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OOGLE和“百度”上搜索自己名字的时候,我吃了一惊。有人给我建了个博客,把我的简历和几篇文章罗列其上。我不知道这人是好心还是恶作剧,总之,我的名字是别人抢注了。对这件事是福是祸,我不去想。
思忖的是,时下波澜壮阔的博客之风,一流的作家学者名流开博,三教九流的百姓也开博。我老家开油漆店的查老三,也开了博,在博客上放了大大小小的油漆桶图片。我儿子在读初中,在他的博链上,有太多诸如“蓝色妖姬”“无敌小子”“会说话的石头”五花八门的博客。我跟他说,你老子都没有博客,你倒有了,到底是为什么?他解释说,一个人有时太寂寞,一群人上来踩你的博,多热闹。
现代人是孤独的,而博客往往能形成一个群落,在这个虚拟空间里,最方便扮演社会性群居角色。这里有一群需要相互倾听的听众,能满足彼此“发表”的欲望。正是通常所说的“孤中求群”。
然而,在纷攘的人群中,有人又需要寻找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孤独。钟情一种远离人群的宁静和自在。与博客相反,这又是“群中求孤”。
无意翻看杂志,正好看见了这种索群寡居的“鸟巢”,而这“鸟巢”并不是北京奥运会的体育馆。
在荷兰鹿特丹维纳大厦13层的外墙上,艺术家Benjamin进行了一次饶有意味的行为艺术创作。他花了6个月的时间,模仿鸟类筑巢的方式,用白桦树和柳木做框架,用黏合剂黏上草捆,就在这外墙筑成一个大大的鸟巢。巢筑好后,他住了进去,而且一住就是7天7夜。
他看着脚下忙碌的人群,思索城市、社会和人生,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当他趴在鸟巢边吹着口哨,挥动手臂时,人们抬头和他打着招呼,你好,鸟人。这时,他感觉自己是一只自由自在,独处的鸟儿。既独立,又不与世隔绝。
艺术家Benjamin在鸟巢里,还有一个想法。他等着埃及雁前来做客,或者在自己的鸟巢边筑巢。他在等待中感到了寂寞,而又在寂寞中等待伴侣了。
“博客”和“鸟巢”,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反向运动--孤中求群,群中求孤。在“群”和“孤”这两极之间,人们在寻找一种既不孤单,又能让自己自由惬意的一个点。从这个意义来理解,艺术家Benjamin的“鸟巢”,正是他的远离网络的“博客”。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的话。正因为如此,一个人活在世上,总是离不开他人。如果离开了他人,他便感觉孤单,时间久了,也便不成其为一个正常的人了。
但人又是有思想的动物。思想往往发生在静悄悄的时刻。这就要求有自己的空间。这空间既指物质的,也指思想的。如果不是这样,一个人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岂不是成了行尸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