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09300000026

第26章 周易心得: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3)

南怀瑾先生对此也发出了慨叹。他认为,人如果能脚踏实地从最平凡处做起,人生一定会有成就的。否则,仅有远大的理想,而不愿意脚踏实地地付出,那他将永远只能停留在幻想中,不会有任何成就。

有一位登山成功的运动员,他历经数十年,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端。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刚开始时,他也不相信自己能够登上珠峰的顶端,他认为能够攀登到半山腰已经算是非常不错了。他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努力,终于有一天,他成功地攀登到了半山腰,他显得非常兴奋。他想,既然我能够攀登到半山腰,说不定我也能够攀登到顶峰。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决定继续前进,向顶峰攀登。虽然中途遇到了很多艰难险阻,但他都没有因此而放弃,最终,他成功地登上了顶峰。这一刻,他放声痛哭,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高兴,因为他做到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遇到任何事情时,都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在开始时就为自己设定太高的目标。

如果一个人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了解了自己的行为目的,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在某个时期静下心来审视一下自己新进展的进度,看看自己的效率,因为能“看”到结果,所以就能保持信心和激情去全身心投入!还有什么能够阻挡他迈向成功呢?

有些人常为自己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有些人定了目标后执行起来却非常随意,还有人定了目标后总是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不断地更改自己的目标。所以定目标要“敬中达彼”——把目标与那些是幻想而非目标的东西区别开。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深悟老庄哲学,他说:“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利,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这种分别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呢?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幸福是一种享受,享受者或为肉体,或为心灵,人既有肉体,即不能没有肉体的享受,我们不必如持禁欲主义的清教徒之不近人情,但是也必须明白:肉体的享受不是人类最高的享受……人类最高的享受是心灵的享受。”

“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此句出自《庄子·缮性》,意思是说:想做个富有的人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以此为目标,有多少钱可以称为富有?你用多长时间达到这一目标?而事业可以成为目标,事业的目标是具体的,追求的过程伴随知识、能力、道德的修炼与考验,心灵朝着提升人生境界的方向活动,幸福就在其中。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吉凶者,贞胜者也。”南怀瑾在解释这句时指出:千万不能迷信,这就是中国文化哲学的道理。在南怀瑾看来,天地间没有绝对的好事,也没有绝对的坏事,好坏都在于人为,在于人心,所谓“贞胜者也”。“贞”在这里是“正”的意思,心若正,坏事也不坏了;心若不正,好事也不会好。所以说“吉凶者,贞胜者也”。

南怀瑾先生为说明这个道理,还讲了他一个同学的故事。他曾有位朋友,一表人才,相貌堂堂,才华出众,样样都好,就是太过风流了。算命看相的都认为他命相一流,可以官至一品,他也因此而变得自负。然而,由于风流成性,他后来染上了性病,甚至到最后连眉毛也生疮烂掉了,迫于无奈他只好将眉毛剃掉,成了无眉之人。所有的相都被他自己破坏了,只好上山去了,最后不知所终。南怀瑾先生对此也颇为感慨,根本没有命运决定祸福一说,全是人自己的所作所为的结果罢了。这个道理大家务必谨记。

北宋年间,江西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小孩,他家世代为农。家境贫寒的方仲永没有钱上学,甚至到五岁时,他都没有见过笔墨纸砚这些文具。但是,村子里有学堂,邻居也有孩子在读书,每天早晨和傍晚,他就站在小孩上学和回家必经之路上,眼巴巴地看着小孩们从自己身边经过,他心里十分羡慕,心想要是自己能上学该多好啊。

有一天,方仲永终于忍不住想上学的念头,抱住刚从地里回来的父亲的双腿,哀求着父亲让他读书。父亲看着十分心疼,但是因为家里贫穷,他实在是没有钱让孩子去学堂读书。因此,父亲只能向邻居借来书本,找寻识字的朋友来教授方仲永学习。方仲永天资聪慧且十分用功,没多久,他不但能够读懂书本中文章的意思,而且已经能够写出诗句。方仲永的父亲看到儿子写的诗后十分高兴,找来村中的老秀才过目并指点。老秀才看后,连连赞叹。此事很快在乡里的秀才中流传开来,每个人看了都很惊讶,认为一个小孩怎么可能写出如此诗句。

随着方仲永的名气越来越高,因此很多人便喜欢出题来考这个小孩。但无论是谁出的题,他都能很快地写出诗句,而且道理通顺、文采斐然。因此,方仲永轰动了整个县城,临近的各县也纷纷流传着金溪出了个“神童”。

有了名气之后,方仲永父子被县里的人视为贵宾,方仲永受到了很多有名望的学者和绅士的邀请,有人甚至花钱请方仲永写作诗文,然后在自己家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悬挂起来,以示荣耀。

这样一来,方仲永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十分高兴,便天天领着儿子四处向别人求讨财物,而不让儿子继续学习上进。年幼的方仲永如何能够抵挡住这样的诱惑。因此,他常与父亲出入达官贵族的豪宅中,但由此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也逐渐显露。由于长时间没有学习,学问丝毫没有见长,他的诗句写来写去总是那几首,人们看多了,也觉得索然无味了,而他天才的光环也逐渐泯灭了。

王安石和方仲永年纪相仿,且又是同乡。他也在很早以前就听过方仲永的“神童”之名。在王安石13岁那年,跟随父亲回到金溪舅舅家时,遇到了方仲永。那时年纪相仿的他们相互作诗,但方仲永所作诗句,已经和以前无法相比拟了。

又过了七年,王安石从扬州做官回乡后,再次来到舅舅家探望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来,这时的方仲永已经不再是什么天才了,而和普通人一般无二。王安石听后感慨万千,并因此写下了《伤仲永》,以示后人。

按理说方仲永也是天资聪颖之人,如果多加努力,肯定会有长足的发展。然而,正如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中所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天资聪颖本是好事,却因自我放松,不图进取,最终变得与常人无异。

由此可见,什么事情都不是命中规定不能变的。生活中有太多先天条件好但却因为放纵自己、不知努力而最终一无所成的人;也有无数条件平平、屡受挫败的人,最终却凭借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了人生的幸福。所以,要记住:人生的祸福老天说的不算,命运的好坏全凭自己把握。

人生在世需自省

庄子曾经说过:“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山上的大树,自然而然地活在那里很好,但是为什么不是所有树都能变成神木,永远活下去呢?究其原因是因为长得太漂亮了,引来了人们的伐盗,因为是太有用的材料,必将招致砍伐的祸端,凡是存在价值的物品,人们必会破坏。大家都知道,人生在世就是为了追求价值的体现,其实人生的价值做到没用就是最有用,如此一来便能规矩一生。

南怀瑾先生对庄子的这段结论是这样解读的:这段话看似消极,对人生和社会看起来是一种讽刺;但实际上这段话中透露着庄子的积极面,庄子是在告诉我们“人世艰难”。话外之意就是生活很艰难,生活的价值就是要学会处世的艺术,在不同的环境中,自己知道该如何行走,否则只会自取其辱。人世虽艰难,但并不是不能走。人生在世,要有原则,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什么事情持什么态度。

南怀瑾先生的意思也就是,从人降临到这个世上的那刻起,就注定要接受命运对自己的考验。人生在世难免遭遇困苦曲折,这些都是命运。不要因为遭遇了挫折和烦恼后,就对命运俯首称臣,任其摆布。当进入暮年时,回首往昔,你就会发现,上天只能掌握你命运的一半,而另一半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所以说,人世艰难,但仍要勇往直前。

20世纪90年代末,查尔斯王子与一位游民的照片被刊登在英国某报纸上。这样相逢的场景是多么戏剧性的一幕啊!原来,这位英国王储在冬季拜会伦敦穷人时,意外遇见了自己的同学。这位名叫鲁伯?哈鲁多的游民说:“王子殿下,我们俩曾经在同一所学校读书。”查尔斯反问这位游民是在什么时候。游民回答:“在山丘小屋的高等小学,咱们俩还因为彼此的耳朵大而嘲笑对方。”

哈鲁多出身于金融世家,在贵族学校读书,后来成为了职业作家。可以这样说,上帝送给了他两件大礼:显赫的家世和学历,这足以让他快速跻身成功者的行列。但是,因为两次失败的婚姻,哈鲁多变得性情暴躁,酗酒成性,最后,他的身份由职业作家变成了街头游民。看到这里,想必每个人心里都会出现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是失败的婚姻让哈鲁多在命运面前臣服了吗?想必不是,应该是他对人生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从他放弃对人生积极态度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他已经输掉了一生。

人生就像是一场和命运赛跑的比赛,假如你所持的态度不再是尽力而为,不再逆势而上,那么,你注定是失败者,拼搏不代表一定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持这样人生态度的人也只能任凭命运的河流将自己冲进不确定的未来,人生也会因此而变得灰暗不堪。人世艰难,然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表现出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勇敢。

巴尔扎克是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一生创作了96部中长篇小说,他的作品遍及世界,对人类进步和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评价他为“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可谁曾料到,巴尔扎克在成名之前曾经有过一段潦倒不堪的人生,更不会有人想到,他能在那样艰辛的环境下创作出那么好的作品。

巴尔扎克的父亲对儿子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其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将来在业界能够有所作为。但是巴尔扎克根本没有沿着父亲帮他设想的路一直走下去,在完成法律课程后,他产生了成为作家的心愿,因为这个心愿他和父亲的关系一度搞得很僵。父亲在盛怒之下断绝了和巴尔扎克的父子关系,巴尔扎克也因此没有了经济来源,更糟糕的是,他投给报社和杂志社的作品都被纷纷退稿,他陷入了窘境,没有父亲的经济支持,自己的生活变得潦倒不堪。

然而,他没有向父亲低头,他依然坚持追逐自己的理想,有时候,他一天的食物竟是一杯白开水和一点干面包。但他并没有因此丧失对生活和梦想的信心,他对文学的热爱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为了应对饥饿,他想出了一个在桌上画食物的办法,让自己在想象中吃饱,他正是用这种方法激励着自己不断在艰难中前行。他夜以继日不断攀登上创作的高峰,终于,他迎来了胜利的曙光,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最幸福的人。

每一个在逆境中经受得起考验的人,都会在艰难中看到幸福的真谛。世上的强者并不是天生的,强者的坚强和韧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身上的这些特质都是在艰难困苦中磨炼出来的。

南怀瑾先生说,庄子的结论不是告诉人们放弃理想,而是告诫人们如何在艰难的人世中经营好自己的人生,你敢和命运抗争,命运必定会臣服于你,若是你对命运臣服,那么,会有源源不断的挫折和逆境找上门来,你也会因此输掉人生,至少你是输在了起跑线上。世上并不存在什么弱者,只要你心存坚持的信念,那么,你就是在生活中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成功的前提是忍受挫折

“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会逐渐给你带来好处。”这是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说过的话,人要想获得成功,前提条件就是要学会忍受挫折,不能惧怕挫折。换种角度来看,耐得住挫折也是成就某项事业的前提条件。南怀瑾说,什么是“忍”?“忍”就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忍耐,他的思想散发着理性的光芒,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奉行之本。

挫折来临时,懦弱的人没有反抗能力,他们没有办法走出困境,抬不起他那受伤的脸。而坚强不息的人才是真正的顽强者,他们顶着人们的冷言冷语,扛着巨大的压力不辞辛苦地往前迈进,哪怕前面是悬崖边,他也依然屹立走过去,前面如果是大海,他照样临危不惧。这是顽强者的标志。

无论前面是多么危险,多么艰苦,多么恐惧,也要挺过去,因为挫折会被顽强的信念制服。

挫折千奇百怪。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信心抵挡它,击溃它,你又是否相信自己的能力?这全在于你是怎样想的。

挫折是能扑灭的火,事情总会有结局。只要坚持不懈,事情一定可以迎刃而解的。

巴雷尼在小时候患病致残,母亲很伤心,但她还是坚强地忍着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他“哇”的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时起,只要妈妈有时间,就帮巴雷尼练习走路,体操,经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能面对挫折,另一种则是逃避挫折。任何通往成功的路上,必然有无数的挫折,因为挫折愈多,成就也会愈大,成功总是躲在挫折的背后,未曾遭遇过挫折的人,他的成功一定是不能长久的。

人也必须培养抗挫折能力,一个能应对挫折的人,才能把每次挫折都当成警讯,除了不断修正自己外,还会继续朝着梦想前行。而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同类推荐
  •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以马克思理论为导向,详细分析了马克思理论下的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 巨天中说易经

    巨天中说易经

    中国易经文化博大精深,易经智慧熏染着我们中华东方文明的本色。因为人的成败营谋与易经人文交织并行的历史,人的智思与智慧砺炼在人生谋取成功的过程中,参照和借鉴易经智慧,已经成为当今成功人士协引其事业方向的重要温习和修炼。本书以成功学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中外事例,把深奥的易经古文阐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化解人生和管理中的诸多困惑。
  • 大学之生命十大道

    大学之生命十大道

    本书乃根据《大学》精华提炼而成。《四书》之一的《大学》,系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是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径。该书由宋儒朱熹经过四十余年的精心研究编写而成,共分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乃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传十章是曾子之意而门人所记。
  • 孔子智慧讲堂

    孔子智慧讲堂

    本书通过对孔子思想的了解,亲近和掌握传统文化,更能理解和感受孔子思想的魅力,对如何调整好自己的人生会有所帮助。
  • 纵横家语录

    纵横家语录

    纵横家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最为入世,而且也是对当时的国家政治生活影响最大的一家。他们既是卓越的说客和谋士,又是国家关系的润滑剂。“合众弱以攻一强,事一强以攻众弱”的“纵横之术”,即使以平民寒士之身,仍能跻身于庙堂之中影响众多国家的治国方略。这种能清洗掉诸侯列国国家机器的斑斑锈迹,让其越转越强力的现实是诸子中极为少见的。纵横家又是时代的推进器,他们将“春秋无义战”的无序纳入或“纵”或“横”有序的轨道,同其他诸子学派一起完成了中国大一统的宏图伟业。虽然,纵横家远离我们两千多年,他们活动的舞台后世已不存在。但是他们的思想、策略和游说技巧却总是被后人从不同的方面发掘效仿,并引起国外学者浓厚关注。
热门推荐
  • 谁的眼泪在滴

    谁的眼泪在滴

    人生是一次没有回程的行进,风起时不停留,大雨中继续向前,在温暖的地方不憧憬。不知不觉,就失去了,背负了,彷徨了,无奈了。犯过傻才知道对错,迷茫过才知道是非,困惑过才知道释怀,逃避过才知道负重。
  • 唯识论

    唯识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立志勤学(下)

    立志勤学(下)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吃的一千零一问

    吃的一千零一问

    本书作者参考大量医学、营养学、养生学文献,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以问答形式阐述了吃的科学知识和具体方法。全书分13章1001个问答,包括吃的基础理论和新知识,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六大营养素,健康食品、垃圾食品和食品安全知识,不同个体、不同季节、不同食物的科学吃法和饮食宜忌,以及与吃有关的疾病防治等。本书内容丰富,阐述简明,指导性、实用性强,对纠正人们在饮食上的某些盲点和误区,提高科学饮食水平,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适于广大群众、家庭主妇、基层卫生人员和饮食行业人员阅读参考。
  • 希行纪

    希行纪

    上击九天,下荡十地,人挡杀人,神挡屠神。一个一出生便是残疾的少年偶得修真者传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手握长剑,纵横天地。
  • 林木森林

    林木森林

    第一次写东西,可能文字的流畅度不高,故事可能会很烂,试试吧。不知道现在的我为什么那么的怀念高中时代,尽管那段时间里我如同一头头不知疲倦的老牛一样,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做同样的事。在那段时光里,我经常趴在高高的书墙下,用手轻轻地擦去冬季玻璃上的碎冰,然后看着被黄色路灯渲染过的雪夜,现在想起来特别像一张老照片。
  • 天荒圣记

    天荒圣记

    九转玄功炼肉身,造化天功炼元神,左手炼神塔,右握三尖两刃枪!杨振,因一块紫色的石头,穿越到异世,附身在一个八岁的小孩身上,凭借紫色石头内的逆天功法,看杨振如何在这异世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走上一条通往成圣做祖的道路
  • 尸语者

    尸语者

    尸语者,华夏术士中的最神秘的职业之一,尸语:解读尸体留下来的语言。者:学者、学识。林文,高中毕业参军,入伍七年曾是战功赫赫的特种兵‘毒蝎’,曾经的初恋情人结婚,林文参加完婚礼开着车准备回部队的时候,出了车祸,重生高考前夕。重生后的林文成为了一名尸语者。
  • 宠妻无底线:冷媚特工三好丈夫

    宠妻无底线:冷媚特工三好丈夫

    她被暗恋的人一枪打到心口,粉碎了她的爱,粉碎了她的心。不料竟重生穿越。这是一个以灵气修炼为主的大陆,她却不能修炼。极其妖孽的男子,几次三番为她舍身相救,还要娶她为妻,可封闭的心灵能再次为谁敞开吗?他说他爱她,从未改变,那就是这具身体的原主人了,为什么心里有淡淡的失落感。她又轻易对别的人动情了吗?
  • 修真者都市风骚

    修真者都市风骚

    修真废材反穿越到地球,附身在一个废材身上,同样是废材的结合,是继续沉沦,还是就此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