹攻,密切协同,与孙部血战七昼夜,全歼孙军5万余人,缴械4万余支。何、白相见时,两人激动万分,许久说不出一句话。

龙潭战役中,二十一师师长陈诚正患胃病,接到何应钦的奔袭命令后,坐上轿子去前线指挥。胜利后,二十一师奉调苏州整训。这时,陈诚病还未痊愈,有人故意将陈诚坐轿指挥的事报告何应钦。何应钦愤于第一军伤亡惨重,很不满意陈诚的所为,责他作战不力。陈诚委屈难辩,认为何应钦在捣鬼,排挤了蒋介石,又要排挤他。于是愤然辞去二十一师师长之职,去苏州留园闲居。

陈诚将结算所得的五百余元,带到上海小住。闲来无事,便到吴淞劳动大学拜无政府主义者李石曾为师,潜心研究起蒲鲁东的学说。

可陈诚越想越不服气,就去找特别军委的军政厅长严重,说明当初辞职的原因。

严重就去向何应钦解释误会,并保荐陈诚当军政厅副厅长。何应钦没再计较。陈诚因治疗胃病,也没到任。他俩暗中萌发的芥蒂,却成了终生水火难容的起点。复出的陈诚已经明白地意识到:蒋介石能公开对抗武汉政府,是因为手中有兵权;桂系能逼蒋介石下野,也是因为握有重兵。看来,有兵便是草头王,兵乃立身之本,从此要抓军权!

龙潭胜利的当天,何应钦即向在溪口的蒋介石报捷。电称:……此次孙传芳收合余烬,望燃死灰,乘雾偷渡,幸图一逞。我军因在休养期间,至未即集合部队,将其速灭;遂使敌军占据龙潭,竟延数日,苦我民众,阻我行旅,殊深内疚。因即连日调所部,亲自督率,协同第七军,将敌围击,已于本日完全扑灭该敌南渡六师之众,俘获无数,孙传芳部尽丧……

蒋介石接电后,并没有完全兴奋起来,仍是一副无所谓的神态。只是在以后谈到龙潭战役时说过:“此役关系首都之安危,革命之成败,在国民革命军战史上实占重要地位;而战斗之激烈,可与棉湖、松口、汀泗桥、武昌、南昌诸役相埒,或且过之。各将领深知此役关系之重大,均能奋不顾身,何、李、白三总指挥之果毅杀敌,夏师长之督攻黄龙山,刘峙师长之头部受伤,卫立煌师长之落水不顾,仍行指挥,均能表现军人奋斗精神也。”至此,蒋介石话锋一转,暗中敲打起何应钦:

“痛定思痛,此后吾党同志,亟宜团结,勿予人隙,已毫无疑问矣。”说完,蒋介石靠在椅背上,双眼像两支利箭似地盯着何应钦的脸,仿佛要看透他心灵最隐秘的地方。他把每个字都加重了语气。何应钦心头一震。他知道蒋介石是不肯忘却上海那近乎“逼宫”的一幕。

龙潭之役之后,何应钦获得“扞卫党国”奖旗一面。他将所部改编为第一、第九、第三十一军,以刘峙、顾祝同、钱大钧为各军军长,自己专任第一路军总指挥,率军沿津浦路推进,向孙传芳残部及唐生智的东犯之师发动攻势。开始,何应钦认为顾祝同比刘峙能干,也稳当些,有意将第一、第九军统归顾祝同指挥。命令还未及下达,部队便在临淮关与孙军接触。顾祝同的第九军沿津浦铁路左翼攻击,刘峙的第一军沿铁路正面攻击。攻占临淮关后,因敌我双方情况不明,一时指挥混乱,何应钦命令部队向后撤退。顾祝同怕态势突出吃亏,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部撤退。下级军官对打了胜仗而退却,感到莫名其妙,第二十一师师长陈诚也打电话询问原因。

顾祝同只得解释:“我们遵照命令行事,恐怕南京发生什么变故也说不定。”这样,全军一直退到红心铺,失去了有利战机。而刘峙兼任师长的第二师在临淮关向北警戒,没有接到退却命令,也没有与其他部队取得联系,仍继续向蚌埠前进,结果在长淮卫与孙军遭遇,反而击溃了孙军,占领了蚌埠。刘峙又一次成了福将。这时顾祝同部已后撤了60公里,而刘峙军却前进了20公里,一进一退,相形见绌。何应钦不得不改变原来的打算,令刘峙指挥两个军。自此,尽管顾祝同满腹委屈,也只得长时间听从刘峙的指挥。刘峙福气越来越大,一口气指挥两个军拿下徐州。

何应钦以北伐的胜利再次邀蒋出山,蒋介石依然无动于衷。他以告黄埔同学书的形式,戳着何应钦的痛处:“现在我们已不能再讳言失败了。我们更不能把失败的责任专归于他人而宽恕了自己。我们同学应当一致反省,何以一往无前的胜利中会造成不可挽救的失败呢?第一个重大的原因,当然是全体同学意志不能统一,精神不能团结,不顾团体的重要,只逞私人的意气,同室操戈,自相残杀,这是我们最不幸的一点……清党难,清心更难。”

蒋介石狂热的追随者仍时常集会,用雷鸣般的声音喊着要蒋复出的口号,出席者齐声跟着呼喊,而且一边喊,一边在头顶上挥舞匕首。何应钦再也坐不住了,以第一集团军的名义,带上刘峙、顾祝同、钱大钧的签名,向蒋介石发电,电称:盖数月以来,各军同志深感指挥之不便,而数十万国民革命军,其统帅司令,欲求唯一适当之领袖,舍我蒋公莫属……应钦等既痛往事,复念来兹,为巩固中央计,为革命前途计,蒋公之出,实不应再有迟疑。

八天之后,还是没有动静。何应钦鼓劲再电:蒋总司令东山再起,统领师干、前敌将士,云霓望切。陈继承和蒋鼎文也在电报上签了名。

在这场精彩表演的整个过程中,蒋介石成了唯一一个不动声色的人,从他脸上谁也看不出是热情,是惧怕,是窃喜,还是怀恨。他冷漠、安详、沉着,悉心观察周围那些人的内心世界,并一直在盘算能从这些人的狂乱中得到什么教益。

时机终于成熟。1928年1月9日,蒋介石发出复职通电,一方面告诫何应钦等黄埔将士,且勿“口诵心违,弃党携贰”;一方面昭示天下:“自8月间退职后,纠纷益甚,认为本人旷职之咎。故不容计私人得失,继续旧职,专司军政。至党务政治,应由中央机关主持,本人当以一分子之责任,与各中执委员共同负责。”

复职后的蒋介石不见何应钦来参拜,又起疑心。

一天,交通部次长李仲公在南京接到邵力子的信,谈及蒋介石有事让他来沪一谈。李仲公赶到上海,在法租界吴忠信的寓所见到蒋介石。蒋介石开口便问:“你见了敬之没有?”

李仲公说:“敬之已在上海,但我没有见着他。”

蒋介石板起脸,声色俱厉:“现在冯焕章、阎百川(锡山)对我的拥戴电已经发出,我准备即日入京,为什么他还不发!你去问他,他在打什么主意?”

那时,李是蒋、何都能说上话的人,听了知事不妙,就替何解释:“没有别的,这正证明敬之对于政治感觉之迟钝,我就去催他立刻发出好了。”

蒋介石憋了一会儿,淡淡地说了声:“好吧。”

李仲公赶到环龙路何应钦的住宅,把蒋的意思说了一番:“他专等第一军将领们的拥戴电入京呢,冯、阎都发了,你为什么不发呢?”

“请他复职我不是发了好几封嘛!”何应钦嘟囔着,“我就不像他那一套独裁专制的作风,第一军发拥戴电,我得先问一问经扶(刘峙)、墨三(顾祝同)等前方将领,因为他们的复电还没到,故而未发。”

李仲公担心蒋介石的猜忌,继续劝道:“他上次因健生(白崇禧)逼他走,你未曾支持他,已经对你不满了,你这样做,岂不更增加了他对你的疑心?黄埔军和你都是他的灵魂,你发电还要征求将领们的意见,这个理由,怎好拿去回复他。我看,你还是今天把电发出去的好,否则……”

何应钦脸上松一下,紧一下,半天才说:“好吧,就请你代我拟一电好了。”李仲公只好从命。

本以为事态已经平息,谁知到了1月中旬,平地又起风波。

李仲公正同日本资方代表谈判,忽然陈立夫持着蒋介石的亲笔信来找他,信上说:“请兄即来徐州一谈,伯群(时任交通部长)兄能同来更好。”陈立夫敦促着:

“现有一节专车在浦口车站等着,就立刻上车吧。”

“什么事这么急?”

“不知道。”

李仲公只好辞了日方代表,回到斗鸡闸寓所,告诉王伯群。王伯群正卧病在床,刚说了几句话,王的妹子、何应钦之妻王文湘从她的成贤街宅内打来电话:“不好啦!不知什么缘故,我们住宅的卫兵都撤走啦!”

王伯群呼地钻出被窝,对着电话追问:“敬之呢?”

“出城打猎去了,已派人去叫了。”

不一会儿,何应钦气急败坏地来了,腰一叉,开口便说:“老蒋对我究竟是何意思?他昨晚到徐州去也不通知我,调我为总司令部参谋长,把我的面子丢尽。不管怎样,我决不就,听候他发落好了。”

李仲公就将蒋对他的一些不满,轻描淡写了一番,说道:“不用急,我看不要紧,即使他对你有些疑心,你同他毕竟有一段深厚的历史,而他又是一个重感情重利害的人;既然他叫我同伯群到徐州去,等向他作一番解释,想来是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不过他的脾气你知道,爱之加膝,恶之坠渊,是说得出做得到的。既然他存在一天,你是没有把黄埔军拿过来的把握的。那么,你同他斗,是斗不赢他的。”

何应钦惊异地望着李仲公,小心地听他说:“还有,他最对你猜忌最不放心的是你与桂系的关系,你对此事往后要善处。”

何应钦这才静下心,长叹一口气,答应就参谋长职。但是提出准他一个短时期在沪治病。李仲公打起保票:“只要你就参谋长职,一切的话就好说了。”

何应钦同意:“就这样吧,一切望你替我周全好了。”

天傍晚时,李仲公过江去搭车,车上已坐了何成浚、陈调元、贺耀祖三人。见后,他们就幸灾乐祸地高声取笑何应钦“要栽跟头”。车于第二天凌晨抵达徐州,李仲公随蒋指派的孟副官来到蒋的临时行营徐州饭店,见面后,蒋介石劈头便问:

“你来时见过敬之吗?”

“见过。”

“敬之讲些什么?我调他做参谋长,他就不就?”

“他痛自引咎,一切惟总司令之命是听,如何不就!”

同类推荐
  • 强国公民

    强国公民

    张爱国穿越到了十九世纪末期,他本来只是一个胸无大志的科技爱好者,只是想着过上闭家锁和居里夫人的生活。他不想当什么皇帝、伟人,他只是希望能够在一个强国的庇护之下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可是他却发现这个时代的中国无法让他过上这种“好日子”,他发现无数外国人都用有色的眼睛看着他。在强大的屈辱之下,终于忍无可忍了,他发展工业组建军队,去和别人打仗。跟荷兰人打,跟西班牙人打,跟日本人打,跟俄国人打,跟法国人打,最后和整个协约国打。“世界终于清净了,我也可以实现我当一个强国公民的想法了。”张爱国想道。而这个时候,有侍女拿着一个小塑料片对张爱国说:“陛下,请您收下这个我国第一张身份证,您今后也就是中国第一公民。”
  • 天下征纪

    天下征纪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是一曲激荡高昂的乐章。当英雄豪杰碰撞时,谁能成为天下江山的主宰,又有谁能笑傲这天下!
  • 锦汉

    锦汉

    后世最强特种兵政委上官锦穿越来到古时三国乱世,成为继张角后,南华老仙的第二名关门弟子,他重生后就立志征服天下,一统天下,于是他东征西战,讨黄巾、诛董卓、战河北、定中原、御外寇、征西域……踏上一条充满危险的争霸之路,克服重重难关,次次死里逃生,绝地反击……且看他在这混乱世界,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如何争霸天下,如何一统江山。
  • 水浒伴侣

    水浒伴侣

    读经典;读懂经典;水浒伴侣,让您重新认识水浒这部经典;水浒有其独特的魅力,其魅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是兼有红楼的文字和三国的故事性,人物故事刻画水平非常高,且不说书中主要人物,就连林冲的丈人张教头、鲁智深的恩人赵员外、杨雄的老婆潘巧运这些小人物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是水浒的人物描写符合大众心里,通过对人物性格以及人生结果的分析,也能折射出大众的价值取向。本文仅代表个人的、不成熟观点,仅供参考;但大家的鼓励,是我们继续创作的动力。
  • 混在大秦当丞相

    混在大秦当丞相

    大秦由盛而衰,祖龙圣躬垂危。塞北硝烟弥漫,东南战火未平。二子夺嫡,朝纲混沌。陈吴揭竿,刘项争霸。社稷将倾,百姓倒悬。救世主何在?沛县书生,文无相如之赋,武无伏波之才,却机缘巧合,扶摇直上,纵横官场,终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平匈奴,立新君,定百越,灭项羽,收刘邦。一己之力,托起大秦江山。俊才风流,自有娇妻在怀,美妾环侍,享尽齐人之福。混在大秦当丞相,立马江山千里目,射蛟风雨百灵趋。
热门推荐
  • 有一种穷叫浪漫

    有一种穷叫浪漫

    离开的爱,是痛!等待的爱,是伤!天空依旧是那片天空,云朵却不知是哪里飘来的云朵。昨天的心上人,今日又去了哪里?今日的心上人,昨日又在谁的怀抱!茫然都市,浑噩人生!爱情支离破碎,希望不复存在!
  • 爱不忘:12点钟的灰姑娘

    爱不忘:12点钟的灰姑娘

    她是灰姑娘,遇见了王子变成了公主,但是到了12点她就要离开,虽然瞬间很短,但只要经过也就够满足了……而现实的灰姑娘会是怎样的…求支持!!!
  • 游戏主角大乱穿

    游戏主角大乱穿

    游戏位界的掌控者在游历人间时,食用毒奶粉意外死亡,导致游戏位界大混乱。众游戏英雄大闹神界,神界为让这些下放的游戏人物早日回到自己位界,便在人间找了代理人。马里奥大叔找他救水性杨花的公主九尾妖狐阿狸跑来给他当内衣模特歌姬计划里的初音未来主动来暖床八神庵表示我要打十个不知火舞追着他要成亲美国队长喊他拯救世界……纯属虚构,仅供搞笑
  • 无畏启航

    无畏启航

    哈!一个宛如游戏般的世界,你是否也十分向往呢?没错,刘枫就身处这样的一个世界。下人的命又如何?在怎么废材又如何?辛苦升级,终有一天会逆袭!
  • 在痛苦的深处微笑

    在痛苦的深处微笑

    “越是遥远和高不可攀的目标越容易摧毁一个人的信心,当你把目标定的低一些,你会发现,成功不过是明天的事。”很多人不理解这句话,是因为他们从没迈出过第一步,去实现的才叫理想,不然只能叫做幻想。幻想的最大害处是它会让你停滞不前,只有理想,真正去完成,去寻找的理想才会让你不断超越之前的自己,到达胜利的彼岸。
  • 阡陌之倾尽年华

    阡陌之倾尽年华

    梓墨,一个前世今生都是杀手,云陌,一个如同仙人般的冷面王爷,他,和她,本来没有交集,却不想,因为一次蓦然间的偶遇,让他认识到了,这个腹黑的小痞子,本以为他将和他共度余生,却不想,他竟是她。。。。
  • 易烊千玺:错过后的遇见

    易烊千玺:错过后的遇见

    一千四百多个日夜,四个春秋轮回。带着四年的思念,漂洋过海来看你。咖啡店的那一眼,我便知道是你。你问我:什么时候和他结婚。不可能了,他过的挺好的。他不需要我了。可是他真的爱你。比谁都爱。阴影再长,不及阳光长。阴影再短,也不及青春短。PS:本书单纯只有易烊千玺,没有王俊凯和王源的任何戏份。本书易烊千玺只是普通人,不是明星。不过,以后会有王俊凯和王源的单人文。敬请期待…………
  • 穿越之灵城

    穿越之灵城

    靖夕看向身旁的女孩,他笑着,明知是幻影,却相守数年,轮回后,还会记得她么?
  • 乱世枭心

    乱世枭心

    易倾寒,生于乱世,他用他的野心,洗礼了人们的命运。他要怎样做,才能抵挡这一次次的无奈。
  • 叶天士医案精华

    叶天士医案精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