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48700000030

第30章 江舟谈玄 5

本节探讨道与儒。

道家自称黄老道家,从字面的含义是推崇老子的道,却实行黄帝的执政策略。其实道家的核心思想便是,尊崇老子的道,尊崇社会服从自然规律。

那老子说了,自然规律是玄之又玄,反复无常的,因此他们的治国理念便是因循自然的变化,审时度势,根据现实客观情况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实事求是这个词便来自道家经典《淮南子》。

那么为什么又要说实施黄帝的策略呢?这只是因为黄帝很遥远,没有人知道他的策略是什么,这个讲法便于揉捏。所以道家说什么是什么,只是打着黄帝的招牌。

道家是社会的改革派,从井田制改革为私有制,世袭世禄的王侯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度,都是出自他们手中。

中国的文化底蕴是儒道融合。

道家即社会服从世界观,指如何顺应和利用大自然。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不承认现实是不行的。当儒学暂时不再适合这个社会时,中国紧抓“道家”,完成复兴。(实事求是,黑猫白猫,摸着石头过河,与时俱进都是道家理论。)

=============================

儒家遵循个人服从社会规律。儒家总结的社会规律是就仁义体系。(宗教也是遵循个人服从社会的,但是它总结的社会规律不是仁义)

而儒家孔子崇尚的是周公的治国理念,周公的治国理念就是西周那一套井田制和世袭世禄,这个治国法规叫《周礼》,被明确的写在铜鼎上。因此看似追古的道家却是改革派,看似追今的孔孟却是保守派。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道家率先崛起,甚至包括法家,也属于道家的一部分,属于道家的极****,司马迁在《史记》中要把韩非子归入黄老之士。

而儒家是从荀子改革之后才从保守派转向改革派。在儒家的历史上曾经有两次方向性的改革。第一次起自荀子,他首先肯定了天道有常,不已桀存,不已纣亡;圣人可以不知天。进一步强调人服从社会,推出法后王,将法引入儒学,使儒学支持的方向发生截然不同的改变。由直接支持地方诸侯,间接支持中央改变为直接支持中央****。

社会在向东走,而儒学所持的政治理论,是要维护西周的政治体制。这使其产生了‘方向性’的大错误,给儒学带来不可逆转的颓势。而在理论上改变这一颓势的是荀子,荀子在仁义的基础上,并举礼法。尤其是其“法后王”的理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不慕往,不闵来’,‘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使儒学的最终思想产生方向性的转变。儒学从反对改革者,一举成为改革的先锋。

“天人相分”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

荀子将法引入儒家,并不是对道家的抄袭,而是赋予“法”真正的意义。

西汉时,曾经有一位官员向窦太后说,他崇尚法家,应以法家理念治理国家。窦太后马上就给他一把匕首,命人把他扔进野猪圈里,和一头凶残的野猪拼命。当这名大臣浑身是伤的从野猪圈爬出后,窦太后告诉他,我规定汉朝的律法就是让崇尚法家的人去和野猪拼命。窦太后如果把这一做法定为一条法律,这并不妨碍法家的原则,这件事深刻揭露了法家的缺陷,法必有心,法上必有法。如果希特勒规定谁骂他一句就拉出去枪毙,您认为这样的法律妥当吗?

所以,荀子将法引进儒学,把服从社会规律作为法的心,是儒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道家没有什么关系。道家强调“道生法”。如果一条小船载五个人就会沉到水里,就法定不允许第五个人上船。

荀子改革了儒学,是因为他所处的时期已经是改革的后半期,人们都看清了井田制和世袭世禄被替代是不可逆转的。儒学必须产生方向性变革,才能更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在隋朝以前,荀子的儒学被奉为儒学的核心,文人、政客和学者的文章中在引用名人的话语中,引用最多的是孔子,排第二的便是荀子。

荀子的儒学核心是经学致用,因为那一时期学习儒学便是为了治理国家,或者治理庄园,因此儒学体现出很强的经学致用的色彩。

从荀子自己的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儒者是干什么用的。荀子说,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

荀子说,仅仅是一个很一般的儒士就可以非常轻松地治理一个大国。而水平很高的儒士能够治理一个弱国,让大国不敢轻易敌视他。而由一个超一流的儒士来治理一个小国,那么不出三年他身边的大国就得向他臣服。当然荀子比较爱吹牛,最后这一点牛吹得比较大,但是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早期儒学经以致用的色彩非常浓厚。

儒学个人服从社会有其缺陷,就像让孔孟和荀子一块去治理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韩国,这个韩国也是要被灭掉的。不尊重自然客观规律,是儒学的缺陷。

社会自有社会的规律,道家失之于否认社会。

早期儒学有很深的经学致用的原则,因此追求修身、立业的儒学人士,和追求修生养心的玄学人士比,显出一分的鄙俗;玄学人士一切求之于心,显出一分轻薄。

而儒学第二次改革是在隋唐之后,随着“钢”的普及,庄园经济没落,人们学习儒学,不再能轻易地当官或治人,儒学向修身、安命发展。从隋唐后,荀子的儒学逐渐向思孟儒学转变。孟子的“义”被深刻引入社会,唐人以韩愈为首发起了开除荀子,拔高孟子的运动。

儒学慢慢的演化成主讲“德”的哲学。学习儒学的首要功能是学习修身,安身立命。这一时期后,思孟哲学被深入挖掘。

宋明理学主要探讨“德”,以孟子的性善为起点,推导出性本善,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假定‘性本善’为起点,推理出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

讲,人的本性是善德,要把善德的一面全部挖掘出来(穷理尽性);认清这些善德(致良知),并且人的行为要围绕着人的善德(知行合一)。

在社会治理上,更加深入挖掘孟子的义,在自然村、宗族围绕着义来治理,仍然采用无为之治,儒教仅以孝‘义’作为对村民的约束。

我们今天知道的孔孟儒学,是宋之后的孔孟儒学。在宋以前,孟子的地位非常低,到了元朝,《孟子》才成为十三经中的最后一本入选者。而荀子在唐以前的地位非常高。从韩愈开始儒家掀起了开除荀子的运动。

我们惊奇的发现,孟子崛起的过程正是士族最后彻底衰亡的时代。为什么?为什么?!

孟子在宋代被竖立起来,不是他自己变得高深了,也不是人们突然读懂他了,而是社会需要他了。在贵族被中国社会彻底抛弃之后,不管是上层还是社会最底层都失去了原有的‘秩序’。这样‘义’被深刻引入社会。‘义’在社会上层引申为‘忠义’。

而‘义’在社会底层开放出正义之花。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是无力管制到农村的。一直走的是农村自制的路。随着士族在社会中消亡,宋朝之后的小农社会的农村中,宗族长老既没有士族的法律特权,又缺少管制村民的财力、人力和威望。‘义’成为其管制村民的伦理基础。‘义’在这时起到了‘法’的基础。社会出现更高一级的公正。淡定点儿,我们不能以今天对‘公正’的心理准绳来衡量他。

道家的道侧重于自然,儒学的道侧重于社会。二者虽有抵触,却更多的表现为互补。因此中国两千年的思想是儒道媾和的。

怎么还用这么难听的词。笔者说西方文明是自由派媾和宗教。因为两方虽然知道离不开对方,可是谁得势了就会去批判另一方。

而儒道并存两千年,早在西汉儒学就被道家嘲笑为‘腐儒’。而儒家则干脆把道家清一色都划入法家。因为指鹿为马的法家早就臭了,划入法家使他们不批自倒。

总的来说,道家突出一点,社会更加自由,粗犷一点;儒家突出一点,更加公正一点。

总的来看儒道两家还要搭帮走下去。你要造个潜水艇,用社会的仁义‘道’做指导是不行的。我的孩子老是考鸭蛋,将来可能成为自己的负担,咱也不能把他扔到垃圾堆上。

儒家遵循个人服从社会规律。形成以仁义为道德体系的社会观。道德是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的妥协,是人对社会的妥协。因此道德不是自然存在的,是由人们的认知水平决定的。因而儒学只是道德的一个流派。

历史上成功的道德标准有儒学道德、佛教、基督、******教道德等等。好像没有资本主义道德···

我们在上一章探讨了玄学的世界观,本来这一章该探讨玄学的社会观。由于玄学核心是个人服从自然规律,这就缺失了社会观。可是没有社会观有不行。玄学要求人们自由放达,可是庄园中的奴隶和部曲也都自由放达,那样士族们就去喝西北风了。因此玄学又急切需要一个社会观来指导庄园生产。

而在玄学兴起的时代,道教和佛教道德还没有成功的例子,可以看到的成熟的社会观只有儒学,因此玄学只有硬着头皮赖上儒学。

如何把儒学社会观纳入玄学体系,成为玄学开启后第一个重大课题。下一章我们继续探讨玄学的社会观。

同类推荐
  • 寻找被遗忘的王朝

    寻找被遗忘的王朝

    本书包括敦煌三探、黑城一瞥、俄邦二度、塞垣六记、王朝遗梦和寻寻觅觅补新篇六部分。
  • 朕是学渣

    朕是学渣

    历史真的如书本所写吗?我——秦川,众人眼中的学渣,最烦历史课,却因为一次意外而穿越。流落街头、身无分文,靠着仅有的现代知识却成了古人的世界中的学霸,一路逆袭。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我,秦川要书写一段我自己的历史,要让千百年后的历史老师教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对学生说,这个人的名言是——“朕是学渣”,这是必考题,大家一定要背出。
  • 盛唐见证:大明宫

    盛唐见证:大明宫

    在大唐几百年的历史洪流中,大明宫始终巍然屹立。王维曾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足以窥见当时之盛况。作为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这里曾经充满了后宫的勾心斗角,朝廷的尔虞我诈,也见证了一代代帝王的文才武略,感受到黎民百姓的悲苦与安康。推开大明宫的斑驳城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朝代的恢弘盛世。
  • 《明月照九州》

    《明月照九州》

    我梦中的江南,满目疮夷;我所在的北方,战火连年。曾经的家人兄弟,或已成白骨,或形同陌路,或已成仇敌,或开疆辟土,建功立业。这片平原,这浩莽九州,百年来未曾寻到平安祥和。月亮清冷光辉消逝了,希望的曙光才会照耀天空与大地。不惧世人误解,拼却数载光阴,愿明月照九州,花灯映万家。
  • 鬼王溺爱:倾城鬼后

    鬼王溺爱:倾城鬼后

    被未婚夫杀害,带着网游系统穿越到了不受宠被欺凌致死的相府嫡女纳兰鱼的身上。再睁眼,她的眼里只有无情的清冷和要变强大的倔强。斗庶女,惩后妈,骗死人不偿命地敛财耍横,翻身当家做主把歌唱。但这一切却落入了一双清冷凤眸中。他勾起冷冽且红艳的薄唇,仿佛嗅到了猎物的狼王,男颜绝色,危险致命,怎奈仍有无数飞蛾不要命地投身于火。他修长的指节摩挲着玉质颜兰的下巴:这小东西,骗钱都骗到他这里来了。王府正好缺个会骗钱的王妃........
热门推荐
  • 培养优雅女孩的100个要领

    培养优雅女孩的100个要领

    本书通过大量精当的事例和简明的理论,从女孩的性别和心理特征出发,针对女孩的智商、学习、品质、情商、习惯以及自尊自爱等多个方面展开阐述,为家有女儿的父母总结了100条教育要领。
  • 史记(第七卷)

    史记(第七卷)

    《史记》,是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 恶灵天降

    恶灵天降

    这是个伟大的魔法阵,可召唤神祇降临大地,只是真的有神祇存在很多年以后,他终于强大到可以启动这个禁忌魔法阵,从此,他不再对神祇有所敬畏原来,天堂没有天使,神祇都在地狱
  • 冰火御天诀

    冰火御天诀

    “余夕”过后,曾经的自以为的天才,在被莫名的带入圣教后,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浩瀚世间,怎可能有绝对的天才,一鸣,永远不要以天才自居!”他突然想起师傅曾对他的教诲…昔日的宗门骄子,现如今,却处处遭人冷落嘲讽,百般的凌辱加身。他想反抗,想挣脱…
  • 王牌特卫3

    王牌特卫3

    中南海保镖李建,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荣升特卫团团长。为了铲除教廷组织在南州的势力,在京都和南州大飙赌石技艺,展现了翡翠鉴别等方面的天赋和高超的赌石能力,巧妙地引出恐怖组织并粉碎其刺杀阴谋,成功地肃清南州黑恶势力,成功护卫A首长南巡的安全。带队远赴R国,乔装保护石油大亨女郎玛利亚,粉碎R国黑帮、光头党、J国黑山会、M国教廷组织多股恐怖组织的阴谋,成功保卫石油管道铺设……为祖国的建设和安全做出卓越的贡献。
  • 生活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生活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生活中人们经常碰到各种各样非常小的“难题”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既影响了心态也影响了我们应该享受的快乐。其实这些问题只要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略微思考一下,生活中许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生活高手》从理财,购物,生活中的诀窍,生活中的禁忌,休闲娱乐,家庭烹饪等诸多方面编写了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些实际性的办事窍门,望能给读者帮助和启发。
  • 《嗜血精灵——消失的美丽》

    《嗜血精灵——消失的美丽》

    这部故事时间是距今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里,这是个充满着恐惧与斗争的时代,除了凶猛的霸王龙,就是一些小型速度极快的食肉恐龙,当然还包括温顺的食草恐龙。海洋里,空中也到处都是恐龙的身影。深夜的月光下,偷偷摸摸的就是一群躲在洞穴里的哺乳动物,他们应是我们人类的祖先吧!虽然他们在那个时代很胆小,只是在黑暗时出来遛达寻找一些羊齿植物的根须作为自己的食物,但过了这个时代,他们就会统治整个个世界。除了我上面叙述的这些以外,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小型的昆虫,比如:蜻蜓,蚊子等。你们瞧!从茂密的羊齿植物森林里飞出来了一群什么?
  • 冰火演天道

    冰火演天道

    平凡小书生,街头卖豆花;人穷气短贼惦记,时来运转赤火传;一脚踏上追仙路,手掌众生主沉浮!
  • 超级逆天系统

    超级逆天系统

    一个系统,集合了太多的东西,而他要做的,只是创造一个超神的传说!
  • 王源,我不喜欢这世界,只喜欢你

    王源,我不喜欢这世界,只喜欢你

    本文主写王源,还有小凯,千千。也会穿插一些exo的情节,大大既是行星饭,也是四叶草。由衷的希望两家粉丝和平。不要再对骂了,不要在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