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984100000015

第15章 大唐的公验还好使吗?

向城县位于裴家寨东南六十里,距邓州两百里。是邓州六县之中最北端的一个偏僻小县。从地形上看,向城县正处在伏牛山南麓的一个山间谷地中,地形闭塞,不是交通要道。因此当初朱温听说向城县来人,连见都不想见。可以说,这个地方掌握在谁的手里,对于唐齐两军在邓州的角力来说,根本无足轻重。

但是,别人不拿你当棵葱,咱得拿自己当头蒜不是。向城县令姚启之就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虽然败退的唐军没要他出人出粮支援,一路高歌猛进的黄巢军也没有派一兵一卒来打他,可他还是觉得自己不能在这场战争中作壁上观。早站队,早吃肉。晚站队,汤没有不说,脑袋都有可能搬家。

姚启之不想脑袋搬家,他选择站在胜利者一边。于是在中和元年二月二十九日这天,也就是大唐邓州城破的翌日,向城县令姚启之改旗易帜,宣布脱离大唐,投降大齐。

当张寻看到向城县城头义军的旗帜时,着实吓了一跳。自己临行前准备的过所公验还有效吗?还能进得去县城吗?他让裴义帮忙准备的可是大唐的公验啊!

所谓过所公验,就相当于后世的介绍信、身份证明一类的文书。没有这个东西,唐代的老百姓是不能随便迁移旅行的,任何一座县城都不会放你进入。无“过所”者将被视为“私度”,被查获就要治罪。

张寻把五都人马全都派出去之后,自己就奔向城县城来了。他一行四人,除了亲随贺齐外,还有两个魁梧的庄稼汉,红脸没胡子的叫褚良,黑脸大胡子的叫靳洪。这两人一人赶着一辆牛车,各载了20石粮食。张寻骑马,贺齐坐褚良的牛车。

张寻此行要办两件事,一是拿粮食换些银子。二是用银子采购一批装备回去。目前他手下的五百人,人人配有长枪,也有不少盾牌,来源基本是裴家寨自有的,外加汝州乡兵从军时唐廷发放的。但只有长枪和盾牌显然不行,缺乏远程攻击手段,和足够的防护能力,即弓箭和铠甲。

裴义曾经拨给张寻30把长弓,汝州乡兵入伙时又带来一些,总共加起来不足一百张。至于铠甲就更少了,除了三副缴获来的明光铠外,只有二十几副皮甲。也就是说,张寻手下这五百人几乎全都是穿着布衣上阵,欺负乡民可以,对上正规军就是死路一条。什么严整的队列呀,什么标准的刺杀技术啊,在绝对的装备差距面前,都将是徒劳。

但长弓、铠甲这些张寻目前自己又生产不了,所以只能卖些粮食,到县城来采购。解决一下燃眉之急,生产的事以后再说。当然没来之前,张寻自己也不确定能否采购到急需的装备。作为穿越者,他在后世听说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是古代实行严格的兵器管制制度。民间根本不允许弓箭、铠甲这类的制式兵器流通。另一种说法则是,唐代对兵器管制非常宽松,由于府兵制的存在,很多武器装备需要亦兵亦民的百姓们自备,所以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武器流通。

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今天进城亲眼看一看就见分晓了。

来到县城西门外,张寻仔细端详了一下这座真正的古城。来自后世的他以前只看过紫禁城、西安城墙遗址等,但那都是遗迹。这次是张寻平生第一次近距离观察一个“活的”城池。

向城县城建于隋开皇年间,初仅为土堡,唐贞观年间包砖,周五里五十三步,高三丈二尺。城有南、西、北三座陆门,南门为正门,有官道直通南阳县。东面是一座水门,门外就是鸭河。除了汛期走船,平时东门不开。整座城池自始建至今已近三百年,虽经多次修葺,也已是补丁摞着补丁,略呈破败之相。

如今这城头上飘着黄巢大齐政权的旗帜,张寻不知他揣着大唐的公验能否进得了城,一路忐忑,来到城门前。守门的军士拦住去路,张寻将“过所”递过去。对方大概看了看,问因何事进城。答曰进城贩粮,军士又验了验牛车上的粮食,与过所上所载数量相当,就放行了。

张寻没想到如此轻松就进了城,对唐代公务员办事效率十分佩服之余,也鄙视那些描写古代门房动则吃拿卡要的网文,简直就是抹黑我华夏礼仪之邦嘛!张寻不知道,大唐律明文规定,门卒无故吃拿卡要刁难行人,碍留行人一天,就要被打四十大板!唐朝还是很懂得保障行人权益的!

进了县城,张寻发现城里熙熙攘攘,流民极多。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很多青壮身上都带着新伤。他推测这些人有可能是溃散的唐军士兵。

张寻想知道邓州前线的战况究竟怎样了,于是寻找张贴的邸报,这才知道,邓州城已经于十日前陷落。唐军坐镇邓州的主帅,大唐枢密使杨复光从邓州突围,率残军退守南阳县。南阳离向城只有一百多里路,战火会烧到这里吗?

张寻判断不会。他记得,历史上杨复光兵败之后,是沿着“南阳——方城”一线撤退的,直接从向城县东方的“方城缺口”逃往了许州。跟向城县没产生交集,朱温的追兵也不会浪费精力跑到这里来。

追兵虽然不会来,但流民势必越聚越多。人多米贵,这是市场规律,这对正打算卖米的张寻来说,实在是一个利好消息。

果然,经过打听,发现此时向城县粮价已经涨到接近5两一石。张寻找好客舍住下,让贺齐、褚良、靳洪等人出去找米行,问价格,经过对比,发现一家名叫“徐记”的米行出价最高,40石粮出价两百贯钱。张寻当即赶往徐记米行,打算跟米行老板亲自谈谈。

米行老板叫徐大昌,四十岁年纪,人很富态,典型的商人嘴脸。见大主顾登门,亲自迎出米行,将张寻引入后室。

徐老板以为张寻会谈卖米的事,没想到这主顾竟然东拉西扯,聊到兵器买卖上。张寻问,为何在县城逛了几日,并没发现有铠甲出售。徐老板解惑,原来唐朝不允许民间铠甲买卖,百姓家中私藏一副甲胄就流放,超过三副就斩首。听得张寻不住摇头。

徐老板看出张寻的意思,亮明话说:“虽然市面上没有出售,但祖上有做过府兵的,谁家里都会传下一两副铠甲。张公子如果诚心要,我可以代劳收购,只是价格方面……根据铠甲完好程度,估计要三到五贯钱一副。”

张寻听得肉疼,这玩意这么贵?相当于一石米一副铠甲?张寻考虑了一会,咬咬牙说:“那就烦请徐老板为我收十副铠甲。”徐老板满口应承。张寻又说:“还要请徐老板帮忙收些弓弩。”

徐老板说:“收长弓角弓都没问题,只是这弩,我也无能为力。”

张寻弓弩连称,只是顺嘴说习惯了,本意并不是让徐老板又收弓又收弩。但在唐朝人听来,弓弩,指的就是弓和弩两件事了。原来唐朝果然实行武器管制,但管制范围仅限于弩、铠甲和陌刀等几类特别重要的武器。其余刀剑枪棒弓箭之类,并不在管制范围内。

后世经常弓弩连称,其实这两件东西差别还是蛮大,最明显就在射程上,弓的射程一般在六十步。弩的射程则两倍于弓,能够达到120步。

张寻赶忙纠正说,自己只想要些弓箭。徐老板说这个最好办,现在县城里溃兵很多,这些人逃跑时为了掩藏身份,铠甲和长枪基本都扔了,但弓箭往往还背在身上,到了县城就纷纷把手里的弓箭低价抛售。目前向城县一把长弓的价格,仅有200文。

张寻一听乐开了花,这么便宜的价格,想给自己手下每人配一把弓不是梦啊!于是他说了个数字,要徐老板尽力帮忙收购长弓400把,马上使用的角弓暂时先不要。毕竟裴家寨还没有马军呢。

事情商量好,最后就是算账。张寻算好,400把长弓加10副铠甲,折合银钱约是120贯。张寻出售40石粮食,作价200贯。两相抵扣,粮食都给徐老板,徐老板还需要付给他80两银子,或80贯钱。张寻又让了10两银子给徐老板做收购武器的佣金。虽然明知收购武器过程中徐老板就有钱赚,但他还是决定添上明面上的10两,以让对方更用心的为自己办事。

一切商议妥当,几个人离开了徐记米行。贺齐忍不住问:“总都头,为什么要让米行老板替咱们收购兵器呢?咱们自己收购怕还便宜些。”

张寻摇头笑笑,说:“人都爱欺生,咱们自己收肯定花费更多。但这其实不是主要原因。现在外面唐军和黄巢军还在打仗,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自己出面收购大量的兵器,一定会引起官府的注意,惹上不必要的麻烦。而让徐老板这样的商人出面,他定是伙计四出,分散采购,官府即便知道有人在收兵器,一时间也不可能把目标锁定在某个人身上,更不会查到幕后金主是我们。等他知道了,我们也早就回裴家寨了。”贺齐一听连声说妙。

等待徐老板收购兵器的日子,张寻也没闲着。带上贺齐等人,专挑最热闹的地方溜达。现在向城县流民聚集,鱼龙混杂,集市上经常有打把式卖艺的壮汉,不时惹来围观群众阵阵欢呼。

张寻几人也被一个上窜下跳的汉子吸引住了,只见空地中间一个干瘦的人,不满三十岁,长脸无须,上身赤膊,正在挥舞一对双手短剑。这双手剑让他舞得是出神入化,招招狠,招招奇,张寻也忍不住随众人叫了一声好。

没想到身旁的庄稼汉褚良说话了:“都是些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的。”

这话声音高了点,被干瘦汉子听见,脸上挂不住,收了招式,朝褚良一抱拳说:“请壮士指点几招!”

这就相当于下了战书了。张寻想拉着褚良就走,毕竟他知道褚良的底细,就是裴家寨种地的农民,在练家子手下恐怕过不了一合。没想到这红脸庄稼汉还来了硬劲,当即扒开人群,进了场子。张寻把拦不住。

褚良从场边拾了把皮盾,也不拿兵器,朝干瘦汉子一拱手:“俺不会使甚兵刃,就这么来吧!”

干瘦汉子也不言语,一个箭步上来就是一招连环刺。张寻一旁观看,暗叫一声不好!那褚良笨手笨脚的,眼看躲不开双手剑连环刺,估计一招下来就要被扎成血人了。

同类推荐
  • 龙凤双骄

    龙凤双骄

    唯上命是从,唯新思想不可接受,唯儿女必须从父母命......此乃封建社会上对下,大对小,富对贫的系列规则......生于封建王朝末期的男子龙战与漂亮小姐水晶,逐步接受了新思想、新知识,也长了新见识,有了自己的主张与判断,思考着为什么会有上下、大小、贫富的诸多不合理现象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界的不断拓宽,两人勇敢地背叛了那个时代,背叛了那个阶层,怀着无比平等,无比进取的决心投向了自己认可的新阵营,勇敢追求内心期待的天下为公,社会一统模式,以人民幸福生活为最终奋斗目标......才子与佳人终成眷属了吗?主人公追求的种种愿望与目标最终实现了吗?答案尽在以历史为背景的《龙凤双骄》中......
  •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英雄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英雄篇

    本套书系时空纵横,气势磅礴,非常具有历史性、资料性、权威性和真实性,史事详尽,图文并茂,非常具有阅读和收藏价值,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很好总结和隆重纪念!
  • 明朝十讲

    明朝十讲

    国有几千年说不尽的历史,诸多英雄人物与成败往事都如过眼云烟,让人看不清楚。关键线索正系在明朝的身上。牵动这一线索,明朝的话题变得生动有趣,几千年的历史也变得亲切而清晰。明朝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了三百六十二年,但这并不意味明朝已经过时。明朝作为帝围的典型样本,关于它的话题值得读史之人细细品味,并细细为它的种种病症开出自己的药方。这也许是明朝历史之魅力所在。阅读明朝的历史,需要胆量,因为那里处处充满着阴谋与杀戮;品味明朝的历史,则需要一种温和的态度。
  • 千古将军

    千古将军

    他,是横扫天下的千古将军。勾心斗角,计谋百千,他一次次地与人心奋战。一个小小的政权,如何一步步吞掉庞大的帝国,走向成功?卧底计,鸿门宴,连环计,这场棋盘究竟谁输谁赢?手持蛟龙剑,一统江山,千古将军势必会永载史册!
  • 特种兵在古代

    特种兵在古代

    一个从没有失败过的特种兵,阴差阳错地来到了古代。过人的技术,冷漠的性格,让他在新的时代成为无可替代的万人迷...
热门推荐
  • 酷帅王子爱上美艳皇室冷公主

    酷帅王子爱上美艳皇室冷公主

    一个皇室的冰冷公主遇上酷帅的王子会擦出怎样的爱情火花?尽情期待,『本文不会及时更希望大家见谅』
  • 天地四象

    天地四象

    穿越,都是比较振奋的,先不说之后的称霸了,最起码都是安全的吧?你见过穿过去,就成了“杨过”的伤残穿越么?更悲催的是,穿越之后还遇见好几个跟自己一样的穿越者,这该怎么办?
  • 修仙兵王在校园

    修仙兵王在校园

    主角:李一尘年龄:十七身份:特种兵王他是一代兵中之王,从小跟着师父,医术了得,十四岁就成为敌人闻风丧胆的人,年仅十七岁的他离开部队重返校园,而他修长的身材,干净的气质,把他衬得更是阳光帅气,从而桃花运更是接连不断,但不是所有人看长相的哦.....
  • 键盘和鼠标

    键盘和鼠标

    如果,我用好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是不是,我就是个好人了?键盘:能再次遇见你,人生都美好了。。。鼠标:童养媳?呵呵!混蛋!!!林帅:得到金手指?走上人生巅峰?想想我就很激动\(≧▽≦)/!才怪
  • BOSS霸临:强行相亲100分

    BOSS霸临:强行相亲100分

    吉家被害破产,渣男未婚夫立马另娶她人,吉欣灵更是被媒体逼入绝境。一场意外,她和找上了权倾天下的聂泽宇,更是传说中传承千年豪门——聂家。她绝望地问道“聂泽宇,我嫁给你,你敢娶我吗?”仿佛一道光,从万丈高空照射下来,让弱小无助的她成为耀眼的中心,因为她现在有个身份——聂夫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中医补脾胃养生法

    中医补脾胃养生法

    本书在第1版基础上修订而成,概述了中医有关脾胃与脾胃虚的基本知识,详细介绍了补脾胃养生的各种中药、食品及配方。其中单味中药和食品70余种,包括其性味、归经、成分、药理作用(功效)和应用等;各种补脾胃靓汤、药膳、膏方药酒及中药配方600余首,按中医治法分类,详述其组成、制作、功效和用法等。同时介绍了针刺、耳针、埋线、拔罐、艾灸、指压、按摩、敷脐等中医补脾胃法。本书内容通俗易懂,方法简明实用,养生保健与治病效果确切,适于广大群众,特别是脾胃虚弱的中老年朋友和亚健康者阅读参考。
  • 时乱之源

    时乱之源

    在单一时间线上跳转,制造不同的结局在复杂能力圈中周旋,保存隐秘的传承在未知的传说里探索,获知世界的真相神不为神,仙不为仙,魔不为魔,只求做一个真实的人
  • 薄情王爷的仙妃

    薄情王爷的仙妃

    近年来,江湖之中一直有个传言,上古时期留下来的神器即将现世,传言,神器在手,便可发挥无穷无尽之力量,并召唤出上古四大神兽。“得上古神器者,便可统一天下,成为乱世的霸主”更有传言称,其中两件上古神器将会被一名女子所掌控,并召出上古四神兽之朱雀,传言同样是:“得此女子者,便可得天下。”江湖中的各大门派和隐世高手,无不疯狂寻找,上古神器威力无边,加上能召出上古四神兽,是所有人都想占为已有的宝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囚世

    囚世

    不断轮回的世界,不知道身在何处的答案,不断需要理由。流水似轮回,在奔流中消逝。天地如牢笼,在无数挣扎中泯灭。
  • 异世缘之女王驾到

    异世缘之女王驾到

    作为血族的大杀器,往往都是被当作最后杀手锏的女王陛下,其实是一个三观不正、常识没有、蠢萌别扭的中二脑残。当女王离开了王座,掉落异世,遇到真爱后。伪冰山真蠢萌情商为负的女王陛下又是如何展开攻略的呢?女王(黎千雪):哥哥,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好不好?黎千鹤:呵呵,傻孩子,哥哥也喜欢你。女王(黎千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