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2100000002

第2章 淡泊,旷达,超脱(1)

圣人般虚淡的心境

《庄子》中曾提到过一个女人,她在与南伯子葵地交谈的时候讲了这样一段话:“你知道卜梁倚吗?他有圣人般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而我呢,我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那种明敏的才气。我本想如果用虚淡的心境去教导他,没准他果真能成为圣人。然而,结果却不是这样。虽然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给具有圣人才气的人看起来更容易些,但我还是选择持守着告诉他,结果,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看到他已经可以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结果,他七天之后就能遗忘万物。看到他已经遗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结果他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己的存在。等到他遗忘了自己的存在,他的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澈。当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澈,他就能够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当他感受了道,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当他超越古今的时限可以在历史中穿梭,那么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当你摒除了生也就没有了死,因为没有了死的对比,那时候的生也就不存在了。”

庄子认为,一个可以学道的人,必须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否则,这个人只能在世间随波逐流,跟随着众人行走于声色名利之中,永远没有醒悟的那一天。一个人,只有学会了修养自己的心灵,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才有可能像庄子一样,达生而逍遥。

心灵的淡泊,能与宇宙时空中无穷无尽的能量连接在一起,潜移默化地使人的灵魂升华,会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变得永远充满神秘色彩。为了放淡自己的各种欲望,我习惯在孤灯夜静的书案前,头靠着松软的椅背,轻轻地合上疲惫的眼睛,闭目养神,忘记自己,忘记世上困扰人的一切。在宁静中,我的生命变得犹如满天的轻风细雨那样悠长、清澈、温和,缓缓地逍遥于宇宙时空之中……

一个人要想消除心灵的烦恼,淡泊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珍爱生命,就必须修身养性。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只有精神长存世间,所以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一种境界。

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上,心灵当似不动的高山,安贫乐道;不能像水中的杂草,随波逐流。居住在闹市,在嘈杂的环境之中,不必关闭门窗,任它潮起潮落,风来浪涌,我自悠然如局外之人,没有什么能改变心中的宁静。身在红尘中,而心早已出世,在白云之上。

侧耳倾听蝉鸣声

默雷禅师有个叫东阳的小徒弟。

这位小徒弟看到他的师兄们,每天早晚都分别到大师的房中请求参禅开示,师父给他们公案,用来拴住心猿意马,于是他也请求师父指点。

“等等吧,你的年纪太小了。”但东阳坚持要参禅,大师也就同意了。

到了晚上参禅的时候,东阳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然后在师父的旁边坐下。

“你可以听到两只手掌相击的声音,”默雷微微含笑地说道,“现在,你去听一只手的声音。”

东阳鞠了一躬,返回寝室后,专心致志地用心参究这个公案。

一阵轻妙的音乐从窗口飘入。“啊,有了,”他叫道,“我会了!”

第二天早晨,当他的老师要他举示只手之声时,他便演奏了艺伎的那种音乐。

“不是,不是,”默雷说道,“那并不是只手之声。只手之声你根本就没有听到。”

东阳心想,那种音乐也许会打岔。因此,他就把住处搬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

这里万籁俱寂,什么也听不见。“什么是只手之声呢?”思量之间,他忽然听到了滴水的声音。“我终于明白什么是只手之声了。”东阳在心里说道。

于是他再度来到师父的面前,模拟了滴水之声。

“那是滴水之声,不是只手之声。再参!”

东阳继续打坐,谛听只手之声,毫无所得。

他听到风的鸣声,也被否定了;他又听到猫头鹰的叫声,但也被驳回了。

只手之声也不是蝉鸣声、叶落声……

东阳往默雷那里一连跑了十多次,每次各以一种不同的声音提出应对,但都未获认可。到底什么是只手之声呢?他想了近一年的工夫,始终找不出答案。

最后,东阳终于进入了真正的禅定而超越了一切声音。他后来谈自己的体会说:“我再也不东想西想了,因此,我终于达到了无声之声的境地。”

东阳已经“听”到只手之声了。

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谜,人最不了解、最不明白的,恰恰是人本身。

我们活着毕竟要关照好自己,生命是我们从造化接受的恩赐,我们有愿望也有责任去善待这项恩赐。珍视我们的心灵,醒悟自觉,尝试着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将整个心灵融入自然中,倾听自然的声音,用自然的营养滋润我们的思想和灵魂,使我们自由的心灵飞翔在宇宙深处。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上面这首偈是六祖慧能所作。据说,五祖弘忍退位时,想从众弟子中找一个有才能的人来做接班人。于是,他就把众弟子招来,对他们说:“你们听了我这么长时间的弘法布道,也不知道你们悟了没有。诸位各作一首偈子呈来,让我看看你们修行的成绩。中意的话,就把衣钵传他。”

在众多的徒弟中,当时有一位名叫神秀的上座和尚,资历很深,读了很多经书,颇有学问,深得弘忍器重,大家认为这回呈偈受衣钵的人非他莫属。神秀为人持重,虽自知为众望所归,但还是把精心写的一首匿名偈子,乘天黑贴在廊壁上。第二天人们见到了这首偈子。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一直在碓房舂米,并不知五祖要学人呈偈选法嗣的事。当有人念着神秀的偈子从碓房经过时,慧能不禁感叹道:“好倒是好,但并未到家。”

那人听了慧能的感慨,不禁呵责道:“你一个舂米的行者,胡说什么?”

慧能也不跟他计较,当下想好了一首偈子。到了晚上,找一位童子带他到了廊壁下,请人代笔把他的偈子写上。这首偈就是我们上面看到的。

五祖读后说道:“这是谁作的?也没有见姓。”虽然如此,但由这首偈子,弘忍更加认识到慧能是成大器的材料。为了掩人议论,弘忍脱下鞋子,用鞋底把慧能的偈子擦掉了。

到了晚上,慧能还在碓房干活,五祖悄然而至。寒暄过后,五祖用手杖在碓石上敲了三下,转身走了。慧能会意,便在三更时刻到五祖房中。五祖为他讲解《金刚经》,当听到“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言下大悟。印心之后,弘忍随即传法衣与他,慧能即为禅宗六祖。

如果用一个字来分别概括这两个偈,那么神秀偈为“戒”,慧能偈为“空”。

神秀偈执障身心,要人终生不断地拂尘拭埃,这是渐修的法门,并未达到究竟空的境界;慧能偈虽否定了身执和心执,但也有执空之弊。所谓空无一物,是在心念的不停流动中,不停滞,不执著,有而非有,空而非空;如果执空不放,也是一种挂碍、沾滞,必将堕入魔障中。

无我是佛界,忘我是道场

慧忠禅师就是一个心外无物的人,可以说,他已经达到了大彻大悟的无我忘我的境界。印度的三藏法师自神通,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与他验证。

慧忠谦让地问道:“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

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

慧忠于是心中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

三藏运用神通,察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悉数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禅师心迹,一时茫然不知所措。

慧忠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极好!极好!可是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三藏迷惑。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察?”

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

南怀瑾曾说:“人,悟到了真正的无我,修行到了真正的无我,就是佛了。”这个佛,无我,自然无众生,无寿者,这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做到了无我就是佛境界,一切凡夫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观念的执著,都是因为有我而来,那么真正无我就是佛的境界。

功成自然退,扁舟泛五湖

李泌一生中多次因各种原因离开朝廷这个权力中心。玄宗天宝年间,当时隐居南岳嵩山的李泌上书玄宗,议论时政,颇受重视,却遭到杨国忠的忌恨。杨国忠毁谤李泌以《感遇诗》讽喻朝政,李泌被送往蕲春郡安置,他索性“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后来自从肃宗灵武即位时起,李泌就一直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虽未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因而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收复京师后,为了躲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祸,也由于叛乱消弭、大局已定,李泌便功成身退,进衡山修道。代宗刚一即位,又将李泌召至京师,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使其破戒入俗,李泌顺其自然。当时的权相元载将其视作朝中潜在的威胁,寻找名目再次将李泌逐出。后来,元载被诛,李泌又被召回,却再一次受到重臣常衮的排斥,再次离京。建中年间,泾原兵变,身处危难的德宗又把李泌招至身边。

李泌屡蹶屡起、屹立不倒的原因,在于其恰当的处世方法和豁达的心态。其行入世,其心出世,所以社稷有难时,义不容辞,视为理所当然;国难平定后,全身而退,没有丝毫留恋。李泌已达到了顺应外物、无我无己的境界,正如儒家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则建功立业,“藏”则修身养性,出世入世都充实而平静。李泌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朝廷内外倾轧混乱,若要明哲保身,必须避免卷入争权夺利的斗争之中。心系社稷,远离权力,无视名利,谦退处世,顺其自然,乃李泌的处世要诀。

身做入世事,心在尘缘外。唐朝李泌便为世人演绎了一段出世心境入世行的处世佳话。他睿智的处世态度充分显现了一位政治家、宗教家的高超智慧。该仕则仕,该隐则隐,无为之为,无可无不可。

李泌有一阙《长歌行》:

同类推荐
  • 《古兰经》注释研究

    《古兰经》注释研究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止。史料表明,《古兰经》问世以来文本从未变化,变化的是对它的注释。因此,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注释《古兰经》伊始,历代注释家基于经训教义原则,秉承注释学术传统,发扬文化创制精神,与时俱进地解读着《古兰经》的微言大义,揭示着《古兰经》的经义经旨,从而使伊斯兰教始终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程,使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改造命运 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本书是收录了《了凡四训》的原文并进行了译解,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
  • 如何安心(禅·心灵·灵性)

    如何安心(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浮躁的世俗生活,难得安心的生活现状做了有说服力的劝导。 其中充满了东方哲学的智慧,有些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要遵循的原则。比如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要有创造力,发自信心。是值得一读的人生励志书,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著称於世。不仅驱使着古代万千的学问家为之作注,探其玄秘,释其奥义,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步入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本书是一本将佛学禅修与现代生活感悟完美结事的励志书。本书将历代的佛学大师的佛心禅语汇编成十二堂课,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幸福、做人、做事、生活、修心、舍得、爱情、事业等十二个人们最关心的角度入手,帮助读者从自我心灵汲取力量,缓解烦恼与压力。本书每一个励志故事都是一丝顿悟的人生哲理,给读者以启迪性的人生智慧。
热门推荐
  • 魔武年代

    魔武年代

    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二学生,因为一次意外而卷入一个奇怪的魔法世界。从而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时代碰撞......十二主神相接陨落,复仇者们执着的复仇之心带来了毁灭,在那个诸神的黄昏,一个将军说过。战争毁灭了英雄,但是同样的,战争也可以铸就英雄。那么,就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铸就我们的辉煌。阿德洛思,为了诸神而战...ps.求推求指教。ps.觉得简介神马的最讨厌了。ps.只要你耐心看下去,绝对精彩ps.求你们了,相信我吧.
  • 幼科切要

    幼科切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元始记

    元始记

    凡人青年王一,机缘巧合之下,在某个错误的时刻用错误的方法修炼了一种错误的功法,会造成什么后果呢?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沿着扑朔迷离的修行之路,拨开层层迷雾,一路阴差阳错,又持之以恒地攀上巅峰!
  • 青春换来爱

    青春换来爱

    小白兔和大灰狼的追逐不是最美,却是最有趣……
  • 闹鬼大湿

    闹鬼大湿

    狄小刚本是一个生活在都市里面的普通大学毕业生,但是在朋友们的影响下,他不断的接触到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于是乎他便成了一个道士……自从diao丝狄小刚变成道士,鬼和鬼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且看闹鬼大湿的爆笑来袭……
  • 相交

    相交

    在A市的两边,苏檩夏和梨茉在为自己的命运而烦恼,一个清纯圣洁,另一个活泼阳光,A市最有钱有势的男人宋清远会更偏向谁?当被唯一的好友欺骗之后的痛苦又能向谁诉苦?
  • TFBOYS唯恋唯你

    TFBOYS唯恋唯你

    或许,我们从开始就是个错误,如果我们没有在一起,是不是就不会有后来的这些事情了……“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的眼里、心里,从来都是你。”——by王俊凯“就算为你失去一切又怎么样?你心里永远只有一个他,可你知道,我心里永远只有一个你吗?”——by王源“你是我的青梅,可我想做的却不只是你的竹马。”——by易烊千玺
  • 失忆时光那些事

    失忆时光那些事

    在我失忆那段时光,发生了许多事情,一下子让我难以接受...
  • 创世演变

    创世演变

    一块偶然得到的石子,让我来到了这片黑暗的天地,这里没有物质,没有空间,没有时间。而我要做的是就是创造!小说《位面旅行之路》前传,世界大背景!努力搭建一个完美大世界!
  • 华夏隐世者

    华夏隐世者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批神秘的传世高手,他们默默无闻的生活在各自的世界,非华夏一族有灭亡灾难之时,他们永远不能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