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99800000080

第80章 用养生思维解读《论语》(宪问第十四)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正直说话,正直的做人;国家政治混乱,正直的做人,说话要谦逊。

不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面,都要正直做人,在政治不清明的时候就要谨慎的说话,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当说话正直会带来危险的时候要谨慎讲话,保护好自己不受到伤害。

孔子在当时的政坛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思想和他们的思想格格不入,孔子多次批评当政者,但是孔子并没有为此而受到****,危及自己的生命。孔子有几次遇险,在宋国的匡邑,被当地的士兵和百姓围住五天;因为得罪了小人司马桓魋,孔子被迫化装出逃;在卫国蒲地,蒲人曾经扣留了孔子;在郑国,孔子与弟子们走散,一个人站在东城门下,被人辱骂像条丧家狗。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在陈地,楚国派人聘请孔子,陈、蔡两个国家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不分日夜围困孔子和他的学生,断绝粮草。他们认为如果孔子在楚国被重用,那么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就危险了,最好的办法是让孔子到不了楚国。每一次危险孔子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孔子的邦无道,危行言逊的思想。

三国时期的孔融是历史名人,孔融三岁让梨的故事人人皆知,孔融是孔子的直系后代。孔融喜欢标新立异,不穿官服,不戴头巾,便装出行,他认为孝道也是不足守的,甚至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汉代提倡“以孝治天下”,孔融的言论就是放在现在也是不合适的。

董卓操纵朝廷时,孔融就经常和董卓闹矛盾,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在许昌孔融常常攻击嘲讽曹操。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由于军粮短缺,曹操下令禁酒,孔融反对。有人告密孔融“欲谋不轨”,曾与祢衡有放荡言论,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曹操以此为借口把孔融杀了。

人说话要看清形势,不能自我标榜正直而乱说话,因为不合时宜的言论给自己和亲人造成伤害。孔子说过: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没有看别人的脸色而乱说话就是眼瞎了。不清楚所处的环境乱说话把性命都丢了,不是连瞎子都不如吗?

明朝的方孝孺不仅葬送自己的生命,还成为了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明惠帝,惠帝听从兵部尚书的削藩建议,触动了番王的利益,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挥军南下。惠帝也派兵北伐,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燕军攻破京师后,文武百官多归顺燕王,方孝孺拒不归顺,被捕下狱。

朱棣想用方孝孺的威信来收揽人心,希望由他撰写新皇帝即位的诏书,朱棣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强迫他写诏书。方孝孺却大书:燕贼篡位,朱棣见他宁死不屈,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说: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朱棣怒不可遏,搜捕方孝孺的亲属,还包括他的门生和朋友(即第十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杀害,被杀者共达八百七十三人,方孝孺被腰斩于南京聚宝门外。方孝孺为了虚无的名声,牺牲了亲戚和学生近千人的生命。

儒家的没落和迂腐思想进入儒家有关系,迂腐的儒家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近代西方文化大行其道和儒家的思想没落有直接关系。许多人为了救国而去西方留学,学习西方的文化,不是西方的文化更先进,而是儒家的思想腐朽了,已经远远的脱离了孔子思想。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崇道德呀.”

孔子的弟子那么多,得到孔子如此高评价的不多。孔子赞扬最多的学生颜回,孔子只是赞扬颜回是好学生、贤人,没有得到君子的赞誉。南宫适问孔子了一个问题,孔子就称赞他是君子,看来南宫适问的这个问题很重要。

羿擅长射箭,是夏代有穷国君主,曾趁夏朝式微,占据夏朝国土,后由于沉迷打猎,被臣子寒浞所杀。奡(ao四声)以力大著称,被夏少康所杀。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因治水有功,舜禅让而得天下,儿子启,建立夏朝。稷是周人的始祖,尧舜时的农官,善于耕种。

孔子的思想是仁义,仁义是用来治国,这也是孔子的养生思想。国家的强大不是军事力量的强大,更重要的是要施行仁政;一个人不能以为盖世武功就可以横行天下,更重要的是注重仁,没有仁就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他不注重仁可能还没有生命危险,但是对于一个能力超群的人来说,如果不注重仁,那就是致命的危害。

如果一个大国家不施行仁政,那也是有致命的危险。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的军事实力最强大,一个是秦朝,一个是元朝,他们打败了所有的对手,国土面积都很大。有人把秦朝的灭亡归罪于宦官赵高,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其他朝代也有宦官干政,也没有象秦朝一样短命。这两个朝代的寿命都不到一百年,他们都是忽视了对老百姓施行仁政,秦始皇焚书坑儒,抛弃了儒家思想,强大的帝国转眼间就灭亡了。现在的美国和历史上的秦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强大的没有对手,看谁不顺眼就收拾谁,其他国家是敢怒不敢言,这样的情形也不可能保持长久。

南宫适能提出这样深刻的问题,说明他深入的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也已经得到了答案,孔子赞同他的说法,是否回答已经不重要。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炼自己的仁德,来充实自己;现在的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知道,向别人炫耀。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修养自己的道德,让自己得到养生,大多的儒生刻苦的学习,是为了能金榜题名。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的《范进中举》中的范进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也应该说幸运儿,他毕竟还是中举了,更多的是比范进更悲惨的儒生,既没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绩,还在艰苦的学习中丢掉了健康。

范进的生活就是不断地考试和准备考试,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中了秀才就有了考举人的资格,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范进的社会地位。范进为去省城参加乡试向老丈人胡屠户借盘缠,反遭辱骂,他不甘心,瞒着丈人前往应试。发榜之日,家里已经断炊,范进只好到集上去卖鸡。

范进见到自己中举的喜报,痰迷心窍,昏倒在地,救醒后又发起疯来,拍着笑着,不顾一切地到处跑。幸亏一位送喜报的人见多识广,可能是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找来平时范进最害怕的胡屠户,狠狠地打了范进一个嘴巴,范进这才清醒过来,范进在发疯过程中始终只说着一句话:“我中了!”这个故事生动的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身心健康的摧残。

十年寒窗苦是大家对上学的认识,大多数人认为读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读书人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读书就是为了当官,没有做官的儒生就成了尴尬的角色。有句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手无缚鸡之力成了儒生的标签。

现在教育以高考为指挥棒,学生十年寒窗为了高考,牺牲了健康和快乐。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好坏成反比,学习越好身体越差,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也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全社会对教育都不满意,学生对教育不满意,家长对教育不满意,老师对教育也不满意,根本原因没有理解孔子追求的学习目的。读书不仅可以增加知识、滋润灵魂,还可以让人获得快乐。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自觉学习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

美国芝加哥拉什大学对700多名平均年龄在80岁的老人,进行了连续5年的测试,结果显示:经常读书看报、经常用脑的老人,老年痴呆症的发生率比常人要低。心为人之君,养生贵在养心,养心贵在心静,读书可以让人心静。读书如与一位知己在促膝谈心,令人心情愉悦。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为什么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把自己当做小学生不断向别人学习,希望能达到真正的道,了解我的只有老天吧?

孔子始终没有停止学习,孔子向不同的人学习,不分身份的高低贵贱。不怨恨环境,也不责怪别人,孔子为什么把不抱怨看的如此重要?还自我评价是一个不抱怨的人。孔子是人类历史上顶级的智者,孔子追求的是养生。养生最重要的是快乐,不抱怨才能更加快乐,所以孔子把不抱怨看的特别重要。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孔子说:贤者以避开乱世为上策,其次是避开乱地,再其次是避开傲色,再其次是避开恶言。孔子又说:能做到这样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孔子是积极入世,用仁德的人带动社会的转变,让更多的人成为有高尚品德的人。孔子有教无类的传授弟子,让更多的人了解儒家的思想,提高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孔子把仁德修炼分了几个层次,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实施,不一定必须脱离社会到没有人的地方去修炼养生。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避开混乱的现实社会,就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居住;如果这样也做不到,可以避开那些神色傲慢的人;如果这些也做不到,可以避开那些说话不讲礼的人。这样做的目的还是为了让自己心情更加愉快,更加安静。

只要想追求仁德、追求养生,不论身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找到修炼的方法。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说:居于领导地位的人喜好礼,那么老百姓就容易管理了。

礼是培养仁德的重要方法,礼也是治理好国家的重要手段。仁德修炼是为了养生,治理国家的目的也是为了政权能更持久。把这两个看似联系不大的事情放在一起,实在是古人的大智慧。

大家都愿意和彬彬有礼的人打交道,和有礼貌的人交往让人心情愉悦。在注重礼的领导下工作心情舒畅,大家自然愿意接受这样的领导。

有个著名的成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说的是回纥国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李世民,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路过沔阳河边,白天鹅一扇翅膀飞上了天!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发呆,思前想后,决定继续东行,他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到了长安,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夸奖不辱使命,重重地赏赐了他,成了一段历史佳话,唐朝能有贞观盛世和李世民的宽宏大量有很大关系。

《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贞观六年年末(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查复核案件。当太宗看到有30多个死囚时,觉得很是可怜,就下了一道圣旨:把他们一律放回家,与家人团聚,一年之后的秋天回京问斩。接着太宗又下了一道命令:把全国的死囚都放回去,来年都到京城,一起问斩。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被放回去的全国390个死囚,没有人带领,也没有人监督,都按时从全国各地返回长安,没有一个逃跑或隐藏的,最后太宗将这些死囚全都赦免了。由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盛世,和李世民注重礼有很大关系。

注重礼是为了让老百姓更快乐,快乐让人更容易接受管理。领导注重礼,下面的人就会都愉快的接受领导。统治者注意礼,老百姓就会愉快的接受国家的法令。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炼自己并且谨慎从事。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炼自己而且安抚别人。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炼自己安抚老百姓。修炼自己而安抚老百姓,连尧舜都为此犯难啊!

君子要首先修炼好自己的仁德,让自己养生。如果君子能进一步带动更多的人修养仁德,那他就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尧舜也列在君子的里面,做君子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到像尧舜那样的人:修炼自己养生,然后带动他人养生。

尧让人举荐德才兼备的贤者,使族人能紧密团结,做到“九族既睦”;考察百官的政绩,奖善罚恶,使政务井然有序;注意协调各个邦族间的关系,老百姓和睦相处,政治清明。

尧命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制定历法,然后颁布天下,使农业生产有所依循,叫“敬授民时”。他派人住在东方海滨叫旸谷的地方,观察日出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派人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北向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派人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观察日落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秋分;派人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24节气就这样逐步形成了,至今对指导人们生活生产仍然很重要。

24节气对指导养生也有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的理论,入与自然界是“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人类脏腑功能的活动、气血的运行、机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等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对季节的划分就显得特别重要,二十四节气精确的划分了季节,相比较农历更精确,二十四节气和现在通用的公历相一致。

舜帝的父亲瞽叟双目失明冥顽不化,后母愚蠢而有失忠厚,弟弟象十分狂傲。舜对待他们仍然十分恭顺,待父母孝敬,待弟弟慈爱。舜二十岁时,已经因为孝顺而闻名于世,舜的孝感天动地,是孝的典范。

尧询问是否有可用的人才,四方诸侯都推荐舜,当时舜三十岁时,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来观察他如何治家,又派九个儿子与他相处,观察他处事的能力。舜言行谨慎,尧的两个女儿也不敢因为出身高贵,而对舜的亲人态度傲慢。

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民众在划分田界时,都懂得互相谦让。在雷泽捕鱼时,雷泽一带的人都把房屋让给别人居住。在河边制作陶器时,河边出产的陶器没有粗制滥造的。舜住过一年的地方,便形成了村落,住过两年的地方,便形成了城邑,住过三年的地方,便形成了大都市。

舜的父亲在后母的鼓动下要杀舜,让舜爬上粮仓涂抹顶部,自己却放火烧粮仓,舜就用两个斗笠护住身体跳下粮仓逃走。瞽叟又让舜去凿井,舜挖到井的深处,瞽叟同象便一起往井下填土,将井填实,舜却从旁边隐蔽的通道逃了出来。父亲和后母想杀他时,总难以得逞;有事找他时,却常常在身边。

舜五十岁代理天子政务,六十一岁时接替尧登上帝位,车上竖着天子的旗帜,去朝见父亲,态度十分恭敬,保持着做儿子的规矩。舜帝在位三十九年,活了一百一十岁。

尧舜这样有修养的人一个才可以称为君子,但是尧舜仍然会感到自己的修养不足,仍然不断的培养自己的仁德,应该更加努力去培养自己的仁德。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伸开两腿坐在地上等侯孔子来。孔子看到说:你年少时不谦逊也不友爱,长大了没有什么值得传述的贡献,现在这么老了还不死,真是伤害了做人的道理。说完,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孔子注重礼,对自己的学生说话都很讲究方式方法,不会让对方难看,对其他人就更注重礼了。孔子说的这段话却很难听,并且孔子还动手打了原壤,原壤是一个普通人,是孔子的发小,因为和孔子有交往在《论语》上留下名字。孔子对学生严格要求还可以理解,对一个没有文化的普通人又打又骂是不是太苛刻了。

如果能做到孔子说的:小时候照顾、教育好弟弟妹妹,长大以后还有让人称赞的品德,那至少也应该是贤人了。孔子那么多学生能成为贤人的也没有几个,按照这样高的标准来要求一个没有文化的普通人,是不是有点过分。孔子对人很宽容,为什么对原壤不宽容,这不好理解。

原壤夷矣,这句话很重要,这是孔子生气的原因。孔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椅子,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原壤坐的时候把腿叉开,在现在人来看可能也没有什么不妥,只是一个人的习惯,孔子有必要发那么大的火吗,还用棍子敲原壤的腿。这是《论语》记载的孔子唯一一次动手打人,一定是有特殊的原因。

中间几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孔子和原壤这个老相识打招呼说的闲话,孔子在拿原壤开涮,用现在通俗的话可以这样翻译:你小时时候没有招顾好你的弟弟妹妹,长大以后干一些让人不能说好的事情,你这个老不死的东西。这段话重点是开头一句和最后一句,原壤叉着腿坐,孔子路过用拐杖敲了原壤的小腿一下,意思是这样坐不合乎礼,也不养生,把小腿收回去。

正确的坐姿对健康非常重要,不正确的坐姿会造成人体驼背、近视眼、偏头痛、脊椎病、颈椎病等。孔子那个时代跪坐是主流,盘腿坐还不流行,叉开腿坐那就是另类,是非主流。叉开腿坐在地上脊椎不能伸直,长时间会造成脊柱弯曲,产生脊椎病、颈椎病等疾病。

跪坐的起源时间不好断定,现在能明确的是《周礼》中已经把跪坐形成了礼固定下来,孔子也非常重视跪坐,还对没有跪坐的童年小伙伴不惜动手打人。

从医学的研究结果来看,跪坐有以下几个好处:1、减少驼背的发生。2、有助于身体气血通畅。3、能让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降低。4、对男性健康的好处更大。

只有从养生思维的角度去才能解释这段话才合理,孔子追求的是养生的生活方式,跪坐不仅仅是礼仪的需要,更是养生的需要。孔子用棍子敲的是原壤的小腿,是提示原壤坐姿不正确,让原壤把小腿收回去。孔子是在督促原壤改变不养生的坐姿习惯。

《礼记》还有一段记载孔子和原壤的文字: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孔子的老相识有叫原壤的,他的母亲去世了,孔子帮他清洗棺木。原壤噔噔地敲击着棺木道:“我很久唱歌抒怀了。”唱道:“斑白的狸猫之首,牵着你柔软的手。”孔子装作没听见而走开。随从的人问:“先生不可以使他停止(唱)吗?”孔子道:“据我所知,未失去的亲人才是亲人,未失去的老相识才是老相识。”

这段话不好解释,孔子对原壤太好了,太放纵原壤了,甚至有人说原壤是孔子的私生子,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孔子对他的宽容大度。原壤是孔子幼年的好朋友,孔子对他是说话随便了一些,但是这正反映了孔子的真实思想。通过这两件事的对比更加证明孔子追求的是养生,对原壤符合养生的行为孔子就支持,不符合养生的行为孔子就批评。

原壤的母亲死了,原壤唱歌和庄子在老婆死后唱歌是一样的,表现的是对生命的豁达,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痛苦,对自己健康的造成伤害,这个行为符合孔子的养生思想,所以孔子支持。原壤叉着腿坐不养生,不符合孔子的养生思想,所以孔子严厉的批评了原壤,甚至动手打他。

孔子是对事不对人,作对的就表扬,做错的就批评,没有那么狭隘,不然大家怎么尊称孔子是圣人呢?

同类推荐
  • 地窗

    地窗

    一个甲子前的一幢悬案,建国以来几代人接力追寻。神秘的四合院究竟有何特异之处,接连不断的鬼影幢幢。神秘的地窗幽影,几路人马接踵而至,他们在找什么?是金银财宝,还是古玩真迹?闪着寒光的幽蓝色人影,凄凉的歌声,他们究竟是人?是鬼?神秘的地下窗影是通向地狱之门吗?黑暗中惊鸿一瞥的鬼影,带着寒冷气息令人窒息。就在北京,我的一位好友,当地著名的都市报的一位资深编辑家中,他看到了一幕奇怪的活剧,那幽幽的蓝光,那凄凉的歌声,带着寒气走向他的身边。
  • 33岁的最后仨月

    33岁的最后仨月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人生中的每一天。每一天的事情都连载着每一天的心路历程,一天一天的故事沉淀成往事,即“岁月”。岁月的昨天是经历,岁月的明天是未知,而岁月的今天夹杂在对于昨天的认知与对于明天的理解之间。直到永远……《33岁的最后仨月》书友群:26813101
  • 易经记

    易经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易经更是瑰宝,从易经中衍生出的诸多算法如奇门遁甲、大六壬、太乙神数、金口决、六爻,更是如繁花似锦一般。主人公易天因家传,年纪轻轻便成为了易学高手,但面对他的会是怎样的前景呢?更是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里,他又如何将易学文明发扬光大呢?
  • 阳关殇

    阳关殇

    以九州白胤攻占阳关的历史展开想象。不喜勿喷哦。
  • 寻圣传说

    寻圣传说

    米风一个十八岁少年在与同学在郊游时看到一个盒子醒来后发现自己穿越到天界发生各种奇葩爆笑逗比惊险的奇遇故事
热门推荐
  • 亿万老公牵回家慢慢养

    亿万老公牵回家慢慢养

    她当初真的是瞎了狗眼,看上这么一个人,本来还觉得他挺温柔的,于是就很傲娇的把他牵回了家当老公养。可是谁想,一牵回家,那个温柔的黎锦哥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只有。锦:"老婆,小锦锦饿了。"洛:"走,我们去吃饭。"锦:"老婆我想吃你。"洛:"滚!"锦:"我们一起滚!滚啊!滚啊!"洛:"滚你...啊!"洛:"你无耻,你蛮不讲理,你欺负我!"锦:"我哪里无耻,哪里蛮不讲理,哪里欺负你啦!"洛:"你就是蛮不讲...啊!"洛:"你欺负我!"锦:"......"洛:"我要告诉妈妈你欺负我!啊!"........................说好的温柔呢!都是骗人的!
  • 冬至后西湖泛舟看断

    冬至后西湖泛舟看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奥运励志故事:青年版

    奥运励志故事:青年版

    本书系人生观青年读物,选取了奥运感人的励志故事,结合青年的生活学习,列举大量案例,激励青年奋发向上。
  • 神的狩猎场

    神的狩猎场

    世界是一座诺大的幼稚园,它所容纳的,自身所认为的高级生命,智慧生物只不过是未经处事的孩童。仅此而已。
  • 遣返穿越者

    遣返穿越者

    你想拯救世界吗?你真的不想拯救世界吗?罗奔真的不想,可面对这个问题,他却只有两个选择,‘是’或者‘YES’。因此,罗奔踏上了拯救世界的路途。自从穿越这个词出现的时候,穿越早已兴起几百年了,每个穿越者都想改变世界,改变命运,但世界都被改变了,这个世界还能继续存在下去吗?罗奔被迫之下开始了他拯救世界的任务——遣返穿越者。
  • 神之眷属

    神之眷属

    神传魔法给人,人却魔法弑神,毁灭天地,再创世界。从平凡到不平凡,以伪灵者战胜超灵者,笑看风云。以单薄之力,统帅校园,弱冠之年,寄居高位。率领众人,欲破苍穹。今昔英雄,非我陌炎莫属。
  • 召唤创造师

    召唤创造师

    酷爱科学怪人的洛天穿越到以召唤为主的异界大陆。拥有神奇手术台和手术刀的他能够将尸体和残骸缝接成独特的召唤兽并赋予生命。圣兽?神兽?挖挖墓穴,做做手术,我就能够自己创造!
  • 青春进行事

    青春进行事

    又是一年招生期,杨文浩,刘倩倩,贾嘉...他们是清利斯16届重点二班应届生,他们的青春将会在此上演,冥冥之中。仿佛是命运的驱使,又仿佛是丘比特的剑......
  • 不结尾的爱恋

    不结尾的爱恋

    开学时,他们相碰了。一位是美男,一位是才女。在死党的“帮助”下,他们越来越近,可谁也不知道,这其中,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 逆天傲妃废材大小姐

    逆天傲妃废材大小姐

    她24世纪的金牌杀手,一朝穿越,成了废物少女?她是她我是我,一把银刀,逆天下,占九界,杀人无数,男神是她的,萌物也是她的,绝世武功还是她的!可从未想到身边有个无赖,他绝色妖容,武功神秘,却偏爱这杀人不眨眼的小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