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0400000023

第23章 继位与分封(1)

(一)太子与继承

皇帝的儿子中,作为储君而册立的叫太子、或皇太子;此外的其他儿子则称王子。不过,我们这样说也远非绝对。在元朝,立为储君的弟弟也称皇太子;早期蒙古的诸王子,也例以太子称呼。任何事情,大概都是不乏例外可寻的。

作为储君,太子的问题,也就被认为是关系国本的大问题。唐宋务光上书,说:“臣闻太子者,君之贰,国之本,所以守器承桃,养民赞业。”(《新唐书》卷一一八本传)因此,册立太子,在当时是一个国运攸关的严重问题。《白虎通》所谓:“国在立太子者,防篡煞,压臣子之乱也。”(卷四《封公侯》)后汉人袁宏也说:“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资治通鉴》卷四三)显然,择立皇太子、培养皇太子,并保证传位的顺利完成,确是一个关涉国家根本的重大政务;同时,也一直成为折腾和苦恼老皇帝,使他往往死不瞑目的老大难问题。皇帝这个富有天下、贵极人寰的位子太诱人了,古往今来,引来了无数“英雄”为之争夺厮杀。天下未定之时,争在群雄,演成竞争的残酷搏杀;天下即定,然老皇宴驾,同样也给觊觎者留下了希望,只不过这时大多是争在宫阃。兄弟子侄之间,为了抢班而骨肉相残、腥风血雨的事也是史不绝书的。

从西周开始,王位继承的原则,基本上是明确的,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郑玄注:“适,谓适夫人之子,尊无与敌,故以齿。子,谓左右腾及侄娣之子,有贵贱,又防其同时而生,故以贵也。礼,嫡夫人无子,立右媵;右媵无子,立左媵。左媵无子,立嫡侄梯……”(《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按说,有了这样经典生的详尽规定,皇位的继承是不会发生问题了,但事实却是大谬不然。据杨鸿年、欧阳鑫两先生所著《中国政治史》统计,秦汉两代共二十六个皇帝,以嫡子继承皇位的只有西汉时三位;东汉竟没一位。两宋十八个皇帝,以嫡长继承的仅三位。明十六个皇帝中仅五位。(《中国政治史》)可见嫡长继承这条规律,在实际生活中,远非决定性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无嗣或嫡长死亡等自然原因之外,决定的因素无非是两条:一是老皇帝的喜爱;二是继位竞争者之间实力的对比。

首先,即使是以嫡长的身份,得立为太子,但太子位能否保得主,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老皇帝的喜爱。隋文帝之于太子杨勇、唐太宗之于太子承乾,康熙之于太子允礽,都是喜爱发生变化,而终遭麦黜的。太子这个位置,是候补的皇帝。对老皇帝而言,他意味着取代。他们之间,虽亲为父子,但权势所熏,确有熊掌难熟,干掉父皇帝的事情。刘宋的太子劭弑父文帝,既得太子位的杨广弑父隋文帝都是例子。至于政见不一,习性有差,这本是人情之常,但一旦发生在皇帝与太子之间,往往就会上升为原则的分歧。因此,作太子的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过日子。他的处境是非常特别的。旧对于臣下言,这位未来的君主现在却是空有势而没有权。臣子们无论是拥护者或者是反对者,都希望在他身上投机。对于亲附也的人,他却不敢接近,因为那样将招来老皇帝的忌刻,认为他是在结党谋位。对于不满他的人,他又无力阻止他们借机进谗,动摇他的地位。因此,东宫永远是是非丛生,谗毁交集的所在。作太子的时间越长,被废黜的可能就更大。一旦老皇帝爱有所移,太子就会轻而易举地以“失德”而终被废黜。夜长梦多,日久变生,这也更刺激了熊掌难熟的心理。皇帝对皇后的色衰爱弛也往往影响作为嫡长的太子的储君地位。刘邦有宠于戚夫人,移爱于戚夫人所出之赵王如意,便要废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只是因为别有原因,终于作罢。汉武帝的儿子据,卫皇后所出,七岁立为皇太子。武帝末,卫后宠衰,江充用事。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遂以巫蛊诬太子。太子杀江充而举兵自卫,兵败自杀。唐高宗的太子忠,本后宫刘氏所生。由于王皇后不育,收为己子,故得立为太子。及王皇后被废,武氏有宠,忠不自安,因辞得允,降封梁王,然仍不兔废为庶人,终身禁铜。当皇后不保时,儿子遭殃,这也是情理中的事。可见在择定继承人问题上,关键仍在于皇帝的意愿。

唯一能够改变这种意愿的,无它识能是竞争者本人的实力。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朱棣的靖难之变,都是依靠自己的实力,剪除作了太子的哥哥与推翻侄皇帝。取而代之。在暴力面前,嫡长继承的道德规律就显得苍白无力。也有的时候,太子的废与立,外朝的权臣起着很大的作用,甚至完全操持在权臣、权宦、外戚的手中。这同样也是实力影响太子命运的事例。当雍正还是王子时,他的谋士戴择曾上书为他策划。书中说:王子的地位很难处,“论者谓处庸众之父子易,处英明之父子难;处孤寡之手足易,处众多之手足难。何也?处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此其所以为难。处众多之手足也,此有好竿,被有好瑟;此有所争,彼有所胜,此其所以为难”《文献丛编》第三辑《戴铎奏折一》)。这无疑正是作皇太子的尴尬处境。不幸的是在皇帝当中,即使不是英明之主,他们对权力的丧失也大多是十分敏感的;儿子又通常总是几个或一大群。

太子为了博取老皇帝的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伪,即善于伪装。在这方面,后来成了隋炀帝的杨广就是最好的标本。隋文帝直到临死,才看出他的真面目,痛悔莫及地说:“独孤(文帝后)误我。”为了对付自己的竞争对手,就只有拚死地争,即勾结党羽,发展势力,以求一逞。所以,没有巧妙的伪装,没有拚死的争夺,要想保住或争得太子的位置,几乎是不可能的。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是位即使得到手,但由继承引起的旧怨还远没有结束,为了彻底剪除旧日的竞争者,一场残酷的报复与杀戮,还要继续进行。刘宋的前废帝刘子业为了巩固帝位,把恐为外患的诸叔“皆聚之建康,拘千殿内,殴捶陵曳,无复人理。湘东王或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祜指肥壮,帝为竹笼,盛而称之。以或尤肥,谓之猪王;谓休仁为杀王,休祐为贼王。以三王年长,尤恶之,常录以自随,不离左右。东梅王伟,性凡劣,谓之驴王”。“尝以木槽盛饭,并杂食搅之,掘地为杭,实以泥水,裸或坑中,使以口就槽食之,用为欢笑。前后欲杀三以十数;休仁多智数,每以谈笑佞泱说之,故得推延。”(《资治通鉴卷一三○)雍正即位之后,将他的兄弟允禩更名为“阿其那”(或谓意为狗),允搪更名“塞思黑”(或谓意为猪),残酷虐待致死。允、允禵均遭迫害。所有这些,无一不是围绕继承这一问题所引发的暴行。

应该指出:嫡长继位制度是落后的宗法制度的核心,是一种僵死、丧失任何活力和阻塞任何发展的自杀性制度。自己的嫡长用明是一个弱智、白痴,但是也只好让他来继承皇位。晋武帝的儿”惠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晋书》卷四《惠帝》)。晋武帝当然知道他根本负担不了国君的重任,但废嫡必然引起诸子的纷争。因此,他尽管对儿子惠帝很不满,也只能按照常规,把皇位传给他。其结果,是“政出群下,纲纪大坏,货贿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同上)。西晋败亡,如此其速,和这低能儿皇帝是直接关连的。这种以天下为我私产的制度,其结果是:其得天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后,则但求子孙万代,永保私产,而根本不问子孙是何等人样?有何德才?最终却是坏了国家,也同时毁了他们拚死争来的基业。

太子所居日东宫。不过在西汉时候,东宫、东朝,指的却是皇太后,因为她的宫殿在长乐宫之东。把东宫当成太子的代名词,至少不晚于东汉。《后汉书·班彪传》载:“时,东宫初建。”就是证明。太子的东宫又称震宫,《易经》以震为长男,其方位为东,故云。(《东汉会要》卷二《杂录》)汉制:东宫置太傅、少傅,以辅导太子。其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或作洗)马、舍人。又有詹事,统领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唐制则设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各一人,以道德辅教太子,官不必备,唯其人,无其人则缺。通常多以朝臣之德高望重者兼任。譬如:唐太宗就曾特令魏征领太子太师。詹事“统东宫、三寺、十率府之政令,举其纲纪,而修其职务”(《唐六典》卷二六)。从总体上讲,东宫的官制以詹事府拟于外朝之尚书省,左右春坊拟中书。门下,三寺拟五监九寺,戍卫东宫的十率府拟十六卫禁军,是比拟外朝而小其规模建制的。

太子既身系国本之重,因此,对其教育与培养就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西汉的思想家贾谊、戴德等人都认为秦之速亡,是与对太子的教育培养密切相关的。他们都认为殷、周之所以享国长久,都是因为在这方面有过成功的经验。“古之王者,太子初生,团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斋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时教固已行矣。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日少保、少傅、少帅,是与太子燕居者也,故孩提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初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也。”(《新书·保傅》)《大戴礼记》的作者戴德,在《保傅》章中,同样强调这些观点,要求把太子自幼即以正人、正道相薰染,使“少成若性,习惯之为常”。古者太子八岁人小学,十五人太学,承师问道。“及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吏,有彻亏膳之宰,太子有过,史必书之。”“于是有进善之,有诽谤之木,有敢谏之鼓,鼓使诵诗,工诵正谏,土傅民语。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攘,化与心成。”(卷三)历朝的君主,大体上都是企图循用这种古典式的儒学教育来培育太子的。大抵幼年的皇子,通常就以宫内有文化的妃嫔宫娥教读,如宋神宗时张夫人“久在宫掖,尝教哲宗、道君(徽宗)读书”。宋朝宫中专设有资善堂,设翊善、赞读、直讲等,教皇子书。东宫还曾特设小学教授。(《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三)明朝建大本堂,教育诸皇子,后移至文华殿东厢房,教师多在阁臣与翰林中指派。“每早各官皆绣服进,俱行叩礼后分班立。东宫自座上背诵先日之书,毕,东讲官直上至地平前立,内侍授以牙签,手执指书而讲。《四书》讲毕,从西而下,横折过东,还班。西讲官从下横折过东,直上地平前,讲经如东仪。讲毕,从西下,横折还班。盖左进而右退,折旋中矩,礼也。书册皆向上。讲毕退食后,东宫乃易,金镶宝石或玉钩条,向西窗下习仿书一张。各官易素袍复进,通讲三日之书。”(《謇斋琐缀录一》)中期以后,讲读已流为形式。孝宗时东宫詹事吴宽上书:“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明会要》卷十四《东宫出阁讲学》)万历时,皇长子常洛出阁讲学,时已十四岁。二十年中辍学就达十二年之久。这样的学习,其效果自不难想见。清皇朝对于皇太子、皇子的教育是十分严格的。康熙就说过:“自古帝王,莫不以预教储贰为国家根本。朕恐皇太子不深通学问,即未能明达治体,是以孳孳在命,面命耳提泊幼时勤加教育,训以礼节,不使一日遐免。”(《康熙起居注》第1638页)

为了锻炼太子的实际工作能力,老皇帝往往让他们有机会参与政务。如梁武帝以萧统为太子(昭明),“自加元服,帝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南史》卷五三)。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十六年,用群臣请,“下诏皇太子燕王(真金)参决朝政,凡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百司之事,皆先启后闻”(《元史》卷十《世祖纪七》)。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年,“命政事启皇太子裁决奏闻”(《明史》卷二《太祖纪二》)。也有的皇帝,因健康、出征或享乐等原因,以太子监国,权理政务。这当然不失为一个老皇帝在世时,培养锻炼太子的有效办法。但是,如果太子不是十分小心谨慎,而是执意推行自己的主张,违拂老皇帝的意见,后果也往往不堪设想。譬如真金在主政之后,决意把汉化运动继续推向前进,这就惹起了在这方面已趋保守态度的忽必烈的不满。所以,至元二十一年,忽必烈突然彻底改组了中书省,使真金所倡导的继续推行汉化的路线夭折。这时,恰巧有人上书,以忽必烈年高,患风湿,艰于行动,建议他传位太子。一些不满真金的官员乘机煽动,忽必烈大为震怒。尽管由一些蒙古重臣出面调解,平息这一危机,但真金也因此忧惧而死。由此可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太子的基本保全之术,就是缄默与顺从,否则是很容易招致灭顶之祸的。所以,说来说去,太子自我保全的基本原则是“职当视膳问安,不宜言外事”(唐王叔文语)。《礼记》载:“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然后退。”(《文王世子第八》)晨昏定省,才是作太子的最基本的任务。文王、武王的这一套就是千古不易的标本。东汉制度,太子五日一朝,因坐东厢省视膳食。其非朝日,使仆中允旦旦请问而已。(《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传》)当然,恪守晨昏定省,也不一定能保住太子的职位,但是,在谨行定省之外,不言外事,无疑是保全自己的惟一办法。这里,还可以补充一点,太子一旦被废,他的命运是远比一般人更悲惨的。东汉时候,被废的太子,还可以保全首领;隋唐以后,一旦被废,则很少有可以得到善终的。可见太子也的确不是好当的。

在继位问题上,我们往往见到,继位的新皇帝有时还是一个幼稚的孩童,甚至是初生不久、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这种情况,东汉最为突出:所有皇帝中,除光武帝得寿六十二岁、明帝四十八岁。章帝三十一岁之外,和帝十岁即位,在位十七年,二十七岁死。殇帝始生百日即位,十月后即夭折。安帝十三岁即位,在位十九年,三十二岁死。顺帝十一岁即位,在位十九年,三十岁死。冲帝二岁即位,在位不足一年夭折。质帝八岁即位,数月后即为梁冀毒死。桓帝十五岁即位,在位二十一年,三十六岁死。灵帝十二岁即位,在位二十二年,三十四岁死。献帝九岁即位,一生充当了董卓、曹操手中的傀儡,遂至亡国。连续九个皇帝都是在未成年时即皇帝位的。在这种主少国疑的严重形势下,称之为皇太后的母后,就不能不挺身出来承担保护幼主、操持政务的重大使命,而在中国皇权史上扮演一种特殊的角色,谓之“临朝称制”。颜师古解释说:“天子之言,一日制书,二日诏书。制书者,谓为制度之命也,非皇后所得称。今吕太后临朝行天子事,决断万机,故称制诏。”(《汉书》卷三《高后》)

同类推荐
  • 大宋恩仇录之三国风云

    大宋恩仇录之三国风云

    掌权江湖,阅尽风流,慨揽大宋、西夏、北辽三国风云。
  • 三国之战魂无双

    三国之战魂无双

    一个年轻的少年穿越到三国时代,看他如何在这个战乱的时代争霸天下。看他能不能在这个美女如云的时代守住本心。看他如何跟曹操、刘备、孙权……斗智斗勇。看他如何卧看江山,醉枕美人做一个天下无双的君主。
  • 三国志(下)

    三国志(下)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 南唐一梦

    南唐一梦

    一个小小的副主任没想到因为一个屁把命丢了,更要命的是回魂之时上错后主李煜肉身回到了北宋,做为一个高级囚徒本也不错,更更要命的是太祖赵匡胤起了杀心,是坐以待毙,还是绝地反击,是隐性埋名,还是夺回万里河山,尽在南唐一梦
  • 南唐骗骗爱

    南唐骗骗爱

    话说一现代人穿越到了最最最最最具文学艺术气息的悲惨皇帝南唐李后主的儿子身上……结果会如何呢?敬请关注……
热门推荐
  • 神龙大陆之三界主宰

    神龙大陆之三界主宰

    一次意外导致张博穿越到神龙大陆,并成功借尸还魂到一个同名同姓的张氏家族的嫡系子孙身上。开始了他的逆天之行。什么仙界天帝、魔界至尊、人界人皇。在我眼中不过都是浮云,我要做这个神龙大陆不我要做三界的主宰。我的命运只有我能主宰,神挡杀神魔挡杀魔.....且看张博如何横行异世,主宰三界。
  • 太虛心淵篇

    太虛心淵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季节轮换

    季节轮换

    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林薇君从澳洲布里斯班留学回国,在北京一家外企与青梅竹马许迪一起工作。刚回国的她表现出了不同于出国前的坚强与成熟,在大学里发生了什么让她快速地成长起来?谭梦仗义豪爽,却最终将在好姐妹和爱情之间抉择。蒋婷毕业后随花心男友从成都来到北京,乐天派的她相信只要爱情比面包更为重要,在租的房子里憧憬着未来的美好,而现实的残酷却一点点地改变着她。爱情,亲情,利益与抉择。踏入社会,再见青春。可爱情与友情却是不变的追求。
  • 三个宝宝一个爹

    三个宝宝一个爹

    霍雷,风流成性,总裁一枚,够恶劣,够专制。夜色,心脏权威医生,够刻薄,够冷血。四岁小美女珠珠、三岁粉嫩小帅哥霍然、不满一岁的宝宝霍雨,小鬼三枚。呵呵,演绎风流男与腹黑女之间的浪漫爱情!
  • 焚天邪皇

    焚天邪皇

    【玄幻频道热门新书】我若要有,天不可无!我若要无,天不许有!人世不平,伏尸万里!天道不公,怒火焚天!………………………………已有过400万字正常完本,诸君请放心入坑。
  • 奇葩道士之镜子里的她

    奇葩道士之镜子里的她

    我是名普通的高中生,整个人长得就很奇葩。原本一个屌丝男的我却无缘无故被一名女同学表白,由于拒绝了她,伤心过度的她一时想不开,便跳楼自尽!从那以后,我的人生便随着这件事而慢慢的改变...
  • 少年正锦时

    少年正锦时

    少年的侠义,不过一把长剑,一席布衣。诺还能有个深爱的姑娘,那就是整个江湖。而未入江湖的孩童喜欢说“江湖不远,自在相逢。”已入江湖尝尽愁滋味的大侠才会说“人相忘于道术,很少例外。”
  • 燕市货声

    燕市货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白夜圣君

    白夜圣君

    苍天亡,天路断,我辈修者,路在何方?少年一怒,弓如满月,剑分阴阳!白日之下,他射日坠星,弓如满月。夜幕之后,他执掌杀戮,剑分阴阳。接天路,换苍天,白夜一统,圣君当临!(这是本有点人情味,有点感动的书,一定越来越好,多说无益,只需各位要多看几章)
  • 再世天劫令

    再世天劫令

    狂魔望了一眼这迷雾深林,脸上露出了颀慰的笑容,对着天空,大吼几声,用最大的声音道:“我,龙俊生,重回人间了。”声音播传数十里外,久久回荡在空中。千年前的狂魔重出江湖,化名为龙俊生,重演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爱情与仇伤。