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些悲壮而苍凉的故事,它有关一段历史,同时也关乎现在和未来。
雅砻河,山南人民的母亲河,孕育了璀璨的雅砻文化,在整个西藏乃至青藏高原上,山南都有着尊贵而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对于山南,总有那么多纷繁复杂的文化纠葛仰躺在这片土地上,让无数前来瞻仰膜拜的人们带着震撼和无言离开。对于守墓人这个特殊的“职业”,想必大多数人都鲜有了解,而此次的山南之行,藏王墓便是自己重要的一站。
藏王墓是公元7—9世纪吐蕃第二十九代赞普至末代赞普、大臣及王妃的陵墓群,位于山南琼结县琼果区,琼结宗山西南方向,是西藏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的王陵。其中最著名的是松赞干布墓和与松赞干布墓邻近的赤德松赞之陵。
前往藏王墓,缘于一位朋友对此处莫大的兴趣和热爱。前些日子,接到重庆一位记者朋友的消息,想到山南做一期节目,主题便是关于藏王墓和守墓人的。于是,趁着此次山南之行,我便迫不及待的先行为快。带着诸多的好奇和敬仰之情,我坐上了从山南地区泽当镇开往琼结县城的班车。
一路上,蓝天白云和着轻快动听的藏歌,打破了周围苍茫的田野间和远处的光秃秃的高山带给我们的寂寞和无聊,让我们的心情不禁都舒畅起来。道路周围的许多藏式特色的民居显得异域风情十足,同时,偶尔成群结队的牛羊更为原本有些枯燥的旅途带来了许多新鲜感。一路上,我们带着对藏王墓的满怀期待和复杂心情,开始在脑海里一页页的回顾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和近乎残酷的往事。
据说藏王墓曾有一种藏地独有的活守墓人制度,这种制度延续了200多年。守墓人制度属于苯教人殉制的延续,由杀活人祭祀变为人不被杀但需终生守护在此。守墓人通常由藏王的宠幸近臣或贴身仆役担任,谁被选为守墓人对于他的家族来说是一件风光无限的事,这一家将世代享用王朝的供养,但他其实就是一个活死人,终生不得与外界活人接触。吐蕃王朝灭亡后,又兴起了天葬,既无藏王,又无墓可守,活守墓人制也随之消亡。
而今天,我所要接触的索朗顿珠,便是其中的一位。据悉,他从三十多岁便来到藏王墓,成为当时的守墓人之一,距今已经有16年之久。想到他们特殊的身份和生活方式,我便迫不及待的
想要快速到达目的地,然后一一解开心中的诸多谜团。
所幸车子很快,从泽当镇坐班车到琼结县不过40分钟的车程,票价每人10元,倒也方便。听当地的人说,每年旅游旺季的时候到琼结的游客非常多,琼结县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同时从地区到下面去的交通也很便利。
我们到达琼结县城的时候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琼结县上陆续前往藏王墓转经朝圣的人特别多,每一个见到我们的藏族人都会微笑着向我们打招呼,说着“谢谢”、“扎西德勒”等简单熟练的交际语言。
当我们走到赞普路的时候,便能远远地看到突出地表十多米的大土堆,我们很快便能确认那就是经常在影视作品和文化书籍当中见到的藏王墓真容了。从远处看,藏王墓就像一顶倒扣的巨型王冠,由于雨水的冲刷,墓冢边缘多处坍塌,掩饰不住它多年的沧桑,站在藏王墓下方,抬头望去,可以看到当年的能工巧匠在建藏王墓时夯实土层的清晰痕迹,一层层岩片排列整齐,仿佛在讲述着当年逝去的繁华。为了尽快一睹真容,我们不禁加快了前行的脚步!
从我们下车的地方到藏王墓的距离不到一公里,越来越近的时候,远远望去,在蓝天白云之下,高高耸立的许多土丘整齐地排列在这块风水宝地的平原之上,周围的山川河流与这些墓葬群显得浑然一体,风水绝佳!据当地人说,这是一块深得神灵庇佑的宝地,南北两边是连绵不断的群山,中间是一块狭长的平地,而雅砻河的支流就从中穿流而下,在这里,蓝天,白云,山水,田园,河流,民居,构成了一副美妙动人的山水画卷,让来此游玩的人不禁赞叹藏族先人的智慧和远见。
藏王墓是整个西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王陵墓葬群,同时也被藏族人看作是藏民族的圣地。这些城楼式样的古堡建筑群,在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礼和风沙肆虐之后,只剩一堆堆的断壁残垣仍在这里寂寞的守望,守护前方宽阔流动的雅砻河谷,守望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藏族子民们。在平整开阔的雅砻河谷平原上,这些被历史吹打千年的墓葬群,仍巍然屹立在山腰间,傲视河谷,俯瞰琼结,在面对自然的侵袭和岁月的冲刷之下,仍然顽强的屹立千年而不倒,只留些历史往昔的辉煌残存给后人以敬仰和赞叹。
不多时,我们便走到了藏王墓的脚下,远远望去,耸立在平原之上的藏王墓,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更加雄伟而壮观。这是一种带着悲壮的人文景观和西藏活着的历史,他们静默的矗立在雅砻河谷的平原之上,向来往四方的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当年它的主人们金戈铁马的盛世辉煌。近距离的站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藏王们叱咤风云的历史雄风和吐蕃王朝的兴旺衰败。而历史总是这样的巧合,几百年后的17世纪,在距离藏王墓不远处的德钦寺下,又一个西藏历史的创造者和风云时代人物在这里成长起来,不得不说,小小的琼结县却深刻影响了整片雪域高原的方方面面。
据记载,藏王墓整个陵墓群面积约一万平方米,而眼前的这片土丘也不过千余平米,远望犹如一座座起伏的小山。靠近河边有一座大墓,据说是松赞干布之墓,当我们前往墓地的时候,仍有许多当地的居民在此绕着墓地转经,并且向着墓地双手合十进行祈祷。而墓的大门朝西南开,面向释迦牟尼的故乡,以示对佛祖的虔诚,说明藏族人很早之前便对方位学有了研究。墓上有座小庙,供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也是守墓人的居所。据史料记载,墓内共设五个神殿,殿内供有松赞干布、释迦牟尼和观世音的塑像,还有大量的金银、珍珠、玛瑙等随葬品。由于水土流失及流沙的堆积,山坡的几座陵墓已与丘陵相混,隐约估辨为9座陵墓。看到这些破旧不堪却备受藏族信众推崇的土丘,我的心里不禁感慨,藏族人对于信仰的虔诚和热爱并不会简单的从外表去评判和表现,反而是内心的质朴无华比一切外在的华丽场景都重要。
从藏王墓的山路拾级而上,看得出来包括石阶下方的藏王墓碑都已经重新刷上了一层红黄相间的油漆,蜿蜒而上的台阶耸入云端,仿佛直达天庭。台阶不高,没几分钟我们就轻松地上去了。出口处便是煨桑的地方,上面刻着西藏最为常见的六字真言,上面的主殿也是被粉刷一新,全部用了红黄色。我们走进去的时候,里面不大,甚至比西藏一般的普通寺庙还要小很多,但是各类供养和礼仪却一点不差,另外,院子里还围坐着许多前来供养朝拜的信众,看到我们前来,他们纷纷向我们挥手或微笑致意,冬日里,院子里的青松翠柏依然生机勃勃,仿佛象征着藏族先民们勤劳勇敢、奋力开拓的精神永远长在。
当我们向工作人员打听一位叫做“索朗顿珠”的守墓人时,其中一位叫做阿旺嘉措的守墓人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和手势告诉我们,他已经“完了”。听到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后,我愣了几秒钟,然后快速清醒过来想问他索朗顿珠更多情况的时候,他赶忙起身,放下手中的酥油灯,走向院子找了一位汉族工作人员过来接待我们。当我向这位工作人员表明身份的时候,松赞拉康管委会范女士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且与我们聊了起来。她告诉我们,索朗顿珠是在昨日(12月25日)突发风涎去世的,以往时候也经常发作,但是都挺了过来,昨日很不幸一下子就过去了。范女士说,索朗顿珠之前在这里主要是从事旅游讲解、点灯灭灯、诵经煨桑等工作,他是30多岁的时候自愿申请来到这里守墓的,至今已经有16年的时间了。如今在藏王墓这边还有三位守墓人,然后加上整个管委会的六名工作人员一起,从事看管和维护整个墓地的工作。
当听到工作人员的介绍时,我仿佛看到一位孤独的守墓人在每天日升日落的时候,独自行走在雅砻河谷这片耸立的土丘上,不时地点上一根烟,面色安详的守望远方,守望历史烟尘里吐蕃王朝的衰败和辉煌。而如今,他也随着这片尘土而去,也许,这位孤独的守墓人早已料到自己余生的景象,也早早做好了皈依尘土的准备,而对于人而言,任何一种一眼看透结局的生活未必都是好的,有这样的先见之明固然是好的,但是若毫无悬念的生存下去,对任何人而言,何尝不是一种挑战。从此,再也没有人会早早的起床迎接雅砻河上的第一缕日光,再也没有人会站在这片不足千平米的土地上宁静地守望。
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每当春夏时节,河水渐长的时候,清冽的雅砻江水会将藏王陵墓里的宝藏一点一点地冲刷到沿河的村庄里,并奔流到雅鲁藏布江中,这样可以确保后世子孙的繁衍和昌盛。对于守墓人而言,他们坚信这样的一种传说会给自己带来力量,同时也会给予这片流域的人们带去幸福吉祥。在自己曾经二十余年的生活之中,从未遇到过像藏民族这样,把死生大事和生活点滴全都交付另外一个世界的人,而在西藏近乎两年的时间里,我越来越开始亲近而理解这种崇尚自然神灵的智慧之道。也许,这些守墓人的初衷并不都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对一块土地,一件事情,一种使命,能够矢志不渝的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该是怎么样的一种毅力和精神才能完成的坚强使命?我无法从过去二十余年的生活阅历中寻找答案。但是在西藏,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坚持却贯穿了每一个藏族人民的生活和生死之
中,乃至面对死亡,他们也坚信这种对信仰的坚持和使命是能够带到另一个世界,帮助自身成就业力和超脱的。在他们的眼里,活着,是为了更好的修得来生,而西方极乐距离自己并不遥远。
当我在这一方天地之间,触摸这些古老的砖瓦横梁的时候,历史仿佛一步步朝我走来。当年的松赞干布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所开拓的时代却深刻影响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未来,而今,西藏的许多习俗制度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那个强大王朝的深远影响。范女士告诉我们,如今这里的守墓人还有三个人,包括阿旺嘉措和边巴洛桑等,另外还有一个做饭的伙计。阿旺嘉措和边巴洛桑都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他们20多岁的时候就来到了这里,如今也已经有接近50年的时间了。阿旺嘉措因为身体原因,主要负责在大殿门口出售酥油灯,然后在晚上的时候帮忙灭酥油灯,他的两个儿子如今也在琼结镇上的白日寺做事。按照以往规定,守墓人是必须时刻都在墓地的,哪怕是逢年过节也不回家。范女士说,如今的松赞拉康管委会是在2011年成立的,每年的一些特定节假日管委会都会派专人前去守墓人的家里表示慰问,如今索朗顿珠不幸走了,管委会的领导都去处理后事了。对于接下来索朗顿珠的接班人问题,范女士告诉我们,管委会会将这一情况通报给县里的领导,然后政府相关部门会按照国家公务员统一考试录取办法来进行安排,具体人员到岗的话可能需要在春节以后了。
听范女士讲解完后,我深深感受到守墓人制度的特殊性和艰苦性。历史上的守墓人可能比现在还要艰苦和严格,作为藏王墓最“年轻”的守墓人,索朗顿珠生前负责点灯讲解等工作,2012年曾接受《南方都市报》等媒体采访。藏王墓作为西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王陵墓葬群一直备受世人瞩目,近年来,古老而神秘的守墓人制度也受到极大关注,而这个职业在以前往往是终身制且世代传袭,守墓人意味着使命、殊荣、孤独。而索朗顿珠的离去,也意味着守墓制度将首次从民间自愿优先原则向政府公务员考试录取转变。
走在这些历史的废墟上,感受着冬日里冷清的场景,那些往日里埋葬此处的魂灵仿佛就游走在我们的周围,在距离繁华热闹的县城不足一公里的藏王墓,却安静冷淡了许多,这或许是游客较少的原因吧,倒也给藏族人民留下了一块未曾被外来者沾染的圣地。倒是藏王们的心思和智慧深深打动了我,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功业多大,死后仍要回归故里,落叶归根,这与汉族人的丧葬习俗和故乡情结倒是不谋而合。
只是此刻,对有一个人是不公平的,那就是从大唐长安远道而来的文成公主,对于所有人都渴望的魂归故里,文成公主却只能葬身高原,这种王者风范和宽阔胸襟不禁让吐蕃王朝的人民感动,也让漫长千年的历史动容。站在此处,触摸这些历史的尘沙,我仿佛触摸到了那个时代的英雄豪气和儿女情怀,仿佛自己是那时的一匹野马,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为整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自觉,自卑地低下头颅。
在这块墓地的背后,有一个巨大的玛尼堆,玛尼堆上堆满了五彩斑斓的经幡,当地的一位年轻人告诉我们,每年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们都会选择在这里挂上一道经幡,同时也会在这里合影留念,这些经幡不仅会让人驻足欣赏,同时还是送给亲人朋友们最好的祝福。
在回去的路上,我不禁回头,双手合十的向着远方深深鞠躬,然后起身再次望了望逐渐远去的藏王墓,和这些形态各异的土丘,以及留在我心中的孤独的守护人。
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真诚可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