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复千遍,即成真理?
注意,我没写“谎言重复千遍成了真理”,因为客观地说,不论是谎言还是真相,重复千遍都会被人当成是真理和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心理tips:熟悉,导致喜欢
众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客体在我们面前曝光的次数越多,我们就越倾向于喜欢它!即便这些重复出现的是“无意义的音节”!
还记得刘德华最早入演艺圈的时候,大家都说他没演技,但他就是坚持,坚持,坚持,结果不只是混个脸熟;到后来,被冠以“偶像”天王的刘德华扎扎实实地成了华人娱乐界的王牌。大家不再抨击他没演技,转而夸他—够勤奋,够坚持,劳模!自此娱乐界“劳模”一词流行!那些一开始不被大家喜欢的明星,会给自己冠以劳模,只管勤奋耕耘,最后所有人都会慢慢接受他们。
某男生追某女生
某男向女生送花,第一次,被拒绝。女生说:“NO!”
某男向女生送花,第二次,被拒绝,“你烦不烦啊,我真的不喜欢你!”
某男向女生送花,第三次,被拒绝,“我们真的没可能,你要是脑子没毛病就别送了!”
某男向女生送花,第四次……
男生说:“有人说爱情是一个人的事情,你可以不喜欢我,但你不能阻止我喜欢你。”
恰巧女生失恋,男生的一束及时送到的鲜花还是温暖了对方。
接下来,送花,送花,送花……
过了很久,男生和女生走在林荫道上,女生说:“当时我拒绝你,为什么你还坚持?”
男生说:“你不熟悉我,怎么会喜欢我?送花至少是一个让你了解和熟悉我的机会。”
这是因熟悉某个人,导致喜欢的例子。此外,广告的效果更是惊人!尽管你本人可能看到恒源祥的“羊羊羊”广告会马上调台,但不可否认,在购物和淘宝过程中,同样一件羊毛衫,一个是杂牌,一个是恒源祥;如果恒源祥价格够优惠,你还是有很大可能选择它—毕竟,不喜欢广告,并不耽误买实惠的东西嘛,怎么说也是个大品牌啊!尽管你并不喜欢那则广告,但实际上你的这件羊毛衫已经为这则广告埋了单!不是吗?
如何解释“既不喜欢重复性广告,也不喜欢购买该产品的人”呢?这就是信息过度曝光的影响,逆反心理产生了!尽管品牌已经被你记住了,但并不意味着你会喜欢,甚至还会反感!所以,虽然越简单的信息,越容易被记住,但重复次数不能太过分,否则容易引起“过度曝光”反应,让人产生“逆反心理”;越复杂的信息,不容易被记住,可以增加曝光度,不容易招致反感,反而能成为一种乐趣!
(3)“曝光”是走向疯狂崇拜的必经之路!
你只是领导,也许可以带领一批人跟着你赴汤蹈火,但也不至于太过疯狂!
但如果你是“偶像”,那就不一样了!最典型的例证,还在娱乐界!看看现在年轻人追随的影视明星!疯狂啊!
看看如今职场白领追随的企业家!疯狂啊!
“星”是如何“造”出来的?造星的本质是“出名”,各种媒体想尽办法曝光,然后你的名字不断地和正面新闻在一起:某明星参加慈善募捐;某明星前往参与巴黎时装周活动;某明星为拍片不惜增肥多少斤;某明星深夜两点赶通告……
你只要略微总结就会发现—某段时间曝光的力度和明星代言价格基本是成正相关的。
曝光度可以由出现的剧集和影片展现;也可以由公益活动展现;还可以由绯闻、花边、结婚、离婚展现……一切都是为了—曝光,被人喜欢,魅力袭人,然后—成为偶像,甚至超级偶像。普通偶像,人走茶凉,人死茶就更凉;超级偶像人就算是死了,茶都不带凉的,每年为张国荣举办的纪念活动都在继续,而他一生的故事也可谓坎坷,这些坎坷故事的广为人知,也是他成为明星和不断曝光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不只是在娱乐界,在美国总统竞选过程中,竞选活动前的曝光量是预测能否胜出的最好指标。所以,你也该理解,为什么奥巴马如此强劲!就连出去度假,穿个大短裤,秀出胸大肌都会被爆料—因为那也算一种曝光!如今上至国家元首、王室、总统,中至国家经济巨头、企业家,下至娱乐节目主持人,甚至到公司内部竞岗,甚至写本书,都要讲究曝光率!全民造星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若干年前我还很喜欢看娱乐新闻的时候,一直听明星诉苦说:“凌晨赶通告!”当时就纳闷儿了,“为什么明星们热衷赶通告?睡个好觉,不耽误事儿啊!”
“保持媒体曝光度”是造星的基本步骤,当然非常另类的诸如“天后王菲”级的人物现在已经可以选择自己上或者不上什么通告了,但在此之前,为了适应市场,你可知成为“天后”前的王菲几度修改自己的名字?不论这是经纪公司所为还是本人意愿,都说明一个毫无例外的事实—偶像,是被制造出来的!不论背后是商业利益还是其他!
曝光,是“偶像”速成的高效手段!但,曝光出的偶像不等于“真相”!
说到这里,你该冷静一下,别以为你通过媒体看到的人就是真相。某一天也许你和周星驰、成龙、王菲坐在一起,竟然发现很多与想象中不大相同的情形!周星驰或许不搞笑,甚至不苟言笑;成龙也许不像电影中那么爱耍宝,甚至严肃认真;王菲本尊也并不那么难靠近,甚至顽皮萌宠。
我没跟他们待在一起过,据说连微博都成了宣传阵地了,所以,我个人的观点,也许比较悲观:这世界让你成为偶像的机会放大了,人人都可以是个媒体;但你距离真相的机会却越来越远了,因为每一句话都代表着“别人看到的我自己”,既然这道理谁都明白,谁还会把最真实的自己端到台面上来给你看呢?
这一天,你成为了领导,有自己的断言,并且不断重复这些断言和自己的形象。
接下来,你该如何控制事态,不至于产生异端和捣乱分子呢?
第三步:传染
如果说,断言的重复是发自“领导”的,那么传染就是发自“群众”的。
完成了这一步,疯狂行为才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在很多影视剧中,你都能看到那些搞阴谋的人,会让一些特务扮演成群众混迹其中。当领导振臂高呼时,假扮的特务会最先响应!当然并非一定要假扮,大多数情况下,群众都会随偶像“乖乖就范”,如此一来,一部分人先“响应”起来,接着是第二拨,第三拨,最后领导们甚至可以撒手不管了,“传染”会像SARS病毒一样自行传播扩散!
这件事儿一点也不恐怖,你可以做个实验,某天走在闹市区的广场,专注地仰望天空,耐心坚持几分钟,表情要严肃。过了一会儿,就会有人跟你一起往天上看!
你试试看,会有多少人跟你一样往天上看?
别告诉我你不知道一款叫作“汤姆猫”的游戏,你说什么,猫咪也说什么,只不过它的语气更加搞笑而已。我们喜欢这个游戏也逃不出喜爱“模仿”的天性……
心理tips:为什么传染如此有魔力?
—同理心让我们开展无意识模仿行为。
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首度使用“同理心”一词,指的就是行为模仿。脑科学家们近年来发现“镜像神经元”能对我们看到的动作做出“映射”,让我们感同身受。
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妈妈冲我们笑,我们就跟着笑,爸爸来个搞怪表情,我们也会试着模仿!其实,这种有样学样的行为并不仅仅是婴儿的专利,如果观察下身边的人,你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无处不在:会议室里,老大扶了扶架在鼻梁上的眼镜,下属们也纷纷下意识地抬了抬手,没眼镜的家伙们开始摸额头或者鬓角;到北京同学家做客,说不了几句,口音就跟着跑到“倍儿好”那儿去了;最常见的莫过于周围有人打了个哈欠,过不了一会儿好几个人都开始打哈欠,一边打哈欠,一边说“打哈欠真的会传染”……
同理心也好,映射也好,最终的作用都是让我们与大家“相似并成为一体”。是不是又回到了—从众、服从这些群体的基本特征上来了?所以我说嘛,这才是一个闭环!
试想,无论怎样的群体中,都多少有独立思考和理智清醒的人存在,一旦你的断言受到挑战怎么办?出现混乱的概率岂不是变大了?保险的做法是—迅速传染,甚至主动制造传染!令领导们欣喜的是:传染未必一定要自己制造出来,大多数情况下,群体都会受到领导的暗示,主动迎合!万事开头难,第一个人开始仰望天空后,才有第二个人开始照做……
心理tips:传染,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
—“重要他人”影响着我们!
“重要他人”是一个形容人际关系的用词,由美国心理学家哈利·苏利文于1953年提出。在心理学中,重要他人指的是对一个人的生活或幸福感极具重要性的人物。这些人可能是双亲、老师、其他长辈或者是手足、朋友、同事,甚至是萍水相逢的路人。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几个好榜样,好哥们儿,好闺蜜,他们的行为和选择与你也是紧密相关的,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如果一次活动中,一个令你尊敬的长者、前辈或者好哥们儿表示响应和支持,他的这一决定也会影响你。如果你丝毫不受其影响,那也许是因为,他只是表面上的重要他人,而不是本质上的。
世界,从寂静走向癫狂……
一个老大一步步变成了一个超级偶像,然后带领着一群凡人逐渐演变成了一群热血青年或者疯子。为了把这些步骤更清楚地展现给你,以《浪潮》为例,帮你回顾“‘洗脑’,从零开始的关键步骤”。
故事缘起于一个中学教师讲一门选修课—独裁统治。很多学生以为这门课好混所以才来。大家聚集在教室嘻嘻哈哈,作为教师的文格尔向大家提问—独裁是什么,以及独裁是否会在德国重演。
学生们普遍认为独裁没有群众基础,德国人至今仍背负着沉重的道德负担,独裁不可能再发生。似乎这门课都没有存在的必要!
可是,在课间休息10分钟以后,一场好戏开始了……
第一天:领袖诞生,驱除异己
(关键词:老大、权威与门槛)
课间休息后,老师重排了桌椅,将小组式桌椅调整为小学生才会用的排排坐。面对老师而行为规范。同学们说道:独裁是“一个领袖”对国家的统治;于是为了理解独裁,老师带领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选一个“领袖”,自然“文格尔老师”一转身成了“老大”!
做老大之后,文格尔老师做了两件事情:一是确立规则—举手规则,称呼老师的规则,权威必须以某种形式定下来,并简单地符号化,以便传播和执行;二是驱逐—将那些不愿意遵守规则的人驱逐出去,既然你不愿意遵守,那么请离开。这一招保证了群体的“纯粹”性,这无异于一次简单的思想大扫除。
还记得我们说到的“老大”吗?每个“洗脑”机构都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而驱除异己完全不必灌辣椒水,因为只要有人被驱逐,那些没有被驱逐的人就成了最初级的VIP,享受到“认可”带来的愉悦。
第二天:强化“集体力量”,抹平“个体差异”,削弱个体影响力!
(关键词:去个体化)
一上课老师号召大家“活动一下”,所有人原地起立踏步,震撼的脚步把楼板的教室震得轰隆隆响,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了“集体和团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