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6400000033

第33章 聪明一世(3)

其实,光绪帝之所以一定要翁同龢去传取康有为的著作,实在是有点非让他参与到维新变法中来,有点拉他“下水”的意思,其最终目的是稳住他,至少不让他成为维新的反对者。因为光绪帝知道,他虽然与慈禧双方达成了妥协,慈禧表面上也同意维新,但本质上是反对的,如果作为朝中第一重臣的翁同龢一旦成为反对者,那么维新变法是断难实现的。这也是唯一能解释,为什么光绪帝虽如此被翁顶撞,但仅几天后还要让翁起草《定国是诏》参与维新的原因。

翁同龢在起草《定国是诏》的当天在日记中写道:

是日上奉慈谕,以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等因,并御书某某官应准入学,圣意志坚定,臣对:“本法不可不讲,圣贤义理之学诚不可忘。”退拟旨一道,又饬各省督抚保使才,不论官职大小旨一道。

这里翁同龢“退拟旨一道”,即指后来光绪颁行的维新变法的《定国是诏》。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本诏书是“上奉慈谕”欲颁行的,二是面对“圣意志坚定”的维新决心,“臣对:‘本法不可不讲,圣贤义理之学诚不可忘。’”而他的这一观点,几乎与奕临终时给慈禧和光绪的一模一样。何以如此?实在是不言而喻。从前有许多研究者都曾发现,翁同龢虽赞成、支持康有为的维新变法的主张,但在具体内容和方式上他又与康有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他至少不像康有为他们主张的那么激进,准确地说,他最多属于维新派中的保守派,以至于认为,当光绪帝4月24日向翁同龢索要康有为关于变法维新的著作时,翁同龢竟一反常态突兀地表白自己不与康有为往来。其实这只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这一现象的背后,即翁同龢为什么会这样。

由翁同龢起草的《定国是诏》颁行了,翁当然成了朝野公认的“维新派”,这自然为慈禧所不能容;而光绪帝知道,翁本质上几乎沦为了维新的绊脚石的边缘了,也不能让他留在朝中了。所谓“帝党”与“后党”有许多的分歧,但是在这一点上几乎是共识,所以至此,翁同龢的命运已经注定,于是在《定国是诏》颁行四天后便有了上面的那一道朱谕。借此,光绪帝还正好可以一摆杀鸡儆猴的架势:谁敢阻挡维新必将严惩,帝师也不例外!

聪明一世的翁同龢怎么也没想到,他如此做事如下棋,走一步看三步,以求方方面面都不得罪,但结果却是各方都得罪了。因此,如果我们说翁同龢的被黜原因是他的窝囊与愚蠢,那是大错而特错的,相反,正是因为他的“聪明”——一切似乎都正应了一句俗话:“聪明反被聪明误”。

如果说翁同龢的被开缺多少是有一点他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意味,且在当时的情境之中,他由于身处于局中而并未意识到,那么等到开缺回籍,痛定思痛后,聪明的他一定不会不悟出其中的原委吧!

在他回到原籍常熟后的第二天,也就是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日,他扫墓祭祖后在日记中写道:

由南门赴西山,六刻抵墓次,伏哭毕,默省获保首领,从先人于地下,幸矣!又省所以靖献吾君者,皆尧舜之道,无肮脏之词,尚不至贻羞行人也。

由此不难见出,即使是此时,翁同龢对于自己的多年来宦海生涯还是充满了自信的。换句话说,他还不相信自己真就此被清廷彻底抛弃,因为他自信自己“所以靖献吾君者,皆尧舜之道,无肮脏之词”,因此,在很长一个阶段内,他事实上还在等待着东山再起。而这实在是有点不聪明了。事实上他最终等来的是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追加的一条圣谕:“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束。”临终前,他口占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短短四句话,道尽了这位老人宦海沉浮一辈子的无限伤痛。

那么,翁同龢的这一切是他的咎由自取吗?那样说似乎对他太过残酷,也不太符合事实。

人们历来爱将翁同龢与李鸿章相对比评价,这一是因为他们几乎历来就是一对冤家,二是他们在晚清政坛上曾一度分量相当,三是他们二人的结局竟然大相径庭。

首先将他们俩放在一起比较的人是曾经与翁同龢结拜为兄弟的荣禄,他在甲午战争期间写给陕西巡抚鹿传麟的便条中有这样的话:“合肥(代指李鸿章,因为李是安徽合肥人)甘为小人,而常熟(代指翁同龢,因为翁是江苏常熟人)则仍作伪君子。”此话常被人们引用,非常有名,虽然其有各打五十大板——“一个也不是什么好东西”的意思,但倒也道出了他们两人的根本不同。的确,李鸿章在历史上似乎比较透明,他就是个政客、官僚兼卖国贼,用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坏人”。虽然今天有几个所谓的“学者”,也曾写过几篇所谓的“学术论文”要替李鸿章翻案,但那只是一种哗众取宠而已,人们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几乎历来就并无多少争议。但是,而欲对翁同龢作出评价,似乎不太容易,他身上有着反差极大的两面性,且这种两面性并非是荣禄所说的伪君子的两面性——若真如荣禄所说,那么他的“坏”与李鸿章相比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吗,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个十足的“坏人”吗?但我们似乎并不能简单地说翁同龢是一个“坏人”,可也不能说他就是一个“好人”,我们似乎只能说他是一个“聪明人”,正是他的聪明,使得他身上始终存在着封建士大夫与封建官僚双重人格,他的双重人格又决定着他们生活中的言行,使他最终成了一个很复杂的人。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也无论是对他一生持肯定的人还是有所保留的人,对于翁同龢至少有两个方面都是认可的:一是他的清廉,二是他的书法。

翁同龢被誉为“清流”领袖,其清廉之名并非浪得。据史料记载,翁同龢死后家无长物,连办丧事的钱也是他的生前友好和门人凑的;而在平常生活中,他更是自守清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拒受馈赠。清朝官员俸入微薄,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清朝有不成文的规矩,官员接受馈赠,只要与公事无关,就不算受贿,更不算贪污。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规矩,所以大多数官员都接受馈赠。如果是地方官来京,大多用“冰敬”、“炭敬”、“别敬”等名目给有关京官送礼;若京官到地方办事,地方官送礼的名目则有“程仪”、“津润”、“路费”等,馈赠的礼物主要是银两或贵重物品……而这一切在当时都不算受贿。但尽管如此,翁同龢仍坚决拒受这些。如,同治五年,他护送父亲灵柩回籍安葬;同治十二年,母亲去世,他回籍丁忧。由于当时他身任同治帝师,当时地方上的一些官员如曾国荃、丁日昌、高心夔等人均先后向他赠银,但他坚决不收。二是严肃家风。翁同龢自己无子女,自然视诸侄如己出,但是他对侄辈、侄孙辈从来都是严格管教。如,其兄翁同书之孙翁斌孙十八岁考中进士,春风得意。翁同龢认为翁斌孙成名太早,恐对日后不利,因而在翁斌孙考中的当月,连续寄去三封信,要他不收礼、不接受“包漕”,且要戒酒、戒骄、戒矜,严守一个“静”字,并特别提醒他:“仓上万不可染,勿预地方公事,勿闲散,勿外出应酬”;“两县送钱万不可收,无论是何名目,总是陋规。”三是约束亲友。光绪初年,盛宣怀因在经办轮船招商局中贪污受贿,被两江总督刘坤一参劾。盛家与翁家是世交,彼此早有往来,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携带礼物找到翁同龢,请翁同龢疏通有关大员,使其子免遭处分。翁同龢退还了礼物,说“此中事实未易悉”,明确拒绝了盛康的请求。光绪十年刑部主事朱寿镛因受贿被人告发,革职永不叙用。他向翁同龢求助。朱氏有恩于翁家,现在有困难理应帮他。但翁同龢了解了朱氏革职的经过后,认为事涉国家法律和一个官吏的操守,最终不但拒绝了朱氏要求,而且还要他认真反省,好好做人。翁同龢的这一系列行为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甚至放到我们今天,也会让我们许多的“公仆”们汗颜的吧!至于在当时,那更是与多数官僚的做派大相径庭,这不能不让他们多少有点尴尬。这或许便是翁同龢获得个伪君子的名声的原因之一吧。

其实,翁同龢的清廉正是他士大夫人格,即知识分子人格在起着作用。但是翁同龢一直身处官场,事实上又是一个大官僚,这又不能不养成了他身上的另一种官僚人格。而这两种人格同处一身,不时会发生矛盾、冲突,也属自然而然。

翁同龢的确写得一手好书法。《清史稿·翁同龢传》称赞翁同龢的书法“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清徐珂《清稗类钞》评价他的书法“不拘一格,为乾嘉以后一人。”清代著名书法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具体评价他的书法:“学颜平原(颜真卿),老苍之至,无一雅笔。同治、光绪间推为第一,洵不诬也。”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谭钟麟对翁字更是推崇备至,他说:“本朝诸名家,直突平原(颜真卿)之上,与宋四家驰骋者,南园(钱沣)、道州(何绍基)、常熟(翁同龢)而已。”这些评价,足可见出翁同龢书法水平绝非一般之高,其书名也绝非浪得。

俗话说,“字如其人”,但就我看到过的翁氏书法作品来看,其风格应属宽博、大气一路,但是世人多以小气、狭隘评翁氏为人,这似乎矛盾。这也让我们不能不再次说到那个深深地躲在他自己宽博、大气笔墨背后的翁同龢其人。

封建知识分子历来将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立德、立功、立言”,翁同龢自然也不会例外,但是翁同龢一辈子,除了他起草的那些诏书、圣谕和一部被他晚年几次删改过的《翁同龢日记》,以及一些应景应酬诗作外,几乎没有留下来什么文章。显然这不会是因为他的公务繁忙,也不会是因为他真的没有情感需要宣泄,没有思想需要表达,更不会是他的文章才华在考上状元后便江郎才尽了,真正的原因只会是他生怕在文章中泄露自己的心机而惹祸,因为他看到清代有太多的文字狱;他把自己“立言”目标的实现寄托在自己的笔墨中,所以他精研书法,以达到在文化上的不朽,将人的真实面目深深地躲到了笔墨的背后。这既是翁氏书法之所以笔墨精良的原因,也是翁氏书法终显人、书矛盾的原因,更是翁同龢人格双重,且双重人格又时显矛盾的表现。

其实,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多数都存在着人格的两重性,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所谓的“内圣外王”;而“内”要做到“圣”,就必须要保持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操守,即主要是保持儒家思想所要求的底线;而“外”要做到“王”,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现实社会中,他们只能去做的不是“王”,最多只是“官”,也就是说,只能是通过借助于别人来实行自己的“王道”,当然这个“别人”不能是不如自己者,而是力量越大者越好,最好自然是皇帝了。但是,这样一来,在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所谓“外王”,便有点像小马拉大车了,有时候你不但拉不动车,还反而为车所拉,并受其制约,这种制约不但有外在的,还有内在的——与你“内圣”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晚清人物中最赤裸裸地主张和实践所谓“内圣外王”的是曾国藩,出生于传统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的翁同龢,当然也不乏这种“内圣外王”的思想。正是因为“内圣”的追求,所以他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竟能保持一个知识分子的操守底线,例如保持清廉。

李鸿章虽然也是科举出生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彻底放弃了自己“内圣”的追求,一切只为了自己的“官”——那在他看来才是他所“外王”的唯一资本,因此,他无论是在收受那些行贿者送上的银子时,还是在那些卖国的条约上签字时,手从来就不曾抖过,正如荣禄所说“自甘小人”,这自然倒也显得很“真实”;而相比之下,翁同龢倒显得很“虚伪”了。

当然翁同龢的虚伪还不止这一点。

说起来翁同龢“外王”的运气,算是很不错了,一是他考得了状元的头衔,更重要的是他傍上了同治、光绪;但是换一个角度说,他的运气也实在太坏,因为同治、光绪之外还有一个慈禧,这让他很难办,他不得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周旋其间。而就是这种聪明的周旋,又无时无刻不与他内心“圣”的追求的性格相冲突,也给人以虚伪的印象。关于这一点,连他的世交潘祖荫也曾经评价说:“叔平虽为君之座师,其人专以巧妙用事。”这样评价虽未必客观准确,但翁同龢不够胸襟坦荡,不曾果敢有为,爱耍些小聪明,爱打些小算盘等等,恐怕也是事实;而这一切终使得他身居高位,但政治才能大打折扣,并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且不但误己,更是误国——这也是事实,且都成为了历史。历史许多时候仅仅只是一个庄重而又空洞的大字眼,你越走近了,便越看不到它。例如我现在在试图叙述一段历史时,我只看见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无意间与一些人走到了一起,并掺和到了一些事情中,更做了一些事情,如此而已。但是,这就是翁同龢的机遇。许多人努力一生、奋斗一生,终不能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一点痕迹。不想做、事实上也做不了“维新派”的翁同龢,却被尊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既不想得罪皇帝,也不想得罪慈禧的他却被罢了官;也正是因为这一切,翁同龢便不再是一个科场得意的状元郎,也不再是一个工于笔墨的书法家,而俨然成了一个政治家;而事实上,无论是他的政治才能还是其政治效果,都是极差的。

《翁同龢传》的作者高阳先生说:“守礼安分是翁同龢的第一长处,但守礼安分者每短于应急济变之才,时势所趋,莫知其然而然地用其短,此真清祚不永的气数使然了。”此话说得很有见地。

同类推荐
  • 唐诗宋词全鉴

    唐诗宋词全鉴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一座浩大的文学艺术殿堂,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令人仰叹的高峰。它能丰富人的知识,陶冶人的情操,充实人的精神。本书精选了唐诗宋词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通过作者简介、原文、注释、鉴赏几个版块,进行了精准的阐释,便于读者更好地领悟唐诗宋词的美学内涵,由此增强内在的人文修养。
  • 真话实说:实践的感悟

    真话实说:实践的感悟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随笔集。分为人生篇、社会篇、工作篇、党建篇、家庭篇共五辑,是作者近七十年人生经历的真实、真切的感悟。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真实、真诚的吸引力,每一句话,包括党建篇在内,都是一种发自肺腹的言说。他的真有一种感染力,令读者不由得也真起来。
  • 唐宋词精品鉴赏

    唐宋词精品鉴赏

    唐宋词从唐五代起,至北宋南宋而大成,由小令到中、长调,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本书博采众长,选唐宋名家各种流派杰作,精华毕呈,希望帮助读者朋友们更好地欣赏唐宋词名篇佳作、领略唐宋词的幽深情韵.
  • 爱我海南三字经

    爱我海南三字经

    一部面向青少年的乡土教材,一部爱国爱乡的通俗读本,一部倾情讴歌海南的经典诗作。爱乡,海南人永恒的情结;爱乡,海南人永恒的美德;爱乡,海南人永恒的文化。正是这种“爱乡情结”,使千千万万海南之子扎根海南,苦创伟业,成为栋梁之材;它更是一种信念,维系着世世代代海南外出谋生创业的海南人,使他们精诚团结,纷至沓来,为家乡的美好未来献策出力。
  • 等爱的槐花

    等爱的槐花

    《等爱的槐花》是散文集。我对好诗人一直怀着敬意,以能诗能文的家乡人黎杰为傲。他踏实生活,怀着热忱写作,其作品优秀而真实。同时,他又是自然万物的笔录者,人情冷暖的旁观者。眼下,文学的旗帜上猎猎作响的不再是信仰与崇高,而是消遣性、娱乐性、审美性或艺术性,快餐文化冲击着世人的视听,而黎杰的文字却如濯濯清泉,把世俗人眼擦得忒亮。
热门推荐
  • 妖精喜儿

    妖精喜儿

    它是一只狐狸精,修炼了一千年,有了名字——叫喜儿。窅娘因为它而意外飞仙,当了一名神仙;聂隽远因为它而推翻了“世上没有妖精”的坚定信念;它颠覆了江湖说书人口中“狐狸精”的传统形象;它丢尽了妖精界的脸,山鴂因此而拒绝当一名山精;马儿因为它头一次享受到了动物的尊严;一班江湖高手,因为它而死于无形之中;还有一大堆的人因为它——而想找棵树去撞死。它也没做错什么啊?只不过变成了人类的模样,丢了狐狸皮,跟一个男人回家,然后——与他成了亲而已。它有做错什么吗?不过是想要回它的狐狸皮,却不知怎地遗失了最珍贵的——狐狸心。
  • 汉家日月

    汉家日月

    风雨飘摇的明末,一个穿越青年的愤然雄起历程。
  • 中国历史上的“坏”女人

    中国历史上的“坏”女人

    被世人蔑称为“七为夫人”、“九为寡妇”的夏姬真的嫁了七次,以采补术克死了九个男人吗?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母亲赵姬真的如史话中那样,是一个淫乱无度的妓女吗?一代明君唐太宗宠爱的高阳公主为什么性情乖戾,身为皇家金枝玉叶却作奸犯险?千古第一女“丞相”上官婉儿有着怎样波折艰辛的人生经历?在这些众口相传的坏女人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刻骨铭心的事情,让她们前后性情大变,在人性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 至尊魔妃太难追

    至尊魔妃太难追

    她是蓝暮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墨家三小姐,也是整个蓝暮国年纪最小的中级炼药师,唯一不足的是有点弱智,众人私下都称她为草包三小姐。一次历练中,遭伪善堂姐设计,不幸坠崖身亡。然,再次睁眼,她腹黑嗜血,惊才绝艳,不断闪瞎众人的‘狗’眼。他幽冥界少主,冷酷无情,强势霸道;天生一对碧蓝色双眼,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唯独她将他视为唯一,始终没有弃他于不顾......
  • 宋词之美

    宋词之美

    本书介绍了宋代22位著名词人的代表词作,主要以爱情为主题。作者通过介绍每个词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将爱情、生活、理想抱负等人生主题融汇在一起,向读者多方面地展现每一个词人同时,作者也加入了自身的评论和感悟,并附有诗人小传。
  • 盗圣传人异界纵横

    盗圣传人异界纵横

    白叶,盗圣传人。他在偷取少林至宝——大日如来真经时不幸身亡。白叶灵魂不散,被盗圣玉佩带到一个武道昌隆的世界,且看一名擅长点穴和妙手空空的盗中之王在这个世界如何纵横披靡!盗行天下!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都市魔妖化

    都市魔妖化

    战红枫,邪魔之体的拥有者,他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且看战红枫如何克制邪魔之体的噩耗又如何一步一步迈进妖化的领域...
  • 圣薇骑士:校草大人,开战了!

    圣薇骑士:校草大人,开战了!

    ‘天帝的使者降临人间,与之同时,出现的还有撒旦的化身,一明一暗的对抗将在这里展开,人类的危机是否能够能够化解???’“啧啧,天帝使者??撒旦化身??还人类危机??幼不幼稚啊?”对于的这网络上玄之又玄的说法季南湘表示嗤之以鼻。然而当命运的轮盘指向她的时候,她不得不相信这一切!踏上这一段满是荆棘的旅程,我们用生命来谱写这一段命运之殇!!
  • 废柴不废复仇夺夫

    废柴不废复仇夺夫

    这是哪里?怎么我会感觉到浑身疼痛?难道我南宫凌薇到了冷宫不成?竟有人这么狠狠打我?......穿越异世,竟然无奇穿越到一个废柴大小姐的身上,废柴?睁大你们的狗眼看清楚了,此南宫凌薇非彼南宫凌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