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91300000004

第4章 李姓主要分布

中国内陆李姓人口的分布

李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东北、冀鲁豫大部、四川大部、苏皖北部,每平方公里的李姓人达到172人以上,中心地区高达30人以上。这些密度最高的(17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205%,而李姓人口大约有4313万;129人~17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78%,李姓人口大约有2385万;86人~12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96%,李姓人口大约有253万;不足4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21%,李姓人口大约有297万。

李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在云南、四川中部、河北、河南、山西、甘肃西南、青海西部、山东北部、吉林、黑龙江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92%以上,覆盖面积占总国土面积的202%;四川东部、贵州、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北部、江西西部、山东大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甘肃东部、宁夏、内蒙古大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69%~92%,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304%;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大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海南、新疆西北、甘肃西部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23%~69%,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08%;其他地区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23%,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6%。

东北地区、河南大部、河北、山东、四川中西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是李姓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李姓总人口的453%。山西、河南西部、江苏南部、安徽中南、湖北、江西西北、云南中部、湖南西北、四川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陕西东南地区是李姓人口较多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78%,李姓2358万,约占李姓总人口的25%。内蒙古中西部、陕西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广西、海南、贵州南部、湖南西南、福建、江西东部、浙江、安徽东南、台湾、新疆西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96%,李姓2533万,约占李姓总人口的266%。其他地区是李姓分布较少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21%,李姓297万,约占李姓总人口的31%。

李姓的发源地鹿邑,到2003年底,全县李姓已发展到9577人,已占全县常住人口的81%,全县所属22个乡镇均有李姓,其中任集乡李姓占总人口的15%,穆店乡占14%,任集乡半截河村委会1200人全部为李姓;穆店乡西李村委会占90%,后李、前大李、后大李3个村均占80%以上。

台湾李姓

明代,李姓已基本上遍布大陆各省,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东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岛求生存与发展。明朝天启年间,颜思齐与福建南安人郑芝龙设寨于台湾的笨港(今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汉人到台湾垦荒。当时有李魁奇为郑芝龙守寨,这是入台最早的李姓人。1661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进入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经过8个月的战斗,赶走了荷兰侵略者,于1662年2月1日收复台湾。此后,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随从他前往的将士,也都留在了那里,共同开发台湾。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5个月后病死,其子郑经嗣位,据守台湾至1680年。郑氏父子入台、治台时期,有许多李姓人追随左右,在收复台湾的战斗及开发台湾的事业中,做出优异的成绩。仅收入《台南市志·人物志》中的李姓人物就有:延平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锋镇李茂、守卫澎湖的右先锋镇领兵副总兵李锡、右冲镇李昂、为郑经袭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师二镇先锋营副将李富、总理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将李芳、果毅中镇下部司李升、游兵镇中营守备李忠、游兵镇管炮守备李受等多人。《台湾通史》等文献也有许多篇幅记述明郑时期李氏的在台活动,如:永历(南明桂王朱由榔年号,始于1647年,郑成功及子经、孙克块沿用至1683年)十八年,明朝遗臣李茂春随郑经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裏;永历二十二年,平和人李达入垦大糠榔西堡潭;永历三十七年,淡水通事李沧,获准前往卑南(今台东)采金。清政府领有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不久,闽、粤李姓移民接踵拥至台湾中部;雍正、乾隆时入台人数日渐繁多,垦殖地不断扩展。至清末,台湾的平原和盆地已经被开拓殆尽,入台的李姓人只好向山区求发展。对此,《台湾篇》等文献有较详细的记述,如:康熙二十四年,李婴进入鹿仔草堡开垦;康熙二十九年,闽人李阳,入垦他裏雾堡田头庄;康熙三十二年,闽人李云龙,入垦学甲堡(今台南县学甲镇);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李焕挺,居于下淡水港,平定朱一贵之乱有功;康熙末年,粤人李贞镐,入垦哆哕咽堡前大埔庄;康熙年间,龙溪商人李元,入台湾府(今台南市)开设糖廊,号“李胜兴”;康熙年间,南安人李碧,与黄放合垦于大糠榔西堡港尾寮庄;雍正九年,粤籍义民李伯寿,居于彰化阿束庄附近,大甲西社番变时不幸战死;雍正末年,李、陈、郭、蔡、尤等姓,合垦于苗栗二堡苑裏;嘉庆初年,李、谢、林三姓入垦东螺西堡宝斗庄;嘉庆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垦奇莱荒埔(今花莲县);嘉庆二十三年,李、王、张三姓计140人,合力开辟井子脚的新盐田;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垦奇菜荒埔……总之,三百多年来,闽、粤李姓络绎不绝于台海道上,他们定居台湾后,披荆斩棘,凿山辟田,为开发和建设台湾做了应有的贡献。

海外李姓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在海外,李姓人几乎遍及全世界,主要分布于越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毛里求斯等国家。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李姓华人,都建立了李姓宗教组织,经常开展活动。但是限于资料,无法一一尽述,只能粗略介绍一二,以见一斑。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李姓向海外发展,早于向台湾移民,除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鲜李姓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这些人熟悉水性,善于驾船,去琉球国(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岛)后,李荣、李杰、李敬、李进、李隆、李陆、李珍、李华、李弥、李叶等人,曾受琉球国的派遣,作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明会要》记载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人。这些李姓人,后来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

清代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南方沿海一些居民开始渡海远徙,到南洋(亚洲东南部地区,即“东南亚”)谋生,其中有许多李姓人。据有关史料显示,早期下南洋的人,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及广东广州、惠州、潮州、嘉州、琼州(今海南岛)等地的男性青壮年,他们通过香港、澳门、厦门、汕头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历尽艰难曲折,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由于他们无力支付路费,绝大多数是以“佣工”的身份,通过中介机构被转贩到南洋的。当时的香港合安栈、新加坡广福泰栈等,就是专门从事拐卖、贩运华工的机构。他们到达南洋诸国后,基本上都是做苦工,经过一番艰苦劳动后,有的在经济上稍有积蓄,便做点小本生意,待有一定资金时,转而经营商业,赴南洋者并非都能获得成功。尽管如此,奔赴南洋人仍络绎不绝,以致一浪高过一浪。在南洋诸国拥有较多人口的李姓华人,就是这一时期迁入的。

李姓远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欧、美各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848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由于缺乏采矿劳力,便在中国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其中有闽、粤等地的一些李姓青壮年,这些华工为美国西部的早期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后他们在美国各地发展繁衍,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美国成为美洲李姓华人的主要聚居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两国为解决后勤劳力不足,经中国政府允许,又在中国上海、天津、青岛、河南等地招募华工25万名,其中也有不少李姓人。当时的苏联也曾在河南永城、夏邑等县招募劳工,其中也有李姓人。

越南李姓

越南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起,就同中国有密切关系。中国五岭以南地区古称交趾,远在上古时代,帝尧南抚,曾到交趾。公元前2世纪初,南越王赵佗置交趾,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交趾为13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东汉移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直到隋代,一度曾称交州,长期为交趾郡。唐代,交趾为安南都护府地。10世纪30年代(五代后晋时)独立,始形成封建国家。北宋封其王为交趾郡王,南宋改封安南国王,此后即称其国为安南国,直到1802年才改国号为越南。正由于中国与越南这种密切关系,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地区许多人持续不断地迁往那里,其中就有李姓人。唐朝中叶,有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后裔李象古,任安南都护,子孙留居安南。北宋时,李象古的裔孙李公蕴在前黎朝任殿前指挥使,住在安南北江古法,附近有一棵木棉树被雷击,留下斑斑痕迹,于是他就借机形成一段文字,中有“十八子成”、“天下太平”之语,利用人们迷信符瑞的心理,制造李氏应为国王的舆论。1009年,黎卧朝帝死,李公蕴被拥立为帝,建立越南李朝,建都大罗城,改城名为升龙(今河内)。越南李朝历8主216年,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体都仿照中国。其中,曾长期采用赐姓的手段来加强统治,赐给有功的文臣武将以李姓,从而使李姓人口急剧扩充,发展成为越南的大姓。

朝鲜李姓

朝鲜历史和文化悠久,从古代起就同中国有友好往来。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与唐朝有密切联系。据朝鲜著名地理学家李重焕《择裏志》载:“自新罗末通中国而始制姓氏,然只仕宦士族略有之,民庶则皆无有也。”936年建立高丽王朝后,“始仿中国民族,颁姓于八路,而人皆有姓”。于此可见,古代朝鲜的姓氏,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由于中国与朝鲜为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密切,长期以来有不少中国人移居朝鲜,其中就有李姓。据说李氏朝鲜的创建者李成桂,其先祖为辽东李氏的一支,后因躲避战乱而迁至朝鲜。李成桂出身贵族,本为王氏高丽将领,参与军机中枢,1388年举行兵变,废旧王祸,立新王昌,次年废昌立恭让,独掌大权。1392年,逐恭让王,即位,改国号朝鲜,都汉城。李氏朝鲜历27王519年,曾于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至1910年朝鲜被日本侵占,李氏朝鲜灭亡。李氏在统治朝鲜的500多年时间里,曾下令将王氏高丽所赐的王姓一律恢复其原姓,同时采取“赐姓”的办法以加强统治,赐予许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鲜李姓人口急剧增加。明末清初,又有明将李如松的子孙及明廷遗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避难迁入朝鲜。如今,在朝鲜常用的143个姓氏中,李姓为第二大姓。

犹太人中的李姓

犹太人古称“希伯来人”,公元前13世纪曾居住在巴勒斯坦,讲希伯来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公元前11世纪建立以色列王国,创设犹太教。公元1至2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绝大部分被赶出住地,其中散入欧洲的或受到迫害屠杀,或与当地民族结合。犹太人进入中国,约始于唐。到北宋中叶,进入中国的犹太人渐多。北宋时进入中国的这批犹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2世纪70年代离开犹太本土,流徙到印度孟买地区,在那里定居了1100多年,于11世纪中后叶,又循海道向东推进,到达中国。他们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向皇帝殷勤致意,并进贡西洋布。宋朝皇帝接受了他们的贡品,同意他们“留遗汴梁”。于是,这一支犹太人就在开封定居下来,并分别取了汉人的姓。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犹太人散居于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宁波、泉州等地,但以住在开封的犹太人为最多。住在开封的这一支犹太移民,以李姓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聂、金、张、左、白等17姓,其中两李、两金、两张为“同姓不同家”。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他们在开封上市子东南(今南教经胡同)购置土地,建筑寺院,取“清者精一无二,真者正而无邪”之意,名为清真寺,通称礼拜寺,这是当时开封犹太人宗教活动的中心。这所寺院,是中国历史上创建最早、保存时间最长、最为著名的犹太人的礼拜寺。到了明代,开封犹太教进入鼎盛时期,教徒发展到500余户,约4000余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明军掘黄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义军,使开封沦为泽国,开封犹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开封城时,幸存的犹太人才随同汉、回民返回开封,后又在寺院旧址上重建了清真寺。

清初,在开封犹太人李、艾、赵、张、高、金、石7大姓中,李姓仍居首位。如今,开封犹太人尚有4姓,仍有李姓,他们已完全接受了中国文化。

李姓不仅是汉族大姓,也是许多少数民族的大姓。如白族、回族、苗族、壮族、瑶族、畲族、彝族、羌族、纳西族、鲜卑族等许多民族中都有李姓,其原因,除了唐朝大量赐给异族姓名外,还有少数民族本身汉化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进程中,古代的许多民族相互斗争,也相互影响。后来,有些逐渐融合在一起,有些得到了发展。李姓形成以后,经历了多次民族融合,既吸收了一些少数民族成员,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数民族,从而使李氏宗族的民族成分丰富多彩。

同类推荐
  • 良臣谏章奏本(中华千年文萃)

    良臣谏章奏本(中华千年文萃)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商到周,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两晋,再从十六国到南北朝,从隋唐到宋元明清……一位帝王就是一部演义;一个朝代就是一部历史。迄今为止,已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了。在五千年的岁月里,既有正直强国的明君,也有荒淫误国的昏君,既有贤臣良将,也有奸臣小人。于是,在纵横捭阖的政坛上,演绎了一场场正义与邪恶的笔锋之战。
  • 鬼神文化

    鬼神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鬼神文化》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本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冬青书屋文存

    冬青书屋文存

    这本书系统的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内容丰富精彩,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 中华成语故事(第八卷)

    中华成语故事(第八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 风流不见使人愁:北京的名人与往事

    风流不见使人愁:北京的名人与往事

    本书作者用兼具理性和诗意的笔触,描摹着北京这座迷人城市值得缅怀和追忆的名人与往事。
热门推荐
  • 大夏帝国的传说

    大夏帝国的传说

    讲述从一个帝国的覆灭危机开始,绵延近百年的历程。到终极一战后,神的离开,魔法的彻底消失,人类终于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 末世斗命

    末世斗命

    生活在繁华都市的主角,遇到人类变异的末日危机,不甘这样死去,开始救世之旅。。。。。。
  • 魔非仙

    魔非仙

    “少年!看你骨骼精奇。有气冲破天灵,定是修仙奇才,我就卖你颗《洗髓丹》,吃了之后,打通任督二脉,立五行之府,轻松踏上修仙大道,今天只收你10个铜钱!”“可是我只有1个铜钱。”“1个铜钱太少了,要不把你手里的炊饼一起抵给我,我就卖你这颗《洗髓丹》”“好啊,给你!”“好,炊饼真好吃,嗯,嗯,少年,拯救世界的任务就交给你了!我先走一步了。”少年昊天获得了一颗《洗髓丹》,从此走上了拯救世界的道路。
  • 倾国倾城:绝世世子妃

    倾国倾城:绝世世子妃

    前世,她被渣男贱女害死。一朝磐涅重生,有仇报仇,有冤报冤!渣男配上了贱女,绝配!小心翼翼蛰伏的庶妹还敢兴风作浪?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但不知何时招惹上天下第一公子?他腹黑,邪魅一只,却独独对她宠溺入骨;她呆萌,扮猪吃老虎一枚,却不知何时丢了自己的心,既然丢了心,那便攻心!某女:“你的头发丝到脚后跟都是姑奶奶我的!”某男:“你的髓里你的骨里都烙印着爷的痕迹!”爱了,那便一生一世一双人永不悔。宠文1v1。
  • 佛说护净经

    佛说护净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南蛮秘术

    南蛮秘术

    爷爷在我背上钉九颗钉子,让我死而复生,现在亦人亦妖。爷爷在我背上钉下九颗钉子,只为封印我体内那个邪恶的灵魂.我爷爷是梅山教的,信鬼神的朋友,作我的亲身经历看,不信鬼神的朋友,就当看个故事,消遣消遣就是。信不信鬼神这种事情,强求不得,只有遇到过的,才会完全相信,譬如我。斗尸、招魂、狩猎、符术、神打、诅咒……这些诡异的事情,你们经历过吗?
  • 淡河

    淡河

    她忍受不了平淡的生活,即使摆弄好的家具也要不定时改动,可她说唯独爱情,她希望平平淡淡。
  • 现在我只在乎你

    现在我只在乎你

    一对网恋情侣,经历过许多有趣的事。也有磨难。在现实生活中不知道对方到底怎么样。但是依然坚守。也有身边人带来的趣事。
  • 阴间学校

    阴间学校

    我多年来一直迷茫着,不知何时我居然自己报考了一个我不知道的学校,那个学校的名字也很诡异叫做阴间学校……
  • 枫中雪之烈焰流火琴

    枫中雪之烈焰流火琴

    他们是无血缘关系而成为的姐弟。他玩世不恭,对什么事都不会上心,唯独对她言听计从;她神医妙手,为了帮助师傅,徘徊在危难之间。达成约定的两人,开始了危险的路途。她有喜欢的人了,但是他却说:“姐,你别喜欢他了,喜欢我吧。”一路上,他救了她很多次,都无怨无悔。他说:“若是你,我愿倾尽所有,只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