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6600000057

第57章 宋光宗皇后李凤娘乱政,杀人不眨眼(1)

宋光宗的皇后李凤娘总想把持权力,而她自己又没有什么能力,使朝政日益混乱。她杀人不眨眼,对夫君喜欢的妃子从来不留情,使宋光宗对她只有怕,没有。在李凤娘的淫威下,光宗不仅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妃子,甚至不敢亲近自己的父亲。光宗被迫禅位后,李凤娘也有劲使不上了,安静六年后死去。

(1)心狠手毒

李氏是庆远军节度使李道的二女儿,相州(今河南安阳)人。据说,她出生时,有黑凤凰盘旋于门前,因此取名凤娘。

道士皇甫坦是远近闻名的看相者,李道将他邀请到家里,给每个人看相。当皇甫坦看见李凤娘时,忽然惊叫起来,说:“这个女子今后是要母仪天下的,请你们务必好好抚养、善待她。”

这使李道也大为吃惊,因为只有皇后才能“母仪天下”!李道为自己有这么个女儿而感到骄傲,同时他也期盼着李凤娘能够尽早进宫,以便能够觊觎皇后位。李道厚重地款待了皇甫坦,希望他日后有机会,将自己的女儿介绍给皇家。

宋朝的皇亲国戚也是很相信修道的,这就是为什么道教在宋朝得以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像皇甫坦这样的名士,皇家也是买账的。宋高宗就对皇甫坦非常客气,主要因为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从金国回来后患有眼疾,多方诊治不见好转,而皇甫坦一治就好了,所以二人无话不谈。

在一次闲谈中,皇甫坦介绍了李道的女儿,说她有倾城之美,还有母仪天下的气质和福相。高宗想了想,说孝宗的第三个儿子恭王赵惇还没有定亲。

在经过一番考察后,高宗作主,让赵惇娶了李凤娘,封她为恭王妃。婚后一年余,李凤娘生下她一生唯一的儿子赵扩,也就是后来的宁宗。

李凤娘的确是美丽妖娆的,又给赵惇生下了儿子,赵惇应当说是很满意的。但是事实上,赵惇却很痛苦。因为李凤娘的内心极其龌龊、肮脏,甚至可以用阴毒来形容。她经常在宫里挑拨是非,指桑骂槐。与之相对照的是,赵惇的性格却很懦弱,他对李凤娘可以说是爱恨交加。

李凤娘的权力欲非常强,而且很霸道,平时在家里不允许别人改变她的主意,颇有“说一不二”之风。光宗只能唯唯诺诺,但是内心是很苦痛的。他看到李凤娘所倚仗的全是宦官,而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历史上宦官作乱的先例非常可怕,所以他非常留心,似乎想抓住机会,将李凤娘重用的几个宦官加以重罚,但他又犹豫不决。那几个宦官也不是傻子,相反全是机灵的主儿!他们在恐惧的同时也明确感到,只有李凤娘才能救他们的命,所以更加紧紧地围在李凤娘周围,以求她的保护。

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二月,为太上皇守孝三年的孝宗将皇位禅位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惇。李凤娘由太子妃晋封为皇后,这使她非常兴奋。

看到儒弱的光宗身体不好,她便经常从后台走向前台,过问朝政,而且经常打着光宗的旗号发号施令,大臣们不明真相,以为她是体恤皇上的身体,因而对她既客气又尊敬。她干涉朝政之初,大臣们看到她果断行事,往往还赞不绝口。实际上,李凤娘对自己夫君身体,根本不闻不问,这使光宗很伤心。

有一次,太上皇孝宗听说光宗得病,十分担忧。因为孝宗粗懂医术,所以他把御医召到自己的宫里,非常仔细地问情况,并且和御医一起研究了光宗的病情,开具了药方,还制成丸药,准备等光宗向他问安时给光宗服用。谁知左等右等,光宗始终没来。而孝宗制药准备给光宗服用的消息倒闹得满城风雨。一些宦官推波助澜,捏造谣言报告给李凤娘。

李凤娘以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孝宗有要害死自己儿子的嫌疑。她一方面不让光宗见孝宗,一方面寻找机会提醒光宗。

等到光宗病情略微好转后,在一次吃饭的时候,李凤娘突然对光宗说:“嘉王(他们的儿子赵扩)已经成人了,为什么还不立他为太子呢?立了太子,也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光宗不断生病,对自己的身体也没有信心,于是说:“朕意亦是如此,但这是件大事,还需要禀报上皇才能定夺。”

李凤娘不以为然:“你是皇上,这点儿事情还不能说了算?”

光宗说:“赵家的传统是,父在子不得自专,怎么能不事先禀报呢?”

李凤娘听说没有说话,心中顿生一计。

太上皇孝宗也听说了光宗的病情有所好转,便让人带话,请光宗前来自己的重华宫赴宴。可李凤娘封锁了消息,不让光宗去,她自己却去了重华宫。

孝宗问她光宗为什么没来。李凤娘张嘴就说:“光宗昨天是好了些,今天又有点反复,特让臣妾前来侍宴。”

孝宗为儿子担忧,“皇上的身子老是有病,这可怎么办好呢?”

李凤娘马上接口道:“皇上体弱多病,我以为应当立嘉王为太子,帮助他做些事情,不知道父皇怎么看。”

孝宗思考了一会儿说道:“我禅位不到一年,光宗便要立太子了,是不是太早了点?这在大宋是没有先例的。我看不用着急!况且立储也需要择贤,再等几年也不迟。”

李凤娘立即翻脸,抓住孝宗说话的漏洞据理力争,大声申辩道:“古人有言,立嫡以长,我是皇后,嘉王赵扩又是我亲生的,年龄也不小了,为什么不能立太子呢?”

实际上,孝宗自己也非嫡生,他的母亲郭氏也不是正室,看见李凤娘这个儿媳妇对他不留情面,还大声嘲笑,气不打一处来,骂道,“你这是挤兑我吗?”

李凤娘哼了一声,转身退出,返回宫里。

本来她对孝宗很生气,认为这是不把她这个皇后放在眼里。

可是,回到宫里的李凤娘到处找不到光宗。问了内侍,才知道光宗是到黄贵妃那里去了。李凤娘平时对黄贵妃就没什么好印象,在这个气头上,她连光宗都一起恨了。她径直来到黄贵妃处,不等宫女禀报便闯了进去。

这时候,光宗和黄贵妃正亲密地聊天,李凤娘一见,醋意大发,在门口就喊上了:“总说自己身体不行,还不好好休息,怎么跑到这儿调情来了?”

光宗和黄贵妃都吓了一大跳。黄贵妃马上跪倒在地,给皇后行礼。可李凤娘看都不看一眼。

光宗知道这个李凤娘又要闹事,忙站起来迎上去,本来要解释几句,看李凤娘那副样子,不知从哪儿说起。他去拉李凤娘的手,李凤娘用力一甩,把手从光宗手中挣脱,转身就走!

光宗慌乱地安慰了黄贵妃几句,忙追李凤娘去了。黄贵妃从地上站起来,坐在椅子上发呆。

光宗追到李凤娘的宫里时,李凤娘正在大哭。她觉得委屈,自己为江山社稷考虑,试图立太子,却在孝宗处碰了一鼻子灰。回来后想找光宗诉诉苦,没想到,光宗病成这样,还惦记贵妃,还有心思调情呢。

看到李凤娘大哭,光宗问:“怎么了?皇后不要激动,我只是聊天嘛。”

李凤娘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说:“妾怎么敢不让皇上和别的妃嫔来往呢?陛下身子不好,我都快急死了,你却不好好调养,还要找女人?今天我是受了大委屈了,陛下给评评理吧。”说着哭声更大,却又不说发生了什么事。

光宗反复询问,李凤娘也不肯再说,只是大哭,还叫奴婢将嘉王赵扩叫来。这下,光宗更是摸不着头脑,忙问:“爱妻,你这是要干什么?”

赵扩来了之后,李凤娘一把将赵扩拉着跪倒在光宗面前,她自己也跪倒在地,撒泼地将见孝宗时的情况告诉光宗,还说:“太上皇不想立嘉王当太子,肯定想立别人,我和孩子不知有什么错儿,更不知道今后会怎么样,希望陛下做主。”

光宗沉思一阵子,说:“立太子事,本不应该由你去商量,这是男人的事情。那你听清楚了没有,太上皇想立别人,是想立谁?”

李凤娘道:“那我不知道!我知道,我和嘉王没有错,更没有罪,嘉王是皇后所生,是嫡长子,为什么不能立为太子?赵家为什么要违反祖宗之法?太上皇究竟想要立谁呀?”

她还诬陷孝宗制了药丸想毒死光宗,趁机挑拨光宗和孝宗的父子关系。

光宗听信了李凤娘的话,对孝宗不满起来。光宗拉住李凤娘和嘉王的手说:“你们不要这样,起来我们商议一下。”于是,三人密商多时不见出门。据史料记载,在这次密谈中,光宗向李凤娘母子承诺,不再去重华宫了,这也意味着光宗对父亲不仅不满,甚至已经不想认父亲了。

光宗知道,孝宗一直对李凤娘不满,过去是觉得李凤娘不温顺,总是管着光宗。实际上,在高宗时期,高宗就对李凤娘失望了,他曾私下里对吴太后说:“太子妃(指李凤娘)出身将门,怎么就不懂妇道?我被皇甫坦骗了,后悔呀!”

孝宗也看不上儿媳妇,曾屡次教训她说:“要效法吴太后雍容大度,宽厚待人,不要总与太子争长论短。”孝宗甚至还说过“如若不然,便废掉你”这样的话。所以,李凤娘从心底里恨孝宗!

可是现在,光宗听信了李凤娘的话,他认为孝宗不喜欢自己,也就不希望立嫡长子赵扩为太子,所以她的心里也有一些不高兴,他觉得这种事情似乎应当和他这个当朝皇帝商量一下才对。

同类推荐
  • 乱世引

    乱世引

    西周时期,周王室为天下宗主,对各诸侯国皆有牵制。但自平王东迁之后,东周开始,周王室逐渐衰微,宗主国有名无实,各诸侯国为扩张势力,与他国之间明争暗斗,连年混战,大国吞并小国之事,亦时有发生。
  • 公子如砚

    公子如砚

    西昭的经卷散落在姑娘的梦中。西昭南方有城唤姑苏,又南三百里有一山,曰姑逢之山。山中有一姑娘,栖于如盖娑罗树上,醉于月色长枯烟下,不厌其烦地做着同一个梦。梦里,那个白衣飘然的公子,那个在夜里轻唤她“雨水”的公子,一并沉睡在这场缱绻无归的故事中。有匪君子,名唤白砚。
  • 仙师三国

    仙师三国

    汉末三国,撒不尽的英雄热血,说不完的英雄故事,然而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却也是一个草民如蝼蚁的时代,更为五胡乱华,这个神州沉沦、衣冠南渡的黑暗时期,埋下了严重的祸根,华夏第一次差点失去了文明的传承。誓不能让五胡乱华发生,也不能让白板天子司马家登位,草民也有逆天之时,神州如何可以陆沉,这是一个英雄热血的故事,同样也是一个为民争命的仙师三国!
  • 公子策

    公子策

    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谢谢!豪杰与枭雄并举,烈火与血泪中的纸醉金迷;忠义与背弃共存,名利与权利中的不择手段;将军与匹夫同歌,谎言与信诺中的侠骨柔情!他们是命运宠儿,也是命运弃儿;他们是举国希望,亦成国之奴隶;他们——成王!败寇!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公子!“九子争锋,寂灭无声;逝水曲寡,悲歌不存。”公子之争,不载于史,不录入册,只录入小说家言中——(这是一个系列,一卷一个故事,各自成篇。第一卷《幽幽韩子》已完结,第二卷《铮铮赵骑》进行中……)
  • 大明1595

    大明1595

    穿越来到明朝,遇见了一个不靠谱的太子;日本人来了?打呀;开发亚非拉的重任,从现在就要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举世攻明?洗洗睡吧。。。。
热门推荐
  • 蒲苇录

    蒲苇录

    她同他穿越到不知名的世界,这个世界以修仙为主打,原以为他死了,可是她找到了他,她再次看到他时他马上就要成亲了,退一步海阔天空,我放手!你们却个个都要逼我,既然你们看不起凡人,视人命如草芥,我的命运要自己掌握!那我遥蒲苇总有一天会跳跃临界你们之上!“我拜你为师吧!”红发男子满头黑线,心中对她一丝情愫。众目睽睽万般无奈之下,咬牙答应,“徒弟!”N年后,蒲苇回头守望,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 情尽凤女绝天下

    情尽凤女绝天下

    简介——打她,骂她,这些她都可以忍,唯独不可以忍的就是对她频频而来的怀疑,本以为离开就可以断了对他的情,可却得知他是自己一生的情劫,他和她之间有着看不见的线,从离开神茗宫的一刻就注定他和她的缘分,为他,受过多少次伤,甚至连命都可以为他付出,为救他险些失了仙骨,而换来的却是他的一句妖女,当真实身份败露时,他的后悔能否挽回她的心?情尽义绝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众人守护的秘密又能否被她解开?如果有另外一个人跟她的身份一样,如果赢者的代价是踩在别人的命之上,天下苍生和某个人,她又会怎样决定?
  • 狠狠爱:首席总裁枕上宠

    狠狠爱:首席总裁枕上宠

    结婚三年,心爱的丈夫对她不闻不问,在外绯闻漫天。她默默承受,咬牙坚持,只为有朝一日能够唤起他的一丝动容。然而,等待她的,却是他一次次的变本加厉,“受不了吗?那就离婚,我随时恭候。”心死成灰,她酒吧堕落,却被人送到另外一个男人的身边。十八岁,他为了夺回原本的锦绣前程,将她毅然抛弃。二十五岁,他成为庞大的TK集团股份最高的继承人,人人趋之若鹜的权贵,在商界只手遮天。七年隐忍,只想予她一场盛世之宠。
  • 晓之阴阳师

    晓之阴阳师

    以平定乱世,击败织田信长为目标的绫小路神那,因魔王召唤来到陌生的枫之谷。结识圣地女皇,上古五英雄。黑色天堂一役得到枫之谷的认可。在最终决战前,绫小路神那究竟能否携其余五星之子完成平定乱世的目标?
  • 指尖嫣红

    指尖嫣红

    因为惧怕,所以活在梦里。如果可以死,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 长歌踏天

    长歌踏天

    “我叫倜,风流倜傥的倜,师父为我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我长得好看。”俊俏小奴隶,为了解开身世之谜,卷入人妖巫的纷争泥潭之中。什么是出路,杀杀杀!我本无罪,为何与我作对!把我当做棋子,我便掀了你们的桌子!管你这天有多高,我琴狂剑也傲!待我撕开乾坤,长歌踏天,拨开云雾见苍穹!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17岁的青春

    17岁的青春

    主人公夏沐幽和李萧宇从小青梅竹马可是7岁那年李萧宇去了国外从此了无音讯。10年后,17岁的夏沐幽来到了瑟穆特学院读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极其像李萧宇的男孩,他是否就是她找寻了许多年的男孩。又有什么样的事情在等待着她呢?
  • 芙蓉晓露大唐泪

    芙蓉晓露大唐泪

    【娱妓秘史,史实演绎,解析谜团】【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薛涛,你这里灯红酒绿何相似了妓院?”笙遥疑问再起。扫眉才子,绝色美女在妓院经历了怎样的修炼?——这是中国文史的千年无法言明的话题。——这里就要言明。——与初恋、与风流词人、与韦皋、与武元衡、与元稹,怎样的藕断丝连,怎样的旷世奇恋?
  • 啤酒江湖:中国啤酒行业的前世今生

    啤酒江湖:中国啤酒行业的前世今生

    本书从一个在啤酒行业工作过长达11年的资深专业人士的角度,对作为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啤酒产品的市场发展历史、行业特点,消费者洞察和行为变化,进行了详细深刻却不乏幽默睿智地描写,揭示了目前中国啤酒市场发展的规律,总结了行业中主要品牌公司成败的原因,同时对该行业的未来进行了科学大胆的预测与展望。可以说是中国啤酒行业的一部30年演变历史的高度提炼与总结,对该行业甚至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利益相关者(消费者、销售渠道成员、公司员工及投资者等)有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改革开放阶段中国的市场经营生态与消费者的演变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窥探未来,从而可以给人以启迪与思考。
  • 宇宙第一大吃货

    宇宙第一大吃货

    什么?原来黑洞也是可以吃的超神级文明的领袖看着眼前这个“饿死鬼”狼吞虎咽的样子,下巴都惊掉了“嗝!没吃饱,敢问阁下的领域内还有黑洞吗,哪怕只是千万倍太阳质量的黑洞也可以啊”琉尘一股意犹未尽的样子,眼神十分幽怨只听见嗡的一声,超神文明执政官的智能场当场死机“神啊!”这是他失去意识之前,所发出的最后一声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