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1900000051

第51章 宋代篇(5)

庆历四年(1044年)王安石居官的第三年,曾回到过家乡,他侍母弟还是严格遵循孝悌的原则。这一年,24岁的王安石添了个儿子,取名王芳,这是从《诗经·邶风·北风》中借取的,芳是大雪纷纷之貌。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他依恃“六艺”之深。次年,三年的签书淮南判官的任期满了,他又来到京师听候新的任命。正当王安石高中进士与签判扬州之际,范仲淹正好担任副相。在仁宗的动员下,上了“陈十事疏”,发动庆历新政,锐意改革,刷新吏治之际,但新政很快就失败了。此番王安石重临皇城,看到的依然是弊政处处,不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的政通人和、百废待举的样子。王安石对时政很失望,他不想按一般官场惯例在京谋求翰林院等接近中枢、易受赏识的官职,翼求得到较快升迁的机会,而是立志到地方上去考察时弊,寻求改革之道,充实他的治国良策。庆历七年(1047年),他又离开京师,仆仆风尘,来到东海之滨的鄞县(今浙江宁波)充当知县去了。正如他写下的《读诏书》诗说的:“去年东出汴河梁,已见中州旱势强。日射地穿千里赤,风吹沙度满城黄。近闻急诏收群策,颇说新年又亢阳。贱术虽工难自献,心忧天下独君王。”那样,王安石看到旱灾严重,民生维艰和朝政黯淡。他自认为已有救民于水火的良策,但条件不成熟,还难自献。因此,他要到地方去开创业绩和政治声望,以便更上一层楼。

思想卓越

王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在他进入仕途担任地方官吏时,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嘉祐三年(1058年)《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在他任参知政事和宰相期间,取得神宗的支持,抓住“理财”和“整军”两大课题,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方田均税、免役、市易、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由于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坚决反对,神宗后来也动摇、妥协,革新派内部又产生裂痕等,新法终被全部废止。安石变法,虽然归根结底是为加强皇权,巩固封建地主统治地位,但在当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和富国强兵,确曾起了推动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

为了给变法确立理论根据并反击守旧派,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尚变者,天道也”,用“新故相除”的进化观点驳斥了守旧派的“道不可变”的形而上学论调;同时又公然提出“祖宗不足法”,认为“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司马温公传家集·学士院试李清臣等策目》)。在变法过程中,他更设置专局,使子芳及门人修撰《诗》、《周官》三经新义,对新政从理论上加以解释与阐发,并通过政府力量作为学校诵习的定本,被称为“新学”,直接或间接为推行新法服务。上述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新政,无疑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对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王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灸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感。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如《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毕升

毕升(?~1051年),北宋时代的人,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者,与其同时代的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中对其发明有详细记述。活字印刷在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庆历八年间发明。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雕版印刷比起手工抄写,已方便得多。但是雕版仍有缺点,雕刻一部大书,需要不少人力、物力,很不经济,同时书板还占据大量空间。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的记载,毕升用胶泥刻字,一个字,一个印,用火烧硬。先预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着松香、蜡、纸灰等,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摆满字印。满一铁框为一板,拿到火上加热,药就溶化,用一平板把字压平。为提高效率,用两块铁板,一板印刷,另一板又排字。这块板印完,第二板又准备好了,这样互相交替着用,印得很快。每一个单字,都有好几个印,如“之”、“也”等常用字,每字有二十多个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时用。至于没有预备的冷僻生字,则临时写刻,用草火马上烧成。把字印按照韵目分类,安放在木格子里。根据毕升的试验,假使只印三两本显不出简便,假使印数百、数千本,就极为神速。他的方法虽然原始简单,但与现在铅字排印的基本原理相同。

遗憾的是,沈括对于毕升的生平事迹,没有交代清楚,只说他是“布衣”,没有做过官。在之后的记载中,凡是讲到毕升的,只不过重复或节录沈括原文,至今还未发现任何新的文献。不少外国学者说他是一个铁匠,也是根据《梦溪笔谈》,因沈括说有一位老锻工毕升,曾在皇宫中用铁锻炼黄金。有人说他是四川人,但没有提出任何证据。当他发明活字板时,沈括只是十几岁的小孩。毕升死后,他发明的泥活字印,为沈括的侄子辈所获得,作为古董般保藏起来。所以毕升与沈家或有亲戚关系,沈括是杭州人,毕升可能也是杭州一带人。

1993年,有报道说湖北英山发现毕升墓碑,此碑风化严重,又遭撞击损伤,笔画多有残缺,年号难以确定。但有人认为此碑的墓主即为发明活字的毕升。

明朝正德年间(16世纪初),在河南汝南地方一个武官家中,从地下掘出黑子数百颗。每子有一字,书法像唐欧阳询的字体,坚硬如牛角。当时有人以为这些就是宋活字,它的精巧,非毕升不能造。不过这只是后人的一种推测。毕升的胶泥活字,是经过苦心设计的,因为这牵涉到刻字、排版、印刷等实际技术问题。清朝道光年间安徽泾县有一位教书先生翟金生,仿照毕升的老法子,费了三十年心血,造成同骨头牛角一样硬的泥活字十万多个,到1844年才印出《泥版试印初编》,可知泥活字印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过去有些学者以为泥活字一触即碎,不能印刷,并说胶泥刻字,不合情理,可能指的是金属活字,或铸字的模型,因而怀疑毕升是否真的用过胶泥活字。其实泥活字“坚贞同骨角”,并且印得字画清楚。据近年新发现的几种泥活字印本和翟金生的泥活字实物,就可用来否定上述主观臆说了。又有人提出毕升的胶泥,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炼丹时用来密封炉顶的“六一泥”。实际上,清代翟金生用的只是普通泥土,并非用七种药物合成的所谓“六一泥”。同时,李瑶在杭州仿宋胶泥印书,朝鲜用陶字印《三略直解》,也都根本不提“六一泥”。“六一泥”之名只见于宋人医方,及《道藏》内《丹房须知》、《太极真人杂丹药方》等道书中。而正统《道藏》清代学者是很难见到的。所以说普通胶泥不能印书,要印书须得用“六一泥”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毕升发明活字不久,南宋周必大于1193年就用泥活字印刷自己著作的《玉堂杂记》。后来的人除沿用毕升的泥活字外,元代王祯又制成木活字。其实木活字毕升早已考虑过,他发现木头的纹理有疏密,沾水后高低不平,并且与药相粘,取下不便,所以舍木用泥。清代包世臣也说过用木活字印书,印了两百部,字画就胀大模糊,而泥版可印至千万而不失真。元、明两代,又有人利用锡、铜、铅等材料铸成金属活字,与雕版印刷相辅而行。

毕升的泥活字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朝鲜人利用毕升活字印刷的原理,推陈出新,早在王氏高丽高宗时(约1234年)已用铸字印书。李氏朝鲜太宗三年(1403年)以后,铸造活字二十余次,铸成铜活字二三百万个,并在世宗十八年(1436年)铸成世界最早的铅活字。活版印刷后来由朝鲜又传到日本。越南在黎圣宗光顺三年(1462年)已能很迅速地排印中越诗人唱和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系统的汉文活字。西洋活字印刷术由德国而后传到欧洲各国,以及新大陆的美洲。因为文字与中国不同,看起来似乎另成一系统。但自16世纪以来,不少的西方学者均认为欧洲的活字印刷术也受到中国的影响。所以中国发明的印刷术(雕版与活字板),不但直接传播到亚洲各国,并且影响了整个世界,对人类文化有着极其重大的贡献。

沈括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曾参与王安石的变法运动。一生都勤奋好学,无论是在天文、方志、律历、医药等方面无所不通。他所写的《梦溪笔谈》集其一生的研究和见闻的精华,其中涉及到了数学、地理、水利等各个方面。他的父亲沈周长期在外面做官,沈括十岁起就跟随父亲走南闯北,获得了很多见闻。他从24岁起,开始做官,又到了好多地方。33岁那年,他考上了进士,不久又调到京城昭文馆编校图书。他在馆中读了大量藏书,学识更加长进了。

科学研究

沈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温馨环境中度过的。然而,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人也不能一世停留在宁静的港湾。尤其是对于那些“天将降大任”的天才,命运似乎更为坎坷。就在沈括刚满1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计顿时艰难起来。沈括只好外出做官。从那时起,政务便占据了这位天才科学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但是,无论仕途多么险峻,宦海如何浮沉,公务怎样繁忙,他得志也罢,失意也罢,都从未放弃过科学研究。凭着超凡的意志、敏锐的观察力和过人的精力,他不停地攀登,终于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沈括知识渊博,天文地理、数理化、医药以及文学艺术,无不通晓。他在科学研究上涉猎范围之广,见解之精辟,都是同时代人所望尘莫及的。他从事的许多项目都代表了时代的水平,具有世界意义。在天文学方面,沈括制定了《奉元历》,制造了新的天文仪器,把天文研究又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此外,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发明了“十二气历”。按中国古代历法,阴历和阳历每年相差11天多,古人虽采用置闰的办法加以调整,仍难做到天衣无缝。沈括经过周密的考察研究,提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主张:废除阴历,采用阳历,以节气定月,大月31日,小月30日。这种历法当然是比较科学的,对于农民从事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十分有利,然而却因否定了老祖宗的“经义”而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抵制,迟迟未能推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科学最终一定会战胜愚昧。在沈括之后900年,英国气象局使用了以节气定月的“萧伯纳历”。如今,沈括所提倡的阳历法的基本原理,已为世界各国所接受。沈括一生为官,四处飘泊,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峭拔险怪的名山,一碧万顷的平川,烟波浩渺的湖泊,飞湍急流的江河,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深邃的目光,透过青山秀水,看到了它们的沉浮变迁。比如在雁荡山,沈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曾游览过不少名山,都是从岭外便能望得见峰顶;而雁荡山却不然,只有置身山谷,才能看到高耸入云的诸峰。经过再三琢磨,沈括得出了结论:是山谷中的大水,将泥沙冲尽之后,这些巨石才高峻耸立、拔地而起的。而且,雁荡山的好多独特景观,如大小龙湫、初月谷等,也都是大水长年累月冲凿的结果。由此,他联想到西北那土墩高耸的黄土区,和雁荡山的成因相同,也是大自然的杰作,只不过一个是石质、一个是土质而已。沈括关于因水侵蚀而构造地形的观点,在当时只有阿拉伯的一位科学家与他“英雄所见略同”。直到700年之后,英国科学家赫登才完整地运用了这一原理论述地貌变化。另外,在冲积平原成因的解析方面,在“化石”的命名以及地形测量和地图绘制等方面,沈括的贡献也极有价值。沈括对数学也有着独到的研究。相传,刚过“而立”之年的沈括,曾在一位转运使手下当官。在频繁的接触中,转运使发现沈括才华出众,很想把才貌双全的女儿嫁给他。正在这时,一位多嘴多舌的同僚告诉他,说近来沈括常出入酒楼,回来就闭门不出,想必是醉得人事不省,在蒙头大睡呢。转运使听后心中十分不悦:没想到这青年平时仪表堂堂,做事一丝不苟,原来竟是个酒鬼!这样想着,便径直闯入沈括住处,推开门一看,沈括正在摆弄桌上摞起来的酒杯。见转运使大驾光临,沈括忙让座倒茶,并把这些天的发现对上司娓娓道来。原来,酒楼里常把酒桶堆成长方台形体,从底层向上,逐层长宽各减一个,看上去四个侧面都是斜的,中间自然形成空隙,这在数学上称为“隙积”。数学上又把计算中间空隙的体积的方法,叫做“隙积术”。他冥思苦想,就是在研究“隙积术”。转运使听罢,这才转怒为喜。没多久,沈括便成了转运使的乘龙快婿。沈括是历史上第一个发明“隙积术”的人。

同类推荐
  • 华人十大科学家:吴健雄

    华人十大科学家:吴健雄

    吴健雄(1912.5.31-1997.2.16)江苏苏州太仓人,核物理学家,素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1934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受聘到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后进入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1936 年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940 年获博士学位,1944 年参加了“曼哈顿计划”,1952 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升为教授,同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同年获得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她美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勋章。《吴健雄》由西溪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
  • 居里夫人(名人传记丛书)

    居里夫人(名人传记丛书)

    本书讲述了居里夫人的生活以及她的工作。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有着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她在男性主宰的科学领域里占有不同寻常的一席之地——第一位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女性、第一位法国大学的女性教授、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第一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得奖人、第一位母女皆获得诺贝尔奖的母亲如此炫目的光环全部笼罩在居里夫人一人头顶,世界都为之震惊!
  • 中国大政治家的故事

    中国大政治家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金丝小巷忘年交

    金丝小巷忘年交

    范玮丽作为杨宪益最后三年生活的亲历者,记录下了与杨宪益在金丝小巷的相处经历,金丝小巷忘年交主要介绍了杨宪益的生活情况及杨宪益对往事的回忆,用细节展现杨宪益的真实性格与为人品格,并融入了范玮丽与杨宪益作为忘年交的深厚情谊。
热门推荐
  • 高校密语:转校生之转角遇到爱

    高校密语:转校生之转角遇到爱

    “他”是酷帅的校草,“她”是腹黑的校花。当两人相遇时,究竟是谁让谁迷了眼?又是谁让谁动了心?爱情之路坎坷不平,她和他又能否在一起?当曾经的誓言一一出现,他是否能不忘初心?当曾经鲜血淋漓的真相一一浮出水面,她又能否为他愿谅一切?当爱再次升华,当情再次升温………他说:离别是为了更长久的在一起。她说:离别,你离开的时候我为你送别,以后再不别离。(以后再不相见、再无瓜葛,又何谈别离之说?)
  • 灵震

    灵震

    异界大陆中他从小天赋顶尖,十岁灵徒九段却被亲近的人所害,雷电加身经脉尽断失去原有的一切;当所有人都认为他从此只能沦为废柴,却不知他脱胎换骨,“觉醒起来”...从此,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路灵力震荡,震动九霄,镇压一切强敌,,,,,,。
  • 冰冷的战姬

    冰冷的战姬

    下雨的某天,我和她相遇了。和她在一起的短短几天,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喜欢上了红发的少女。但是,在下雨的另一天,我失去了她。为了追回她,我只有渴求力量。另一方面,在追回少女的同时,被遮盖九年的悲伤过往,那神秘组织的庞大计划都逐渐展露眼前。我失去的记忆也在一点一滴地慢慢寻回……逆转了因果的少年与少女,在庞大未知的漩涡中究竟该如何挣脱束缚?“所谓的正义,就是这么一回事”“游飞,再见了。给你添了很多麻烦,我离开以后,你也要一直笑着……”“住手啊,苏菲亚!”“说到底不过是我的模仿品罢了。”“只因为这样,就要抹杀她存在的意义吗?这种事我绝不认同!”“那么换你又该怎么做?”
  • 梁遇春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梁遇春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读梁遇春的散文,不论是青春冲动、少年意气,还是略带沉重的沧桑之叹,都不会让人觉得平淡无味。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就是一个生命旅途中的流浪汉,举杯对月,入火而舞。
  • 转动人脉:构建超级成功人脉网的73个技巧

    转动人脉:构建超级成功人脉网的73个技巧

    在好莱坞,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人脉决定了财富。本书以人脉为核心,详尽地阐述了提升人脉的方法与技巧,另外,还精心选取了大量创造人脉、维护人脉、提升人脉的经典案例。衷心希望您在翻开本书的同时,就找到开启您人脉存折的密码,也找到一把开启您人生幸福与成功的金钥匙。
  • Angel的心

    Angel的心

    一个失去心的女孩也许在宇宙的深处,有一个属于我的星球,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静静地躺在那里沉睡,像睡美人,等待着自己的王子,去拯救那一颗心……
  • 转角的咖啡店

    转角的咖啡店

    "学长,你叫什么名字?上次咖啡店谢谢你啊”“不客气,苏子诺”“哦哦,学长,我叫叶凉笙”你还记得转角的哪个咖啡店吗?你还记得哪个名叫“奇迹”的咖啡店吗?真的很奇迹,我们就是在那里相遇的,真的很奇迹,让我们在那里存了那么多美好的回忆,你还记得哪个叫“奇迹”的咖啡店吗?你还记得哪个叫叶凉笙的女生吗?
  • 健身营养指南(40岁不惑篇)

    健身营养指南(40岁不惑篇)

    本书为40多岁人士的健身和营养需要,提供针对增强腹部肌肉、减轻腰部疼痛、降低血压以及减肥的有效锻炼方法。
  • 冰凌缘浅奈何情深

    冰凌缘浅奈何情深

    我们不可能再有一个童年;不可能再有一个小学;不可能再有一个初恋;不可能再有从前的快乐、幸福、悲伤、痛苦。一路向前走,走过了也就错过了,昨天,前一秒,通通都不可能再回去。——生命,原来是一场无法回放的绝版电影……人生路上的阻拌,终落寞在时间的轮回里,沉淀……升华……
  • 此念为执

    此念为执

    江月有一双血色的双眼,只不过从未睁开。前路,看不到希望。过去,血雨腥风,刀光剑影。唯有一声声的叹息!驻足,凝望。却身不由己的跌向烽火硝烟。命运?命运!我欲挣扎,却被镇压!我不甘心!!诸天也好,万族也罢,还有冥冥中的无上存在,终有一天,我也要掌握你们的命运。哪怕面对整个世界,何惜一战!万族千界,圣道争鸣!气运之火,诸天战歌!当那双眼睛睁开时,它凝视的,将是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