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57800000052

第52章 黎虎先生的学术道路与史学成就(1)

摘要:黎虎先生从事高等教育近半个世纪,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在史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成绩卓著,是海内外都颇有影响的著名史学家。纵观黎虎先生的学术道路,依其研究重心的变化和主要研究成果的面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集中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确立了学术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研究领域扩大到秦汉至唐代,完成了《汉唐外交制度史》、《汉唐饮食文化史》等多项开创性的力作,推进了学术发展。黎虎先生主编的《黎昔非与〈独立评论〉》一书,是一部属于中国现代史范畴的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著作,是一项特殊的学术贡献。

关键词:黎虎;史学家;中国古代史;史学成就;学术道路

黎虎先生籍贯广东省兴宁市,1936年8月22日生于北京。1955年9月从老家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59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黎虎先生从事高等教育近半个世纪,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在史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成绩卓著,是海内外都颇有影响的著名史学家。黎虎先生是笔者1978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时,讲授《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毕业后,仍不断得到先生在学业上的提携和关怀,获益甚丰。本文就笔者所知,对黎虎先生的学术道路与主要史学成就作一简略介绍,以期对后学有所启迪。

学术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学者所走的研究道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但要准确把握内在脉络、明确划分研究阶段却并非轻而易举之事。黎虎先生在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史学成就,而纵观先生的学术道路,依其研究重心的变化和主要研究成果的面世,则笔者以为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下面分别叙述。

一、奠定学术基础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时间跨度较大,但由于其时极“左”思潮盛行,特别是文化遭受浩劫的“十年动乱”包含其间,大部时间无法从事正常的学术研究,黎虎先生的学术成果也不多,故可算奠定学术基础时期。

黎虎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前二十多年,主要承担先秦史的教学工作,自然学术研究也侧重先秦史。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关于鄂伦春族的研究。黎虎先生大学毕业前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到内蒙古自治区对鄂伦春族进行了考察,与他人合作完成了《对解放前鄂伦春族社会性质的探讨》和《鄂伦春人的文化生活》两篇文章,发表于《民族研究》1959年第2期和第8期。前文的基本观点——解放前鄂伦春族处于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村社”阶段,是黎虎先生在调查组内部讨论时提出的。1983年出版的《鄂伦春族简史》,黎虎先生又承担了古代部分的撰稿工作,是这一研究的继续。二是在80年代初期出版了《夏商周史话》(北京出版社1984年2月出版)一书,并发表了几篇先秦史的论文。如《<书?盘庚〉“于今五邦”解》发表于《史学评林》1982年第3-4期;《殷都屡迁原因试探》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其中后者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1982年总第17期全文转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4期王永顺《殷都屡迁原因研究概述》,将该文所提王位纷争是殷都屡迁的主要原因列为自东汉郑玄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八种有代表性观点之一。此外,发表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的《“游农”不能解释殷都屡迁原因》和发表于《历史研究》1988年第1期的《殷代外交制度初探》,亦为先秦史研究的延续。

这里需提及的是,70年代后期黎虎先生接受其他学者的建议,决定把研究方向转到魏晋南北朝,并与何兹全先生成立了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开始了长达七八年的《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等基本史料的研读,为第二阶段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确立学术地位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黎虎先生的研究集中于魏晋南北朝史,而且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发表的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学术论文有40多篇,涉及到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重要人物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论文都是黎虎先生潜心钻研的结晶,均富有新意。大体划分,可分为三类。

1、就尚未引起学术界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和采用。如过去学界论三国时期的经济主要讲屯田和依附民,不讲自耕农。黎虎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发表《三国时期的自耕农经济》一文,论证了汉末三国自耕农经济及其作用与地位,认为它对于三国时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具有不下于屯田的重要意义。该文人大复印资料《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史》1984年第4期、《经济史》1984年第3期分别全文转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3期《一九八四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通讯》第三期《建国以来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都评介了该文的基本观点。《中国史研究文摘》一书详细摘登了该文的基本内容(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版第323页)。1987年10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总结建国以来三十五年史学成就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一书第四篇《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中,评介并肯定了该文的基本观点。涉及这一内容的学术专著,如林甘泉主编的《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赵文润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新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等,都采用了该文的观点。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旱田作物的南移》一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发表,首次提出北方旱田作物的南移,导致江南农业结构由单一的水田农作转变为水陆并举农作,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取得突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的看法。该文《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8年第4期作了内容摘登;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88年第5期全文转载;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1988-1989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对该文作了较详细的评介。该文的基本观点已被学术界广泛吸收和采用,如简修炜等著《六朝史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版)的第106页至109页约二千字的内容即注明为采自该文;曹文柱著《中国流民史》亦采用了该文观点(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113-114页)。

过去对北魏前期的经济一般只讲畜牧及其向农业的转变,未涉及狩猎经济问题。《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发表的《北魏前期的狩猎经济》一文,论证了拓拔族早期的狩猎经济及其在北魏建国后的残存,提出其由狩猎经济而畜牧经济而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该文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2年第3期全文转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7期《一九九二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较详细评介了该文的基本观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2期《1992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对该文作了详细评介,认为所论“为以往研究者所忽略”的问题。

此外,《客家聚族而居与魏晋北朝中原大家族制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六朝时期江左政权的马匹来源》(《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1期)、《崔浩军事思想述论》(《北朝研究》1990年总11期)等也都是具有开拓创新性质的论文。

2、对一些传统学术观点提出质疑,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如发表于《历史研究》1984年第4期的《蜀汉“南中”政策二三事》一文,针对传统观点多所称道的诸葛亮南征“攻心为上”、“兵战为下”、“七擒七纵”、“即其渠帅而用之”、“南方不敢复反”等说法,以大量的史实说明:“诸葛亮平定南中,对于祖国的统一,对于西南地区的开发和促进南中少数民族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个历史功绩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但是,这种历史的进步同样是以战争和民族的压迫剥削作为代价而换取的。在这个问题上,他与同时代的政治家并无根本区别。”该文人大复印资料《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史》1984年第11期全文转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3期《一九八四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详细评介了该文的基本观点。《中国史研究文摘》一书详细摘登了该文的基本内容(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版第322-323页)。1987年10月出版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一书第四篇《三国两晋南北朝史》中,也评介了该文的基本观点。

关于曹魏屯田,传统观点认为是曹操克服群雄、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措施;对解决当时的流民问题,恢复中原社会经济起了决定性作用;是曹魏政权赖以建立的雄厚经济基础。黎虎先生于《四川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发表了《略论曹魏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地位》一文,认为屯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虽有过重大作用,但最终起决定意义的还是自耕农经济,应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估价屯田的作用和历史地位。该文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史》1985年第4期、《经济史》1985年第4期分别全文转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5期“古代史研究文摘”中详细摘录了该文的基本观点。文中所提出的看法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如林甘泉主编的《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即采用了这一观点。

西晋的占田、课田的含义、性质及两者关系,是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黎虎先生《论西晋占田制的历史渊源》(《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3期)一文,从占田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渊源入手进行论证,提出了西晋占田制从战国以来经历四个发展阶段才逐步完备和法典化,以及从古代到唐中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井田制、占田制、均田制三个依次更替阶段的观点。该文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85年第12期、《经济史》1985年第12期分别全文转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1期《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述要》一文详细评介了此文的基本观点,认为“颇有新意”。《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1期《建国以来关于西晋占田课田制的研究述评》和《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通讯》第三期《建国以来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也评介了此文的基本观点。

3、对于学术界虽已有所论述或部分涉及,但还意犹未尽的一些史事作了补充和拓展,也都得到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如武汉出版社1988年1月出版的《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一书,收入黎虎先生的论文《六朝时期江沔地区的屯田和农业》,《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6期发表的唐耕耦同志的书评中,对该文作了介绍和肯定。

又如,《东晋南朝与西北诸国的交往》和《东晋南朝与西北诸国交往的目的和意义》两篇论文,相继在《汉中师院学报》1989年第3期、第4期发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1988-1989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对两文作了较详细的评介,认为“西北诸国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古已有之,且史家论之已详;西北诸国与江左地区的联系,则自东晋南朝始,而史家注意不够。”此“两文则以翔实的史料、透辟的分析弥补了这一缺陷。”

再如《六朝时期荆州地区的人口》一文,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又载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齐鲁书社1991年版)。《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6期《一九九一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较详细评介了该文的基本观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2期《1991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对该文也作了评介,认为所论“颇有启发作用”。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主粮作物品种的增加》(《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9年总11期)、《六朝时期江左与东北地区的交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孙权对辽东的经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魏晋徭役制度三题》(《何兹全先生八十五华诞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等论文,也都为学术界多所评介和转载。

这一阶段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主要成果,黎虎先生于1998年结集为《魏晋南北朝史论》一书,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全书38万字,除已发表过的论文外,还增补了一些新的内容。如《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学的确立与发展》即为新作,文中提出了“饮食学”这一范畴,并阐述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到魏晋南北朝已形成一门学说粗备的饮食学的观点。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梁满仓副研究员在2000年1月19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题为《广、新、实、深的<魏晋南北朝史论>》的书评,认为本书具有“广、新、实、深”四个特点:“广”是指“研究范围之广泛”;“新”包括三层意思,“研究了不少前人注意较少的新课题”,“从新的角度重新探讨前人较为关注的问题”,“许多文章的观点和结论,新意迭出”;“实”,“就是资料扎实、翔实”;“深”,“是就书中所论深度与难度而言”。华中师大周国林教授在《书品》2001年第2期发表《评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认为本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视野开阔,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二是“阐幽发覆,论从史出”;三是“独立思考,勇于立异”。首都师大蒋福亚教授在《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魏晋史研究”专栏发表《贵在求真和创新——评黎虎著<魏晋南北朝史论>》,认为本书“是一部史料丰富、引征翔实、考证细致、思路明晰、观点鲜明、论述精辟,熔求真与创新于一炉的佳作”,“各篇论文都有新意和说服力。”

同类推荐
  • 一世珍藏的诗歌200首

    一世珍藏的诗歌200首

    中外诗歌浩如烟海,古史诗、叙事诗、抒情诗种类繁多,争奇斗艳。本书仅选录了文艺复兴以来并经过了数代读者检验的部分中外诗歌名篇(不含中国清代以前诗歌)。在长长的诗歌长河中,这些诗歌名篇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思想的花朵,情绪的珍珠。它沉淀着人类的苦难与欢乐、幻灭与梦想、挫折与成功,折射着人类精神结构中永恒的尊严和美丽,体现了人类追求真善美、扬弃假恶丑的执着意念和高尚情怀。人,寄居在大地之上,处身于喧嚣的世界,需要这甘甜的蜜汁滋养。中外诗歌遗产需要继承和发展,首先就需要阅读。阅读是一种感悟心灵的精神活动。
  • 燃烧的红烛

    燃烧的红烛

    张家界这地方,出奇山,出秀水,出异物。单以花言,便有鸽子花、龙虾花、五色花等珍稀品种。鸽子花即“中国珙桐”,系冰川运动的孓遗物,全世界仅我们中国极少数地方幸存之;龙虾花多长于金鞭溪一带,模样酷似龙虾。遥想远古时候这里曾是一片海洋,便自然会生出纷纷的想像;绝无仅有的五色花,长于景区内的神仙湾一处。
  • 容斋随笔(中华国学经典)

    容斋随笔(中华国学经典)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第七连:丘东平作品精选

    第七连:丘东平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杜牧诗选

    杜牧诗选

    《杜牧诗选》: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最深厚、最具魅力的形式之一,由于它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点,兼具文学性与音乐性两大艺术特质,以简约的形式蕴涵了丰厚的韵味,所以一直受到作者与读者的青睐,其粹参与的广泛程度是其他形式难以比拟的。时至今日,诗词在海内外仍拥有大批爱好者:自发成立的众多业余创作团体,大量的相关读物,为数众多的诗词网站,无一不在昭示着这种古典形式在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热门推荐
  • 暗狱魔主

    暗狱魔主

    既然命运让我一事无成,迷茫在人生的岔路上,那我就要打破命运的束缚。宁愿化身成魔,也要让命运被黑暗吞噬。地狱的大门在人间倘开,坠落的死神自地狱深处而来,他的身后是无尽的尸骨,血色浸染了天空,众生在颤抖。一柄长刀斩断命运的束缚,只为少年心中不屈的信念。
  • 河山

    河山

    她是前朝遗孤,他是帝王血脉。本是似海深仇,却偏偏有段青梅竹马情缘。他护她十几年,却在她及笄前将长剑穿透她胸口;她眷他数十年,却在朝野间同他较高低。她说,应愁高处不胜寒,他微微皱眉,却也并不答话。觥筹交错,刀光剑影间,她也分不清谁是谁非,夺嫡之争,她究竟该相信谁?
  • 天降狐妃,萌狐狠狠爱

    天降狐妃,萌狐狠狠爱

    现代的女孩苏氏集团继承人,因车祸而亡,可是她醒来了,而且还在。。古代!而且变成了狐狸!乱跑还跑到了龙影城的帝君的神殿了里,那是不可一世的帝君啊,他可是有洁癖的!当众人为小狐狸倒吸一口凉气是,帝君居然……
  • 请,再给我爱你一次的机会

    请,再给我爱你一次的机会

    一个小屋,见证着一对人从相识、相知到相爱。一个拥抱,让一个16岁的孩子坠入情河。一滴眼泪,浇灭了少年的放dàng不羁,也磨灭了一直以来的稚气一封信,让本该在一起的两个人发誓从此不再相见一个行李箱,一把钥匙,一对戒指,这就是他们的开始与结束-----------------------------------------------------------唔..不会这么黑吧,上个大街买夜宵都能碰到打群架,我只是受了点小惊吓‘啊’了一声怎么就害人被爆头了!!!我不是故意的,真的我‘发四’(发誓)----------那个蠢女人害我被人爆头就算了,居然还让我穿这么....(脸红#-_-#)你给我等着。
  • 爱入心扉

    爱入心扉

    她是一个农村女孩子,努力考上了大城市的大学,走出村子,却发现自己根本不属于这个城市,他的出现彻底的让她改变了自己,他是一个霸气的总裁,却有着独宠于她的情爱,她会接受吗?
  • 觉醒在神话之末

    觉醒在神话之末

    这大约就是一个,男猪脚在末法,抓人、抓鬼、抓神仙的故事...不!传说吧...
  • 凤惊天之凰曲

    凤惊天之凰曲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你,信我吗?一次次的深信,换来一道道心疤……最是无情帝王家,我只想在这宫闱中,寻找属于我的他……前生的缘,今世的孽……如若老天让我们不甘平凡,来生,我会爱你,至死不渝……我是欧阳雨霏……我随缘,但不信命!
  • 诡道之王

    诡道之王

    诡者,阴谋也,诡道者,操纵谋略之人也,要想成为人中之王,缺少诡道,半途夭折也……
  • 校花的神级保镖

    校花的神级保镖

    神秘的姑姑究竟是谁?她又在哪?神秘的老爷子又是谁?少年江离奉命下山给校花做贴身保镖,看他如何玩转校园,打校霸,斗主任,泡校花……
  • 三界共愤:倾世绝恋

    三界共愤:倾世绝恋

    人何为人,神何为神,魔何为魔。人为神所鄙夷,魔为神者唾弃。人神魔本系同族,而神们自持清高以为自己是万能的是世间最尊贵的最善良的最受它族所崇拜的。而神王一直与魔帝所对抗却从未有失败或成功的结果,而就在一个时候一个女孩从魔界逃了出来,她的身世令人迷惑没人知道她从何处了她的出现,她离开魔界于蛋中重新化为儿时经历作为平民的生活。但她始终会记起往昔,接下来的时间,她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事?有待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