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03200000020

第20章 行吟(2)

网络小说《我欲扬明》(作者:红尘俗世蒙面人)写观潮也颇为动人心魄:那是一轮十八之夜的海月,虽然略显清减,但是蟾宫里的桂树和玉兔仍清晰可见,它把银色的月光倾泻下来,披洒在江堤上的观潮人的身上。同时,耳畔的潮水声更大了,有如闷雷一般轰隆隆地响着,一阵接一阵地从江面上传来。原本露出水面的大片“草塘”,已经消失不见;方才还是夕阳斜照、细浪逶迤的江面,此刻完全变了样。在海潮的压迫下,它不安地翻腾着,起伏不定的波涛,有如千万条身披银甲的蚊龙,在江中盘旋出没,唯哮搏杀,激荡起高达数丈的巨浪,使远远站在数里之外江堤上的观潮人也能感到一种强大的足以令人窒息的压力。江面变得更加浩瀚和开阔,在皎洁的月光映照下,水天相接的远处,那汹涌的潮头,一道紧接着一道连绵而至,远远看去,仿佛在一匹巨大的墨绿色绸缎之上,滚动着一串串闪光的珍珠,渐行渐近,那潮头就幻化成了无数奔驰的战马,冲锋的勇士,翻卷的战旗……

余秋雨一篇《观潮》收人初中语文课本,究竟写得如何,师生们自有感悟与体会,在此不赘。

毛泽东1957年9月9日来杭州,11日即农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那一天,他从杭州住地乘车到海宁七里庙,观看了钱塘秋涛,而后写了一首《观潮》的七绝:“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写完后,意犹未尽,再续一篇短文。因为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不多,兹录如下:

人,有时候需要从自然对象中发现自己,升华自己。

第一次看大海的人,心里大概是不会静如古潭的。在无涯的水天一色的茫茫围困中,你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感到窘迫;当你尽力舒展想象,用自己胸怀去包罗对象时,你又会发觉自身的无限和广阔:在呼啸翻卷的猛涛恶浪冲你奔袭而来的时候,也会出现两种对立的感觉:或惊惑,提防,意识到自身的渺小;或抗拒,搏斗,唤起一种豪迈:当你进入后面那种境界的时候,你和对象不再对立,对象不再是外在于自身的存在了,你在他身上看到自己,对对象的认同感,以及意识到自我价值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人与自然的差炬和冲突,便形成了戏性的张力;人化自然或自然化人的统一,和谐,便出现了美,把这种朱力和美写成诗,在对象那里观照以至实现自我的精神,便是崇高。

这篇短文是对上面寒首诗的廷畏与升华。文中毛公竟使用了和谐美的说法,与今天我们的科学发展现是琢么地契合。人在惊叹自己伟大、在欣赏那“戏剧性的张力”同时,想到“人化自然或自然化人的统一,和谐”,人的伟大的气概或凌云的气势只能是文学作品里的夸张。

可见一个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伟人,原来也不过是一个自然之子。

我借网络说张曹

早起,打开电脑上网,看到湖南的一位作家评论当下文学现状的文字,提到雪小禅流沙们,我就关闭了该页面。因为对于这些超级写手,我除了佩服之外,更多的是自愧不如。毕竟,她们有东西出来,高产到批量出售,而且身边的崇拜者摩肩接踵。

接着,我看了山东理工大学曹修成先生的一篇高论,是与该校一位网上跟帖者的对话。因文中涉及小说家张炜,还提到我们这里的一位诗人,故而我一口气读下去。后来发现文内有两处“异见”,便有了兴趣,以至大段抄录这两处对话的原文,且妄加置喙。

引文一:“时代在前进,正像在军事上人们不再留恋小米加步枪和骑兵一样,人们并不必要再留恋纸上的文学。我也搞过创作,近几年的电视、网络几乎使我们忘了还曾有过纸上文学的时代,我几乎绝望了,我曾衔心我再不能发表作品了。除非在比较特殊的场合,人们已经看不到什么文学杂志和报纸了。普通的作者,要想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一点文字,简直太困难了。纸张对于甲骨文学来说是个进步,那么网络对纸张书籍来讲同样是个进步。张炜为什么要敌视网络呢,难道他要把历史往回拉,拉回甲骨文学时代?纯文学不会灭亡,但不是张炜所说的一个孤芳自赏的人躲在一间小屋里写或者读纯文学的作品,而是到更加广阔的领域里把纯文学发扬光大。大概有十年了吧,自从我学会了电脑,再也没有用纸笔写东西。就是有一次是电脑坏了,也可能是停电了,我非写不行,才又拿起了纸笔。

这里,曹先生说的是张炜一次在山东理工大学所做的讲演中,曹教授说张炜“一个孤芳自赏的人躲在一间小屋里写或者读纯文学的作品”,是没有“到更加广阔的领域里把纯文学发扬光大”。如果说张炜这话有什么局限的话,那就是他不该提倡读书写作要安静,要独自放飞心灵。而曹先生在这段话里所犯的错误是,他偷换概念,把一个人在自家屋里静静地写作说成是不用电脑写作,只是使用纸笔而已。明眼人不难看出这段话思维的混乱,开头说“人们并不必要再留恋纸上的文学”,结尾说“自从我学会了电脑,再也没有用纸笔写东西”,而中间插入张炜躲在一间小屋里写和读,试问,张炜倘若也是用电脑写作呢,或者也是在读电子书呢?或者,就是通过网络获得了写作的素材信息呢?相信张炜早已熟稔了电脑操作,否则,他的《古船》《九月寓言》《柏慧》怎么都成了抢手的“电子书”呀?曹教授的意思我明白,他是要张炜把小说推到网上去,作为网络文学广为交流,不要仅仅发表在纸质媒体上。但是曹教授却把它表述成了要到“更广阔的领域”去“发扬光大”,请问,曹教授的大作都是提着电脑到各地跑出来的,文字一出来就被“发扬光大”了?

纯文学与非纯文学的区分,跟用不用电脑写作以及到不到网上发表没有多少关系。我们看到许多作家的博客里,并不乏优秀的纯文学作品,倒是有很多报刊上的作品,像极了网络上的快餐文学、市侩文学和垃圾文学。

这一话题暂且按下。

引文二:“对于文学的传播,现代传媒几乎代替了纸张文学。人们对名著的认识是通过电视进行的,没有人再去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浒记》《唐·吉诃德》《安娜·卡列妮娜》,而让他去看这些电影,说不准他还会看……”

大家是否稍有同感,他这里指出“没有人再去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浒记》《唐·吉诃德》、《安娜·卡列妮娜》”,恐怕说得太绝对了,也太不符合实际情况了。据我所知,读名著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乃至社会青年大有人在,更不要说是名著陪伴着一起走过来的中老年朋友了。我教过这样的高中生,不是个别的,而是一拨一拨,他们一有空就读上述这些名著,但就是不喜欢看电视,尤其是电视上的那些名著演义或讲坛。

一个教授,如果认同青少年“对名著的认识是通过电视进行的”,名著不再有人去读,这多少有些偏激,有些以点带面,甚至以蠡测海,如果他再鼓励青少年以电视上的“名著演义”和“演义的演义”代替原著的阅读,认为一个人在书房里默读名著是把历史往回拉,是跟不上时代潮流,那么,恕我妄言,曹教授的进步有朝一日会碰壁的,碰得退路都没有。

人们印象中的传统文学或者所谓的纯文学日趋冷落,引起了许多评论家和作家的热切关注,这是好事。但是如果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崛起”或“衰弱”,甚至是眼皮底下的一阵子热闹,那就恐怕真如蜘蛛在网而纹丝(文思)在脚,实在践踏了几千年积攒起来的宝贵的文化底蕴,已经不是靠电脑或电视所能弥补的了。

阳光温暖着后背

读《亲爱的安德烈》,我很感动,为一位母亲,为一颗时时温暖着儿子的心。龙应台,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以专栏作家炫彩的文化符号。《野火集》之后,我陆陆续续看了她一些新的专栏文章,直到《亲爱的安德烈》一些片段被收进我的收藏夹,才准备写一点感想的文字,为一位卓异的作家,为一颗外表冷峻内里灼热的心。

接着,《目送》赫然摆在了读者面前。这是一部“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的书”,相较于她以前那些笔锋凌厉的作品,有人称这本书为龙应台的“温婉书”。

读这本书,最宜于秋天,深秋:外面开始有落叶了,一些不知名的杂花躲在草丛里,凉风吹过,它们缩一缩脖子;然而秋阳仍然温暖地照临,即使是一些不被人注意的地方你看着这样的景象,自然心生爱怜,同时也想伸出手去,取一把醇学的阳光。《目送》里的许多细节描写,都让我这样去想象秋天,想象一个作为人女、作为人妻和作为人母的女人所能怀有的人间亲情。

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华安16岁赴美读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华安现在即将步入社会,“我”依然目送着他,目送着他走正人生的步履。于是,作者体会出,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也许“目送”篇名就直接来自这里,也许作者想告诉每一个读者,人的一生都是在“目送”中完成,这是一个历史的结,一个生命的环,一个又一个希望与绝望的句号。

读这样的文字,不能不想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有多少人曾经目送或迎接;纵然对你怀有偏见的人,他也在注意你,甚或在剖析你。一些让人不在意的庸常的碎屑,却闪耀着爱的光辉。读过《目送》的朋友可能会有如此感受,在爱的光辉里,一个人的存在或消失,都是幸福的。即便是兄妹关系,“不会跟好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常相厮磨,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但是在生命深处,那汩汩流淌着的仍是温情的血脉3一些生命向另一些生命靠近,一些语言同另一些语言碰撞,一些目光与另一些目光交融,这就是作者所解读的人际关系的内在隐秘。

龙应台采用了温婉的叙述方式,像秋阳一样让谷子慢慢成熟,这是一位母亲最终难以规避的心路历程。对儿子,她领略了更多的回望,现在绝一次又一次地目送。在她看来,目送乃是一位母亲或者任何一位亲人最崇高的姿态,尽管那目光里有过责怨,但是在渐行渐远的空间里,理解在加深,忆念在延长,怨怼在消弭。

读过《目送》和《爱情》《共老》《菊花》等74篇,我脑海中波动着这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是的,我们谁也排解不了这“另一个背影”,它们有的时候被读作牵挂,有的时候却被解作“冤家”。鲁迅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很多感情的追踪,是从背影开始的。

阳光温暖着后背。我敬慕这样的秋天,更敬慕着这些母性的像秋阳一样的目光。

昨夜星辰昨夜风

昨夜,独宿城北旅社,偶尔想起这一句,玉溪生当初说时与爱情有关。“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时间和地点都明明白白,约会的细节朗然在目。但我没有,我的昨夜星星和秋风,毫无浪漫。

昨天午后,安庆的一位朋友和我吃罢饭,闲扯到两点过后,退房已不可能,而他又坚决要走,我只好自个儿住进去了(浪费可惜)。窗口正对着一栋正在施工的六楼,直到半夜还有嘈杂的混凝土搅拌声;中秋前一夜的月亮明晃晃地挂在窗前,要想人睡也不可能。既然醒着,就有许多幽思冥想在脑子里窜动,像刚起的秋风一样,别有一般意绪。

好久都没这样辍转反侧了,竟至无端翻出“身体里的砍刀”。这原是散文家杜爱民早些年写的一组散文的题目,《散文·海外版》和《美文》上都发过。我今夜“翻出”它,并不是对“马语”之类感兴趣,也不是觉得身体里有了可怕的恶疾,而是因为异于平常的早睡而翻过来覆过去,身体里的平和到哪儿去了,一直以来早睡早起的习惯怎就改了?明日就是中秋节了,手机短信来了不下十个,我没有全部打开来看,估摸着是一些节日祝福吧。这夜就显得更长,思绪也更纷乱。

警醒到一定程度,可能脑子里即将燃烧了。我不记得在哪一本书里看到,人最重要的,是自己可否在无人注目的暗夜忘情地燃烧。我想起这句话时,很圆的中秋月正在升起来,并且在燃烧。

伴着我燃烧的还有天上的星辰,还有一阵紧似一阵的秋风。天气预报说,中秋之夜有雨,且气温陡降。我想明晚看明月已无可能,不如将就着帘外之月,设想这就是一个团圆之夜吧。

我因为窗外的喧嚣和月光而燃烧吗?或者因为一个人在这个离居处近在咫尺而又似乎远隔市嚣的地方,莫名地觉得自己是一只甲壳虫,无所目的地悠游而栖,感到将会消融于月光和孤寂,故此情绪沸然吧。人是不能轻易地移动的,哪怕像一本书一样稍稍移动点位置,仿佛就找不着立足点了。但是一本今人写的书倘若插人一排古人的书里,它的惶恐或孤独难道不显而易见吗?当一颗无名的星星落人你的情怀之中,你会以怎样的惊讶来审视它呢?当一缕刻骨的秋风拂过你的肩胛和两腋,你也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这样的诗句:凉风生夜半,情动故人知。

夜渐渐安静下来,月光的燃烧似乎更加强烈。有秋虫在墙根下轻鸣,很像月光落地的声音。“中秋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真正的中秋之夜,反倒没有了这月光,那是何等的失望。趁这秋思满屋,我推幵窗,引颈遥望,我想会看到一点有异于往年又相同于往年的月中之景,那是年轮还是月迹,是云絮还是雾霭?嫦娥设若没有老去,她的娇靥还能盛得下几许清辉?

夜凉渐重,掩窗入梦,希望早晨起来还是一个晴朗的天。谁知凌晨时分就下起了雨来,打在窗篷上,似一挂没完没了的鞭炮。翻开手机里层层叠叠的中秋佳节短信祝福,无不与圆月有关,与团圆有关,现在月是没法等待了,继续等待的只有那盒月饼,那种味儿其实也很腻了。

忽而接到一个电话——不能不接,它太重要了。她询问今夜的月儿如何,在月下都有哪些遐想,我一下子记起来,她,也是一个对月亮情有独钟的人。

我再次打量房间里的一切,包括自己。我觉得我已经游离于月亮的阴晴圆缺,在吴刚那把板斧的刃上,思维闪着一些莫名的光斑。于是就想,把自己安顿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还记得头顶上的月亮,即便它在云翳中,也在继续进行着激情的燃烧。

欣留璨锦焕烟霞

那还是2002年5月,我所在的安庆一所学校组织了一次皖南游,一行人于一个雨夜住进了宏村的添灯旅社。我知道这里原本就是一些美术学院的学生长期停驻的写生基地,比如浙江美专、江苏艺术画社以及黄山书画院的师生们,都以这里作为水墨摇篮,大批作品从古巷和水圳里脱颖而出。尤为亮眼的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吴冠中先生的大作就挂在添灯旅社的门楣上。

同类推荐
  • 地方地名故事

    地方地名故事

    《地方地名故事》是“西域民间故事”丛书之一。该丛书中的民间故事记录了口述者、记录者、翻译者的姓名,保留了最初讲述者所使用的通俗而生活化的俚语,原汁原味。故事通过对人物语言、地方礼仪、服饰和饮食的描绘,让人们领略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对长期生活于新疆大地的读者更有着阅读的亲切感。
  • 我读.3

    我读.3

    《我读3》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等方面,向读者多角度地呈示一本书的内核。主讲人涉猎颇广,每一本书都经过了消化吸?,最后形成了中肯的评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传达给读者。每本书的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读来妙趣横生。
  • 西部心情

    西部心情

    读书是灵魂旅游,旅游是身体读书,并好夜读与独游。西部地区值得我们去领略。
  • 慢下来

    慢下来

    本书包括“心态慢下来”、“节奏慢下来”、“行走慢下来”、“感情慢下来”、“自由灵魂”、“一切随缘”、“简单生活”等章节。
  • 你是微笑便是我的春暖花开

    你是微笑便是我的春暖花开

    本书在优雅的文字中洋溢着一种正能量,在甜美的阅读中,得到人生和情感的滋养。本书为散文随笔集,收录了作者百余篇精品文章,其中多被《思维与智慧》等刊物转载。你是微笑便是我的春暖花开家不仅仅是存放财富的地方,更是存放情的地方、多想和庄子一样做一个蝴蝶梦、你是微笑便是我的春暖花开、人生快乐品牌、在梦最高的地方、遥远有多远,一篇篇精美文章,为我们描绘了生活中一幅幅场景。本书以美丽、婉约的笔触,感悟人生、思辨哲理,文笔优美清新,读来赏心悦目。
热门推荐
  • 职场文化:狼道VS羊道

    职场文化:狼道VS羊道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职场文化:欧美企业重视个性,所以轻松的人性化管理细节随处可见;日韩企业等级制度分明,人人要学会谦逊礼貌。而中国的职场文化又如何?一直以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企业将“狼文化”作为自己的标杆,可是在“员工不堪压力而自杀”的事件不断曝光后,曾经风靡一时的“狼文化”受到质疑,职场人士开始倡导比较温和的“羊文化”。《职场文化:狼道VS羊道》全面分析“狼文化”和“羊文化”的特点,从中提取当今企业管理运营中的优势理念,把两者结合,双管齐下,帮助企业塑造合理、新颖、有效、有活力的企业文化。
  • 捡了个世界

    捡了个世界

    主角某天意外的--捡了个世界!从此、主角兢兢业业的穿梭于两个世界中--努力打怪升级、努力建筑家园、努力奋发向上......直到某天--主角发现自己千辛万苦从那些横行霸道的大神嘴边努力得到的、原本就是属于他的个人财产--主角愤怒哪!这些、属于我的、必须夺回--
  • 诡君行

    诡君行

    我从出生就是伐天国的荣耀,从小过着万众瞩目的生活,就连皇帝也是我的奶爸。直到八岁那年,家族被灭,我也被丢到了山林中。好心的村长收留了我,可后来全村也因我被屠。为什么,为什么凡是和我有关联的人都要面对死亡?但我渐渐发现,我的身份似乎并不寻常!我究竟是谁!我似乎就是那个传说中的禁忌!
  • 谦虚的爱

    谦虚的爱

    策马江湖,逍遥一声夫复何求。纵横武林,遥叹今夕往事如风。
  • 父皇妻管严:大牌母后

    父皇妻管严:大牌母后

    慕卿染,作为皇宫独宠了十几年的皇后,一直是君珏的心尖人。
  • 浮生年之浮生如梦

    浮生年之浮生如梦

    本是两个没有相交的平行线,可是因为一次意外,却让他们相遇,之后他们发现既然是同校!随着他们的相处发现了对方的好然后日久生情,可是好景不长就在他们将要订婚的晚上,他接了个电话就离开了,一走就是三天三夜,回来的时候还带着一个女人,还听说那个女人怀孕了!她知道后马上出国留学,离开了这个让她不舍又憎恨的地方,他得知她离开后去了国外学习,从此再也没有了她的消息,在国外你认识了一个男孩,他一路将你捧红!当你回国后,就已经是世界知名艺人——Dream而你们再次相遇,是从此形同陌路还是继续前缘?可是当你看到他身后的那个小男孩儿后,你才知道那些都是真的!他结婚了!既然如此我也该去找我的幸福了,王子梦已经醒了!
  • 星沧逐月

    星沧逐月

    玄星大陆,异世崛起,看他如何异军突起,成为一代霸主,手握生死轮,念掌天地魂。他是她的依靠,她是他的毒药。神挡杀神,佛挡屠佛,一念之间,天地色变。
  • 阴魂道士

    阴魂道士

    天师,一个不为人知的职业,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使命,天地间已经没有了神,魔,但还有我天师,我龙天必完成使命,杀破天下妖怪,保护这个世界!!PS:如果觉得疯子的书还可以的话,就进入疯子官方读书群:511463508疯子官方读书群等待你的到来。
  • 狩猎王冠

    狩猎王冠

    哪怕进入了工业文明,这个世界也依然野蛮与暴力。数百年前,一场流星雨的降临,让这个世界的生灵发生异变。千奇百怪的凶兽蛮怪,将地海空变得危机四伏。强大的人类文明,无奈固守在各大聚居点中。而一个伟大的职业,从重重危难中诞生,它就是猎人。“作为一个猎人,你要明白,你从这一刻起,将会与这个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存在为敌,它们一个叫自然,一个叫命运。战胜它们,只为身为人类的尊严!”……“唔,你问我上面那句什么意思,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只是感觉很厉害,就说出来了。总之,你要做的,就是打打小怪兽。这拯救世界的重任,可就交给你了……”
  • 词概

    词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